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8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1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档格式.docx

4.贵州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90)

5.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94)

6.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回民科普工作队……………(101)

7.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08)

8.青海省西宁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14)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21)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25)

立足实际创品牌活动促少数民族科学素质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7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

全盟现辖2市9旗1县和1个绿色产业开发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总数100.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人口密度仅4.95人/平方公里。

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居住区,蒙语为地方主要用语之一。

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立于2003年3月,是隶属于锡林郭勒盟科协的二级事业单位,与锡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四年多来,科普工作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广大农牧民和青少年科学素质为己任,立足于本地区实际,通过不断增加和完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活动形式及内容,在少数民族科学普及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信任,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爱戴。

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科学素质和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2006年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的称号。

一、无私奉献,扎实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宣传工作

首先是加大“走”的力度。

科普工作队根据边远农牧区交通线长、信息闭塞、农牧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充分发挥科普工作队“草原轻骑兵”的优势,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深入牧区、走进社区、迈进学校、扎进科技园区,走进部队和企业开展深入细致的科普宣传活动。

四年来,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行程38000多公里,走遍了锡盟13个旗县市区的143个苏木、乡镇,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普展品展示110余次,举办讲座25场,科普展览30次、义诊13次,播放科普光盘60余场,赠送蒙汉文科普图书10000余册,赠送蒙汉文实用技术丛书22000多套,宣传挂图2400多张,根据实际编写、印制蒙文适用技术图书15000余册,自制简易链式宣传挂图120余延长米,受益的人民群众达16万多人。

其次是加大“编”的能力。

科普工作队根据各旗县市区不同产业结构和实用技术需求,每年都选择编译和印制汉、蒙科普宣传品1万余册,内容涉及农作物、优质牧草栽培,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等。

第三加大“购”的数量。

通过多种渠道购制汉、蒙文的系列科普挂图、科技影视片,让农牧民能够直观形象地接受科普知识和学习实用技术。

第四是增加“活力”。

就是加强科普活动的灵活性,以便在突发事件中调整工作思路,适时转移宣传的重点。

2003年春季,“非典”暴发,科普工作队不畏艰险启动科普大篷车先后深入到15个苏木乡镇,广泛开展“非典”预防知识的宣传。

2004年锡林郭勒盟东部发生地震,科普工作队率先到灾区一线,行程3200多公里,深入4个旗市的4个苏木、3个移民示范园开展以抗震宣传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

2005年锡林郭勒地区也发生了不小规模的禽流感,科普工作队加班制作、印制有关宣传材料,启动科普大篷车开展“防治禽流感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在疫区主要街道播放“科学防治禽流感知识问答”宣传录音,发放防治禽流感科普知识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禽流感防治的有关知识。

由于锡盟科普工作队卓越的工作,极大地增强了我盟广大农牧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提高了农牧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在促进我盟农牧民增收,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创建锡盟社会主义新牧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切合实际,力求实效地开展农牧区科普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我盟保护生态草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和全民素质工程的要求,科普工作队先后深入到全盟13个旗县市的60多个苏木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培训活动以提高农牧民科技兴牧意识和生产力为目的,采取办培训班、播放实用技术光盘、发放实用技术资料、明白卡、邀请专家对农牧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疑释惑等办法,结合地区实际编写、翻译、刻录蒙文适用技术资料和光盘,使得13项农牧业推广技术让农牧民听得懂、学得会,并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在推广中,工作队员们还进行耐心细致地讲,手把手地教,示范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在奶牛示范园区,请专家讲解奶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

在牧区重点讲牲畜改良、肉羊育肥和棚舍建设;

在农区主讲瓜果和林木的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等等,这些培训活动结合当地实际需要,紧紧围绕调整结构,提高农牧民收入而进行的,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四年多来,共组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参加的农牧民群众已达12300多人,同时发放18500多份蒙汉文实用技术资料。

为了更快、更好的把实用技术送到农牧民手中,工作队还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紧紧抓住七、八月间我盟各地召开草原那达慕,农牧民群众比较集中的有利时机,启动科普大篷车深入那达慕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大篷车以其新颖的宣传形式,丰富的宣传内容成为那达慕会场的一大亮点,吸引众多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同时草原那达慕也将成为科普大篷车又一崭新的宣传阵地。

三、开创性地拓宽科普领域,努力推进社区科普工作

四年多来,科普工作队启动科普大蓬车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送法律、送文化、送科学。

