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77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docx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心闲是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积累精彩语句。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

无乃尔是过与(读y,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

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

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接着用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

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

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

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

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

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

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人文中。

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

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沦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

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

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

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入议论。

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承第二段的叙事。

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盛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

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

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接着引《尚书》中的话怍答。

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沦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又进一步议论:

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

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在文章结尾,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六、学习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精于选材的匠心。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七、感受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动人。

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老师只作精要点拨。

八、作业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资料库

一、译文

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作品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

十岁能作诗赋。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

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知扬州等。

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传中说: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

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

四、关于本文中的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1.对称句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为天下笑

2.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感叹句

呜呼!

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使人在细细咀嚼中,深刻领会褒贬扬抑的立场。

反问句,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是无疑而问,但语意表达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感叹句,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

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多变,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这些对称句、反问句、感叹句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

例如,文章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再例如,方其……可谓壮哉!

及……何其衰也!

,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结尾用语气词哉表示感叹;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结尾用语气词也表示感叹。

这两个长句从整体看是议论而不是叙事,因为所述事实置于方其……哉和及……也这样两个抒情味很浓的议论句中。

但因为是感叹句,其中有叙事的内容,所以这两个句子又是议论、抒情、叙事兼而有之的。

因此,就这两个感叹句的具体情况而言,其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

五、有关史料

1.唐庄宗其人(朱则莹摘编)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

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

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

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

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

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

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

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

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

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

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

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

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

周匝说:

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

庄宗当场答应封官。

郭崇韬竭力劝阻说:

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

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

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

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

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

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

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

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

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

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

你们还想干什么呢?

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

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

大家问为什么,他说:

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

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

《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

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

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

正如欧阳修所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有改动)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

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

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

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

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

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

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

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

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

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

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

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

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

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

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

且曰:

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

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

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

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

‘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

’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

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

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

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

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

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云夜呼。

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单骑逃逸,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

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