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508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n亚洲的黄色人种、非洲的黑色人种、美洲的红色人种。

1684年,法国内科医生伯尔尼埃:

——欧洲人、远东人、黑人和拉普人。

n1758年,林奈,根据肤色和地理分布不同划分为:

——亚洲的黄色人种、欧洲的白色人种

n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鲁门巴赫根据颅骨测量标准:

——高加索人种(Caucasian);

白种、蒙古人种(Mongolian);

黄种、马来亚人种(Malayian);

棕种、埃塞俄红种(Enthiopian);

黑种和阿美利加人种(American)等5大人种。

我们认为世界人种大致分为三大类:

1.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2.赤道人种(Equatorialrace)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race)

蒙古人种: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

特质特征是:

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较少,颜面扁平。

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

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

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

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41%。

赤道人种:

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

皮肤深色,头发黑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

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

16世纪后,美洲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16%。

欧罗巴人种:

亦称欧亚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

体质特征:

肤色一般浅谈,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漏,鼻高唇薄。

此人种分南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高加索分支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

欧罗巴人种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包括印欧和闪米含两大语系的各个民族。

16世纪以来,美洲、大洋洲和南非等地区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43%。

八、种族形成的原因:

进化、突变、基因重组(造成遗传特征的改变)

选择、适应(造成各个人种特征的改变)

种族特征完全是进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种族的任何一个特质不能从变异、选择和适应中找到答案。

九、种族和民族的关系:

区别:

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而这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

1.种族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

2.民族涉及的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3.种族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

民族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

联系

1.两个概念的外延还是有重合的时候。

2.两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其中尤以民族为甚。

十、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共同体。

十一、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1.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

2.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

3.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5.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纲不动领性的作用。

6.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十二、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1.定义的修正:

原有的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

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共同体。

现在用“生态环境”取代了“自然地理条件”。

2.具体认识的深化:

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运用中加入了结构层次分析的见解,以求认识的深化。

3.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强调研究手段的综合以及一个体系内的经济文化类型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关系。

十三、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

还包括:

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

采集渔猎为主要生计方式。

特点:

直接攫取夜深动植物。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

畜牧为主的生计方式。

产品单一,不耐存储。

分为:

苔原畜牧型、戈壁草原游牧型、盆地草原游牧型、高山草场畜牧型。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1.山林刀耕火种型 2.山地耕牧型    3.山地耕猎型   4.丘陵稻作型    5.绿洲耕牧型    6.平原集约农耕型

十四

、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

1.经济文化类型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

2.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

3.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

4.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5.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年龄。

十五、西方民族学流派:

一、进化论学派:

19世纪中叶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

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

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1斯宾塞:

人类社会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各文化随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

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

2泰勒:

英国人类学奠基人,他把人类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他认为人类文化层系分明、先后衔接、次第演化、序列一致。

全世界文化都要经历蒙昧、野蛮、文明这三大阶段。

代表作有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

他最早提出万物有灵的思想,在人类学方面,他使用比较法,统计法,残存法进行研究。

3摩尔根:

美国人类学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

他还发现了氏族制度,认为亲属有分类式,叙述式(说明式)两种,家庭发展有血缘家庭,伙婚(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等几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几个阶段。

4弗雷泽: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1870年出版的《金枝》,他的主要思想为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宗教和科学三个阶段。

二播化学派:

反对进化论学派理论。

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

认为文化产生后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自己发明的,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1德奥播化学派

1)格雷布纳:

德国人,代表作为《民族学方法论》,认为文化圈之间相互交叉形成层,文化层之中有先后之分,他还提出文化传播的形的量的标准概念。

     

2)施密特:

奥地利人,提出了各种文化属于这个或那个文化圈,还提出了文化传播的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标准概念。

他的理念说明私有制,一神教是亘古存在,一成不变的意味。

3)拉策尔:

德国地理学家,代表作有《人类地理学》,他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人类在迁徙过程中相互影响,不同地域之间如果文化有相同或相似表明两地文化之间历史上有过接触。

2英国播化学派

1)史密斯:

英国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大约在8-9世纪开始从埃及向世界各地传播,自称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明,由崇拜太阳和史前建筑巨石文化而得名,他的学生佩里认为古埃及人为了寻找黄金和其他珍宝而把太阳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三.美国历史学派:

形成于20世纪初,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的作理论概括。

他们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

(2)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

(3)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

该派又被称为批评学派历史特殊伦和文化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博厄斯: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对爱斯基摩人、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经过长期调查。

他认为,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

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

民族学应当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对进化和播化两派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论”,坚决反对种族主义,主张民族平等。

他提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

四.法国社会年刊派:

迪尔凯姆,莫斯,赫尔兹,杜尔干,其中杜尔凯姆是该学派的创立者。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一方面该学派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现象中包含有民族学知识在内的许多社会事实,所以在研究社会事实时既涉及到民族学知识的研究;

另一方面,该学派运用研究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民族学。

2该学派主要关注文化的“集体概念”“社会事实”和宗教(迪尔凯姆)“原始思维”“社会维系”(交换理论)、文化象征(赫尔兹)、文化仪式等领域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迪尔凯姆,犹太人,代表作有《论宗教》,《论自杀》。

他的主要观点是:

(1)提出了社会是一个整体,对社会的研究不应该从单个的个体介入而应该关注整体;

(2)认为社会学(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事实---相对于我们说的精神文化;

认为判断社会事实应依据外在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三个标准;

(3)提出了集体观念

(4)认为宗教是一整套或神圣的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宗教产生的原因是社会;

原始人那里图腾也只是一种象征事物;

宗教在功能上一方面是集体情感观念的沟通中介,另一方面宗教也会信仰者更加坚强和有信心;

(5)他还认为原始时代人们的结合是机械的结合(通过宗教),现代的结合是有机的结合(通过契约和分工协作)。

2莫斯,犹太人,法国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

代表作《论礼物》,主要观点:

(1)主要研究爱斯基摩人文化及其宇宙观,认为爱斯基摩人文化集中体现在春秋两季,宇宙观亦如此;

(2)认为民间的礼物交换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五英国功能学派:

对进化论学派、播化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马凌诺斯基:

波兰人,认为人类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间的功能关系。

主要作品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野蛮人的性生活》等。

主要理论观点:

(1)对进化论,传播伦,历史特殊伦提出质疑;

(2)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所有文化都要到整体中去考察;

(3)认为文化的功能就是满族人类个体和社会需要;

(4)文华功能例子:

认为巫术的功能就是帮助个人摆脱个人生活中的困惑,宗教可以团结人,宗教仪式是人类之间的粘合剂。

认为原始惯法也有维护其社会功能

(5)重视田野调查,他的参与观察法是对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方面的巨大贡献。

2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派代表人物,英国人,代表作有《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主要观点:

(1)认为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一切特定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功能,要从本部分开始去里了解;

(2)强调“结构”这一概念,认为社会结构就是人们不断配置的组合,就是将个人连接起来的一整套社会关系;

(3)强调共时性研究和实验法,归纳法。

六美国心理学派:

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正是由“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

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人开始。

1卡迪纳与林顿:

同卡迪纳共同组成了哥伦比亚大学讨论会,明确系统把精神分析方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

主要作品有《社会心理学新领域》(1949)。

2本尼迪克特:

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代表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与剑》(1946)﹑科学与政治》(1954)等。

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中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

根据各文化的个人心理和行为特点,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第一种是典型的日神型文化,即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

第二种是酒神型文化,即美洲西北海岸的夸库特尔人;

第三种是妄想型文化,即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多布人。

3米德:

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代表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的原始部落的性质和气质》(1950)等。

她也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用种族差别、生理差别、地域或饮食差别以及自然选择的理论都不能完满的解释人格差别的原因。

七结构主义学派: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

结构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

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的表面结构后都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

1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代表作有《结构人类学》(2集,1958,1973)、《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4卷,1964,1967,1968,1971)等。

他说社会结构不是经验主义实体,也不是对待定社会关系总和的描写,而是一种可以运用于任何社会的研究方法,一种为分析和说明问题建立起来的模式,即从人类学资料中抽象出来的逻辑结构。

她认为,人类学家在土著民族中调查时,为他们提供情况的当地人往往会提供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学家进行结构分析,即用模式的帮助去揭示社会关系。

2利奇:

