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914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例如,一条河流的下游有一家饮料厂,饮料厂以河水为原料进行生产,后来,在河流的上游兴建了一家造纸厂,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流受到污染。

这时下游饮料厂因河水污染而必须额外增加一笔水处理费用,同时饮料的质量也可能下降,即上游造纸厂对下游饮料厂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二、外部性的后果——低效的资源配置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计量(社会成本或效益与私人成本或效益之间的差值)

边际外部成本:

MEC=MSC-MPC

边际外部效益:

MEB=MSB-MPB

1.当存在外部经济性时,边际社会效益MSB大于边际私人效益MPB。

差额是外部环境效益MEB。

以植树为例:

种树人投资植树造林时,其投资行为由MPB和边际成本MC决定,这时私人植树量Q1小于由MSB和MC决定的有效植树量Q。

当要求私人植树量达到Q时,必须降低植树的成本。

因此,如果外部经济性得不到有效补偿,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图3-1  外部经济性

2.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边际社会成本MSC大于边际私人成本MPC。

差额是外部环境成本MEC。

以伐木为例:

一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种树人砍伐森林时,其砍伐水平由边际效益MB和MPC决定,这时私人砍伐水平Q1大于由MB和MSC决定的有效水平Q。

当要求砍伐水平达到Q时,必须提高伐木的价格,因此,如果外部不经济性得不到有效纠正,也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图3-2  外部不经济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了解)

一、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公共外部性是“不可减少”的,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供给的普遍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

受害(益)者是在相关范围内的一群体,且受害(益)者的增加,并不减少他人承受的外部性。

私人外部性是“可减少”的,受害(益)者是明确的,一个受害(益)者对外部性的消费减少了他人的类似消费。

二、可转移的外部性

“可转移的外部性”。

特指受害者有机会向第三方“转移”外部性的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受害者通过向他人转移外部不经济性,以避免外部性对自己的损害。

对于这种现象,显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刺激,引导受害者以及外部性的制造者采取有效率的行为。

即可以采取对受害者征税的形式,以解决任何形式的外部性转移。

更确切地说,受害者必须支付的税额应等于由于向他人转移外部性引起的社会边际损害。

以垃圾为例,第一个外部性的受害者应当面对一个庇古税率表,该表显示相对于不同转移方案的社会边际损害。

很明显,这会导致一个有效率的结果。

社会最优解决方案是把垃圾堆放在净损害(转移成本净值)最小的地方。

三、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

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换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效的;

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

与环境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且都不是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  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一、外部性理论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设个人i的预算约束为:

  (h=1,…,m)

式中:

Yi——i的收入;

——

的价格;

——消费因子。

如果i要使其效用最大化,必使任两项

的RCS等于这两项的价格比率,

RCS(h,n)i=RCS(h,n)j=Ph/Pn

在上式中,考虑外部不经济性,

对i的边际效用为负值,则只有当Pn为负值才能成立,但实际Pn为零,所以高效率条件不能被满足。

因此,外部性理论对价格的影响:

给产生外部经济性的经济因子确定正价格,相反,给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经济因子确定负价格。

而外部性基于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资源的配置。

图3-3为某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对其燃煤发电量的影响。

当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时,

的价格为零,电价为Pe,发电量为Qe。

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例如要求发电厂支付大气污染物排放费),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供给曲线Se左移,到达Se’的位置,形成Pe‘和Qe‘。

从国民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因为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Pe‘和Qe‘都是高效率。

 

图3-3  污染行为对燃煤发电量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

经济学家曾经认为,不可减少外部性和可减少外部性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显著的,因为在两种情况下,纠正资源配置偏差的政策措施可能不同。

后来证明,除了特例以外,基本政策措施适用于两种情况。

为了说明这点,下面详细讨论。

1.不可减少的外部性

问题的解决只需要一项政策措施:

对污染者征收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税或费。

更准确地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每单位排放污染物对所有受害者(居民和其他厂商)造成的边际损害,征收相等数量的费用。

