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72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聚氰胺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三聚氰胺装置总生产能力约为113万吨/年,分布见表1。

表1世界三聚氰胺生产能力及分布

单位:

万吨/年

--------------------------------------------------------------------------

厂家名称生产能力

荷兰14美国12日本12奥地利9德国8法国5意大利5印度尼西亚5波兰4.2中国台湾4韩国4沙特阿拉伯2印度2科威特1.6罗马尼亚1.3俄罗斯1亚美尼亚1巴西0.8伊朗0.5中国内地20.8HT113.2--------------------------------------------------------------------------

由表1可以看出,全球生产能力西欧占36%、美国占据11%、日本占10.6%、其它国家占42.4%。

荷兰、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三聚氰胺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1/3以上。

其中,日本日产化学生产能力4.6万吨/年,采用自己开发的尿素高压法生产技术,共有四套生产装置;

三井东亚化学公司生产能力3万吨/年,有两套装置,一套为美国氰胺公司的高压法工艺(1万吨/年),另一套为巴斯夫公司的常压法工艺(2万吨/年);

三菱油化公司生产能力3万吨/年,分别采用巴斯夫常压法和美国氰胺公司高压法。

美国生产能力12万吨/年,自用7万吨,出口5万吨。

荷兰DSM公司的三聚氰胺生产分布在全球,合计生产能力为25万吨/年,独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1/4。

其中在荷兰赫伦年生产能力为14万吨,在美国洛杉矶埃文代尔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在亚太地区的印尼邦坦生产能力为5万吨/年。

国外的生产技术简介

目前世界上生产三聚氰胺的方法按原料分有双氰胺法和尿素法;

按工艺流程分有干法、湿法、半干法;

按操作压力分有高压法、低压法、常压法。

日本新日产法是将尿素和液氨混合后加压到10MPa、加热到400℃送入反应器,生成的熔融状三聚氰胺经熟化、减压、冷却、脱氨、结晶、离心分离、干燥、粉碎得到成品。

该方法装置紧凑,不用催化剂,尾气直接送回尿素装置,由尿素系统甲胺液吸收回收,无水分带入,但由于是高温高压操作,液相出料,腐蚀严重,对设备材质要求高,装置造价高,产品需经多次欠压冷却,流程较长。

荷兰DSM法是将熔融尿素用氨气喷入反应器中,在0.7MPa、390℃下合成三聚氰胺,反应器经水淬冷捕集产物,然后经解吸除去氨和二氧化碳,加热溶解、脱色、过滤、离心分离、干燥、粉碎即得成品。

尾气经高压吸收塔送回尿素装置。

该法与高压法比较,腐蚀不严重,对设备材质无特殊要求,装置占地少,产物捕集完全。

但流程较长,分离较复杂,用水来捕集产物,会形成水解副反应物,故产品需要提纯工序来保证质量,设备绝大多数采用不锈钢。

BASF法是将尿素在0.1MPa以下,温度360℃-400℃,以氧化铝作催化剂合成三聚氰胺。

反应气经冷却器降温,经热气过滤器除去副产物和从反应器带出的催化剂,在结晶器进一步降温,通过旋风分离器和螺旋输送机即得到高纯产品。

尾气用熔融尿素洗涤冷却后部分经压缩升压作反应器的流化载气,部分作结晶器的冷却介质,多余部分经尾气分解塔、尾气冷却器送往尿素装置。

该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无水操作,减少了副反应,可直接结晶一次得到高纯产品,同时三聚氰胺收率达到95%以上。

因是常压反应,对设备材质要求不高,除结晶和尿素洗涤塔外,其它均可用碳钢。

该法缺点是设备体积庞大,由于循环器不经过氨碳分离,为防止碳氨结晶,整个系统都必须蒸气夹套保温,载气压缩机和循环器风机由于耐温方面的要求需要特殊制造,热气过滤器的操作较难控制。

xx独有的常压法:

尿素在0.1MPa以下,温度390℃左右,以硅胶作催化剂合成三聚氰胺。

反应气经热气过滤器除去副产物和催化剂细粉,通过自然降温使三聚氰胺在凝华器中结晶,尾气用氨水喷淋吸收制成碳化氨水,粗品经溶解、过滤、结晶制成高质量成品。

该法优点是流程简易,设备材质要求不高,投资省,操作容易,维修简便。

不足之处在于自动化程度不高、出料劳动强度大,产品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外市场需求

国际上三聚氰胺主要用于塑料及涂料工业、轻工等行业,绝大部分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酯,5%用于生产阻燃剂。

其消费结构大致为木材及装饰板51%,涂料12%,模塑料、粘合剂、纸处理剂各10%,其它7%。

三聚氰胺消费结构见表2:

表2主要国家三聚氰胺消费结构

应用需求份额(%)

xxxxxx平均

木材及装饰板22.51053.451

模塑料15101710

粘合剂1059810

纸张101010

涂料33.556.612

其它行业9657

目前全球三聚氰胺需求量约为60万吨/年,消费国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美国、约占全球消费量的83%。

日本三聚氰胺主要用于粘合剂、模塑料及涂料方面,最大用途是粘合剂生产,占总产量的59%。

美国三聚氰胺绝大部分用于制造三聚氰胺树脂,主要是甲醛树脂,消费结构中涂料占33.5%,层压板占25.5%。

西欧的主要用途也是生产甲醛树脂,其中层压板消费占总量的53.4%。

国际上主要国家三聚氰胺用量见表3世界主要国家三聚氰胺用量表单位:

万吨

--------------------------------------------------------------------------国家表面涂料层压板胶粘剂其它合计

--------------------------------------------------------------------------美国2.621.51.77.8西欧2.41454.8226.22日本0.670.683.461.05

5.86合计5.6716.689.967.5739.88

国内三聚氰胺的发展及生产、消费概况

我国三聚氰胺生产装置最早于1958年在天津建成,采用双氰胺为原料,年产100吨。

70年代初,我国陆续建成一批以尿素为原料的常压法三聚氰胺生产装置,生产规模一般为100-200吨/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获得了较大增长。

四川川化集团公司于1984年引进荷兰DSM公司工艺技术,建设了年产1.2万吨的生产装置。

90年代初,我国采用国内技术建成了一批1000-6000吨/年的生产装置,生产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产品质量也与国外相差无几。

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三聚氰胺生产能力已达到4万吨/年左右,国内消费和出口各占50%左右。

1997年以来,三聚氰胺一度货紧价扬,国内许多企业看好该产品并纷纷投资建设,我国三聚氰胺生产企业由原先的不足20家猛增增至了50多家,年生产能力由96年的4.5万吨增加到了目前的15.6万吨,还有部分装置正在建设。

由于引进了国外的高压法技术,现我国几种工艺技术均已具备。

2000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国。

我国三聚氰胺的技术发展进程及目前的技术状况

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由50年代末的双氰胺作原料逐渐改为用尿素作原料,由用电加温逐渐改为用油加热再到用煤加热,由半成品进行精制提纯到一次出成品,生产技术一步步提高,加上引进国外的先进工艺并加以消化吸收,现生产技术已日臻完善。

但由于单套装置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较大,自动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我国生产三聚氰胺每吨产品约需消耗尿素3800千克、液氨500千克、电450kWh、蒸汽3.2T、水10立方米,吨成本在8000元左右,与国际上大装置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三聚氰胺生产能力及分布1997年3月份以来,受国际上一些大装置停产检修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三聚氰胺一度货紧价扬,最高售价曾超过3000美元/吨,加之原料尿素价格大幅下降,产品利润丰厚,致使我国许多化肥、化工企业看好该产品并纷纷投资建设。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三聚氰胺生产企业58家(包括在建即将投产装置,下同)近年来新建、扩建的千吨级以上三聚氰胺装置43套,仅河北省就上马11套,使国内年产能力由96年的4.5万吨增加到了目前的15.6万吨,年均增幅达52%。

