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82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docx

安徽省淮南二中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收卷时,只收答题卷,不收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

在世界众多的城市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

拥有多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

在学术理论界,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

强大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

它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达,高端企业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强,吸引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

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

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先进、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强大国际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多元、开放、大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城市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在世界城市,不仅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广泛普及,而且高雅文化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

其次,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

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像纽约、伦敦、东京等人们比较认同的世界城市都是如此。

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围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一都七县组成的首都圈。

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选自201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世界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城市是能够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数量相当有限。

B.世界城市就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城市。

C.世界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D.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它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

2.关于世界城市的特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

B.世界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通常而言,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C.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在这里广泛普及,高雅文化也获得巨大发展。

D.拥有多少像纽约、伦敦、东京那样得到认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其它城市,也应该像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自身发展。

B.世界城市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总量大、集聚能力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

C.依赖先进、安全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世界城市就有了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

D.世界城市因具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忽抵掌于几,曰:

“人生百岁,能几旦暮?

所难遂者,适意尔。

他尚何恤哉?

”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

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

箫已,逸民扣舷歌曰:

“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

白沤起兮冲素波!

”人见之,叹曰:

“是诚世外人也。

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

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

人让其留物,怒曰:

“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

”复爱梅。

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且大言曰:

“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

“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

”其友疑其诞。

逸民曰:

“樵于水,志岂在薪?

渔于山,志岂在鱼?

是无所利也。

无所利,乐矣。

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

”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

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

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

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

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

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意:

料想

B.他尚何恤哉恤:

顾惜

C.人让其留物让:

责备

D.汝梅脱又谢去脱:

凋落

5.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

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

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当时士人大多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诚世外人也。

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4分)

译文:

(2)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3分)

译文:

(3)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

(3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山房:

士大夫的别墅;梁园:

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李德裕:

唐武宗时任宰相。

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崖州司户时所作。

8.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9.这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任重而道远。

(《孔子语录》)

(2)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3),迷花倚石忽已暝。

(《梦游天姥吟留别》)

(4),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7)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8),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清荷

严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

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

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

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

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

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

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我越来越感觉到:

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

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

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

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

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

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

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

也曾通过匆匆驶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

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

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

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

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

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

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

答案很简单:

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

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

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我们应该知道:

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我们应该知道: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

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1.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6分)

答:

12.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答:

13.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全文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5分)

答:

14.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

请从文章思路、创作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句子中,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与自私者为友,像把灵魂挂在秤钩上,价值锱(zī)铢,形容萎琐。

真的朋友,是天平两端的法码,是前仆后继坠涧不惧的鹿群。

B.文稿正面是译文,背面是余光中写给范我存的情书,如一件艺术品,一个做坯(pēi),一个加工,合作得珠连璧合。

C.梁漱溟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服膺(yīng)儒学,并亲自践行,但他绝对不是一味墨守成规的腐儒。

D.广西山水之胜,一直盘桓(huán)于心,期待证实,如果有人写本《大明山虞衡志》,该是公德无量的吧。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科考队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6100米深海测流潜标,这是中国迄今在大洋成功布放的最深观测潜标,令世界为之侧目而视。

B.在车市烽烟弥漫的激烈角逐中,奇瑞瑞虎表现可圈可点,已斩获多项权威媒体车评大奖,成为年度获奖最多的SUV车型之一。

C.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不少人常把自己的思维搞得很乱,很少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

,。

,甚至会失去最主要的东西并丢掉眼前的一些机会,变成“为明天而明天”的生活痛苦着。

①思维混乱,长久下去便会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②虽然想法很多,却不知从何着手

③人如果总是这样,就没有幸福可言

④在这种混乱的生活状态中,人的内心渐渐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

⑤不知道自己所为何来,终将怎样

⑥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

A.④①⑥⑤②③B.④⑥⑤②①③

C.③④⑤⑥①②D.③④①②⑤⑥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分)

①教师文化是教师一起营造、共同发展的文化。

②或者说,就是一个学校中多数教师所追求的价值取向、遵行的行为方式和认同的教育理念。

③教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④教师队伍的优秀决定了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

⑤同时,不同的教师文化也塑造着不同的教师。

⑥教师文化就像一个“场”,而教师们就像一个个的电荷。

⑦电荷无时无刻都受着场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身处其中的场。

⑧在相互影响中,使得教师文化不断地演进着。

序号

修改

 

