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883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降水设计文档格式.docx

(3)挖土方法。

当采用拉铲挖斗机、反向铲和抓斗挖土机等机械挖土,为避免由于挖土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浸泡而影响施工时,对含水层的砂、卵石.涌水量较大、具有一定阵水深度的降水工程,也可以采用明排降水。

(4)其他条件。

当基坑边坡为缓坡或采用堵截隔水后的基坑时;

建筑场地宽敞,邻近无建筑物时;

基坑开挖面积大,有足够场地和施工时间时:

建筑物为轻型地基荷载等条件下,采用明排降水的适用条件可以扩大。

明沟排水的抽水设备常用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以污水泵为好。

(二)、明沟排水工程的布置

随着基坑的开挖,当基坑深度接近地下水位时,沿基坑四周(基础轮廓线以外,基坑边缘坡脚0.3m内)设置排水沟或渗渠,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一直径为0.7~0.8m的集水井,沟底宽大于0.3m,坡度为0.5%—1.0%,沟底比基坑底低0.3~0.5m,集水井底比排水沟底低0.5~1.0m。

集水井容积大小决定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泵停抽后30分钟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

随着基坑的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之分级设置与加深,直到坑底达到设计标高为止。

基坑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应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沟壁不稳时还须利用砖石干砌或用透水的砂袋进行支护。

二、轻型井点降水

(一)、轻型井点的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

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如图1所示。

轻型井点由井点管、过滤器、集水总管、支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井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砂并扩展到一定范围。

图1轻型井点系统

(a)轻型井点系统总体布置图;

(b)单井点布置图

1、井点管;

2、过滤管;

3、沉淀管;

4、集水总管;

5、连接管;

6、水泵房;

7、静水位;

8、动水位;

9、弯头;

10、由任;

11、阀门,12、粘土;

13、砾科

(二)、轻型井点工程的布置

轻型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由基坑的平面形状、大小,要求降深,地下水流向和地基岩性等因家决定,可布成环形、U型或线形等,一般沿基坑外缘1.O~1.5m布置。

当降水基坑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成不规则形状时,常采用环形封闭式或U形井点布置。

当降水深度在6m以内时,采用单级井点降水。

当降水深度较大时,可采用下卧降水设备或多级井点降水(图2)。

图3二级轻型井点系统的布置

1.地下水静止水位;

2.从第二级抽水时地下

水位的降落曲线;

3.从第一级抽水时地下

水位的降落曲线

三、喷射井点降水

(一)、喷射井点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

喷射井点系统由高压水泵、供水总管、井点管、喷射器、测真空管、排水总管及循环水箱所组成。

喷射井点主要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含水层和降水深度较大(8~2m)的降水工程。

其主要优点是降水深度大,但由于需要双层井点管,喷射器设在井孔底部,有二根总管与各井点管相连,地面管网敷设复杂,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管理困难。

四、电渗井点降水

电渗降水一般只适用于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0.1m/d)的饱和粘土,特别是在淤泥和淤泥质粘土之中的降水。

由于粘性上的颗粒较小,地下水流动十分困难,其中仅自由水在孔隙中流动,其它部分地下水则处于被毛细管吸附的约束状态,不能在压力水头作用下参与流动,当向土中通以直流电流后,不仅自由水、而且被毛细管约束的枯滞水也能参与流动,增加孔隙水流动的有效断面,其渗透性提高数十倍,从而缩短降水时间,提高降水效果。

一、管井降水

(一)、管井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

管井降水方法即利用钻孔成井,多采用单井单泵(潜水泵或深井泵)抽取地下水的降水方法。

当管井深度大于15m时,也称为深井井点降水。

管井井点直径较大,出水量大,适用于中、强透水含水层,如砂砾、砂卵石、基岩裂隙等含水层,可满足大降深、大面积降水要求。

(二)、管井防水工程的布置

抽降管井一般沿墓坑周围距基境外缘1.2m布置,如场地宽敞或采用垂直边坡或有锚仟和土钉护坡等条件下,应尽量距离基坑边缘远些,可用3~5m;

当基坑边部设置围护结构及止水帷幕的条件下,可在墓坑内布置管井,采用坑内降水方法。

管井的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范围和降水深度确定。

井间距一般为10~20m。

当降水层为弱透水层或降水深度超过含水层底板时,井间距应缩小,可用6~8m;