有的装置还正在建设,其中包括4套万吨级装置,而且目前仍有许多厂家在筹划建设。

一些原生产厂家先后扩建了生产装置:

四川川化集团公司新上高压法1.38万吨/年装置现已投产,盘锦化肥厂在原有1000吨/年的基础上新建成了一套6000吨/年的装置;

新疆东南化工总厂军垦化肥厂由1000吨/年扩建成了3000吨/年;

山东海化魁星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又投资1.34亿元开始建设1.2万吨/年三聚氰胺技改项目,目前正在试车,投产后,该公司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6万吨,居全国首位。

河南濮阳市中原大化集团投资4亿多元引进意大利高压法技术建设的1.2万吨/年装置现已投产;

福建三明化工总厂投资2.47亿元人民币和意大利欧洲技术工程承包公司合作的1.38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即将竣工;

南京金陵石化化肥厂1.2万吨/年的装置、四川金凤集团1.2万吨/年的装置、河北沧州大化集团6000吨/年的装置正在加紧建设,即将竣工投产。

江苏省锡山市新苑集团公司正在筹划建设1.2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设备与生产技术计划从荷兰DMS公司引进;

重庆市云阳县化工总厂6000吨/年三聚氰胺项目即将投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拟采用清华大学技术。

如果均建成投产,2000年底,国内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多万吨,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国。

但单套装置生产能力却无法与世界上的大装置相提并论。

我国单套能力1万吨/年的装置在国内即属大型,且目前较先进的生产装置只有4万吨/年左右,而国际上大型装置单套能力为5万-10万吨/年。

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分布比较广泛,目前共有16个省市生产。

其中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省市有8个,依次分别是山东(共7家企业生产)、四川(共2家企业生产)、江苏(共7家企业生产),河南(共7家企业生产)、河北(共12家企业生产)、安徽(共3家企业生产)、福建(共2家企业生产)、辽宁(共3家企业生产)。

目前国内共有三聚氰胺生产企业58家(不包括两套拟建装置,下同),其中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

由于生产、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不能达产。

199年国内实际总产量仅为6.5万吨左右,即生产能力约有1/3闲置。

国内三聚氰胺消费概况

我国三聚氰胺消费行业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年消费者量在5万吨/年左右。

我国三聚氰胺50%左右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德国、印尼、意大利、香港等地。

国内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木材加工、装饰板、涂料、模塑料、纸张、纺织、皮革等行业,其中木材业消费量占国内整个用量的55%,其次为涂料、模塑粉、粘合剂、造纸、纺织及其他助剂类行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见效和国内建筑行业的复苏,今后用量不断增加的行业将是建筑、涂料、油漆业。

我国三聚氰胺消费结构见表

4、5、6:

表4我国三聚氰胺消费结构

应用消费结构(%)--------------------------------------------------------------------------

木材及装饰板55纸张10涂料12粘合剂6模塑料10其它行业7HT100--------------------------------------------------------------------------

近年来我国三聚氰胺生产及出口情况见表5:

表5近年我国三聚氰胺的生产、出口情况(非精确)

万吨/年--------------------------------------------------------------------------

年份生产能力产量平均价格出口量----------------------------------

国际(美元/吨)国内(元/吨)--------------------------------------------------------------------------

199543.41320110001.719964.53.81460120001.8199754.2180015000219987.86.42050170002.819999.57.5900750032000(预计)20.81095085004.52005(预计)2512//6--------------------------------------------------------------------------

表6我国三聚氰胺市场消费情况(仅供参考)

区域年需求量

两广地区

1.2

xx

上海地区1华北地区1东北地区

0.4

浙闽地区

0.2

西北地区

0.3

湘赣地区

其它地区

HT

5.7

虽然国内生产厂家众多,产量不断增加,但随着国内木材、建筑、油漆、造纸、印染等行业的不断扩大,三聚氰胺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另外,随着国际三聚氰胺市场的价格上升,国内许多生产厂家都扩大出口量,2000年国内产量将在10万吨左右,国内需求量在5万吨以上,如果各生产厂家出口总量达到4万吨以上,则国内产销基本趋于平衡,价格基本稳定。

