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61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轮复习资料专题三地壳运动与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

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

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

第6题,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

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8.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B.变缓了

C.无变化D.无法判断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

第8题,为更直观地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绘制剖面图时,要适当放大垂直比例尺。

图中垂直比例尺远大于水平比例尺,使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比实际的火山坡度大,变陡了。

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据此回答9~10题。

9.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

10.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

第10题,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造海洋板块的岩层往往形成较薄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

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沉积岩在地球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

命题感悟

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本讲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运用等问题

核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

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B.向斜山

C.断块山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米B.285米

C.300米D.325米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知,该地区海拔中部高、四周低,地貌形态为山岭;

根据页岩层顶部的高程分析,同一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

结合等高线和岩层弯曲综合判断图示构造地貌为向斜山。

第2题,读图知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25米,据此知山地最高介于575~600米之间,据此可以计算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介于272~297米之间。

据此结合选择项即可得出结论。

命题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

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结合该地形区地势起伏,依据四地岩芯岩层分布即可判断同一岩层的形态为向上弯曲,即该地区为背斜构造。

丙地处背斜顶部,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地点。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1)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

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

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核心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侵蚀

沉积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在流域中的

空间位置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命题点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下图,根据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答案 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小,河流堆积作用强;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较差或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

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弱。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大,河流侵蚀作用强;

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

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强。

解析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从三角洲形成的地形(动力)、物质(泥沙)和海洋(洋流)等条件进行分析。

核心点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命题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 [预测题型:

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

“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的,独居峰顶,翘首望月。

据此回答1~2题。

1.“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的(  )

A.c、①B.a、②C.e、③D.d、④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a为喷出岩,b为岩浆,c为侵入岩,d为变质岩,e为沉积岩。

“天狗”为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对应图中的c,相应的地质作用为①,即侵入作用。

第2题,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

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命题点二 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预测题型:

上海海洋大学深圳科技中心自主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据此回答3~4题。

3.马里亚纳海沟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该处的地壳运动方向是(  )

A.生长边界 垂直运动

B.消亡边界 水平运动

C.生长边界 水平运动

D.消亡边界 垂直运动

4.下列地理现象与马里亚纳海沟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

A.青藏高原隆起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

C.东非大裂谷的扩张D.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马里亚纳海沟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是板块水平运动的结果。

第4题,青藏高原隆起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对运动有关,与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相似。

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岩浆喷发冷凝作用形成的。

探究点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典题例析

例1 (2015·

山东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

(1)~

(2)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

38′13″N,117°

50′12″E)

37′54″N,117°

50′59″E)

D

38′10″N,117°

50′19″E)

37′57″N,117°

50′52″E)

S

38′05″N,117°

50′32″E)

38′01″N,117°

50′43″E)

(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根据表格中观测点坐标,可以建立行进路线(如下图),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

由材料可知,考察小组行进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垂直,即可得出构造线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D正确。

(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判断C-D-S-S-C-D岩层年龄由新到老,然后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选C。

其中A只是岩层倾斜,不能判断地质构造;

B岩层年龄顺序与题意不符,不正确;

D为向斜,不符合题意。

例2 (2013·

山东文综)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试做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

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分析思路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

作用

形成

的地

背斜山、

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

裂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外力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风蚀蘑菇

等风力侵

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山区的地层剖面图”。

1.图示地区碎屑物覆盖下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从①到②由老到新

B.从②到③由老到新

C.①所在的山因断裂作用形成断块山

D.③所在的山因顶部坚实抗侵蚀形成背斜山

2.甲地为泥石流发生的高危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

B.坡度较缓,碎屑物易聚集

C.断层活动易引发山洪暴发

D.每年6月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高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状况,①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③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①到②岩层由新到老,A错误;

从②到③岩层由老到新,B正确;

①所在山地为岩层挤压形成的,C错误;

③地顶部易破碎,抗侵蚀作用弱,D错误。

第2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甲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条件。

甲山坡坡度较陡,碎屑物不易聚集。

断层活动易引发地震而非山洪暴发。

每年6月,华北雨季还没到来,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低。

3.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说明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被搬运到黄河三角洲的过程。

答案 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

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 解答该问题可以利用反向思维: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得益于黄河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黄河中的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于阿拉善高原沙漠。

然后正序表达、书写即可。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自2005年起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河床距地表高度变化。

读图回答第1题。

1.引起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化、流水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

C.搬运、沉积作用D.沉积、成岩作用

答案 B

解析 黄河下游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受黄河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影响,黄河河床不断下降,因此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河床距地表高度不断下降。

下图为“某地理爱好者在野外拍摄的地理景观图片”。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3.图中岩石形成的条件是(  )

A.风沙沉积B.河流沉积

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

答案 2.C 3.B

解析 第2题,结合图片岩石中存有的大量大小不一的碎石,可推知该岩石属于沉积岩。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岩石是沉积作用的结果,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