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87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鉴赏家Word下载.docx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3.另眼相看: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一般。

4.深居简出:

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5.道听途说:

从路上听来的,马上就在路上传播给别人。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6.装模作样:

指故意做作,故作姿态。

样:

模样、姿态。

(二)熟语应用

1.墨西哥媒体报道,一向深居简出的卡斯特罗当天看上去虽有些疲弱,但精神还算不错。

2.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3.当张继科追平比分后,教练席上的刘国梁情不自禁地边鼓掌边站了起来。

四、词语辨析

1.迟钝 愚钝

例句

  ①对于很多苹果用户来说,iTunes的繁琐和迟钝一直都是个烦人的问题。

②不知何时,我们的网民开始变得愚钝,被某些造谣生事者牵着鼻子走。

辨析

  “迟钝”是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

“愚钝”是指愚笨,不伶俐。

语义较“迟钝”重。

2.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

  ①昨天上午,领导在电话中对小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他不该道听途说,不该把不经核实的稿件发给总社。

②他们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唯恐天下不乱。

  “道听途说”侧重于根据不足,多指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轻率地把听到的无根据的传闻,当做议论、办事的根据。

“捕风捉影”侧重于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多指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信以为真,于是胡说八道或胡乱行动。

语义较“道听途说”重。

对应学生用书P53

汪曾祺(1920-1997),中国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

1950年后曾任《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编辑。

1962年到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曾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

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有《汪曾祺全集》行世。

本文写于1982年。

从80年代《异秉》《受戒》的发表,到1996年年底,在这些年内,汪曾祺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总共四十多篇。

他的这组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获得交口称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品中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描写,汪曾祺并因此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

“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写风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写人。

因此,汪曾祺在作品中既把风俗作为人的背景,更注意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

《鉴赏家》就是其中的典范。

《鉴赏家》写了普通市民的高山流水式的精神交流,体现了市井人际关系的协调,反映了作者朴素的道德理想和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也对市井小人物的美好品性进行了颂扬。

普通市民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极富人生智慧,果贩子叶三虽然出身寒微,识字无多,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质朴的艺术鉴赏力,他能一语道出大画家季匋民所画佳处何在,也能凭借丰富的阅历指出其中失实之处,使得这位颇具名士风范的画家感慨不已,甚至一改不当众作画的习惯,邀请叶三观其泼墨挥毫,并且专门为叶三作画题款相赠。

画家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人来高价购买,叶三坚决不卖,临终时让儿子把画放在棺材里以求永生相伴。

对应学生用书P54

[赏情节]

1.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明确:

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2.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这些情节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

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

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赏形象]

3.你觉得小说中叶三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为人勤快:

“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到处走”。

②诚实守信:

“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

③生活阅历丰富:

“四乡八镇,那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④为人憨厚:

“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叶三这个艺术形象。

叶三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

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

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

他身上有着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

[赏主题]

5.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

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

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而一个从心里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

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

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想象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

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

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6.文章还交代了叶三的家庭状况,你觉得对表现文章主旨有必要吗?

为什么?

有必要。

通过作者对叶三的家庭状况的交待,读者便很明了叶三家里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叶三不是非卖果子不可的。

更加突出叶三卖果子的确是为了季匋民,“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他是季匋民画的最优秀的鉴赏家。

[赏技巧]

7.“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这篇小说开头简短,有何妙处?

开头一段,简略节省,不拖泥带水,点出了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简略营造空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这个白描式的开头也体现了汪曾祺清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8.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作简要分析。

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

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

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

在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运,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

[赏语言]

9.“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匋民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表现出季匋民的清高、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真懂画,不假充内行,也不谀媚的为人;

为后文两人真心赏画这一情节作了铺垫。

1.独特的情节和结构

汪曾祺的小说一般没有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本文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

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

“美”。

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2.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

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对应学生用书P85

(时间:

40分钟 满分:

6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亲家(qì

nɡ)抻纸(shēn)时髦(má

o)画轴(zhó

u)

B.萝卜(bū)谄媚(chǎn)枇杷(pá

)怅然(chà

ng)

C.规矩(jǔ)虔诚(qiá

n)模样(mú

)荷梗(gěng)

D.裱画(biǎo)珊瑚(shān)檀香(dá

n)五行(xí

解析:

A项,抻chēn;

B项,卜bo;

D项,檀tá

n。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题词 帐房 一柱香 笔致疏朗

B.笨拙首肯金丝蔑深居简出

C.飘逸肺腑大写意眉青目秀

D.蜜橘恣悍敲竹杠专心致志

A项,账房,一炷香;

B项,金丝篾;

C项,眉清目秀。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味精都不宜多用,因为钠吃多了会影响健康,时间长了还会使味觉变得________。

(2)家住黄鹤楼小区的黄先生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如果在黄鹤楼上看________,第一眼看到的是楼下的垃圾堆。

(3)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________自己高雅博学。

A.迟钝 景致 玩弄    B.迟钝 风景 卖弄

C.愚钝风景玩弄D.愚钝景致卖弄

“迟钝”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

“愚钝”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

句中表现味觉的情况,应选“迟钝”。

“风景”多用于口语,“景致”多用于书面语。

句中用于电话语,应选“风景”。

“卖弄”指故意显示、炫耀,“玩弄”指把玩、摆弄。

从上下文看,应选“卖弄”。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匋民画的时候,叶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认为一些假名士的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C.在我们周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行业的高谈阔论,却很少有购房者的声音和观点。

D.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D项,一孔之见: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常用作谦辞。

如果用于评价别人,那就是有意贬低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

B.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匋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

C.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

D.“‘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A项,逗号改为分号;

B项,破折号改为冒号;

D项,把“这是”前面冒号改为逗号。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完成6~9题。

(20分)

6.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叶三为鉴赏家。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叶三鉴赏画是出于肺腑,是真懂画。

②能对季匋民的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③爱画如命,但不为钱财。

7.假名士高谈阔论的情节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用假名士借以卖弄的丑态来衬托叶三对画的真切、深入、独特的理解。

用季匋民对那些人的冷淡,来反衬对叶三的喜爱。

8.小说的结尾是写一个日本人来买画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这个故事来衬托季匋民那批画的价值和叶三精心收藏的价值。

并用叶三宁愿带进棺材也不愿高价出售说明叶三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出于对那些画的爱。

9.说说叶三身上有哪些不同于小贩的性情和品质。

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和对人的深厚的情谊。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

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

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

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

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

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

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

菊子说“爹作主!

”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

“笑什么?

”——“这个人我认得!

”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

三天一催,五天一催。

侯菊有点不耐烦:

“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

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

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

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

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

“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

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

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

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

“爹!

您多保重。

”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

侯菊有什么呢?

她有这项花轿。

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

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

陆家人多,众口难调。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

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

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

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

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

“菊子!

给我拿点油来!

”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

“老了!

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

而且喝的是慢酒。

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

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0.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①甜:

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

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

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

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2.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3.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任答三点即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三、语言应用(10分)

14.品味下面的句子,按要求答题。

(5分)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

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

(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1)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句诗的含意。

(不超过20个字)(4分)

(2)这句诗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哪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1分)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