国际市场供求预测

近年来,世界三聚氰胺的生产能力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84万吨/年,1999年达到100万吨/年,目前全球三聚氰胺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10万吨/年。

而世界三聚氰胺的需求量年均增长幅度仅为5%-7%,目前全球年消费仅为60万吨/年。

近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消费国经济萧条,全球生产量与消费量增长有限,1999年产需约60万吨左右,基本保持平衡。

因此,三聚氰胺全球生产能力在未来几年中有相当多的过剩。

竞争加快了西方国家的垄断过程,荷兰DSM公司在本国的生产能力为14万吨/年,设在美国的分厂为6万吨/年,近年又在印度尼西亚新上了5万吨/年生产装置,并准备把在荷兰赫伦的三聚氰胺装置扩建到18.5万吨/年。

该公司独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4,已具备了垄断全球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

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其触角已延伸到东南亚、非洲部分市场。

其战略是以低于国际平均市场水平的价格把技术落后、成本高、万吨以下规模的厂家挤垮。

当前,我国约50%的产品必须依赖出口,如出口受阻,国内生产企业不得不将把目光转向十分有限的国内市场,为争夺用户而同室操戈,竞相压价,低价销售必须会导致全行业亏损。

国内市场供求预测

我国三聚氰胺的国内消费量,近年来虽然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向深层加工、利用发展的趋势。

但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三聚氰胺的人均消费量与日本、欧美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国内消费量在近几年内仍将在5万吨/年左右,上涨幅度不会太大。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法律上要求在家具和公共场所必须使用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的阻燃剂。

从我国经济消费层次上看近期是难以达到的。

因此,我国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三聚氰胺的需求量和消费领域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目前,我国已出现供求严重失衡的局面,这应当引起业内人士和有关厂家的高度重视。

现阶段低水平、小规模、高消耗的重复建设应当停止,以避免投资损失、行业失控。

我国三聚氰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随着未来几年在建装置的投产,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聚氰胺国内市场容量有限,主要用于木材加工、涂料、造纸等行业。

其中仅装饰板耗用量就占1/2,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尽管近年消费量以5%-7%的速度增长,但仍大大低于生产能力50%左右的年均增长幅度。

98年国际市场三聚氰胺短缺只是暂时现象,之所以出现市场缺口,主要是因荷兰、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等国生产装置停产检修,引起欧洲市场供应不足。

目前国际上几个大装置已陆续维修完毕,恢复生产,产量提高,货源充足。

加之国内外新近上马装置太多,使市场呈现出过饱和状态,一度高扬的三聚氰胺价格在经历了仅几个月的市场高峰之后迅速回落,从

98年4月份的3000美元/吨已跌至目前的800美元/吨左右,国内的价格也从2.3万元/吨下跌至9000元/吨左右,今后较长时间都将维持在这种价位。

由于价格落势迅猛,国内一些新近上马的1000吨/年生产装置,因投产时间短、质量不稳定、市场开拓不力,只好以低于成本价(目前国内装置生产成本大多在1.1万元/吨左右)的价格售出,不仅仍难以销售,而且挤占了大量流动资金,装置刚投产便形成了亏损局面,只好停产或转产。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尿素生产厂家仍然看好98年的市场行情而欲继续上马,寄望于再一次出现价格高峰以获取高额利润。

但这种机会十分渺茫。

国内生产三聚氰胺30余家,仅在1989年和1998年出现过两次短期的供不应求态势,以后是否还会出现,何时出现难以预测。

因此,目前国内不宜再上三聚氰胺装置,特别是万吨以下规模的小装置。

三聚氰胺作为一种较为高档的防火、装饰、建筑类产品的中间产品,其市场需求与后加工产品的发展关系较大。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世界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我国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三聚氰胺消费量越高。

而三聚氰胺的后加工产品开发在我国仍处于起始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为三聚氰胺后加工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如有关企业能致力于模塑料、蜜胺餐具、阻燃剂、水泥减水剂等三聚氰胺后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不失为一条新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