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1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淀初三上学期期末Word格式.docx

A.称量氯化钠B.倾倒液体C.点燃酒精灯D.读取液体体积

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氧化铝AlOB.碳酸钙CaCO3

C.氢氧化钙Ca(OH)2D.氧气O2

10.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2HB.2H+C.H2OD.2H2

1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1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澄清石灰水C.天然水D.五氧化二磷

13.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

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2B.26C.48D.4

14.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高温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15.下列关于CaCO3CaO+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CaCO3和CO2的质量比为1:

1B.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反应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CaC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化到CO2中

依据金属的性质回答16-19题。

16.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玻璃B.钢铁C.木材D.陶瓷

17.合理使用金属制品很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不宜用铁桶来盛放

B.使用金属制品时,尽可能避免接触酸性物质

C.灯泡中使用钨丝是因为钨的熔点低

D.在金属表面刷漆隔绝氧气,是防止腐蚀的有效方法

铜片

18.下列实验中,研究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①铜片和铝片相互刻画,观察何种金属表面有划痕

②加热铜片,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黑

③加热铜片一端,观察另一端的蜡烛是否熔化,如右图所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9.在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研究金属是否都能与盐酸反应

将镁、锌、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B

证明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将铜和银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C

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D

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20.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其中a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

/℃

a

时间/s

/Pa

A.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a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a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a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1.(1分)下列生活情景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填字母序号)。

A.食品充氮气防腐B.甲烷用作燃料C.金属制作炊具

22.(3分)用干冰可以制作口感类似汽水的“碳酸水果”。

(1)干冰与水果一起放置12小时后,水果变得冰凉,原因是___________。

(2)干冰制作“碳酸水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取出水果,食用时有气泡从水果中冒出。

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23.(3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与化学紧密相关。

(1)汽车车身中有钢材材料,请写出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

式:

(2)汽车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C2H6O2)。

乙二醇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3)车载安全气囊使用了叠氮化钠(NaN3)。

在一定条件下NaN3迅速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4.(2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1)汽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和碳氢化合物,乙醇(C2H5OH)的燃

烧比汽油更充分,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污染物,使用三元催化剂可以将它们转化成CO2和N2,

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消防安全常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的。

25.(3分)灭火器常用于处理小规模火灾。

常见的灭火器包括泡沫灭火器、液体二氧化碳

灭火器等。

(1)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焰熄

灭。

请分析灭火原理:

__________。

(2)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中存储着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喷出。

该种灭火器主要用于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的初起火灾。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用时要防止冻伤手

B.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不会弄湿或损坏图书、设备等

C.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6.(2分)请从燃烧条件角度解释以下防火安全提示。

(1)冬季进入山林时禁止携带火种,原因是__________。

(2)定期清理抽油烟机管道内的油污,原因是__________。

氧气能支持动植物的呼吸,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

27.(1分)鱼缺氧时会浮到水面呼吸,这说明氧气_______(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28.(3分)过碳酸钠(Na2CO4)是一种安全的鱼塘增氧剂,其增氧原理是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H2O2和Na2CO3,进而缓慢产生氧气。

(1)求过碳酸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用过碳酸钠增氧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

〖科普阅读理解〗

29.(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原文作者:

陆东林,原文有删改)。

牛奶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等营养成分,在促进人体骨格发育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食品工业中常采用的牛奶杀菌技术主要有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

巴氏杀菌技术使鲜牛奶通过72~75℃、15~20秒的热处理,杀死牛奶中有害微生物,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营养物质。

这种牛奶大多采用简单的塑料袋或塑料瓶、玻璃瓶、屋顶盒包装,需要冷藏贮运,保质期不超过7天。

超高温灭菌技术使鲜牛奶在135~150℃的条件下保持几秒钟,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然后在无菌状态下包装于容器中。

这种牛奶多采用复合塑料袋(枕型等)或纸盒包装,常温保存,保质期30~180天不等。

不同的杀菌方法对牛奶的营养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数据如下表所示。

乳清蛋白含量以氮元素质量计。

表1不同杀菌方法对牛奶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1

2

3

4

乳清蛋白含量

(mg/100g)

乳果糖含量

维生素C损失率(%)

叶酸损失率

(%)

巴氏杀菌

80.8

0.1

10.0

11.5

超高温灭菌

38.8

0.3

17.7

19.6

此外,温度对牛奶中的钙也有影响。

1kg牛奶中含有1g钙,其中1/3是可溶性钙。

牛奶经高温后,一部分可溶性的钙变成不溶性钙,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巴式杀菌奶对原料奶的要求高于超高温灭菌奶,而超高温灭菌奶由于工艺要求严格,设备和包装材料需要进口等原因,综合成本更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包括_________。

(2)牛奶是补钙佳品,这里的“钙”指的是(填字母序号)。

A.钙元素B.钙原子C.钙单质

(3)超高温灭菌牛奶的保质期长于巴氏杀菌牛奶,原因是。

(4)与超高温灭菌法相比,巴氏杀菌法能更多地保留牛奶中的营养成分。

表1中支持这

一观点的数据有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5)下列关于牛奶杀菌方法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填字母序号)。