2.可减少的外部性

当工厂排放可减少的废物(例如,垃圾)时,有两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假设有关部门对工厂堆放垃圾没有具体规定。

出于某种原因(例如,地理或气候),垃圾总是堆放在一个工厂不用花钱处理的地方。

此时政策措施与不可减少外部性是相同的:

对外部性的来源征收庇古税,对受害者不提供补充刺激。

第二种,假设有关部门对工厂堆放废物有具体规定,有几个堆放点可供工厂选择,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这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工厂会选择损害最小(亦即收费最少)的地点。

因此再次证明,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庇古税可以导致一个有效率的结果。

总之,不论外部性是可减少的还是不可减少的,正确的纠正措施是对外部性的制造者征收等于社会边际损害的庇古税,而不需要对受害者提供补充刺激。

三、外部性的受害者

有效率地解决外部不经济性受害者的权益问题,是各种环境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环境经济学文献中也有许多讨论。

一般有3种观点:

①.受害者应当因为受到损害而得到赔偿。

②.在某些条件下,应对受害者征税。

③.只要受害者的数目足够大,不论外部性是可减少还是不可减少的,为了有效率地对待受害者,就不应使用赔偿的方式。

进一步说,对受害者征税也是同样不适当的基于第三点,赔偿受害者在经济学上不是有效率的,因为它会弱化甚至全部摧毁产生适当防护活动的刺激。

奥尔森(M.Olson)和扎克豪泽(R.Zeckhauser)指出:

“一般认为制造外部不经济性的人应当赔偿受害者的损失,但这可能违反了帕累托最适度的原则。

如果采用这一建议,受到外部不经济性伤害的人就会丧失保护自己的动力,即使这比要求调整产生不经济性的活动更经济。

除了涉及伦理道德的危险物问题,赔偿受害者还会产生过量的“受害者行为”,进一步导致其他经济无效率。

既然赔偿是对受害者的一种补贴支付,它将会降低受害者的产品价格,导致这类产品的社会消费过度。

四、外部性与产权

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何方),将会产生最优结果。

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明确财产所有权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

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有一个可以自由捕鱼的湖。

一个渔民的拖网减少了其他人的期望产量,因此存在外部不经济性。

个人行为最大化的结果是过量捕捞。

图3-4说明了这一点。

图中AP为平均产量,MP为边际产量。

如果W代表替代行业的工资(和边际产品),均衡状态下的渔民人数是OB,此时一个渔民的平均捕获量(货币形式)等于他能从其他行业获得的工资。

很显然,如果渔民人数太多,因为每个渔民的捕捞活动都增加了他人的成本,因此而产生的社会边际产出将低于其他行业的边际产出价值。

根据前面的讨论,通过征收渔业捕捞费,就可以纠正这个问题,这种收费可以有效地把一个渔民加给他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在图3-4中,渔业捕捞费等于DE。

此时,就使渔民的净收入有效地减少到与其他行业的社会边际产出相当的水平,并把渔民的数量减少到有效水平OA。

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纠正这种与自由进入均衡相关的偏差。

假设不是引入渔业捕捞费,而是通过某种产权拍卖形式,把湖的产权从公有转为私有。

再假定湖的产权所有者寻求渔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他雇工捕鱼,支付工资W。

注意,利润最大化的解决办法意味着湖的所有者将雇佣OA个渔民,他将使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工资W。

因此,私有化的结果将是社会有效率的。

五、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科斯证明,在与一种外部性有关的各方之间,当可能充分利用潜在收入(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灰色收入)进行自发交易时,将达到一种有效率的产出。

一般来说,建立这种交易需要双方参与者人数较少:

一个或几个制造者对一个或几个受害者。

在这种条件下,科斯交易确实可以消除任何资源使用的偏差。

显然,这时对庇古税或补贴没有需求。

而且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

这一点可利用图3-5进行说明。

在图3-5中,横轴是A的活动水平,曲线CD是A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益,曲线JK是由于A的活动对B产生外部性而造成的边际损害。