当降水层为中等送水层或降水深接近含水层底板时,井间距可为8~12;

当降水层为中等到强透水层,含水层厚度大于降水深度时,可用12~20m;

当降水深度较浅,含水层为中等以上透水层.具有一定厚度时,井间距可大于20m。

井点深度要大于设计井中的降水深度或进入非含水层中3~5m,井中的降水深度由基坑降水深度、降水范围等计算确定。

六、辐射井点降水

(一)、辐射井点降水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辐射井降水是在降水场地设置集水竖井,于竖井中的不同深度和方向上打水平井点,使地下水通过水平井点流入集水竖井中,再用水泵将水抽出,以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

该降水方法一般适用于渗透性能较好的含水层(如粉土、砂土、卵石土等)中的降水,可以满足不同深度,特别是大面积的降水要求。

(二)、辐射井点降水工程的布置

辐射井降水的竖井和水平井点设置,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深度和降水面积等综合考虑确定。

集水竖井一般设置在基坑的角点外2~3m,竖井直径3~5m,深度超过基坑底3~5m。

对于长方形基坑,可在对角设置两个集水竖井;

当基坑长度较大时,可在一长边的两个角和另一边中部各设置一个集水竖井;

基坑长度大于100m时,可按50~80m间距设置一个竖井。

对于正方形基坑,其边长大于40m,可在基坑的四个角设置竖井。

当降水面积特别大时,除在周边按50—8hn间距布设竖井外,还可以在基坑中部设置临时降水井点。

水平井点在集水竖井内施工,其平面位置一般沿基坑四周布设,形成封闭状。

当面积较大或降水时间要求紧时,可在基坑中部打入水平井点,形成扇形状。

七、自渗井点降水

自渗井点降水法适用于下列条件:

(1)在降水范围内的地层结构为三层以上,含水层有两层以上,备含水层之间为相对隔水层(以粉质粘土为主)或隔水层(以粘土为主)。

下层含水层的埋深以距离基坑底5~20m为宜。

(2)下层含水层的水位(或水头)低于上部含水层水位,并低于基坑施工要求降低水位。

(3)下层渗透系数大于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且具有一定厚度(一般大于2m),能消纳的水量大于或等于降水深度内的基坑涌水量。

(4)上层地下水的水质未受污染,符合引入下层地下水的要求。

这种降水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井点降水方法,具有施工简单、快速,不用抽水设备,不排水,不耗能,不占用场地,便于管理,成本低等优点。

八、综合井点降水

对于一些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有特殊要求,采用某一种井点降水难以取得满意的降水效果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降水方法,如管井与轻型井点降水相结合.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降水相结合,管井与引渗砂砾井相结合,轻型井点与喷射井点降水相结合等。

下面介绍渗抽结合的阵水方法。

在具备一定自渗条件,但自渗后的水位降深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或降水面积较大,光靠周边围降不能使基坑中部的降水深度及降水时间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时,可以采用砂砾井或管井引渗配合轻型井点或管井抽水来达到降水目的。

当场地具备浅层自渗条件,但自渗后的水位埋深高于降水深度或降水面积大时.沿基坑四周或中部布置砂砾引渗井,以降低上层滞水水位,并于基坑四周边沿适当增加管井抽取下部砂层的地下水,以加深引渗井中的混合水位,从而达到设计降水深度和保证降水工期的要求。

两种井的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降水要求确定,可参照以上相同井点布置。

当场地具备深层自渗条件,但降水深度很大,或降水面积很大时,可在基坑周边或中部布置引渗管井,以降低上层滞水和中部浴水含水层中的水位,再选用部分管井作为抽水井,抽取下部承压(潜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以满足降水要求。

此方法可以将地下水位降至20m以下。

当上层滞水或潜水含水层埋藏较浅,其含水层为粉、细砂,基坑深度进入第二含水层或以下时,虽然具备深层自渗条件,但只有引渗管井难以有效地疏干含水层,常常引起边坡或桩间土的坍塌。

因此,采用引渗管井降低地下水位,再用轻型井点疏干上层滞水或潜水的残留水、以保证降水效果和边坡稳定。

第三部分:

井点降水方案设计

一、井点降水方法的选择及降水工程的布置

(一)降水方法的选择

在查明降排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明确降水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参考表1选

表1各类井点适用范围

择合适的降水方法。

由于各种降排水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在具体选择时应作方案比较,以期得到经济合理的降水效果。

