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56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哭泣的圆明园Word格式.docx

笑啊!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

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4.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

(4分)

答:

 

15.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16.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8分)

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哭泣的圆明园”为题?

2、整合本文信息,揣测作者赞成保留圆明园遗址的理由。

圆明园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园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

又像一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

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的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的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

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一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思绪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了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的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

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雨,只有风,精暴狂虐的北风。

这里,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么,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了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颗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

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了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

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的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9、“闲读梧桐”,作者读到梧桐的外形特征是。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20、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到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

不同:

21、文章尾段中,

(1)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什么?

(2)写落叶似乎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写“阳光”洒落在旧书上,意在表明什么?

2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A. 

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的叶子而伤感;

它只是感受到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

B.B. 

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体的厚度。

C.C. 

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的传达出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韧和深沉。

D.D. 

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答祖国的光辉一生。

E.E.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家园如梦

山珍

①夜很深,也很静。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

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噪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②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③“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

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④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⑤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⑥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

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

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⑦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

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⑧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

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⑨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

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10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

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11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

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12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

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

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13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14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

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

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

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

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8.题目中、文章中的“完园”具体指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将文章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5分)

19.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

20.面对如梦的家园,作者为什么愿将自己攀援成一株“牵牛”?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回眸人生,从心灵深处唱出了一首成人后的人生经历中至真至纯的亲情颂歌。

这颂歌不仅温暖着作者所有的日子,亦吹皱起读者感情的涟漪。

B.作者用饱醼深情的笔墨,点染着文章的主题:

山村、庭院、古井、母亲……而这普通的一切又演绎着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

C.作者写的父爱,如山般崇峻,如石般深沉,作者简洁的叙事中的无言的父爱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

D.作者主张生活就是生生死死的打拼,无论自己努力得到了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要轻松,要乐观。

E.文章结尾运用博喻,将家园比喻成棉袄、布鞋、雨伞、烙饼、绒线,是在强调家园对游子有重要意义。

18.“家园”不仅仅指作者生活过的山村及茅屋、庭院(1分);

更是指自己成长岁月中至真至纯的亲情,是温暖、慰藉作者人生中疲惫心灵的父爱、母爱(1分):

前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家园,后者是作者感情和精神的家园(1分)。

通过作者的所忆所见所想,把绵长悠远的家园滋养的亲情诠释得深刻,构成全文的线索。

(加点字是采分点,2分)

19.文章用质朴而动情的文字,在略带凄恻的叙述中,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母爱、父爱。

(1分)

写母亲:

教我学会鲜活的童谣,让我野性的心灵潜入最早的文化意蕴(1分);

为我摘莓子刺破了手指,那是燃烧在我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火红的记忆(1分)。

写父亲:

架长梯为我取鸟,为我童年增添乐趣(1分);

鸟归的季节里一遍遍数着鸟巢,这是牵挂着亲情的期盼与等待(1分)。

20.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牵牛花不顾身份的卑微、地位的低下是表达自己要永远怀念、惦记着自己的家园(2分),并且要用用朴实无华的芬芳浸润着自己贫瘠的家园,用汗滴和热血,肥沃回报那片土地(2分)

21.A、D(A项应该是写作者成长岁月的往事。

D项从文章中看,强调的是要适应世界,生活把汉语,我想对你哭

北国骑士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

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

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

”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

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

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巳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

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

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迭“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

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

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后、往后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

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

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的冷漠、了解的浅陋。

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

面对强势丈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

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

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

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

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

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

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这句话可以置换为: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

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

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狼来了”。

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

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18.第1自然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

答:

19.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

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20.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文作答。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

要加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地位。

D.文中列举“准大学生们”在高考作文中反映出的问题,其原因便是英语的泛滥导致年轻一代对汉语的冷漠。

E.文中举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18.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

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

(意思对即可)

19.汉语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语言资源,盲目迷信英语万能,我们的母语汉语很快就会崩溃和断代,不要等到危及语言存亡时再后悔不迭。

20.这种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汉语正在衰败的令人胆颤心惊的事实,既深深忧虑想大声疾呼,同时残酷的现实又使作者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从两个方面作答)

21.C、D(C文中并没有“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地位”的意思。

D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平常心去对待)

明月清泉自在怀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

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请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

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

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

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沿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

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

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成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

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

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

“新雨”是一种态度;

“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野,“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8.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瞑》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19.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0.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

而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C.在文中,作者用翠华池边的苍松、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碑林前的唐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D.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作者对“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18.少年时期:

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

青年时期:

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验情况还有差距。

中年时期:

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19.借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

20.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价格的高洁心灵,寄托着作才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21.AE(B项中“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属无中生有;

C项中“生动形象”错,对比的作用是使表达深刻;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读王维《山居秋瞑》的感受,故D项错)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

它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