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高一作文五篇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重阳节的高一作文五篇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重阳节的高一作文五篇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
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
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
“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奶奶疑惑地说:
“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
”“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
”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
”“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
”奶奶恍然大悟,笑了。
我又继续说:
“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
”我搀着奶奶走了。
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
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
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
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
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
爽朗的笑声传遍了......
【第二篇】:
重阳节,爱老敬老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丧命,这些百姓受尽了折难。
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辞别了妻儿,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他四处访师寻道,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从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
突然闻到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
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这一星期天中,我们老师让为自己的长辈洗一次脚或洗一次头等。
我突然心血来潮,准备,在星期天给来我家串门的姥姥洗一次脚。
“凡凡,凡凡……”哦,我姥姥来了,我赶忙把姥姥请进屋里。
赶紧把妈妈叫来。
趁着妈妈与姥姥交谈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赶忙拿来盆子,倒了一些热水,一摸水,呀,烧死了!
我又倒了一些凉水,哎,又凉了。
此刻,想起了“永不气妥”这个词,顿时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热水,这会算是差不多了。
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脚布。
摇摇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说:
“姥姥,马上就要过重阳节了,我今天特意为您洗一次脚。
”姥姥说:
“呀,灿灿真的是长大了,懂事了,姥姥为你感到骄傲啊!
”我把姥姥的脚放入水中,泡了一会儿。
又用肥皂把脚周围搓了一遍,在用清水冲洗。
连续重复几次,就差不多OK了!
但是,当我摸到姥姥脚跟时,有什么扎了我一下。
我一看,原来是一层厚厚的茧子。
我想起姥姥操劳日久,每天洗衣,做饭。
便更加仔细的去洗脚了!
洗完后,望着姥姥干净的脚,喜出望外。
姥姥和妈妈都欣慰的笑了!
这一年的重阳节让我过的很充实,很完美!
即使在平时,我也会多多的为长辈做事。
【第三篇】:
随着候鸟的远走高飞,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
金菊争艳,秋高气爽,金秋时节让人心旷神怡。
此时,九九重阳节带着所有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重阳节前夕,我们去了外婆家,让她们享享清福,一起来度过这个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快,放面!
”我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亦悦乎,这不,我们正在做第一道菜――长寿面。
我拿了一个鸡蛋,轻轻沿着锅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锅里了。
我又加入青菜,堆点肉末,散点小葱。
一碗香喷喷的长寿面就做好了。
“上菜――”外婆脸上的皱纹刹那间没了,而外公的头上的白发似乎也少了数根,一边品尝着长寿面,一边夸着我和妈妈的杰作。
“外公外婆,这长寿面阿,可是我们用特别长的面煮的,你们吃了呀,保准能活到100岁,身体康健得不得了!
”我调皮地对外公外婆说到。
“你这丫头!
”外婆点了点我的脑门。
“上重阳糕!
”只见妈妈端着一盘松软可口的重阳糕来了。
“外公外婆,这叫九九重阳糕。
这个糕阿,预祝你们步步高升,上面画的两头羊,象征重阳,而这九呢,古代时为阳数,两个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长久之数,长命百岁不成问题!
”看,外婆笑得连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
我们还上了西红柿炒鸡蛋、大闸蟹、鸡汤……只剩下最后一道“寿比南山”了。
我们先将准备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苹果洗净、去皮,开始做我们的招牌菜――水果拼盘。
我先将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将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样,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后端削成圆圆的,中间刻上一条缝儿,嘿!
真像个寿桃。
我再分别刻上寿比南山四个字,放在盘子的东南西北四个角,成了我的主打。
我再将桔子的一周画上波浪线,沿着波浪线把桔子分成两部分,侧面一看可真像花瓣!
我接着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签,把葡萄插在牙签上,葡萄就成了花蕊,两种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
我把苹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让它与花一起来当点缀。
哇!
我做的水果拼盘还真不错!
我立即把它献给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条皱纹上都荡漾着欢乐,笑得开心极了,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杰作,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外公外婆,这叫寿比南山,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好,好,每道菜都好。
只要是我们外孙女儿做的,样样都好!
”……
唐代诗人王维有这么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我们不但要在老人节多帮助老人,给老人们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实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老人,从点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就让我们,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吧!
【第四篇】:
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
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
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
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
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
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
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
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
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
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
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却在渐行渐远。
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
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
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
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更多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
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
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
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
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
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
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第五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面所说的“佳节”,就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
今天就让我陪着大家再话重阳节。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
“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