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29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代表作111华南穿孔石器的类型学考察岭南考古研究Word格式.docx

柳州市兰家村遗址:

“穿孔石器”1件。

用砾石凿打成扁圆形再对穿一孔而成[4]。

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

标本BTb2④:

12,褐色砂岩,近圆形,中间对穿一孔,器身一半厚一半薄。

四周稍磨。

器身直径6.4、最大厚2.5厘米,孔径1厘米[5]。

桂林甑皮岩遗址:

“穿孔石器”12件[6][7]。

1965年发现1件。

具体情况不明。

1973年发现3件。

标本DT2③:

2,近圆形,直径7.3、厚2.7厘米,孔内径1.1厘米。

标本BT1③:

1(SBK∶494),灰褐色细砂岩。

器身圆形,形体较小,中央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

孔内钻磨面较光滑,两面孔径大致相等。

长6.7、宽5.9、厚2.3、孔径0.8厘米。

1974-1978年发现5件。

标本SBK∶492,灰褐色细砂岩。

器体圆而厚,中央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

孔内有钻磨而成的光滑痕迹,两面孔径大致相等。

长9.6、宽7.7、厚4、孔径1.6厘米。

标本SBK∶493,灰色粉砂岩。

器体圆形,中央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

孔内钻磨面略显粗涩,两面孔径大致相等。

残长8.7、厚3.3厘米,孔径2.6厘米。

2001年发现3件。

标本DT4

∶200,出自第一期。

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件。

灰黑色细砂岩。

器体圆而厚。

使用两边对琢法在天然砾石中央打出两个相对的圆形凹坑,然后钻磨穿透,孔内壁中央最小径处有钻磨而成的光滑磨面。

两面孔径大致相等。

孔径3.6厘米,重120克。

标本DT6

∶041,出自第二期。

风化中粗粒花岗岩。

使用两边对琢法在天然砾石中央打出两个相对的圆形凹坑,凹坑最大径3厘米,尚未穿透,即从中间破裂。

器体直径7.1、厚4.2厘米,重180克。

∶008,出自第三期。

残。

灰色细砂岩。

器体扁圆,使用两边对琢法在天然砾石中央打出两个相对的圆形凹坑,最后用钻将孔钻透。

器体直径7.4、厚2.1厘米,重90克。

桂林庙岩遗址:

“穿孔石器”2件。

较大的那件,呈较规则的圆形,整器直径7、厚3.6厘米。

孔内径0.5厘米[8]。

灵川新岩遗址:

“穿孔石器”数件。

具体情况不详[9]。

武鸣A洞遗址:

“重石”或“有孔圆形砾石”2件。

均残。

形状较大,系用天然圆形砾石在中央由两面钻成一孔,表面没有磨光痕迹[10][11]。

邕宁坛楼遗址:

用砾石凿磨而成,略呈圆形,器体厚重,两面从中央对穿一圆孔。

器身长径12、短径10、厚6厘米。

孔外径4、内径1.6厘米。

关于此件穿孔石器的用途,报告指出“有人认为为中插木棒以碎土”。

另外有一件孔未穿透(报告中称为敲砸器),器身为圆角长方形,两面中央各凿有一浅窝但未凿透。

器身长8、宽5.5、厚2.5厘米[12]。

南宁小崩山遗址:

用红砂岩制作。

残长9.3、宽5、厚5厘米,内孔径1.6厘米[13]。

邕宁顶狮山遗址:

标本T2207④:

3,出自第一期。

用天然的近圆形粗细砂岩质砾石制成,周边不作加工,中间对穿一圆锥孔。

器身的一面有一道凹槽,另一面有四道凹槽。

器直径10.4厘米,外孔径3.5厘米,内孔径1.6厘米。

标本T2206③:

2,出自第二期。

用天然的圆角长方形粗砂岩质砾石制成,器身长10、宽6.8、厚4厘米。

孔为对钻,外孔径3.4厘米,内孔径2.0厘米[14]。

来宾社山岩遗址:

“穿孔石器”1件[15]。

大化百隘遗址:

“穿孔器”1件[16]。

百色革新桥遗址:

“穿孔石器”1件[17]。

防城港马兰嘴山遗址:

穿孔“网坠”1件。

标本DMJ052,扁圆形,在两面中央对磨一个钻孔,器身直径9、厚3.3厘米[18]。

钦州独料遗址:

“穿孔残器”1件[19]。

桂平灯笼岭遗址:

具体情况不明[20]。

(二)广东地区

广东南部(包括今广西南部):

穿孔“网坠”1件,“石环”3件,“穿孔石饰”1件。

网坠系在河砾石上对穿一孔而成。

“石环”用片状页岩制成,均已残缺。

“穿孔石饰”为扁平状,上有一小穿孔[21]。

阳春独石仔遗址:

