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87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docx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doc说明文

初三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考点分析

一般说来,说明文的考点包括如下几点:

⑴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及相关特点)⑵说明顺序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⑷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及生动性⑸联系实际的拓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把说明内容的考察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拓展思考题也作为重点,而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点也不能疏忽,虽然近年未涉及,但毕竟是说明文的经典题型,并且其他市区一直出现。

三、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与记叙文的区别: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

(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

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

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

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

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

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

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

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

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

(2)连贯式;(3)递进式;(4)总分式;

四、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

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

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

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

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

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

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

一般为:

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

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

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

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

较难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

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

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

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

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

表达+说名内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

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

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

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

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

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

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

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

“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

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

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

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

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

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五、真题回放

别惹乌鸦(陈庚)

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地藏起来。

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

“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

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

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

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

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

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

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

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

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

《时代》

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倭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

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然而。

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

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

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

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

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的挑了一块石头扔掉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

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

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

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他们在飞到马路中央安全的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或许这并不奇怪,2004年克莱顿纤细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

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

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

即使海豚、大象、沟、老鼠这些不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

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

比如使用工具、想想他者思维的能力等。

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

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假想:

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知识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

1.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

2.“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试作简要叙述。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

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

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

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

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

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

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

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

“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

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

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

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

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

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

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5.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

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

6.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

7.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

8.人体“天网”有哪些“神奇”之处?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

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成为“稳定同位素”。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鈈、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

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

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

在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9.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0.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11.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12.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大。

13.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动物的眼睛(欧阳军)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

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

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

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

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

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

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呆在草地上。

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呆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

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

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

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

猫的眼睛一日三变。

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开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12期,有改动)

14.请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15.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6.猫的瞳孔晚间变得很圆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需要和环境?

请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

回答这一问题。

 

17.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

一、说明文

16.答案:

会制造工具,长期记忆能力强,具有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高智商。

评分:

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大部分相同的基因,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此,传统的智力进化论认为:

“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

”但是鸟类的大脑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装结构,却进化出高级认知能力。

由此推翻了传统智力进化论,进而推导出“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一新的论断。

评分:

语意正确,语言连贯,推导过程清晰,4分。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

示例一:

举例子,举出乌鸦偷藏食物、被捕捉做实验对实验人员的报复的事例,既具体生动,饶有趣味,又能有力地突出乌鸦社会性动物的特征。

示例二:

作比较,将乌鸦与猩猩在制造工具、记忆力、智商等方面作比较,一方面突出了乌鸦等鸟类所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为进化理论的创新提供前提。

评分:

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举例1分,作用2分。

共3分。

19.答案:

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①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量反复地实验,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③需要具有挣脱传统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评分:

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11.在人体内细菌周围,由一丝丝状物质互相缠绕而构成的“网”,叫人体“天网”,它能擒拿细菌并将细菌毒杀或吞吃掉,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架护作用。

12.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时,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的丝状物质——DNA缠绕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菌难逃的人体“天网”。

13.“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了解的程度。

“大约”,准确地说明了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血球大致的个数。

“勇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抵御病菌过程中,发挥的追踪病菌,吞噬,杜莎病菌的作用。

14.人体“天网”总在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出现在细菌周围;它能擒拿、毒杀、吞吃细菌;它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保护作用;它杀敌护体后神秘消失;它的丝状物质是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三、16.⑴放射同位素⑵放射同位素的半衰期⑶放射线的应用

17.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

示例1.列数字。

如: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作用:

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品种比稳定同位素品种多的特点。

2.举例子。

如:

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作用:

列举典型示例,用事实说话,更具体真切地说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这一特点,易于读者理解。

3.作诠释。

如:

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作用:

通过诠释对同位素具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特点进行了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18.不可删去。

“大多数”从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