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106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0.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Word文件下载.doc

(二)环境形象设计示意图

科室门口的玻璃门上装饰以祥云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带给患者祥和舒适的心情,从而起到部分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指示牌用回字框装饰,清晰,简洁,下面摆放长条案几,几本中医古典医籍或者石刻为点缀,配以绿色的盆栽和花卉,营造和谐氛围。

登记处、咨询台用祥云为图案装饰。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目的意义

(一)满足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需要,做到环境舒适,流程合理。

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在整洁、宽敞、明亮、舒适、便捷的环境下,咨询、挂号、交费、候诊、候药、入院。

(二)满足中医医院的整体形象定位需要,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及家属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三)满足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区域功能定位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突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得到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体验和知识收获。

(四)满足工作人员中医药思维定位需要,通过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的策划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让置身其中的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中医药思维,自觉遵循中医药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设计原则

(一)坚持全院统筹规划,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与区域建筑外观特点相结合。

(二)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

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

(三)布局以患者及家属便捷为原则,并充分考虑空间与舒适性,装修色调突出宁静、温馨的感觉。

三、表现形式、内容、载体

(一)表现形式:

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

(二)表现内容:

中医药起源、中药常识、药材展示、养生保健方法、医学典故、名医名家介绍、医德格言、就诊指南等。

(三)表现载体:

书法、国画、摄影、木(竹)刻、雕塑、实物、实景等。

四、门诊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候诊区

空间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座椅舒适,地面防滑。

座椅周围有绿色植物。

总体色调淡雅素洁、温馨舒适。

总体设计风格、色调与周围环境和谐。

五、住院部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大厅。

装饰风格贴近自然,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装饰材料采用自然材质,地面和墙壁采用大理石,各区域用木、瓦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装饰。

大厅横柱上用传统技法描绘葫芦等图案及中医药历史、人物等。

住院手续办理窗口

大堂室内花园(中药标本展示区)

电梯厅

探视休息区

六、中药房和候药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候药大厅的整体环境:

色调与室内整体环境协调,利用回廊空间设计了宣传本草文化的本草演义廊,用故事的形式还原中草药的发展史。

在候药大厅的数字标牌上滚动播放浮雕介绍。

本草演义回廊浮雕介绍

本草演义回廊用浮雕的形式浓缩了中药发展历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本草发展的六个重要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远古至先秦时期

图1神农尝百草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钦敬。

炎帝神农氏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跋山涉水,行遍大地,“尝遍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

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

图中一位远古老人,右手将草药放到口中咀嚼,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炎帝遍尝百草图(见图1)。

图2帛书《五十二病方》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为战国时期所作,在52个病名下,载方280首,涉及药物247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亦有记述(见图2)。

第二部分秦汉至南北朝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奠定中药学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已有多种本草著作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

图3《神农本草经》

图3《神农本草经》

图4《本草经集注》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东汉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本草。

该书先简述了五味、四性、有毒无毒及随证的用药原则;

药物配伍的“七情”;

药物的剂型选择、服药法以及药物产地、采集等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三品”是按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对药物的粗略分类。

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每一药物记述了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用、别名、生境等。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见图3)。

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道教人物,晚年隐居茅山,时人敬为“山中宰相”。

《本草经集注》以陶弘景整理、订正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为基础,并增补“名医副品”365种,加上陶弘景本人的注解和评议撰写而成。

《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收载药物730种。

首创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炮制、形态、鉴别、制剂及合药取量等内容。

本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见图4)。

图5《雷公炮炙论》

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技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见图5)。

制药化学,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其发展引人注目。

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对炼丹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认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许多化学反应,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术。

陶弘景也精通炼丹术,并有许多专著。

有许多炼丹术的成果反映在本草学中,一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来源于炼丹术(见图6)。

图6《抱朴子》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府参与,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本草和建立了国家药局;

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献巨著《证类本草》。

图7《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编纂完成。

共54卷,载药844种,分玉石、草、木、虫鱼、果、菜、米等9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见图7)。

宋代(公元973~974年,宋开宝6~7年)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编撰的《绍兴本草》,均为著名的官修本草(见图8)。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北宋名医唐慎微于公元1082年所撰。

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共11类,附方3000余首,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

《证类本草》集北宋本草学之大成,为现今完整流传之最早的综合本草(见图8)。

图8宋代本草发展

除了国家颁行官修本草外,北宋时期国家药局的设立,也是我国以至世界药学的重要创举。

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以后发展改名为“和剂局”、“惠民局”,颁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最早的制剂范本。

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见图8)。

第四部分金元明清时期

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图9《珍珠囊》和《汤液本草》

影响较大的有: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

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

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242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见图9)。

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

《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40余人奉命编纂。

该书共42卷,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10类(部),共载药物1815种。

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

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图10《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于公元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字。

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者374种,附有药图1160幅,附方多达11096首。

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以前本草学说的大成,在所涉植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该书17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见图10)。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

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条之多,大多是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和金鸡钠等外来药,极大地增加了药物数量,总结了我国16至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

