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081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源开启全面转型发展新征程Word格式.docx

加快产业再造,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

辽源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布局园区化为目标,一方面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对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开发高端产品,挤进高端市场,实现产业脱胎换骨。

另一方面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产业再造。

结构调整带来辽源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如今,辽源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撑体系,6个接续替代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75%,传统煤炭工业占比下降到6.8%。

目前,辽源已经培育生成了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等7个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2%。

高精铝加工产业集群已经拥有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两家上市公司。

麦达斯铝业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速列车车体铝型材生产企业,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A级供应商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优秀供应商。

利源铝业为苹果电脑和手机供应配套产品。

铝加工业已形成熔铸、挤压、型材、大部件、模具系列产业链,产业“扎堆”效应开始显现,3年内将形成200亿元规模。

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已经达到近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3.2%。

汽车零部件集群已发展35家企业。

建筑塔机产业集群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5家A级建筑塔机生产企业都出自辽源。

新能源产业是从零起步发展起来的,在新能源方面,锂动力电池、电池隔膜纸、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等项目和产业快速发展。

纺织袜业集群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代表。

辽源通过建立园区,整合袜业,再造了纺织袜业新优势。

东北袜业园通过搭建融资、技术、营销等8个服务平台,确立了系统工业运营商发展定位,形成了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已有500户企业入园,形成了15亿双棉袜产能。

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目前已形成近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

特别是辽源为扶持没有任何资本积累的大学生创业,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已有176名大学生在园区创办了122户袜厂,创产值2.7亿元。

农业和县域经济也是转型的重要方面。

辽源市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县域突破进程。

他们制定和完善了县域突破考核办法,加大对县区项目建设的督导力度,加快县区工业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步伐。

围绕牛、羊、猪、鹿、鸡、蛋品等深加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金翼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蛋品加工企业,已成为肯德基的供应商,年加工鲜蛋能力达到10万吨。

麒鸣生物集团是国内加工能力最大的羊血液深加工企业。

吉林睿康生物集团开发鹿系列产品60余种,梅花鹿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7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7户。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辽源人的理念是:

中小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他们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了服务业3年跃升计划,围绕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亨通物流、仙城物流等一批物流园区和一批特色产品交易市场。

同时还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引入大型商贸企业,在中心城区建设五大商圈。

欧亚购物中心、三海新天地体验式购物广场已发展成为开发区商圈的核心区,融展汽贸城正在建设,聚龙潭滑雪场一期工程竣工,扎兰芬围北方影视城一期工程完工,玉圭园游乐场启动建设。

加快壮大接续替代产业需要的承载条件。

辽源全力推动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整合东辽工业集中区,打造辽白经济带,争取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2011年,开发区各项指标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4%,财政收入增长1.1倍。

与此同时,按照园区必须有产业定位、必须有投资平台、必须有招商机构、必须有招商政策、必须有孵化器的指导方针,落实用地指标、落实环境评价、落实退城进区,完善基础设施,安置好农民的“五必有、三落实、一完善、一安置”的要求,启动实施西孟工业区等8个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集约用地,一次规划分期供地,提高投资强度,推进优势产业和项目进入园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尤为重要。

辽源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滚动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仅去年就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52个。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去年增速达到32%,增速全省第一。

其中工业完成231.58亿元,占总投资的5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7.6%,增速全省第一。

对重大项目市里成立指挥部,重点项目成立推进组,市级领导带头包保重大项目。

同时,强力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开通重大项目直通车,审批效率平均提速67%,即办件比重达到90%。

他们还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权,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全力打造行政服务效率最高地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辽源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和重点企业3年技术改造计划,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532”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先后与“一院、两校、两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把辽源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目前,已有65户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53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企业发展到69户。

全市已建设5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18个省级技术中心,成立一个院士工作站。

辽源企业目前已经拥有内高压成型、热压成型、耐磨材料、磷酸亚铁锂、蛋品加工等国内领先技术。

去年,全市已有60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可实现产值10.8亿元。

有64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同比增长16.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

辽源不断完善融资平台,扩大融资渠道。

在已经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的基础上,去年又增发10亿元企业债,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初审。

成立水务、热力、袜业、交通等4个融资平台,新增5家小额贷款公司。

搭建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碳纤维等6个行业“互保池”融资平台,可为企业融资贷款10亿元以上。

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是重要的竞争力。

他们始终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发展的“先手棋”,在招商引资上下“笨功夫、细功夫”。

锁定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向深圳、上海派驻12人的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

对于招商洽谈的项目,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确定了包保的市级领导、部门、时限和联系人,实行“点对点”跟踪,确保项目落地建设。