 

 

 

 

 

 

 

 

 

 

19.汉语中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中选择两个量词加以揣摩赏析。

(6分)

泓:

一“泓”清泉。

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是那样充盈而明亮。

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充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

一“挂”飞瀑、一“叶”扁舟、一“钩”新月

20.阅读下面的漫画,请概括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漫画的寓意。

(4分)

答:

画面的主要内容(2分)

寓意(2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有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

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夫见一只兔子撞到在树桩上死了,他便停止农活,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韩非子•五蠹》

2.遇到无法抵抗的时候,静静地等待机会,真是要比横冲直撞地浪费体力有利有用得多啊!

------(台湾)刘墉

3.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阳光,是大海的等待。

------汪国真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等待”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淮南二中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9分)

1.B(“就是指”范围过大,太绝对化)

2.D(D项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性,而不是它本身的特征。

3.B(A项随意引申,原文是“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而不是所有城市都要建成世界城市;C项理解片面,通讯服务和交通体系只是硬件基础;D项因果颠倒)

二、(23分)

4.D(脱:

倘若,如果)

5.C(①指所写文章的文采、风格;③⑥间接)

6.D(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无中生有)

7.

(1)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

想要常常见到(他)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诚、且、狎各1分;反诘、感叹语气1分)

(2)(逸民)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

(辄、移时、不瞬各1分)

(3)沉醉于名利而不知道改变的士子,为什么不知道自我警觉呢!

(返、盍、语意通顺各1分)

8.岑诗抒发了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李诗表达了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难归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9.

(1)反衬。

岑诗后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的吊古之情愈见伤痛;李诗“山欲留人”,写出了山的有情,以此反衬人的无情,无限痛切而又含而不露。

(2)拟人。

岑诗把庭树拟人化,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可再也无人欣赏了。

感情沉痛,出语含蓄。

李诗把山拟人化,含蓄地说出了重山环绕,阻绝了归路,遮断了望眼。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结合诗句分析,略)

(以上3点,答一点2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10.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奉命于危难之间(3)千岩万转路不定(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5)几处早莺争暖树,(6)齐彭殇为妄作(7)虽九死其犹未悔(8)岩扉松径长寂寥

11.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2分)抒发了对荷的外形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2分)并由物及人,表达了坚守风节不因岁月流逝而衰老的人生期许,以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

(2分)

12.

(1)比拟(拟人)。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形象表现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

(2)反问。

三个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3)排比。

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手法、分析各1分;答比喻、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3.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两种现象。

(2分)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到残荷,它都展示着从外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

(3分)

14.

(1)从文章思路看:

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2)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怀想残荷不离不弃、依然坚守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3)从表现手法看:

①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②托物言志,表达对像残荷一样人生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每点3分,答到3点即可得8分,言之成理即可。

15.C.(A.萎(猥)琐,法(砝)码;B.坯(pēi——pī),珠连(联)璧合;D.公(功)德无量)

16.B(“可圈可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符合语境。

A项“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不合语境。

C.沧海横流:

比喻局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D.空谷足音: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17.B

18.(5分)

②调换“认同的教育理念”和“遵行的行为方式”。

(语序不当)

③在“教师文化”之后加上“的发展”。

(主语与宾语不搭配)

④将“优秀”改为“优劣”。

(或在“优秀”之后加上“与否”。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⑦将“都”改为“不”。

(不合理)

⑧删去“使得”。

(缺主语)

19.(6分)

示例:

挂:

一“挂”飞瀑。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叶:

一“叶”扁舟。

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

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钩:

一“钩”新月。

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语言连贯、形象生动、有文采、富有韵味即可)

20.(4分)画面的主要内容:

画面有两个男子,右边那个手里拿着书恭敬地站着,他的头是一株沉甸甸的麦穗;左边那个大腹便便,他的头是一株直立的、只有几颗麦粒的麦穗。

画面的下方是标题《学问》(2分)

寓意:

①批评某些不学无术,却喜欢摆架子的人;②右边赞扬具有真才实学,却谦虚谨慎的人;③批评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不学无术之徒反倒对饱学谦恭之士颐指气使。

(答对其中一个即可得2分)

文言参考译文:

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

(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

“人生百年,能有几天?

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

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吗?

”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俗世接近。

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

当明月高照的时候,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空明的溪水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