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01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文档格式.docx

年岁、年成

49.罪:

归咎,归罪.

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 

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对于,介词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1:

结构助词,的 

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两个“之”:

结构助词,的

4、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  

以:

用、拿。

介词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

而:

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伴随的状态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两个“而”:

表示顺承关系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介词  

则:

那。

连词  

何如:

怎么样,行不行。

副词

8、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那,就。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比,介词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按照,依照。

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之1:

的,助词 

之2:

指那五亩的宅地

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的,助词

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两个“之”都是: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可以译为“的”

他们。

指代学生

之3:

的,助词。

 

介词,在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

即“未有之也”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

连词

17、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便,就。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和。

顺承。

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助词,的 

焉:

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

名词作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

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

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罪: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义:

收成不好。

今义:

心肠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

有人,有时。

今义:

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逃跑。

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

尽。

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

细、密。

数字或者数数)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

锛子。

计量单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2、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3、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

则何知(应是“则知何”)

《过秦论》

一:

重点实词 

非兵不利 

兵:

武器;

利:

锋利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破灭之道也 

道:

原因 

六国互丧 

互:

交互,相继;

丧:

灭亡 

率赂秦耶 

率:

全都,一概 

暴秦之欲无厌 

厌:

满足 

奉之弥繁 

弥繁:

更加;

多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

确定 

以地事秦 

事:

侍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亲近 

理固宜然 

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此言得之 

得:

适宜,得当

终继五国迁灭 

继:

随着 

五国既丧 

既:

已经 

始有远略 

始:

起初 

始速祸也 

始速:

才;

招致 

后秦击赵者再 

再:

两次 

洎牧以谗诛 

洎:

等到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

智谋和力量;

孤危:

势孤力微 

诚不得已 

诚:

确实;

能够;

已:

停止 

六国迁灭 

灭:

灭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亡:

失去土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

天数, 

理:

命运(互文手法) 

当与秦相较 

较:

抗衡 

或未易量 

易量:

容易判断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劫:

胁迫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

假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

这样以后

二: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结构助词,的。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

后一个助词,的)

3.以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凭借。

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以致。

以有尺寸之地 

以趋于亡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亲附、亲近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

暴霜露暴通“曝”,暴露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四: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

一天天地,月:

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

按理来说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

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

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

吞下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

行正义

以地事秦事:

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独:

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

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

小的方面,大:

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

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

(5)动词作名词

秦以攻取之外攻取:

攻取的方 

五:

古今异义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它实际上。

今: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泛指祖辈、父辈。

父亲的父亲,爷爷。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智谋,力量。

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前例。

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6.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样以后。

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 

今:

又一次 

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

不去 

今:

能力差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咽下咽喉今:

吞咽

六: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

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鸿门宴

重点实词

玉玦(玦,jué

,半环形玉佩。

“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

o)劳的意思)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

“劝告,劝诫)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 

数目(数,shuò

,多次) 

戮(戮,lù

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目眦(眦,zì

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

,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

,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杓shá

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

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à

,通“纳”,通纳,接纳) 

樊哙(樊哙,fá

kuà

i)

夜驰之 

(之:

到,往)

无所取 

(所取:

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 

(从:

跟从)

亡去不义 

(亡:

逃跑;

义:

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

估量:

当:

抵挡)

与臣游 

(游:

交往)

他盗之出入 

(出入:

偏义副词,进入)

具言 

(具:

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 

(若:

你;

为寿:

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 

(举;

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

私下里)

坐须臾 

(须臾:

片刻)

相去 

(去,距离)

置车骑 

(置;

放弃)

督过之 

(督过:

责备)

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2、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比得上)

2、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4、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

5、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6、言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7、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8、去

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9、当

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10、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故听之(所以,连词)

11、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12、从

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13、胜

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14、击

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15、辞

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

“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违背)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9、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1、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

13、距关,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把守)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

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1、为

客何为者(wé

i,做,干,动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

窃为大王不取也(wé

i,认为,动词)

我为鱼肉(wé

i,是,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

为击破沛公车(wè

i,替、给,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è

i,被,介词)

何辞为(wé

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

i,给,介词;

第二个“为”,wé

i,动词,成为)

军中无以为乐(wé

i,动词,作为)

且为之奈何(wè

i,对,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

i,是,动词)

君为我呼入(wè

i,替,介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

i,替,介词,wé

i,做,动词)

2、因

因言曰:

……(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以

具告以事(介词,把)

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4、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5、于

长于臣(介词,比)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6、然

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不然(这样,代词)

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7、之

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

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在)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

不可不语(语,告诉)

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惩罚)

道芷陽间行(道,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若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

2、 

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

使……停步 

内:

使……进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为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

5、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6、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

崤山以东,今:

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

儿女亲家今:

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

意外的变故今:

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

河北省、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

小人离间之言今:

仔细说来)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

现在别人,指刘邦今:

现在的人)

7、沛公已去(去,古:

离开今:

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

之所以……是因为……今: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9.沛公奉卮酒为寿(古:

敬酒今:

岁数大)

10、我为鱼肉(鱼肉,古:

鱼和肉今:

鱼的肉)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已:

停止

2、君子:

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7、规:

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

直.

10、受绳:

经墨线丈量过.

11、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

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

14、须臾:

片刻.

15、跂:

提起脚后跟.

16、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疾:

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9、假:

借助,利用.

20、舆:

车.

21、利足:

脚步快.

22、致:

达到.

23、水:

指游水.名词.用如动词.

24、绝:

横渡.

25、生非异: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物: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

兴,起.

28、渊:

深水.

3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