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886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实录课文本文档格式.docx

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上课!

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位老先生名叫李济,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中国是依然卓立于世界上的最古老的国家。

她有最悠久的、延绵不断的历史记录”。

确实,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延续下来,那么,使我们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奥秘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也许能够探知一二。

考古学上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这一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文化大体上在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夏商周青铜文明》这幅图,你能说一说夏商周青铜器的分布情况吗?

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广泛。

这是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你知道他们的功能用途是什么?

能不能分分类?

请一个同学上来连连看。

很好!

从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青铜器的种类繁多,而且应用十分普遍,已经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左传》记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

所以当时青铜器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是怎样的变化呢?

请看《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鼎和簋原来的用途是什么?

对,鼎和簋原来都是食器,但在这张表中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他们不仅仅是食器,其主要功能是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从这张表中,你能发现鼎和簋的数量与人物身份地位权力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鼎簋的使用数量不断减少。

那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青铜礼器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特权的体现,因而制作很讲究。

这就是其中的精品——四羊方尊,首先请看尊的造型奇特,尊肩部有蟠龙四条,四角是四个大卷角羊;

我们再看花纹,尊身铸满各种不同的花纹,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兽面纹、夔龙纹、饕餮纹等,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当时青铜器上的花纹大多是动物纹样,其中大量的是神话中的动物,这个鼎耳上是饕餮纹,这里还有夔龙纹。

使用这些动物纹样体现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意识呢?

他们认为人与神的沟通就通过这些动物来进行,庇佑他们在人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因此这些纹饰既反映了王室的威严也体现了当时是笃信神灵的时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将最重视的政治、军事、宗教与器物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那这些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要经过哪些工序呢?

对,青铜实际是铜、锡、铅的合金。

先要熔炼矿石(选矿、初炼、提炼等),然后铸造青铜器(制造泥范、熔炼合金、浇铸成形、铸后加工等),最终完成。

冶炼过程中,铜、锡、铅的比例怎样掌握呢?

这应该是工匠们长期经验的积累,更是不平凡的创造。

《周礼·

考工记》对青铜合金的比例有“六齐说”,就是6种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采用6种不同的铜、锡比例。

比如做镜子要求有反光效果,1份铜、半份锡;

长刃的刀剑要求坚硬而锋利,3份铜、1份锡;

如这把越王勾践剑,至今仍然锋利无比。

剑锋用于劈杀和抵挡,因此要求剑身具有柔韧性,要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而剑刃要求锋利,就要用采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

这样铸造的一把好剑,既锋利又不易折断,由此可见工艺技术水平很高,也可见四五千年前工匠的智慧。

冶炼好之后就是铸造,你知道都是主要使用哪种铸造法吗?

对,当时的铸造法是泥范铸造法。

到底什么是泥范铸造法?

我跟同学们一样的好奇,让我们来听听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是怎么说的。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泥范鋳造法出现的时间早,而且是整体浇铸,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然而大型的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是个巨大的工程,我们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青铜器为例,来了解它的制作情况。

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司母戊鼎为例,为什么呢?

对,因为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有多重呢?

832.84千克!

832.84千克到底是多重呢?

我们以这位同学作为参照,你的体重是多少?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取个整,约等于50千克,请其他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司母戊鼎约等于多少个这位同学?

16—17个。

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到底这个工程有多浩大呢?

这是《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它反映了哪些工序?

熔炼合金和浇铸成形。

有一样物品在这幅图中出现了很多,找一找!

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对,它叫“将军盔”,其实就是坩埚,用来熔炼。

算一算:

“将军盔”一次能够熔铜12.5公斤,请问铸就司母戊鼎需要多少“将军盔”?

假如平均每个“将军盔”需要操作人员3人,仅熔铜这一工序就需多少个工作人员?

70个“将军盔”,210个人。

再看画面中间正对着我们,抬起右手的那位可能是什么身份的人?

生产指挥者。

由此可见整个过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分工细致、协同合作。

画面中除了劳动者,还有哪些人?

他们在干什么?

监督、保卫等。

因此,整个制作过程是组织严密的,忙碌而有序!

同学们想一想,夏商周时期能够集中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青铜器的铸造,说明了什么?