在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的情况下,A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一种活动水平OD,此时,A的边际效益为零。

CD与JK相交于F点,该点处的社会边际效益为零,对A的边际效益正好被对B的边际损害所抵消。

因此当A的活动保持在OE水平时,是帕累托最优产出。

在科斯交易的背景下,B可以付钱给A,使其把活动削减到OE,科斯均衡是OE,在F点为正确的社会产出。

然而,假设对A征收相当于OE水平时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害税,这个税为每单位活动水平EF的税额,但不对B进行相应补偿。

其效果可能使A的边际效益曲线下移到MN,MN表明A完税后的边际效益。

当科斯交易在有税的情况下进行时,将导致F点移至P点,最优活动水平由OE转为OG。

由此可见,在科斯背景下,庇古税不仅是多余的,其本身也变成了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

但是,当相关人数较少时,还会有另一种减弱庇古式方案最优程度的方式。

向外部性制造者征税(正的或负的),总是引起受害者的策略行为,(故意和过量接受外部性的损害,藉此来提高对污染者的征税额)这种行为谋求改变税负,以社会支出的形式使受害者受益。

因此,以上讨论说明,在对外部性的制造者征收庇古税的同时,为了实现经济效率,也有必要对受害者征收税,以控制这种反社会的对策行为。

如果污染者和受害者的数量都很少,科斯的产权方法可能是控制外部性最有效的途径。

在相关人数少的情况下实施科斯交易,应当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庇古型措施。

但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大批人群,对此应用庇古税却可能产生最优结果。

总之,依据科斯“社会成本”的概念,外部性产生于私人边际成本(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收益)的背离,解决的途径是使外部性内部化,通过收费或产权交易等措施,改变私人的生产和消费决策,使经济的运行有效率,即对于每项产品,要使边际的社会生产成本等于边际的社会收益,也只有当价格信号充分反映了这一信息,基于价格调节的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对社会来说,才是有效的,也才可能解决“市场失灵”的怪圈。

图3—5  庇古税造成的资源配置失误

第四节  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和经济学分析

一、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

外部不经济性的根源或实质是私人成本的社会化。

如图3-6所示,

图3-6  生产过程及其废弃物排放

某一生产者,废弃物的排放有两种处理方法:

.对废弃物进行治理,无害化后再排入环境;

.直接排入环境中。

生产者一般不会主动选择对废弃物进行治理的方法,因为者需要增加其生产成本(即私人成本),而减少了其盈利。

于是,生产者将舍弃治理,把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对社会造成经济损失,这一损失就简称为社会成本。

这样,由于生产者将污染物排入环境中,虽然节约了治理污染的私人成本,但是却增加了社会成本,即私人成本社会化就产生了。

事实证明,由于环境损害造成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二、外部不经济性的经济学分析

由于私人成本社会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和环境恶化,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必须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或者说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社会成本内部化,就可降低甚至不产生社会成本。

就全社会而言,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弥补较大的损失,这在经济学上是有利可图的。

对某一生产者而言,其生产费用包括:

①.生产成本C1②.治理污染的成本C2

若生产者不治理污染,将使社会付出其成本,设为C3,并假定生产者的产量为Q,产品价格为P。

(1).若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企业不治理污染,企业的盈利为R1

企业的盈利:

R1=P••Q-C1                           (3-1)

社会福利:

F1=R1-C3=P••Q-C1-C3            (3-2)

(2).若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即生产者必须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治理,这样,生产者将增加治理污染的成本C2,此时

R2=P••Q-C1-C2                        (3-3)

F2=R2-C3=P••Q-C1-C2由于由于企业治理了污染,也就没有了社会成本,即C3=0,因此

F2=R2=P••Q-C1-C2                      (3-4)

(3).R1-R2=C2,这说明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是,由于私人成本社会化,生产者将获得超额利润C2,而超额利润的获得是以社会付出成本C3为代价的。