在科普活动周、科普日、4.26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大型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的多媒体功能和自身的宣传优势,在街头上、在社区里开展科普画廊、广播宣传、科普展板、科普展品的展示活动,并吸引了社区居民和过往群众前来观看。

通过悬挂标语口号、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科普大篷车在这个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

把科技知识送到农牧区,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科技文化生活,科普工作队坚持开展科普大篷车九月科普草原行,活动以“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为主题,大篷车每到一处便把社区、广场、公园、集市作为宣传阵地,通过播放科普宣传录音,发放科普图书、资料,举办科普挂图展览,播放科普电影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传授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四年多来,“九月科普草原行”以其科普活动形式多样,直接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居民群众,努力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拓展科普宣传领域,科普工作队还带领科普大篷车5次走进边防连队和哨所,把科学知识送到基层官兵手中,向部队赠送实用技术图书2000余册,受到了广大官兵的称赞,对活跃部队科技文化生活,加强军民共建,巩固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四、依托“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促进少数民族科学素质提升

2006年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列入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奖补对象,为工作队今后的发展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一)使科普活动向更精、更细、更贴近生产、生活方面发展。

2007年科普工作队有重点的在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开展科普惠农行动,从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需求着手,邀请农牧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专家,深入各个苏木镇场,开展专家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医疗义诊、赠送科技图书、药品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三农三牧活动。

根据当地农牧民患心脑血管疾病较多的实际为地农牧民播放《高血压》《冠心病》科普影片,使他们能很快掌握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

并经常请内蒙古农大专家为奶牛养殖户现场解答了牧户最为关心的一些常见、难点问题,不仅使广大农牧民学到适用技术知识,还避免了不该发生的损失,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向农牧民发放了奶牛饲养、围封转移、肉兔养殖技术、肉羊育肥、獭兔养殖技术、及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农牧民技术服务热线宣传单等。

展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图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

科技人员现场入户技术指导、医疗义诊、赠送药品,切实为农牧民提供了服务,深受农牧民欢迎。

(二)依托项目带动全盟各旗县培训工作

2007年科普工作队依托项目经费,在全盟各旗县市区进行了农牧民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随时更新、扩展,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突出重点,力求创新。

围绕着农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农牧区多元发展、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繁荣农村牧区农畜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确定培训内容。

如西乌旗牧民群众培训工作围绕“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牧业快速发展”这一主题,以提高全旗全民科学素质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突破口,利用“3.15知识产权周”、“5.18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各苏木(镇)祭敖包“等契机,在全旗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畜牧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各苏木、场、镇进行划区轮牧1300余人次,青贮种植100余人次,草场改良110余人次,牲畜改良1200余人次,牛羊舍饲圈养1300人次,水源开发70余人次,节水灌溉260余人次,合理利用草牧场370余人次、牧区宽带网络建设60余人次,下乡36次,共培训4700余人次;

以实施草原管理和社区发展项目为主,为项目区广大牧民举办参与式管理理论知识、水源开发与节水、休牧与划区轮牧、草场改良、牲畜疫病防治、羔羊育肥技术、奶牛、黄牛的常规饲养管理6期培训班共培训牧民900人次。

西苏农牧民培训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要求,针对全旗农村牧区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农牧民人口转移需求,整合全旗各部门农牧民培训资源,集中人才物力,从农村牧区农牧业生产实际和农牧民人口转移的具体情况出发,先后开展了青贮种植、黄牛改良、家兔养殖、绒毛加工、企业就业等相关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

总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大显身手的舞台,作为基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扎根边疆、献身草原,为提高我盟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让“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真正惠及“三农”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科普工作队)

延边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的地方,位于吉林省的东部,地处长白山区,全州土地总面积42700平方公里,州内辖6个市、2个县,全州总人口为218.5万人,其中汉族占58.5%,朝鲜族占38.6%,其它少数民族占2.9%。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科普工作队是在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关怀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州科协的积极努力,于2003年7月正式成立。

四年多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己任,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了科普工作。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中,面向“三农”,努力做到了以下五个转化:

一、在农村科普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上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

当今科学技术具有发展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交叉与整合越来越普遍等特点。

因此,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加大利用广电传媒、影像传媒、网络传媒、报刊传媒、展教传媒、广告传媒力度,切实推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不断调整与提升农村科普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使其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

