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93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 解析版.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试题生物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浆细胞合成的抗体通过载体蛋白运输到细胞外

C.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

D.人体神经元有树突和轴突,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转录形成的信使RNA,直接与核糖体结合,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都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元才能完成。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

B.浆细胞分泌抗体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在细胞质,C正确;

D.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D错误。

2.为研究两种植物激素对某禾谷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将其幼苗分别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定株高变化,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5g·L-1的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B.0.1mg·L-1的油菜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C.清水组的禾谷类植物受自身合成的生长素的调节

D.0.1mg·L-1油菜素可增强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可知,清水组中株高为11.2cm,0.5g•L-1的生长素组株高为10.9cm,故该浓度下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依次分析可知,0.1mg•L-1的油菜素组为促进作用,0.5g•L-1的生长素+0.1mg•L-1的油菜素组为促进作用。

【详解】A.据表格数据可知,0.5g•L-1的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0.1mg•L-1的油菜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B正确;

C.与0.5g•L-1的生长素组相比,清水组株高更高,说明清水组的禾谷类植物受自身合成的生长素的调节,C正确;

D.0.5g•L-1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0.5g•L-1的生长素+0.1mg•L-1的油菜素组为促进作用,故0.1mg•L-1油菜素可减弱生长素对该禾谷类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D错误。

3.某种鳗俪在淡水中生长,到海洋中产卵。

鳗俪进入海水后,吞饮海水,Na+进入血液,通过鳃上皮细胞排出。

洄游到淡水时,不再吞饮水。

图示鳃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活性和Na+排出量的变化。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鳗俪吞饮海水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Na+排出量与Na+-K+-ATP酶活性正相关

C.在淡水中鳃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上升

D.鳗俪由海水洄游进入淡水,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淡水中时,Na+排出量曲线几乎不变,Na+-K+-ATP酶活性曲线呈下降趋势;在海水中时,Na+排出量与Na+-K+-ATP酶活性曲线变化几乎同步,呈正相关。

【详解】A.鳗俪吞饮海水后,Na+进入血液,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据图可知,在海水中,Na+排出量与Na+-K+-ATP酶活性变化曲线几乎同步,两者呈正相关,B正确;

C.据图中曲线,在淡水中鳃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曲线是下降趋势,说明该酶活性下降,C错误;

D.鳗俪由海水洄游进入淡水,吞饮淡水,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D正确。

4.某种水稻体内DI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第90位色氨酸替换为亮氨酸,表现为矮化的突变体水稻。

用赤霉素处理这种突变体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I8基因突变成S基因是碱基对的缺失造成的

B.S基因与DI8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

C.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缺乏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

D.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仍为株高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DI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第90位色氨酸替换为亮氨酸,表现为矮化的突变体水稻,这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当用赤霉素处理后,株高恢复正常,说明赤霉素有促进植株增高的作用,但不改变植物的基因型。

【详解】A.DI8基因突变成S基因属于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

B.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故S基因与DI8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B正确;

C.该矮化植株幼苗用赤霉素处理后,株高恢复正常,说明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有乏赤霉素受体,C错误;

D.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其基因型未变,若突变后的植株为杂合子,则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5.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

丙二酸与琥珀酸结构相似,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

为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实验设计。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实验假设: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

B.实验取材:

大白鼠心肌细胞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

C.实验分组:

对照组加琥珀酸、实验组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

D.观察指标:

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故可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由于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而丙二酸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故不会使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因此可设置两组实验,对照组中加入琥珀酸、丙二酸、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实验组中加入琥珀酸、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通过比较蓝色的变化程度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详解】A.实验可假设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反应有抑制作用,A正确;

B.线粒体中含琥珀酸脱氢酶,故可选择大白鼠心肌细胞,从其研磨液中提取琥珀酸脱氢酶,B正确;

C.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都要加入琥珀酸,实验组还需加丙二酸,两组都加入甲烯蓝和琥珀酸脱氢酶,C错误;

D.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脱氢,脱下的氢可将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而丙二酸可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会脱氢,故不会能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因此可通过观察蓝色的甲烯蓝还原成无色的甲烯白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假设是否正确,D正确。

6.某种遗传病由X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

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

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3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则推测该男孩患病的原因是母亲产生了异常的卵细胞XbXb,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导致。

【详解】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A错误;

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XbXb:

Y:

XbY:

Xb=1:

1:

2:

2,产生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2,B错误;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C错误;

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母亲,而母亲的Xb来自该男孩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

7.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

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鲜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竟争中处于优势。

这说明生物与生物、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

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______阶适度干预治理,防迅速沙化。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进行。

【答案】

(1).物种组成(或“物种丰富度”)

(2).生物与无机环境

(3).⑤速度和方向

【解析】

【分析】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竟争中处于优势。

这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

据此判断,应当在本氏针茅出现阶段进行干预,故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⑤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迅速沙化。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概念,能运用演替的内容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难度不大。

8.为研究低钾条件对某种农作物2个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

光补偿点是指由于光照强度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叶绿素时,为了使研磨充分,应加入______________。

(2)当乙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5.5μmol·m-2·s-1时,光合速率是__________μmol·m-2·s-1。

此时增大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主要是受光合作用过程______________反应的限制。

(3)低钾处理后,2个品种光补偿点均增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据表分析,为提高产量,在缺钾土壤中种植该种农作物时,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二氧化硅(SiO2)

(2).28.4暗

(3).低钾处理后,2个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减少,光反应减弱,光合速率降低,且呼吸速率均升高,需要增大光强才能维持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因此光补偿点增大

(4).选种乙品种施加适量钾肥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低钾条件对某种农作物2个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低钾处理组与正常处理组相比,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都增大。

【详解】

(1)提取叶绿素时应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

(2)当乙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5.5μmol·m-2·s-1时,呼吸速率是2.9μmol·m-2·s-1,光合速率是28.4μmol·m-2·s-1。

此时增大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主要是受暗反应的限制。

(3)据表格数据可知,低钾处理后,2个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光合速率降低,且呼吸速率均升高,而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需要增大光强才能维持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因此光补偿点增大。

(4)据表分析,在缺钾土壤中种植该种农作物时,可采取选种乙品种或施加适量钾肥的方式来提高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9.为探究甲状腺吸收碘量与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系,某兴趣小组用正常小鼠进行实验,测定甲状腺吸收131I量。

主要步骤如下:

①给小鼠饲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一次);

②每日给小鼠饲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何喂7天;

③再次给小鼠间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二次);

④比较两次吸收131I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能______________,促进机体产生能量。

(2)连续7天给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第二次吸收131I量比第一次的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人类有一种自身免疫病,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______________。

若参照上述实验方法测定,与第一次相比,患者第二次吸收的131I量_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几乎不变”)。

【答案】

(1).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2).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因此吸收131I量减少

(3).上升几乎不变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吸收碘量与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系,实验因变量是实验前后131I量;甲状腺激素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后,会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

(1)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促进机体产生能量。

(2)连续7天给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故第二次吸收131I量比第一次的少。

(3)患者体内产生了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因此该抗体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第二次检测前后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都偏高,若参照上述实验方法测定,与第一次相比,患者第二次吸收的131I量几乎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激素调节方式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0.甜瓜茎蔓性状分为刚毛、绒毛和无毛3种,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为探究A、a和B、b之间的关系,某小组用纯合刚毛品种和纯合无毛品种做杂交实验(I),F1全表现为刚毛,F1自交得到10株F2植株,表现为刚毛、绒毛和无毛。

针对上述实验结果,甲同学提出以下解释:

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

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同学的解释,理论上F2中刚毛:

绒毛:

无毛=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提出另一种解释:

______________。

据此,论上F2中刚毛:

绒毛:

无毛=9:

6:

1。

(4)请从杂交实验(I)的亲代和子代甜瓜中选择材料,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证明甲、乙同学的解释是否成立。

选择的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__,若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同学解释成立,乙同学解释不成立。

(5)若甲同学解释成立,能否用杂交实验(I)获得的F2中的一株绒毛甜瓜为原始材料,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

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aBb

(2).9:

3:

4

(3).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只有A基因或只有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B基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

(4).子一代刚毛×亲代中的纯合无毛刚毛:

绒毛:

无毛=1:

1:

2

(5).不一定因为F2的绒毛甜瓜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只有该株为Aabb时,自交后代才能出现二倍体无毛甜瓜(aabb),并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aaabb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纯合刚毛品种和纯合无毛品种杂交,F1全表现为刚毛,F1自交得到F2植株表现为刚毛、绒毛和无毛,则F1为AaBb;根据甲提出的假设,A、B基因同时存在时即A_B_表现为刚毛;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时即A_bb表现为绒毛;A基因不存在时即aa__表现为无毛,则F1自交所得F2中A_B_:

A_bb:

aaB_:

aabb=9:

3:

3:

1,据此分析。

【详解】

(1)F1的基因型是AaBb。

(2)根据甲同学的解释,F1的基因型是AaBb,F2中A_B_:

A_bb:

aaB_:

aabb=9:

3:

3:

1,则刚毛:

绒毛:

无毛=9:

3:

4。

(3)若F2中刚毛:

绒毛:

无毛=9:

6:

1,则乙同学提出另一种解释:

A、B基因同时存在时即A_B_表现为刚毛;只有A基因或只有B基因存在时即A_bb和aaB_表现为绒毛;A、B基因均不存在时即aabb表现为无毛。

(4)请从杂交实验(I)的亲代和子代甜瓜中选择材料,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证明甲、乙同学的解释是否成立,则可选择测交。

选择的杂交组合为子一代刚毛×亲代中的纯合无毛,即AaBb×aabb,其子代有AaBb:

Aabb:

aaBb:

aabb=1:

1:

1:

1;若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刚毛:

绒毛:

无毛=1:

1:

2,则甲同学解释成立,乙同学解释不成立。

(5)若甲同学解释成立,用杂交实验(I)获得的F2中的一株绒毛甜瓜A_bb为原始材料,由于F2的绒毛甜瓜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只有该株为Aabb时,自交后代才能出现二倍体无毛甜瓜aabb,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aaabbb,故用杂交实验(I)获得的F2中的一株绒毛甜瓜为原始材料,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9:

3:

3:

1变式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以9:

3:

3:

1的变式为突破口,同时能运用遗传规律进行逆推,有一定难度。

11.秸秆还田的过程中,配施适量的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能有效促进秸秆分解,提高秸秆还田效率,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可到腐烂稻草等环境中采集土样,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有很多类群微生物都能有效降解纤维素,为了避免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互相影响,应该用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纯化菌株。

(3)用刚果红染色法初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后,进一步用液体滤纸培养基分组复筛,其中滤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培养一段时间后,将残留的滤纸烘干称重,残留的滤纸越少,则说明______________。

(4)采用______________技术,将筛选到的高效维素分解菌固定,能够阻隔其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毒害作用,增加使用寿命。

(5)为了长期保存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菌种,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

(6)现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为探究其最适pH,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取锥形瓶若干分为4组,加入等量秸秆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分别设置pH为1、3、6、7,接种等量纤维素分解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锥形瓶中秸秆减少量的平均值。

该pH设置的不足之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

(1).腐烂稻草的土壤富含纤维素分解菌

(2).选择

(3).提供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越强

(4).固定化细胞

(5).甘油管藏

(6).pH范围设置不合适pH梯度设置不合适

【解析】

【分析】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在一定的范围内,纤维素酶量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滤纸条分解速度加快。

对于经常使用的菌种,可以将菌种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放人4℃冰箱中保藏,长期保存菌种应采用甘油管藏法在-20℃保藏的方法。

【详解】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可到腐烂稻草等环境中采集土样,原因是腐烂稻草的土壤富含纤维素分解菌。

(2)有很多类群微生物都能有效降解纤维素,为了避免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互相影响,应该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纯化菌株。

(3)要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应使用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能在此培养基中存活的微生物就是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故滤纸的作用是提供纤维素。

培养一段时间后,将残留的滤纸烘干称重,残留的滤纸越少,则说明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越强。

(4)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到的高效维素分解菌固定,能够阻隔其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毒害作用,增加使用寿命。

(5)为了长期保存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6)现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为探究其最适pH,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取锥形瓶若干分为4组,加入等量秸秆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分别设置pH为1、3、6、7,接种等量纤维素分解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锥形瓶中秸秆减少量的平均值,该pH设置的不足之处有pH范围设置不合适、pH梯度设置不合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完善能力。

12.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菌。

回答下列问题:

(1)PCR检测法:

根据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______________,对受体菌DNA进行扩增,经过解链、______________、延伸三个步骤的循环,检测PCR产物的长度是否与目的基因一致。

(2)荧光蛋白基因筛选法:

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绿色荧光。

用_____________酶将目的基因和GFP基因拼接成融合基因,并与____________重组后导入受体菌,经培养筛选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菌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