A.巴氏杀菌技术在各方面均优于超高温灭菌技术

B.在冷藏设备不完备的地区,不适宜生产巴氏杀菌奶

C.超高温杀菌技术会影响牛奶中可溶性钙的含量

D.某牛奶的保质期是三个月,该牛奶可能是巴氏杀菌奶

〖生产实际分析〗

30.(3分)钛白粉的化学名称是二氧化钛(TiO2),无毒,有极佳的白度和光亮度,是目前

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

以主要成分为TiO2的金红石作原料,通过氯化法可以制备钛白粉,主要流程如下:

(1)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2)补全TiCl4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TiCl4+O2□Cl2+________

(3)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料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从绿色化

学的角度看,该工艺流程的明显优点是。

31.(4分)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化肥。

下图为利用天然气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1)设备Ⅰ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

(2)设备Ⅱ中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3)设备Ⅲ中产生并分离出CO2和H2两种物质,依据流程图判断进入设备Ⅳ的是H2,理由

一定条件

是________。

(4)设备Ⅴ中发生反应:

2NH3+CO2CO(NH2)2+H2O,若生产60t尿素,

需要NH3的质量为_______t。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2.(4分)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

如图所示,“五

环”中相交两环中的物质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五环”中已有的3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2)甲、乙分别是O2、Fe2O3、稀盐酸、Ca(OH)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其中,C与甲

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物质乙为__________。

(3)“五环”中的物质Fe可以替换成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基本实验〗

33.(2分)请从33-A或33-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33-A计分。

33-A

33-B

大理石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的方法是。

(1)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

是。

34.(2分)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试剂a可以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现象是________。

35.(5分)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CO2

澄清石灰水

料瓶

甲乙

(1)甲:

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瓶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此时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________加入澄清石灰水前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填字母序号)。

A.多于B.少于C.等于D.无法确定

(2)乙:

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36.(3分)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

实验1实验2

(1)实验1:

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CuO),观察到细

铜丝团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2:

将铜丝团浸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当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时小心地松

手,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写出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7.(4分)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如下实验。

稀醋酸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

(1)纸花变为红色的实验有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实验1的作用是________。

(3)能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原理分析〗

38.(4分)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氧气

K

白磷

80℃

冷水热水

甲乙丙丁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打开K,通入氧气,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________。

(3)对比乙、丙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过程中,能

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科学探究〗

39.(6分)某研究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前,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2:

不能代替,查阅资料知金属镁很活泼,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

组装好装置后,打开止水夹,手捂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

关闭止水夹,点燃镁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好塞子

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大量白烟,剩余固体为白色带状物

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解释与结论】

(1)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

(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_________。

(4)推测猜想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1/5,也不能说明猜想1成立,理由是_________。

(6)小组中同学对镁条与瓶中气体的反应提出了进一步的猜想:

甲同学认为镁条先与O2反应,乙同学认为镁条先与N2反应。

为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猜想,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________。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评阅非选择题时请注意:

●除特别标明外,其余每空均为1分。

●文字表述题中划线部分为给分点,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方程式中的产物漏写“↑”或“↓”不扣分。

化学专用词汇若出现错别字为0分。

21.AB

22.

(1)干冰升华吸热

(2)H2O+CO2=H2CO3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或CO2从水果中溢出等其它合理答案)

23.

(1)Fe2O3+3CO2Fe+3CO2

(2)1:

3:

1(或2:

6:

2,不化简也给分)

点燃

(3)2NaN32Na+3N2↑

24.

(1)C2H5OH+3O22CO2+3H2O

(2)

25.

(1)隔绝了氧气

(2)AB

26.

(1)防止温度达到着火点(或火种引燃其它可燃物)

(2)移除了可燃物

27.不易

28.

(1)(16×

4)/(23×

2+12+16×

4)×

100%

(2)Na2CO4+H2O=H2O2+Na2CO3、2H2O2=2H2O+O2↑

29.

(1)蛋白质、脂肪、钙

(2)A

(3)杀死了绝大部分微生物,且在无菌状态下包装(或类似表述)

(4)①③④

(5)AD

30.

(1)+4

(2)2,TiO2(3)氯气循环利用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31.

(1)物理变化

(2)置换反应(3)产物是NH3,反应物有氮气,另一反应物应含氢元素(或其它含有元素守恒意思的表述)(4)34

32.

(1)CaCO3

(2)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稀盐酸(3)Mg/Al(或其它合理答案)

加热

(1)2KMnO4K2MnO4+MnO2+O2↑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33-B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集满

34.

(1)CuSO4(或其它合理答案)

(2)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或其它合理答案)

35.

(1)浑浊,Ca(OH)2+CO2=CaCO3↓+H2O,B

(2)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或不可燃)

36.

(1)下降,Cu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质量更大的CuO

(2)2AgNO3+Cu=Cu(NO3)2+2Ag

37.

(1)1、4

(2)说明酸性物质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变色

(3)4中小花变红,2、3中不变红(2分,只答4变红得1分)

38.

(1)4P+5O22P2O5

(2)通入氧气使试管液面上方气压增大,将试管中的水压入长导管和烧杯中,液面下降

(3)温度达到着火点

(4)丙中白磷起初不燃烧,液面下降接触氧气后丙中白磷燃烧

39.

(1)2Mg+O22MgO

(2)良好

(3)防止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增大,将部分气体压出集气瓶

(4)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5)可能是因为Mg的量不足(或其它合理原因)

(6)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观察现象,若燃烧更旺说明乙的猜想成立,若熄灭说明甲的猜想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