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27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考高考历史 解析分类汇编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二Word下载.docx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

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显然强调的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

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礼崩乐坏的信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宗法制的正确理解。

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12.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的强化B.国君权力的加强

C.郡县制的确立D.儒学地位的提升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衰落,A错;

郡县制确立于秦朝,C错;

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治国思想,注重君主权术的运用,与儒学地位无关,D错;

材料信息大意为战国时期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这是王者统治国家的两种手段,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

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长女属于庶子,故A项错误;

次女也属于庶子,故B项错误;

长子符合嫡长子条件,故C项正确;

次子虽然是嫡出,但是不符合嫡长子条件,故D项错误。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15.《唐会要》载:

“元和二年十二月敕:

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

【知识点】A2古代中国·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结合史实可知科举制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报考,故A项错误;

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B项正确;

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

“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A241.(12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6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答案:

(1)政治结构:

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选官制度:

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政治方面:

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

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

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4分)

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

(2分)

解析:

(1)材料一中“第二帝国”是指隋唐宋时期,“第一帝国”是秦汉时期。

政治结构、经济格局、选官制度变化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

(2)“第三帝国”是指明清时期。

“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趋向保守,“表现”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上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对外经济上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作答即可。

“结论”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是强调中西对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并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打“∨”。

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A2R340.(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

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

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

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

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

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

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

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

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

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

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

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

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

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

监察权就是弹劾权。

”“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

”“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孙中山指出: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

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

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认为:

“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

”“欧美对于民权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彻底。

因为不彻底,所以人民和政府日日相冲突。

因为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

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并评论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

(13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近代中国·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答案:

(1)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严格考核监察官的政绩,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每点2分,共12分。

(2)主张:

中国古代曾有很好的监察制度;

应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

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

建立有“能”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

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

(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总分8分)

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族主义思想;

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在当时特殊国情下,难以实施。

(每点2分,三点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

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

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监察制度目的来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的信息来概括孙中山主张;

第二小问从孙中山三权分立的思想来源以及对中国民主法治影响及实施结果角度评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26.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

户度金仓,日夜穷忙;

礼祠主膳,不识判砚;

兵职驾库,典了袯裤;

刑都比门,总是冤魂;

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

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C.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D.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答案】A材料中“吏勋”“户度”工作较为繁忙,而“礼祠”“兵职”“刑都”“工屯”等工作却较为轻松,体现了六部中权力和利益分配极不平衡,故A项正确;

材料中“礼祠主膳,不识判砚”说明并不是都有较大决策权,故B项错误;

材料中所涉及部门分工比较明确,并不是机构繁杂,故C项错误;

丞相废除是在明朝,材料中反映的应该是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24.《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

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

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富城附近。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

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

C.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

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

【答案】C材料主要论及城市布局调整体现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

分封制在汉朝实行,后来地方管理机构主要是郡县制为主,元代实行行省制,故A项错误;

“整齐美观的需要”显然不是中央官署逐步集中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中央官署由国都南郊到集中宫城附近,说明君权的不断加强,显然是适应皇权专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

都城布局的调整是适应皇权加强需要,与儒家思想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015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一中高三1月自主考试(201501)】2.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知识点】A2H2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汉代商业发展

【答案】D解析:

从材料中“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可分析出汉朝存在封国制;

“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说明汉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①③材料中未体现。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2015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一中高三1月自主考试(201501)】1.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解析:

从材料中“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说明隋代以前地方官权力很大;

“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说明隋代后实行科举制,将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地方权力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准确把握。

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14.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②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③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知识点】A2T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君主专制继续,不是否定,故①错误;

华盛顿《告别辞》谢绝则体现了他对捍卫民主共和的坚定意念,这与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有着本质的不同,故②正确;

乾隆帝行为对政治民主化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故③错误;

华盛顿是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主动谢绝,不是无奈之举,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物评价的正确理解

2015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501)】2.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答案】B解析: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材料没有体现出,故A项错误;

表格中“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C项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本质是B项,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地方制度制度的措施的正确理解。

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20150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A.①

B.

④C.③④D.②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从材料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可知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存在着弱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郡县制、

密折奏事都有利于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中的“封国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很大,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二诊(201501)】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元朝边疆政策

【答案】D解析:

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分析出元朝对岭北、辽阳等边疆地区征收赋役,说明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A、B、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

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015届重庆一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201501)】21.“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一评价旨在

A.肯定雅典民主的开创性B.强调雅典民主的具体性

C.揭示雅典民主的普适性D.剖析雅典民主的阶级性

【知识点】A3古代世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答案】B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

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是独特的、偶然的。

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26.“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公民法

【答案】A解析:

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公民法,结合题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A项正确;

万民法要到罗马帝国时期才实行,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材料中不能体现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C项错误;

公民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居民并不等同于公民,D项错误。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史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马的公民法的内涵准确理解。

2015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word版)】32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

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

这说明了

A.雅典人相当注重法律程序

B.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事会手中

D.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答案】A材料中对德摩斯梯尼的做法没有按照司法程序进行,表示抗议,显示雅典人对法律程序的重视,故A项正确;

雅典公民大会显示出公正性,故B项错误;

材料介绍是法律审判,不是法律的制定,故C项错误;

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说法绝对,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故D项错误。

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万民法的形成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答案】C解析: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商业发展,故A错误;

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B错误;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不是万民法形成,故D错误;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体现了平民地位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