英国人类学家,被认为是最能理解列维-斯特劳斯思想的人类学家。

主要著作有《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列维-斯特劳斯》(1970)等。

八新进化论学派

1怀特        

2斯图尔德

九文化相对论学派

十新心理学派

1许          

2怀廷

十一社会生物学学派

十六、实地调查在民族学研究的地位: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科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

十七、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

十八、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与综合

十九、简述民族学实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谈、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十、简述民族学调查者应有哪些素质: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二十一、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应做那些准备:

①、课题选择(能力所及,适合自己;

申请课题经费);

②、文献准备(对当地的了解);

③、物质准备(地图;

记录设备;

证件;

生活用品;

药品;

礼品);

④、调查提纲

二十二、简述近期我国民族的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2.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

3.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4.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5.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

6.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7.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8.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

9.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

10.提升田野调查的科学性;

1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

12.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探讨现代化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因素;

13.民族学应为西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发展提供服务。

二十三、简述如何推动民族学学科发展: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应用性理论研究;

加强对国际学术界成果广泛的系统的借鉴与介绍;

通过体制改革和统一规划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二十四、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必要性:

是我党民族平等政策的需要;

是我国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繁农发展的重要方针。

二十五、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依据(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著名理论;

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注意分析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做到历史与现状相结合,是民族识别工作的又一科学依据;

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是民族识别工作应遵循的又一依据和原则。

二十六、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成就:

其成就的取得就发展进程看分为三个阶段:

从1949年经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认定了38个民族;

从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又认定了15个民族;

从1964年起经1982年为第三阶段,认定了“珞巴族”和基诺族两个民族。

意义:

民族识别使我国历史上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不被承认或不敢承认自己的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并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所积累的经验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响;

共同文化特点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而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既然文化是鉴别民族的根本尺度,那民族文化也必然是民族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已证实);

民族识别有利于我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

二十七、简述民族学研究对象:

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原始、落后的”消失,西方民族学面临着“传统对象”的危机,西方一些民族学家逐渐转向“都市社会”研究。

二十八、简述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几个阶段:

包括原始群:

从猿到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共同生产和生活的集团。

、前氏族公社和先后以母系制、父系制为特点的原始公社诸阶段,而农村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则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中间阶段。

二十九、简述农村公社或家长制的双重性:

农村公社以其固有的二重性而体现出它的过渡性,表现在:

⑴、居民的社会联合主要以地域为基础,但在一般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联系具体到某个村社的血缘谱系,可能一支也可能是多支。

⑵、荒山森林草地水面和耕地,一律归村社集体所有,村社成员对它们仅仅存在占有权,而房屋及小块园地已成为个体家庭所有,劳动产品等动产则完全是私有财产。

⑶、在劳动组织形式上,以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是最经常、普遍的形式,但还有一定的集体劳动予以补充⑷为了维护村社的共同利益,一些人分别担任了被赋予某种全权的职位,于是产生了国家公共权力的萌芽,但原始民主、平等的习惯依然存在,由村民大会决定,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才由社会公仆逐渐向社会的主人转变。

家长制实行一夫多妻;

蓄养奴隶;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保留着“同姓公有”的形式;

出现了各姓杂居一个村寨的现象,但尚未完全消除按姓聚居的传统;

出现了地区性的首领

三十、简述家长奴隶制与奴隶占有制的关系:

家长奴隶制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起源。

家长奴隶制与古代社会的奴隶占有制有很大区别,表现在:

家长奴隶制中的奴隶人数占社会人口比例很小,没有形成社会生产的基础;

家长奴隶制是以自身需要而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

在家长奴隶制的地位不像奴隶占有制下的奴隶那样低下,因为他们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而存在的;

家长奴隶制中,还没有出现奴隶主阶级,使用和剥削奴隶是家长制家庭的家长;

家长奴隶制属于原始社会形态范畴,不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范畴,而奴隶占有制属于奴隶社会。

三十一、简述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通常简称“奴隶制”,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兵站有何剥削奴隶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不但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

奴隶是会说话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在奴隶制下,监督劳动达到最大限度;

在奴隶制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

三十二、简述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和农奴;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领主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依靠农奴和农民来耕种;

封建剥削形式主要表现为封建地租。

三十三、简述中国封建地主制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

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

三十四、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特点:

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少数民族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