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
《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Word下载.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学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
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建议在选修课程中修满4学分。
高中必修模块——“地理1”结构分析
一、“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本次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1”还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
本模块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7个模块之中,“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的模块,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所以,学习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选修模块。
另外,即使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要从地理角度深入理解,仍然需要学习本模块的内容。
即使学习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仅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还需要以地理视角、地理观念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而本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然,反过来先学习选修模块也可以为更好地学习本模块积累感性知识。
二、“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本模块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教学课时一直不少于54课时(每周3课时,一学期按18周计算)。
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32课时,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按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量也要压缩。
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模块的学习内容。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1)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
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又可以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对生物、土壤要素作学习要求。
对于某自然地理要素,所选择的内容也很不系统。
例如,关于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
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
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
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简单明确。
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
关于洋流,只要求其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2)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9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一半)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并又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
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6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1/3)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本模块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
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本模块主要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培养来设计内容。
这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包括: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
例如,天文部分侧重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
并且单列出一块内容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四个方面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本模块需要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因此,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3.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例如,为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选择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
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
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
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要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连载1)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部分首先阐明了此次高中地理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
接着便给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些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高中地理课程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之中。
课程标准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学生的目前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
它们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2.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的第三条基本理念。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
在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住宅区的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
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条是关于教学评价的。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都对地理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并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3.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课程设置来讲,这次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中都安排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
对于这一点开始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农村地区,在中学开设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是“好高骛远”。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反复分析,统一了思想: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在高中阶段将其纳入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
课程设置的时代性表现为课程的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课程内容结构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国情,更应放眼于5~10年后的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实情,因而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纳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之中是恰当的。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上好必修、选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侧重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尽力争取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并高度重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等等。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王容红
从2004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们的感悟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
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
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
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
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对海南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
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
有思维型、情感型;
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
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
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
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
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三、我们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
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
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3、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
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
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
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使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张铁牛 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以下称新教材)正被不少省市所接纳;
根据原大纲编写的教材(以下称旧教材)也将慢慢地淡出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并且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认真探究并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则是用好新教材的前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
使用新教材后,大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教学目标(这里指课时目标)如何设计?
如何看待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由于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来陈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部分教师把三个维度机械地“移植”到教学目标中去,把教学目标分三大块陈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种设计实际上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法(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领域陈述)。
所不同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替代了“德育”,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于这种设计模式,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斯霍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一书中指出:
“情感领域的目标更强调感觉、情绪、鉴赏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