(4).F2-F1=C3-C2

由于C3>C2,故F2-F1>0,这说明私人成本内部化后,可增加社会福利。

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后,可促使企业降低生产量,从而相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促使企业改革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五节  解决外部不经济性的对策

由于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在于私人成本的社会化,因而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就需要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即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

其对策之一就是依靠行政命令或,直接管制,如“禁止污染”,或勒令存在有外部不经济问题的企业关、停、并、转等都属于此类。

这些对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但是它却不能杜绝外部不经济现象,并且它的实施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

因此,就需要一些经济刺激手段。

一、确定产权法

解决外部不经济的对策之一是“确定产权法”。

它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柯斯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科斯理论。

这种理论指出:

在协议成本较小的情况下,通过确定企业的产权,可以消除生产的外在不经济。

产权,就是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个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权力。

例如:

河流上游的企业造成河流下游的污染,而产生了外部不经济现象,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可以通过确定河流上下游企业的产权来消除:

1.如果河流的产权归下游企业所有,河流上游企业造成了该河流的污染,那么河流下游的企业就可以通过谈判或法律程序,向上游企业索赔河流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会考虑其治理河流污染的成本。

2.如果河流所有权归河流上游企业所有,这时河流所造成的污染成本就已经属于企业的个体成本。

河流上游企业就会尽力保持清洁,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显然,只有这条河流有其替代性用途,该企业就会愿意为河流的清洁付出代价。

二、政府税收

这一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来的。

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就是对那些产生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收一定的税额,由此来削减能够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品的产量,达到抑制外部不经济的结果。

目前,对污染或排放物征税的成功做法就是排污收费。

如图3-7所示,若只考虑企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PC,生产者按照市场均衡法确定的最优生产量为Q0,此时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很大;

如果对企业收取一定的税金,即将污染的外部成本计入生产中,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便抬高了。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需求曲线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的交点QE才是生产的最优数量。

由于生产规模同时代表了污染物排放规模,这个交点也就北称作最优污染水平。

此时的产量低于市场均衡产量,但是社会总福利却达到最大。

图3-7  政府收税对生产和排污的影响

除此之外,借助政府力量,通过价格,信贷、押金、补贴等手段,调控环境资源使用者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以维护政府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的主权权利,迫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效果纳入其经济决策中。

三、政府的直接管制

所谓管制就是有关行政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管制手段都是十分有效的占统治地位的管理手段。

政府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法律直接限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发生,使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者对此而造成的对其他人的任何损害负法律责任。

五、思考练习

1.简述外部性的定义及其各种类型。

2.辨析私人物品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区别,讨论两种情况下利用谈判(交易)达到有效率资源配置的可能性。

3.试讨论“外部性”概念在环境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

4.简述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5.试述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基本途径?

6.经济学家认为污染问题是各种外部现象中的一种,当一个部门的决策以无意的方式危害到其他部门而又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这是否意味着造成污染的单位,如发电厂,对受到其排放影响的任给予补偿后污染问题就解决了呢?

7.假设一个木浆厂位于淮河岸边。

生产每吨木浆的私人边际成本(MC)满足:

MC=10+0.5Y

这里Y表示生产的木浆吨数。

除上述私人边际成本外,还发生了外部成本。

生产每吨木浆所产生的污染物流入河中,造成的价值损失为10元。

这就是一种外部成本,因为它由社会承担,而不是由污染厂商自身承担。

社会从生产每吨木浆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MB)满足:

MB=30-0.5Y

利润最大化要求产出水平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此外社会纯收益的最大化意味着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请用图表或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画图表示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B)、边际外部成本(EMC)和边际社会成本(SMC)。

(2)假设厂商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从木浆上获得的边际收益,请推导出取得利润最大化的木浆产出。

(3)推导出使社会纯收益最大化的木浆产出。

在这里,社会纯收益=(总)社会收益—(总)社会成本。

(4)解释为什么木浆的社会有效产出低于私人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出。

(5)当不生产木浆时,使社会满意的边际外部成本应是多大?

六、参考资料

1.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年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