(二)降水工程的平面布置

降水工程的几何图形是多样的,但井点布置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形式:

块状形的基坑采用环形封闭式,条形状的基坑采用直线形式的布置方法。

(1)环形封闭式平面布置。

凡基坑成块状的均宜采用封闭式井点布置。

当遇有降水面积大。

封闭式井点布置因跨度大不能满足降水要求时,可分块进行抽水。

(2)线型平面布置。

当降水工程基坑为条形状图形时,如管沟、电缆沟、运河、水渠等工程,均采用线形式布置井点。

究竟采用单排或采用双排(坑二侧)井点布置,需视工程特点而定。

当基坑宽度不大于5m及地下水位降低又不超过4m时,一般均采用单排井点布置。

降水工程,根据井点布置在坑外或坑内又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即坑外降水、坑内降水及坑外与坑内相结合降水。

(1)坑外降水。

即将井点布设在基坑以外,适用于以下条件:

①当坑壁不设维护结构,地下水将向境内渗流.在坡趾附近易产生渗流破坏,宜采用坑外井点降水方案;

②基坑底部以下有承压含水层,需降水深度较大时,宜采用坑外降水;

③当基坑周围环境容许降水,或坑外降水对邻近地面无大影响者,可在坑外降水。

当含水层分布均匀时、可沿基坑边缘外侧平均等距离布置;

当含水层分布不均匀时,在主要富水地段加密布设。

在基岩裂隙水场地,重点布置在补给与排泄两端。

(2)坑内降水。

即将井点布置在基坑内部。

在基坑边部设置围护结构及止水帐幕的条件下,采用坑内降水方案,可减少降水的总出水量,缩小降水的影响范围,减小坑外的水位下降及相应的地面沉降,井点布置多呈网格状或梅花状。

(3)坑内与坑外相结合降水。

采用坑外降水时,若基坑宽度较大,也可以在基坑内布置少量降水井点。

(三)井点管埋设深度计算

井点管的埋深(Hm)主要取决于基坑深度、降水区内地下水的水力坡度、降水后水面距离基坑底的深度、降水期间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和沉砂管长度,如图2所示。

井点管埋设深度可按下式确定:

H1——基坑深度;

h——井点外露高度;

I——降水区内水力坡度;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距离;

Z——降水期间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

Y——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

T——沉砂管长度。

图2井点埋设深度图

二、井点降水方案设计

(一)基坑总排水量计算

1.环形布置井点

降水井点按环形封闭式布置时,若干扰井群中各井流量相等,井结构一致,则可近似把基坑周围的井群当成一个以基坑为“中心”的大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规范中的有关单井涌水量计算公式进行近似计算,如:

对于潜水完整井

对于承压完整井

式中Q总——基坑总排水量;

K——含水层渗透系数;

H0——含水层静止水位标高;

m——承压含水层厚度;

SW——设计基坑水位降深;

R0——引用影响半径(R0=R+r0)

R——影响半径;

r0——引用半径。

对于不同排列的降水井群,其引用半径(r0)的计算公式如表3所示。

2.线型布置井点

降水井点按线型布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规范中的涌水量计算公式近似计算。

如:

对于潜水完整水平集水建筑物

对于承压完整水平集水建筑物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二)单井最大允许出水量的计算

单井出水量决定于含水层的允许渗透速度、过滤器长度及直径等,其理论计算最大允许出水量为:

式中r——过滤器半径;

l——过滤器长度;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由于过滤器加工及成井工艺等人为影响,设计的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上式的计算值。

实际工作中常利用现场抽水试验资料求得的单井涌水量值,与上述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后确定。

表3引用半径计算公式

(三)井点数量的确定

布设井点的数量是根据基坑总排水量与单井出水量进行试算而确定的。

(1)首先根据基坑总排水量及设计出水量确定初步布设井数(n),计算公式如下:

(2)在抽水设备及水位降深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干扰井群公式计算单井的出水量。

对于潜水完整井群

对于承压完整井群

单井出水量也可用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D——过滤器直径;

HS——过滤器有效长度;

(3)验算井群总出水量是否满足要求。

若nq>Q总,则认为所布设井点数合理;

若nq<Q总则需增加布设井数。

(4)重复

(2)、(3)步计算,直到计算出的井群总出水量大于基坑总排水量时井数便是需要的井数。

(四)井点间距的计算

井点间距按下式计算:

式中a——井点布设间距;

L——基坑长度;

n——布设井点数。

当含水层分布不均匀时,在主要富水地段井点间距可适当小些。

(五)水位降低检验

井点数量、井点间距及排列方式确定之后.使可选择相应规范中列出的干扰井群水位降深预测公式计算基坑的水位降深,主要计算基坑内抽水影响最小处的水位降深值,检查其是否满足设计水位降深的要求。

经过降深场的水位计算.如果达不到设计水位降的要求(过小或过大),则须重新调整

井点数与井点间距,再进行降深场的水位计算。

第四部分:

降水工程设计书的编写

降水工程设计书是降水工程施工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故编制好设计书是完成降水工

作的关键性环节,应予以充分重视。

1、设计书的内容

(1)降水工程的任务。

包括任务来源、降水范围、降水深度和工期要求等;

(2)降水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包括降水区的位置状况等;

地形、水文、气象、交通及周围环境状况等;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层分布、岩性、结构、含水层类型、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动态特征等;

(4)降水方案设计。

降水方法的选择,降水设计方案的计算与优化;

(5)降水施工技术要求。

钻探施工技术要求,并点管结构设计要求,下管、填砾、洗井

要求,设备安装与管理要求,降水场地的供排水部署和要求;

(6)降水监测与管理。

降水期间的水位、流量观测要求,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常编制的附图

(1)降水区的平面图。

包括基坑、井点、观测孔、泵组设置及排水布置等;

(2)降水区剖面图。

包括水文地质剖面、降水孔及降水浸润曲线;

(3)降水井点与观测孔结构图等。

第五部分:

工程实例

一、太原钢铁公司某氧化铁皮坑工程喷射井点降水

(一)工程概况及降水要术

太原钢铁厂某氧化铁皮坑工程为φ18m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深度15.8m(图1)。

设计要求降水深度为—10m(自然地面设为±

0.00),即实际降水深度s=6m,降水面积为F=1000m2。

(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在深度20m范围内的土层主要由亚粘土所组成,但在不同深度的亚钻土层内夹有薄层亚砂土和砂层以及粘土层;

地面以下3.26m为静止地下水位,土的渗透系数k=5.7m/d,含水层厚度m=13.3m。

图1井点平面布置图

(三)降水方案设计

依据水文地质的特点及工程要求降水深度,选用2.5型喷射井点深层降水法。

1.有关水力参数的确定

抽水影响半径下式确定

(m)

计算引用半径r0:

井点过滤器半径r=0.054m,长度l=1.5m。

2.水力计算

(1)基坑总涌水量Q的计算:

(m3/d)

(2)井点单井抽水量q的计算:

(3)井点数目n按下式计算:

(根)

如果按现场抽水试验,喷射井点2.5型.当工作水压力589kPa、实测抽水量为58.50m3/d时,井点数目n为:

(4)基坑周长为150m,其井点间距为

(5)校核基坑水位降低值y0:

(6)井点埋设深度Hm按如下方法求出

从试验得知,水力坡度i=1/6,基坑中心距离最大为L=35m,iL=1/6×

35=5.83(m),井点外露高度h=0.3m,中心点基坑最大深度H1=10m,挖掘面到降低水位为0.3m。

3.井点过滤器、滤网及砂滤层的确定

(1)过滤器进水的孔隙率的确定

式中q——单井抽水量,1.9m3/h;

v——允许流速,≤536m3/h;

2πrj——过滤器表面积,0.5m2。

代入

≥10%

(2)滤网一般与土的颗粒组成有关,本工程库存有60—80目铜网供选用。

(3)砂滤层的确定。

按含水层的土的颗粒组成:

则砂滤填料粒径为0.5~1.0mm为宜,砂滤层厚度为7~10cm。

(四)降水效果

(1)降低地下水位。

经连续抽水27天,基坑中心点水位降至-10.71m。

满足设计要求的降水深度,见图2;

(2)抽水量的变化。

井群的抽水量随着抽水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但最后相对稳定在一定值上。

抽水初期总抽水虽最大达2940m3/d,抽水8天之后基本稳定变化在700~800m3/d,最小值为490m3/d,平均出水量为625m3/d,单井抽水量平均为25m3/d。

抽水量和水位降低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见图3。

图2水位降低值

 

图3Q、S与T关系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