该书对不少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载,都较翔实。

收录的大量民间医方,简便有验。

至此,综合本草所载中药数量,已达2608种(见图10)。

第五部分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是陈存仁主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于1935年出版。

全书270万字,收药目4300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等21项。

资料丰富、全面,汇集古今论述,并有附图。

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这一时期,有部分人士注意采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方法研究传统中药,取得了初步成绩(见图11)。

图11《中国药学大辞典》

第六部分当代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1953年起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2010年已有9版。

1963年起,《药典》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附录制剂通则、检定方法等(见图12)。

图12当代成就

华夏文明五千年,创造了极其辉煌的科学文化,本草学博大精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上展现的皆为划时代、立丰碑、集大成之本草巨著。

它们不仅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药房格斗:

体现传统中药配方模式。

发药窗口利用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实行排队叫号,避免病人拥挤在取药区,让病人可以较为舒适的候药。

在中药格斗上刻上常用饮片的品名既可营造氛围,又可传播知识。

格斗中间可以摆放与中药加工相关的药钵、药碾等。

候药区数字标牌:

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中药煎煮知识、名贵中药材辨别知识和中药相关知识的视频资料滚动播放,让病人在候药的过程中了解相关中草药知识。

健康养生宣教:

在候药大厅旁利用空间设计一个宣传中草药养生的场馆,将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理念向病人和参观者推介。

自制制剂陈列室:

在中药房旁辟出专门区域将医院自制制剂、膏方、清膏、药酒等产品进行陈列宣传。

中药陈列馆:

将中草药鲜叶标本、枯叶标本、饮片标本等配以文字说明进行集中陈列,让患者和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植物药。

中成药房:

用雕塑挡板将调配区和发药区物理隔开,将本区域地道药材的图案经艺术加工后雕刻在挡板上,使中医药文化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由常州市中医医院、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提供)

中医医院院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设计的主要原则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提出了四个原则:

“大众化原则:

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

实用性原则: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

个性化原则:

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切忌简单模仿,千篇一律;

审美性原则:

”在实践中,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中医药文化在建筑、园林和医疗环境的恰当表达

中医药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不等于单纯的古典建筑风格或仿古建筑,而应更倾向于传递中医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和心身统一的人文观。

医院建筑的设计,应汲取传统建筑中与这两点符合的元素,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建筑理念中与此吻合的形式与建材。

比如,现代中医医院并不适合选择古代的庙堂建筑,而更应强调采光、注重环境的整洁、关注人群的流向、照顾患者的舒适。

(二)注重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应注重将理论性强、复杂的中医药学知识转化为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简单浅显,生动形象的内容,以更加容易接受和感知的各种恰当的载体如声音、音像等形式,传播中医药知识。

(三)注重建筑空间下的人文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在建筑环境形象设计中,注重围绕人的活动去设计,通过空间建设,营造人境对话氛围,如形成患者参与、体验、学习中医的广场文化活动区间,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二、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中医药文化元素:

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理念、人文典故、医疗技术、符号文字等。

在选择这些元素时,既要考虑与环境形象所选用的具体表达形式结合,也要考虑人们对于这些元素的心理感受。

(二)载体:

包括建筑外墙、内壁、庭院中山、水、石、雕塑、标志性构筑物,也包括LED屏幕、挂画、挂字、宣传栏等不同形式的载体。

恰当的载体对于主题的表达非常重要。

在选择表达方式的时候,除了要照顾审美之外,还应照顾到医院的特殊需要及民俗习惯。

三、范例

广东省中医院地处岭南,建于193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称为“南粤杏林第一家”。

在院区环境形象设计中,按照《指南》的相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自身文化传统和岭南地域特征,努力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一)整体设计目的

1.统一的文化风格,从环境特点中识别出广东省中医院;

2.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并富有现代感的建筑、空间、园林设计;

3.平易、多样、美观、互动的中医药科普形式。

(二)具体设计实现

1.绿色人文建筑群

(1)统一VI

追求以“绿色人文”作为医院建筑的主题。

由医院VI出发,选择了属于广东省中医院的标准色——称之为“中医绿”,作为建筑群的主色调,从而使多个分院和门诊呈现出统一的、易于辨识的色调。

图1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图2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2)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从中医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通过采用统一内环境与外环境、医疗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方法,使患者置身院内能够感受到更舒适、更自然、更温馨的人文氛围。

如通过采用采光与通透性更强的玻璃幕墙,营造内外统一的植物景观,让医院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完美的统一起来。

让家居式的装修进入病房,从而减少因为医疗环境本身而带来的压抑、紧张感。

建立平等的对话小区,敞开式的窗口平台,让医患之间的沟通环境更为宽松,从而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尊重。

图3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外走廊

(3)中医文化元素以符号的形式融入建筑

把中医文化元素,如医学经典、医方、文化理念,转化为“符号”,通过建筑装饰与现代诊疗环境完美地统一起来。

图4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门诊大厅的刻有中医元素符号的壁墙

图5中药主题字画与环境关系

图6病区小景

2.中医药文化科普园林

(1)注重医院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时,注重医院建筑与园林之间的比例处理,精心设计和营造符合中医院特点的园林景观,并把它看作是体现医院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图7葱翠的竹林成海