“穿孔石器”10件。

系用扁圆砾石一面或两面凿打后加磨穿孔制成,器身一断或一面有敲砸出的疤痕。

上文化层出的多采用两面凿打加磨的方法进行穿孔,两面孔径相等,如T2②:

10。

下文化层出的孔径无规律,有的只经凿打未加磨,如T2④:

4[22][23]。

广东北部山区:

穿孔“磨轮”14件。

磨轮扁平圆形,壁宽孔小,心厚边薄,周边有磨用痕迹。

均残[24]。

英德牛栏洞遗址:

T1⑥25:

,扁圆体,缺半。

中央钻磨穿孔,但未钻穿,孔内有钻磨而成的滑面痕迹,孔径两面不相等,分别为2-2.5厘米。

重100克[25]。

英德史老墩遗址:

“穿孔石器”17件。

T24②:

17,灰褐色石英砂岩。

厚圆体,顶部微弧,底部微凹,中部略偏有对钻直孔。

顶径2.8厘米,底径4.4厘米,厚3.1厘米,孔径0.8-1.7厘米。

30,灰色石英砂岩。

椭圆形扁圆体,对钻孔孔较靠边,器身有较多砂粒脱落后形成的凹点。

长径5厘米,短径3.5厘米,孔径0.6-1.1厘米,厚0.8厘米。

31,灰色石英砂岩。

圆角近方形扁体,偏离中心有一对钻斜圆锥孔。

径5.9-6厘米,口径1.4厘米,厚1.7厘米,T25②:

1,灰色石英砂岩。

椭圆形扁圆体,靠边缘一侧有钻孔,与钻孔相对的边缘有浅而小的打制片疤。

径7.5-8.5厘米,孔径0.5-0.8厘米,厚2.5厘米。

T22②:

8,黑色石英细砂岩。

略呈椭圆形扁圆体,钻孔略偏,一边至孔单向打击有大的片疤而形成薄刃。

直径5.2-6厘米,孔径0.5厘米,厚1.8厘米[26]。

英德青塘:

出土地点不详。

器已残,尚可见半个圆锥孔,有钻磨痕迹,但不太规整。

残长9厘米,最宽8.5厘米,孔最大径(孔口外径)5厘米[27]。

封开黄岩洞遗址:

“穿孔石器”3件,均出土于洞厅。

1978年发现1件。

系将扁圆形砾石的两面穿孔而成。

孔外径一面5.5,另一面4.5,孔内径2.1厘米。

1989年发现2件,KP89518,砂石,器体较小较厚,残损较甚。

器身加磨成圆形,中部两面钻孔并加磨。

最大径7.4,孔外径3.3,孔内径1.6厘米。

KP89519,粗砂岩,器身厚重,器体呈椭圆形,中部两面凿打钻孔,未加磨,通体有凹凸不平的打击疤痕。

器身最大径10.5,孔外径4.5,孔内径2.5厘米[28][29]。

河源对门岭:

“石坠”1件。

砂岩质,扁平椭圆形,中间穿孔,两面磨平[30]。

新丰江沿岸:

穿孔残石器1件[31]。

广东东部:

穿孔“网坠”7件、穿孔“磨轮”1件。

网坠的穿孔在中央。

最大的长13.4、宽10.6厘米。

磨轮圆形扁平,边缘稍薄,中穿一大孔,其周边有研磨痕迹,直径15,厚2厘米。

纺轮为圆形扁平,完好的1件直径4厘米[32]。

潮安梅林湖贝丘遗址:

穿孔“磨轮”数件。

扁圆形,中央较外周边缘为厚,中穿一个大的对穿孔,其外周边有磨用使平的痕迹。

CM013,直径15,厚2.5厘米[33]。

两广地区史前穿孔石器的发现情况,见表一。

表一:

两广地区史前穿孔石器统计表

出土地点及层位

遗存类型

遗存时代

原名及数量

广西地区:

桂林庙岩

下层

洞穴贝丘

中石器时代

穿孔器2

桂林甑皮岩

第一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

穿孔石器1

第二期

第三期

第五期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穿孔石器9

灵川新岩

穿孔石器数件

柳州白莲洞

穿孔砾石2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穿孔砾石1,穿孔饰品2

柳州鲤鱼嘴

下层上部

穿孔器1

柳州兰家村

阶地土丘

象州南沙湾

阶地贝丘

来宾社山岩

南宁小崩山

新石器时代中期

南宁豹子头

早期

南宁坛楼

新石器时代晚期

穿孔石器1,敲砸器1

邕宁顶狮山

武鸣苞桥A洞

重石或有孔圆形砾石2

大化百隘

百色革新桥

防城马兰嘴山

海滨贝丘

石网坠1

钦州独料

穿孔残器1

桂平灯笼岭

坡地土丘

广东地区:

阳春独石仔

穿孔石器5

中层

上层

穿孔石器4

两阳赤靓坡

海滨沙丘

网坠1

封开黄岩洞

洞厅

穿孔石器3

英德青塘

英德牛栏洞

英德史老墩

穿孔石器17

粤北山区

磨轮14

河源对门岭

石坠1

新丰江

穿孔残石器1

粤东

湖滨贝丘、海滨沙丘

网坠7,磨轮1,

潮安梅林湖

湖滨贝丘

磨轮1

二、两广地区史前穿孔石器型式的划分

穿孔石器是华南中石器遗址和早期新石器遗址常见的石器,其出现时间早于磨制石器和陶器。

在中晚期新石器遗址中,当磨制石器广泛使用时,穿孔石器仍有零星发现。

有学者把穿孔石器作为华南中石器时代和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器物。

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种器物的用途还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有人将之视为套在尖木棒上的重石,组成原始农耕工具;

有人将之视为网坠;

有人将之视为棍棒头,有人将之视为磨石,等等。

笔者认为,产生争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像对磨制石器那样对穿孔石器进行更细的分型和分式。

道理很简单:

穿孔石器只是按照制作技术进行的分类,相同的技术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器型,而不同的器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用途,如果不对穿孔石器进行型、式划分而侈谈穿孔石器的用途,自然就会产生莫衷一是的观点。

这就像不对磨制石器进行型、式划分而侈谈磨制石器的用途一样,有人会说是砍斫工具(如果形状像斧),有人会说是刺杀工具(如果形状像矛),有人会说是凿木工具(如果形状像凿),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穿孔石器的用途问题,必须首先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对穿孔石器进行型、式划分。

而进行型、式划分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分型、分式标准。

穿孔石器的制作技术全部或主要采用穿孔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在器身上穿出一个孔。

既然孔是唯一或主要的加工对象,那么划分型、式的标准就应该以孔为主要依据,具体而言,应该以孔洞的位置、形状、大小为主要依据。

制作穿孔石器,首先是选择穿孔的位置。

假设穿孔石器是作为工具使用,而孔是穿插固定木柄之处或者是穿系绳索之处,那么从力学上看,孔的位置不同必定会导致器物重心的不同,从而导致器物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就像刃部和柄部位置的不同必然导致有刃石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不同那样。

因此,穿孔位置应该作为基本的分型标准,或者作为比“穿孔石器”低一级的分类标准,即亚类。

既然孔是主要加工部位,那么孔的形状必定象征着某种事物,或者为某种特定用途而作。

因此,孔的形状应该作为型的划分标准。

孔的大小和器身的形状可以作为划分式的标准。

按照上述划分型、式的标准,笔者对两广地区中石器和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穿孔石器进行了型、式划分(限于在有关报告中有形态描述和附有线图、照片者),结果如下:

穿孔的位置,有中央穿孔、边区穿孔两种情形。

中央穿孔的石器,其形状像环,可称为环状石器。

边区穿孔的石器,其形状像坠,可称作坠状石器。

据此,可将穿孔石器划分出中央穿孔石器(环状石器)和边区穿孔石器(坠状石器)两个亚类。

孔的形状,中央穿孔石器有圆锥孔、椭圆孔两种;

边区穿孔石器有圆锥孔、直孔、斜孔三种。

圆锥孔两面开口处较大,中间穿透处渐收渐小,单面看犹如圆锥状的漏斗,制作方法可能是先采用琢打法(手握长圆形砾石直接在砾石面上琢打)或锤凿法(以长圆形砾石作为石凿,用石锤锤击石凿撞击砾石面)从两面琢或凿出圆锥状孔洞,再采用钻磨法从两面对钻将孔洞扩大和磨光孔壁。

椭圆孔也是两面开口处较大,中间穿透处较小,但由于穿透处的形状也是椭圆形,应该自始至终是采用凿打法穿孔,因为如果采用钻磨法穿孔是不可能将孔穿成椭圆形的。

直孔、斜孔则两面开口处与中间穿透处大小相当,而且孔径均较小,应该是采用管钻的方法制作。

直孔与器身扁平面大体垂直,斜孔则与器身扁平面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据此,可将中央穿孔石器划分出圆锥孔环状石器、椭圆孔环状石器2个型,将边区穿孔石器划分出圆锥孔坠状石器、直孔坠状石器、斜孔坠状石器3个型。

若以穿透处而论,孔的大小相差悬殊,大的直径达到5厘米,可以穿进很粗的木棒,而小的直径只有几毫米,只能穿过一条细绳。

为了便于操作,笔者把孔径超过3厘米的,划为大孔;

孔径处于3-1.5厘米之间的,划为中孔;