宁波均胜、大连美罗、深圳粤海、美国莱克森等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先后落户辽源。

2011年,辽源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73.5%,增速全省第一。

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辽源市作为全省城镇化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把城镇化作为“三化”统筹的重要载体,按照“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努力构建以辽源城区及辽白经济一体化为核心区域和“一核一副三轴十二节点”城镇发展体系,推进中心城区扩容,加强重点镇建设,努力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个层面的城镇化。

着眼于建设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辽源坚持“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的思路,按照“建设南部、优化东部、西连东辽、强化北部开发”的时序安排,全面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把城市规模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启动行政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南部新城“四路四馆”工程,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三环、四纵、六横”城市道路主体框架,动态规划和滚动实施一批新的基础设施项目。

全省首个智能电网在辽源开工建设。

“数字辽源”建设项目启动,正在进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4亿元。

实施采煤沉陷区辽源矿山湿地公园项目,努力打造沉陷区治理全国“样板”。

矿山公园博物馆、主题广场、水上公园已经开工。

城镇化不是城镇建设规模的简单扩张,更重要的是发展产业、集聚人口、形成需求,推动发展。

辽源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稳步推进,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

一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按照“一镇一业”的思路,培育壮大对乡镇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积极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

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保障原有的承包土地或林地等权益的同时,在就业、社会保障、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解除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同时,实施“创业者培训行动计划”,将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

仅去年就开展创业培训7次,培训创业人员1200余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在每年14万人左右。

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城市福利的增长,来源于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辽源在推进中心城市扩容的同时,启动了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和国家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五城联创”活动,努力构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

制定实施绿化、美化辽源大地第二个十年计划,2011年市区植树11万株,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28%。

省级园林城创建工作两年任务一年完成,文明城创建取得积极进展;

环保模范城规划编制完成,正在细化各项指标体系;

卫生城创建扎实推进,今年有望通过评审;

生态城创建22项任务指标已完成过半。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转型为发展,发展为民生,这是辽源对转型、发展和民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他们在推进转型中,明确提出了“一个稳定工作、一处合适居所、一份基本保障”的基本标准,连续3年实施惠民实事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提高幸福指数。

辽源提出了“打造全民创业最活跃地区”的战略任务,鼓励群众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他们制定实施中小企业3年成长计划,组织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创业者加快做大做强,增加就业容量。

先后培育树立了利源铝业、东北袜业园等一批省级创业先进典型。

在鼓励全民创业的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500万元建立“全民创业发展基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去年,仅市振兴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东北袜业园的“袜业通”互保金池就发放担保贷款1.03亿元。

目前,他们已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6个。

2011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1048户,同比增长31.3%;

新增个体工商户12,718户,同比增长1.5倍;

新发展限额以上贸易企业45家,增长40.2%。

辽源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3.3%,增速全省第一。

现在,辽源也出现了招工难问题,东北袜业园更是打出了“全年招收工人”的擎天柱广告牌。

2008年~2011年,辽源新增创业人数增长了392%,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增长了389%,在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中期绩效评估中,辽源取得了总评得分93分的优异成绩,居全省之首。

作为老矿区,辽源城市棚户区片多面大,全市共有40片棚户区,涉及居民8.8万户。

几年来,通过统筹实施“六路安居”工程,已累计投资68.4亿元,完成改造32片,回迁安置居民5.2万户。

仅去年辽源就对7个地块进行改造,新开工建设115万平方米,拆迁量接近2010年的两倍。

政府为此投入10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辽源政府不惜举债,采取联合开发、土地置换、配建商住房、社会垫资等方式和银行贷一点、群众掏一点、政策补一点、开发收益一点的办法,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辽源还建设了5.2万平方米公租房和909套廉租房,为2500多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并改造完成1788户农村泥草房,极大地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增加了财产性收入。

对最后余下的2.8万户棚户区居民,市委、市政府明确要在3年内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为了让百姓住得暖、住得舒适,他们对80万平方米既有楼房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及热源、热网建设,完成供热管网50公里,全市供热智能化平台集中监控率达到49%,集中供热室温合格率达到98%。

3年内辽源将全部完成暖房子改造任务。

同时辽源还大力实施“小区治理工程”,解决小区弃管和小区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

全市已经改造老旧小区41个,亮化“黑楼道”820栋。

3年内将全部完成小区改造任务。

辽源市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努力实现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与经济发展增速同步。

连续13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连续7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4次提高失业保险待遇,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和新农保试点参保率、城镇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6%,报销比例和上限额度均大幅度提高。

城乡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和工伤保险实现“一卡通”。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增长16%和40%,城乡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70%。

