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36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我用残损的手掌》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

朗读。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

《外国诗两首》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理解诗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策略描述

1、引导学生了解作家或诗人生平及代表作等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积累诗中经典名句。

3、引导学生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基于目标的问题解决(教学)活动设计

1、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

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

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四、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

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课堂小结

2、用我残损的手掌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

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

ng) 

荇藻(xì

ngzǎo) 

蓬蒿(Pé

nghāo)

  憔悴(qiá

ocuì

):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

uyī):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播放这首歌)。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

三、分析诗歌:

1.播放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

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

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

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

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

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迁移延伸:

4、外国诗两首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密哈依尔·

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