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917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谈中国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杨绛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

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

布拉斯》等。

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

1972年回北京。

“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

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

吉可德》等。

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

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

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三、把握结构;

(一)疏理结构:

(1)总:

谈中国诗的方法。

二(2—7)分:

中国诗的特征

(2)一般发展特点

(3—6)谈中国诗的特征

(3)篇幅短小

(4—5)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8)总:

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

说明:

1、课文第37页“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前空出两格,似为单独一段,疑为排版所误,本人将此并入第7段,于是全文为8个自然段。

2、《优秀教案》对本文的结构分析,本人不同意。

本人的理解与《教师教学用书》大体相同。

四、学习论证方法:

(一)对比论证:

项目

中国诗

外国诗

发展特点

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中国诗是早熟的。

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特征

篇幅短小。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二)例证。

(征古今引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

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

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

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

“作概论就是傻瓜”

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4、(第3段)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

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

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14、(第7段)贵国爱·

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

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五、本文特色

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a、达意形象。

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

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

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d、幽默风趣。

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

人去也,春何处”。

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

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

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

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六、难句解析:

(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

1、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

这段话的幽默,表现在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2、说明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像“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

然而,“简短的诗”有“悠远的意味”。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两处:

一是“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二是“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

3、指点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

4、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这是就一般诗而言,也有“厚重的诗”。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十分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5、指出中国诗一般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而西洋诗厚重、狂放。

这几句诗的幽默,表现在两处:

一是讲西洋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野蛮犬吠”;

一是讲中国诗“是文明人话”,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真是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对比鲜明,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观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七、练笔:

(题见课后练习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