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23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

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

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

宣帝曰“此予竞可也。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

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

三祖典制,所宜遵奉;

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

”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

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

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

”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

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

景帝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使人觇之觇:

窥视

B.此子竟可也竟:

竟然

C.伊陟嗣事嗣:

继承

D.欲徼一时之利徼:

求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

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

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

宣帝薨后,文帝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B.景帝重视人才。

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

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

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5分)

译文: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8.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

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答:

9.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李贺·

雁门太守行》

(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游山西村》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

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

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

“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

”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

她问:

“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

他幽幽地说道:

“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

”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

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

’“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

“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

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

母亲笑笑说:

“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

”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

“她对你好吧!

”他使劲地点点头。

母亲说:

“那就好。

’’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

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

他问母亲:

“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

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

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

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

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

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

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快进去,快进去!

冻着!

”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

“去南方吧,南方不冷。

”母亲摇摇头说:

“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

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

“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

”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

“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

“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

“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

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

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

“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

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

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

“像什么?

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

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严歌苓: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

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

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

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

”严歌苓说。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

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

“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

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XX,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

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

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

”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这种精神是普世的。

”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

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

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

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

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

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

“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

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

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

“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

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

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

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

《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

“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

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

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

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B.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C.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D.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E.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查出黄曲霉毒素Ml超标140%。

一时间,“蒙牛致癌”事件被炒得沸反盈天。

B.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C.农村各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饭千金等现象有所回潮,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所抬头,这不但加重了群众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曹操的一切政令,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他,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路遥逝世已经20年了,然而他的《人生》历经时光的无情淘洗,反倒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之林中一株质朴伟岸、绿叶纷披的梧桐。

B.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追求的不能是热闹,而应该是对艺术品质的坚守和对当代艺术的追问,并参与到国际文化的对话中。

C.荷塘里,数万株荷花面向朝阳,吐红摇翠,清香远溢,招引白鹭、鸳鸯等频频光顾,蔚为壮观,成为许多美术爱好者写生的基地。

D.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相比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目前独具导航和短报文通信相结合的特色,,,。

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在哪里”,能够使渔民通过船载设备实现自主定位;

“你在哪里”,使岸上的人通过监控知道渔船在什么地方。

而在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地区进行搜索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①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②也能知道“你在哪里”

③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

④既能知道“我在哪里”⑥还能通过短报文通信功能,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灾情

A.⑤①②⑥④③B.⑤②①④⑥③

C.②①④⑥③⑤D.②③④⑥⑤①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博”的五个特征,每个特征不超过四个字o(5分)

有人称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只要你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