近几年,我们在农村努力将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向多样型转化。

1.抓住有利时机,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

我们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普周”、“全州科普月”这一有利契机,在全州8个县市、乡镇、村屯开展了“科普惠农兴村”培训、咨询、指导。

从2006年至今共邀请省科技专家13名,举办培训、咨询17次;

邀请和组织州内科技专家、教授、研究员62人次,到各县市、乡镇、村培训、咨询76次;

组织县市科技人员124人次,培训、咨询177次;

组织乡镇科技人员和专业户150人次,培训、咨询、现场经验交流617人次,全州受益人数达119,800多人。

2.充分利用传媒,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延边广播电视台设了《科普大篷车》专题节目,每周一期,一年共播放54期,全州覆盖面达98%。

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又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和省科协有关部门科普中心配合,在科技示范校和有设备条件的62所学校开设了《科普大篷车》栏目。

为了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导“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进展情况,今年,我们在东北朝鲜族科技报和大众科学科技杂志增设了“科普惠农兴村”专栏,东北科技报在第一版主要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有关方针政策,第二版主要报导在我州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中涌现出的科技致富大王、能手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时事、科技知识和季节性的农业科技咨询等;

大众科学杂志也及时宣传报导我州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

为努力营造广大农民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普工作真正惠及农业、农村、农民,2007年我们给全州新农村建设的省级、州级科技示范村和边远贫困的181个山村订阅了一报一刊,即:

汉族村给订阅《吉林科技报》和《农村科学实验》杂志(汉文),朝鲜族村给订阅《东北朝鲜族科技报》和延边《大众科学》杂志(朝鲜文),价值达15,225元。

通过这一报一刊,能够给农民送去新的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技项目;

我们还为农民发放了科普书籍、科普手册、资料,印发科普宣传品等155,300份。

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空间开展科普活动,我们在原有展板的基础上,又制作了80块展板,与上海市科协科技画廊办公室订购了科普挂图,在各县市开展了科普宣传广场日、科普进农村、社区、学校、军营等活动。

今年,共展出展板挂图21次520块,受益人数达26,268人。

3.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优势,为边疆山区的青少年送科技。

我们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这一“流动科技馆”的优势,积极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特别是为边疆山区的青少年送科技。

我们先后到8个县市的64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技进校园、科普演示展教、科普挂图展览等活动,受益学生达37,530名。

近几年,州科技馆经常向社会开放,但偏远的山区、年小的学生很难到州科技馆活动。

作为“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充分利用展品展项,集趣味性、科学性、操作性的演示为一体,展品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体化。

“流动科技馆”每到一处,都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学生参与,他们在兴趣中得到娱乐,在娱乐中得到启示,在启示中学到科学知识,把“流动科技馆”送到了偏远的山陲边疆,深受乡村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农村少年儿童来往于摆设展品的活动室中恋恋不舍。

二、在农村科普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随着农村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民对科普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及时调整思维,转变观念,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科普工作的层次与品位。

近年来,延边州科协及时调整、充实了农村科普讲师团成员,并吸纳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

我们在开展农村科普培训、咨询、技术指导中,特邀请省、州内的专家、教授和讲师团成员,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普周”“全州科普月”这一有利契机,深入到8个县市、各乡镇、村屯开展了“科普惠农兴村”培训,2006年至今共邀请省科技专家13名,举办培训、咨询17次;

组织县市科技人员124人次,培训177次,运行26,775公里。

农民们深有感触地说:

“大学教授到山村给我们农民讲课,真正长了见识,过几年,我们也能成为一名农业研究员了”。

三、在农村科普工作的区域与对象上要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的从业范围、致富途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显现出区域性、层次性的特点,处于不同经济、文化水平区域的农民群体,其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追求,对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内容上有不同的需求,这就给农村科普工作提出了按照需求因地因人普及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只求面上的普及不求实际的需求、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一刀切作法,必须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水平,分类型、分层次、分需求,开辟多渠道、分层次、划类型的农村科普工作新途径,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促使各类农民群体都能依托科技敢干、能干、会干、巧干。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农村调查摸底,了解农民在干什么、想干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调查了解,认真安排,精心组织。

即:

区分专业村和非专业村的讲课内容和形式,区分年龄大的和年青人之间的讲课内容和形式,区分汉族和朝鲜族的讲课内容和形式,区分区域、地区之间的讲课内容和形式,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分类型的组织科普活动。