对,从中折射出夏商西周时期强盛的经济和国力。

几千年后的我们看到青铜,能看见工艺的精巧,感叹匠人的智慧;

能触摸王朝的兴衰,了解等级的森严;

能感知时代的沧桑,回味文化的灿烂。

这一个个流传至今的青铜器,凝聚着令我们骄傲和惊叹的历史,也传承着一份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怀!

夏商西周的很多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是刻有铭文“司母戊”,再比如利簋和毛公鼎,这也说明青铜器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研究夏商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那这些铭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

不是!

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清朝学者王懿荣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发现有图形文字,于是大量收购,潜心研究,成为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了哪些内容呢?

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观看视频。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同学们看得很仔细,确实甲骨文最早是商朝人占卜记事所用,内容涉及非常广,堪称商朝的百科全书。

我们一起欣赏一些甲骨文,感受一下那个遥远的年代。

目前发现的甲骨有10多万片,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辨识,现在确定的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曾经有学者怀疑过商朝这个王朝的存在。

甲骨文的出土发现和破译,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的朝代的存在。

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往比文物、遗址更为直接和具体。

小小的一片甲骨,记录着商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

成汤伐桀、盘庚迁都、武丁拜相、商纣暴虐等传说,在考古证据的印证下,成为信史。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说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同学们请看,这是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你能不能从中找出自己和父母的生肖?

请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上来展示。

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准,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迅速找到自己的生肖的?

很聪明,是按照形状相似。

其实,形状相似正好体现了一种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

这种用图形和线条来勾画物体外形特征的方法就是象形,它是甲骨文中使用最多的造字方法。

除了象形之外,甲骨文还有哪些造字方法呢?

东汉的班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总结为“六书”,这是后人破解甲骨文最有力的依据。

请从中找出还有哪些造字方法?

还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其中转注和假借并不能用于造新字,可以忽略。

象形造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书写麻烦,而且抽象的想法和概念是画不出来的。

如何解决象形造字的局限性呢?

古人很聪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

用标记!

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标记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语言。

比如在“木”的下面加个点,表示“本”,上面加点表示树梢的“末”端。

用标记或添加标记的方法造字后人称其为“指事”,很巧妙。

但这样标记多了难免混淆,比如用“”表示“上”,与数字“二”很难区分。

于是我们的祖先想出了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组合象形字引申出新的字义,这样造字叫“会意”。

会意的特点是一看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比如“休”字。

甲骨文的“人”字,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这不就是前后相从的意思吗?

是现在“从”字的由来。

还是两个人字,背靠背,演化为“北”字。

“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

“败北”指打了败仗,逃跑总是背对敌军,所以“北”也有“败”的意思。

戴面具的人——可能是巫师。

这是甲骨文中的“鬼”字。

这是甲骨文中的“老”字,一个弯着腰、戴着帽子、拄着拐杖的老爷爷。

还有更好玩的,头上顶着一团火的人,侧身而跪,头顶灯座,给人照明——这是甲骨文中的“光”字。

由“人”字演变而成的字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资料。

用象形、会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还有很大局限性,有很多抽象概念无法书写出来。

比如渔字,甲骨文左边是水,右边是鱼;

左右都是象形,但读音取右边的鱼字,也就是说,左边取其形,右边取其声,有“形”有“声”,又表达了在水中捕鱼之义。

这样的造字方法叫“形声”,将字形、读音、意义结合在一起,是后来汉字造字使用的主要方法。

形声扩大了造字能力,是汉字能够发展成熟的主要表征。

也就是说,甲骨文以象形为主,形声字很少。

而汉字成熟后以形声为主。

我们一起来玩猜猜看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辨别这四个甲骨文分别对应现在哪一汉字?

2.它们分别使用了哪种造字方法?

请一个小组到黑板前展示成果!

在刚刚辨认甲骨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指事和会意两种容易混淆,会意是把两个独立字结合起来组成新的含义。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汉字的演变过程,思考甲骨文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

对,甲骨文与现在简化字有很多相似之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演变过程,我们还可以解答上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

使我们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奥秘是什么呢?

我想文字就是其中的奥秘之一。

你看,正是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

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

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

此刻,我们看到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画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中国考古学家夏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城堡是文明产生的三要素。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铸就中华骄傲、甲骨文书写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解读文明,为的是更好地传承,而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生生不息,焕发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