孔径小于1.5厘米的,划为小孔。

器身的形状,中央穿孔石器有椭圆形、圆角方形、圆形3种;

边区穿孔石器有椭圆形、圆形、圆角方形、多边形4种。

详细的型、式划分结果见表二、表三和图一、图二、图三。

表二:

两广地区史前穿孔石器类、型、式的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表:

类(按制作术)

亚类(按孔位)

型(按孔形)

式(按孔大小和器身形状)

穿孔石器

(与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打制石器并列)

中央穿孔石器(环状石器)

(A类)

圆锥孔环状石器

(AⅠ型)

小圆锥孔,椭圆形器身(AⅠ型1式)

小圆锥孔,圆形器身(AⅠ型2式)

中圆锥孔,椭圆形器身(AⅠ型3式)

中圆锥孔,圆形器身(AⅠ型4式)

中圆锥孔,圆角方形器身(AⅠ型5式)

大圆锥孔,椭圆形器身(AⅠ型6式)

椭圆孔环状石器

(AⅡ型)

小椭圆孔,椭圆形器身(AⅡ型1式)

边区穿孔石器(坠状石器)

(B类)

圆锥孔坠状石器

(BⅠ型)

小圆锥孔,椭圆形器身(BⅠ型1式)

小圆锥孔,多边形器身(BⅠ型2式)

直孔坠状石器

(BⅡ型)

小直孔,椭圆形器身(BⅡ型1式)

斜孔坠状石器

(BⅢ型)

小斜孔圆形器身(BⅢ型1式)

小斜孔圆角方形器身(BⅢ型2式)

表三:

两广地区部分史前穿孔石器尺寸及型式划分表(单位:

厘米)

出土地点及原定名

完残

程度

器身尺寸

(长×

宽×

厚)

开口处孔径

穿透处孔径

本文划

定型式

庙岩,穿孔石器

完整

3.6

3.0

0.5

AⅠ型2式

甑皮岩第1期DT4

:

200,穿孔石器

残存1/5

残5.6×

残3.2×

4.4

残约3.2

残约2

AⅠ型3式

甑皮岩第5期(SBK494),穿孔石器

6.7×

5.9×

2.3

3.8

0.8

AⅠ型1式

甑皮岩第5期DT9③,穿孔石器

4.4×

3.9×

2

0.7

甑皮岩第5期DT2③:

2,穿孔石器

残存1/2

7.3×

残5.6×

2.7

5

1.1

甑皮岩第5期ZS0356,穿孔石器

残存2/5

9.8×

5.8×

4.5

1.8

甑皮岩第5期DT8③,穿孔石器

1.9

甑皮岩第5期SBK493,穿孔石器

8.7×

残5×

3.3

2.6

AⅠ型4式

甑皮岩第5期SBK492,穿孔石器

9.6×

7.7×

4

1.6

白莲洞BLES③:

3,穿孔饰品

7.8×

6.6×

1.2

4-3.2

41,穿孔砾石

8.4×

残6.4×

1.5

AⅠ型5式

白莲洞BLES⑥:

101,穿孔砾石

9.2.×

残5.7×

4.6

3.2

未穿透

AⅠ型

白莲洞BLWS③:

102,穿孔砾石

9.5×

残5.5×

4,穿孔饰品

残存3/5

残4.1×

3.2×

3.4-1.6

1.2-0.4

AⅡ型1式

鲤鱼嘴T1②:

6,穿孔器

12.5×

南沙湾BTb2④:

12,穿孔石器

6.4×

2.5

1

小崩山,穿孔石器

残9.3×

约4

豹子头早期,穿孔石器

5.6×

2.2

2.4

BⅠ型2式

坛楼,穿孔石器

残存4/5

12×

10×

6

4.0

坛楼,敲砸器

5.5×

苞桥A洞,重石或有孔圆形砾石

12.2×

6.6

4.8

11.4×

残7×

顶狮山第1期T2207④:

3,穿孔石器

10.4×

9.4×

2.8

3.5

顶狮山第2期T2206③:

6.8×

3.4

2.0

革新桥T103⑤:

14,穿孔石器

马兰嘴山DMJ052,网坠

BⅠ型

独石仔T2②:

10,穿孔石器

独石仔T4④:

4,穿孔石器

赤靓坡,网坠

约8×

(据照片)

约1

黄岩洞,穿孔石器

残存4/7

12.8×

残8.8×

5.5-4.8

2.1

黄岩洞KP89518,穿孔石器

7.4×

残4×

3

黄岩洞KP89519,穿孔石器

10.5×

残5.4×

青塘,穿孔石器

残存2/3

残9×

8.5×

牛栏洞T1⑥:

25,穿孔石器

残4.4×

2-2.5

史老墩第1期T24②:

17,穿孔石器

×

3.1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