四、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力求科技与成果从高墙内向高墙外转化。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我们积极探索与建立教学、科研、科普联动机制,激励更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带着信息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使墙里花在墙外开放、结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使农村科普工作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力度更加强劲,效果更加明显。

在我州的科普讲师团30名成员中,有18名是州内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

在今年的农村科普培训、咨询中,我们邀请省、州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达100多人次。

他们带着技术、信息、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到乡镇、农村进行科普讲座、科技咨询、技术指导,使农民学有理论、学有信息、学有目标、学有成果。

今年,我们与州农科院联手,研究推广了我州盛产的苹果梨品质优化技术。

龙井市、和龙市是朝鲜族聚集的地方,盛产水稻,近几年,利用与农科院所较近的优势,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建立了绿色水稻基地和优质大米基地,从而使农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五、把弱小的科普工作队向多联合、多协调、多功能的强队伍转化。

2003年7月,延边州科协经州编委批准开始组建科普工作队,人员编制3人,设备条件非常简陋,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工作也不知从何抓起。

在中国科协和省、州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自从配备了科普大篷车以后,我们边摸索、边调研、边开展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

面对人员少、力量弱、设备差的科普工作队,我们采取了多联合、多配合、多协调的工作方法,即:

在科普培训工作中,与州普及部多配合、与各县市科协多联合开展工作;

在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中,与州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多联合开展工作;

近几年各县市也先后成立了科普工作队,进一步强化了我州的科普工作队力量。

去年,中国科协给延边州科普工作队奖补了50万元,我们用这笔资金增加了科普设施,充实了科普经费,从而开展了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科普活动,使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备齐全、功能增强、效果明显。

目前,为了进一步强化延边州科普工作队的力量,有利于开展工作,正在筹建延边州科普工作队小分队,即:

科普工作宣传小分队、科普工作培训指导小分队、青少年科普工作小分队,这三支小分队的成立,将会弥补我州科普工作队人员少、力量弱的劣势,开创多联合、多协调、多功能的科普工作队新局面,形成“科协牵动、工作队出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全方位行动。

几点体会: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我们感到具有以下特点和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经常过问、亲自参与。

敦化市、延吉市、汪清县把这项工作纳入到了市(县)委、市(县)政府的重要工作中,以市(县)委、市(县)政府的文件下发了方案。

汪清县主管农业的姜韵副县长和天桥岭林业局金明林、于树国副书记自始至终参加食用菌培训班,聚精会神地听省农业大学刘晓龙教授的课。

课后,姜韵副县长说:

“我真怕你们把我赶出课堂,这么好的课不听态不应该了,教授下来亲自讲课,不仅农民要听,领导干部更应该听。

”;

二是培训工作针对性强。

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需求、产业特点“点菜”,我们密切配合“对症下药”;

三是层次高。

即科普讲师队伍的层次、水平、质量都比往年高,省、州副教授以上的专家100多人深入到各县市、乡镇、村屯讲课;

四是投入多。

在今年的培训中,省、州科协、各县市、乡镇政府财政都进行了相应的投入,据统计,全州共投入培训经费363,797元;

五是农民的积极性高。

很多次培训、咨询都比原计划参加的人数要多,人员只有进没有出,显得场地小而拥挤。

省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刘晓龙教授在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局讲食用菌课,当地的林场工人、附近的农民参加了160多人,座满了林业局的会议室。

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我们以提高全州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不断加强农村科普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普工作真正惠及农业、农村、农民,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湖北省恩施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情况介绍

(湖北恩施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控荆楚,南接潇湘,西通蜀渝,北抵长江,居于老、少、边、穷地区。

全州辖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和恩施、利川两市,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分布有土家族、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87多万,其中少数民族占53%。

恩施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立于2004年4月,现有队员74人,并分别在州农科院、湖北民院、恩施职院、州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建立分队,全体队员全部具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服务于农学、医学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是全州重要的一支科普服务队伍。

工作队获2005年度、2006年度恩施州县市科协及州科协机关工作目标考核科普兴农工程奖,并入选中国科协2006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2007年恩施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在恩施州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围绕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提高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目前,共举办科普讲座81场,比2006年增加19场;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0次,培训人员4000人次,比2006年增加500人次;

组织参加送科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