图8岭南特色中草药种植

(2)通过中医药苗圃的建立,使园林植物中传递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内容

把每一种中药材都细致地标识,以方便患者在园林休憩时了解相关知识。

图9岭南中医特色园林一角

大学城医院中独具岭南风韵的建筑。

此外,园林还种植有岭南特色的中草药和被其掩映着的活灵活现的中医雕像。

图10中药园植物标识牌

(3)现代雕塑设计,点亮园林的中医之魂

雕塑本身是现代的,其形式和话语与传统并不搭界,但它的语言却是现代人最容易读懂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园林中,精心设计和摆放中医药文化主题的雕塑,有助于有效的传递中医主题,从而如同点亮了整个园林的灵魂。

我们为此设计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主题的雕塑群,如望闻问切群,通过人物形态夸张实现对眼、耳、口、指的造型模拟,准确传递出中医四诊神韵,再比如,岐黄问难和悬壶济世等青铜雕塑,如其中岐黄问难,通过大型的青铜雕塑,借助雕塑大师之手,创作出了《黄帝内经》中的一段故事,黄帝向岐伯请教医学问题,当得知这是先师传授的医学精髓时,立即起立后退几步,俯身低头,神情谦恭的执师徒礼请求岐伯传授,表达了对医学的崇敬,反映了中医药学岐黄学的起源。

此外我们还塑造了一批反映岭南中医药文化及民俗的雕塑群落,点缀在园林中,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图11雕塑家设计的“望闻问切”四诊图

图12岭南中医文化民俗系列雕塑一,晒陈皮。

图13岭南中医文化民俗系列雕塑二,煲中药。

图14岭南中医文化民俗系列雕塑三,拣中药。

图15岭南中医文化民俗系列雕塑四,等木棉。

图16太极推手—形象地体现了中医“阴阳”观点。

图17雕塑《岐黄问答》

3.中医药科普廊

(1)中医通俗的典故、中药知识、健康养生知识等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通过雕刻在群众休息的石凳上,设计在园林中的浮雕上。

(2)围绕科室的主攻方向,开展科普介绍。

在科室走廊和门诊候诊区域设计宣传栏,宣传专科科普知识。

图18中医养生知识廊

图19设立在候诊区的中医知识廊

图20中医典故浮雕园

图21刻有中医科普知识的石凳

4.中医药文化广场

利用医院广场空间,营造中医药文化廊,介绍中医药科普,开展了《图解黄帝内经》、《中医颂》、《中医知识廊》、《大医的足迹》等系列展览,通过大屏幕播放中医视频、健康节目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通过组织患者在广场上练习和学习《八段锦》、《女性保健操》、《太极拳》等,开展主题活动,把广场作为重要的科普园地,成为社区人们活动的健康广场和中医药文化广场。

图22《大师的足迹》展览

图23国医大师邓铁涛在中医药文化广场活动中教练八段锦

(由广东省中医院提供)

中医医院综合治疗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简介

我院综合治疗区设有按摩推拿室、熏蒸室、药浴室、经络导平室、针灸室、灸法室、肢体功能恢复室等治疗室,开展治疗的手段如砭、针刺、灸、火芮、按摩、熨、渍、浴、蒸、涂等,并把激光、远红外线、离子导入等为外治法所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合治疗区一隅

二、治疗室介绍

(一)熏蒸治疗室

中药熏蒸治疗区

中药熏蒸疗法:

选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等药方,放置于熏蒸器械中,加热蒸汽熏蒸患者患处。

除能温经通络,散寒祛风,还能开毛窍,宣发肺表,促进汗液代谢等。

常用于各种风湿病痛,产后风湿;

及各种跌打损伤,关节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的治疗。

亦可用于治未病的范畴如空调病、下腰痛、疲劳综合症、焦虑症等的保健治疗。

病人在接受熏蒸治疗

(二)艾灸、拔罐治疗室灸法:

用于各种关节风湿骨痛,与经络配合亦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现在更是中老年朋友和亚健康人群强身保健的好方法,如常见的足三里灸(长寿灸),关元灸(治疗痛经),也有用于美容等等。

上图为病人在接受艾灸治疗。

(三)中药贴敷室中药贴敷法:

是外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有巾、敷、摊之分,临床多为辨证取药后,研末调和剂敷贴患处或相应穴位,通过皮肤给药,能就近给药治疗靠近体表的关节筋骨肌肉疾病,如各种风湿肿痛,小儿腹痛腹泻等,亦可以通过剧毒药物的外用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

上图为病人在接受敷药治疗。

(四)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离子导入是新型的中药给药方式,通过强弱不同的电流刺激人体不同的经络,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通则不痛的目的。

上图为病人在接受离子导入治疗。

(五)推拿治疗室推拿疗法已经从外治法中发展成独立的学科,广泛运用于临床,能治疗各种关节肌肉疾病,亦用于调节脏腑机能。

按摩推拿因为其舒适安全,疗效好,成为现代保健防病的常用方法。

上图为病人在接受按摩治疗。

(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