辽源连续3年实行新生入学“电脑派位平行分班”,促进了教育公平。

同时,开展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锻炼活动,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辽源从绩效工资、干部培训、社会办医等10个方面进行改革,使医疗资源和人均数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医院药价和门诊、住院平均费用比全省同级医院低30%。

辽源市龙山区和西安区分别建立了社会救助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

辽源设立了企业家扶贫助残基金、教育资助基金,组织开展“金秋助学”、“圆梦大学”等活动,资助849名贫困大学新生迈入大学校门。

辽源还积极开展“三帮扶”活动,全市12,000名党员干部与12,000名困难党员群众实现对接,城乡298个党组织与233个薄弱基层党组织结成了帮扶对子。

各级领导干部还建立了群众工作联系点,开展“五个一”、“进千家、走万户、听民情、解民忧”等活动,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打造和谐辽源

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城市,辽源努力在“管理”与“创新”上进行大胆实践和探索,全力打造平安辽源、法治辽源、活力辽源、和谐辽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由“试点”向“示范”迈进。

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

辽源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大调解队伍,全市共建立973个调解组织,成立省内首家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和消费维权委员会,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调解成功率98%。

一位退休做调解员的老民警感慨地说:

“我们调解的是纠纷,调顺的是民心,调密的是警民关系。

”他们还积极探索建立了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度,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县区委书记、局长大接访活动,全力化解信访积案,信访积案息访率达到77%。

社会安宁,关键在防。

辽源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综治维稳中心,成立了3847人的“九大员”综治协管员队伍和2000余人的治安志愿者队伍。

开展“七见警活动”,实行社区警务下沉,建立街头警务室,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强化治安管控,加大人防、技防力度。

完成覆盖全市的智能交通卡口系统建设,全市共建立72个智能卡口,实现了城区“入门落锁”。

全市刑事发案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

加强隐患排查和综合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平台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事故下降57.1%,辽源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虚拟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辽源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的意见》。

建立了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一体化制度,搭建了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各部门和企业新闻发言人信息共享互动平台。

开通“辽源社会舆情QQ群”,建立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舆情研判和舆情引导。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辽源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西安区实施了撤并街道社区改革试点,撤销了6个街道,将原来的24个社区整合为12个,实行区直管社区,开创了管理区对区、服务面对面、干群心连心的好局面。

在社区建立网格,进一步划小责任分区,实现工作重心下沉,把为小区居民服务的责任落实到人,为每户居民建立起基本情况信息库,以网格为节点,统筹协调社区、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站等单位,为居民开展“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和延时服务。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文坛有香草,艺苑多奇葩。

12名小女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琵琶曲,东丰农民握锄头的手绘出色彩缤纷、享誉海内外的农民画,“京胡王”李清泉获得香港国际艺术节京胡大赛钻石奖,刘振国乒乓学校培养出了一个个全国少儿乒乓球冠军……这一个个荣誉都来自辽源。

正是因为这些璀璨的文艺奇葩,使得辽源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成为文化的富矿。

2011年,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到辽源调研时,对辽源文化改革发展给予了肯定,称“辽源是个有文化的地方”。

辽源市素有“中国琵琶之乡”的美誉,7月26日辽源举办了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让琵琶之音传递着佳话,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在为期5日的艺术节中,有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多国琵琶选手一展琴艺。

在开幕式现场,2012名小琵琶乐手共同弹奏起中国民乐名曲《金蛇狂舞》,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辽源市重视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博纳电影城、红旗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文化服务。

同时,还积极建设8个主题公园以及15个文化广场。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9家、农村文化大院84家,农家书屋518家。

东丰的张家大院、东辽的高家大院是农民自己创办的文化大院,成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乐园。

围绕打造活力辽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东辽河文化艺术节、“健走日”等活动,今年还将举办辽源国际琵琶艺术节、农民画艺术节和中国袜业交易博览会。

辽源还开展了“道德模范”、“双百人物”、“见义勇为好司机”、“辽源好人”评选等活动,全市正在形成积极、向上、向善,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社会氛围。

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机,辽源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目前,辽源正在建设扎兰芬围北方影视基地和大型的玉圭园游乐场。

积极推进文艺创作,实施东辽河历史文化溯源工程,挖掘整理独具特色的“龙山戏”,拍摄完成《大窑主》、《七彩田野》两部电视剧,排演大型文艺节目《寻梦东辽河》。

如今的辽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一幅奋发有为、奋力赶超的新辽源画卷正在龙山辽水间绘就。

身为吉林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辽源市委书记姜有为充满信心地说:

“辽源的转型路径日渐清晰,目标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争创国家转型示范市”。

我们有理由相信,辽源的未来将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裕文明。

(来源:

人民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