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94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docx

高考语文新题型语段综合第一部10篇

一、(2018全国Ⅰ,1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

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

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

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

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

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

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再接再厉

 

1.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将病句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A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调查”搭配不当。

C项,“经历”与“航次”搭配不当。

D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

2.C【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

将连贯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

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

因此,横线处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

A项,陈述的是实验室多,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

B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不畅。

C项,根据语境,“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C项正确。

D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向”与后文不衔接。

3.B【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将成语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分重要的参考。

第一处应为“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

第二空用“一览无余”或“一目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

第三空,“轻而易举”,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

结合“抓取”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

第四空,“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重新被重用。

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步”衔接更好。

(2018全国Ⅱ,17~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__了。

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他眼界开阔,_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尚小云、苟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

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

路来。

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将连贯题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

括号前一句的主语是“创新”,

C项和前面的叙述主体一致,上下文衔接更顺畅;C项是常式句,简洁自然。

A、B、D三项要么换了陈述对象,要么用被动句或添加不必要的介词结构,破坏了句子的简明性和连贯性。

2.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将成语三大题型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寿终正寝”强调事物的自然灭亡,“无疾而终”强调“终”的方式。

语境指戏曲可能自然消亡,所以应用“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泛传播。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

语境强调的并非“一时”,应用“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是指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而“博采众长”更强调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和梅兰芳艺术水平和艺术追求吻合得更好。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实际上并不理解。

“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语境只强调简单模仿,所以选“照猫画虎”。

3.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将病句题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

画线的部分共两个分句。

一分句中,“不是”的宾语中心语应是“创新”,画线句子中,“不是”的宾语中心语却是“眼花缭乱”和“创

新”,造成了句子结构混乱,所以应在“眼花缭乱”前加上“令人”。

第二分句的主语不能是“戏曲的创

新”,而应是“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的做法,所以本句犯了“主语残缺”的毛病,应加代词“这样”。

此可判定正确项是B项。

三、(2018全国Ⅲ,1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__的迁徙盛举。

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

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

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__。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

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

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将成语题型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大。

根据后面的“盛举”可以判断此处侧重强调迁徙规模之大,应选择“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意思是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此处重在突出动物迁移是有明确路线的,并没有上升到立场的评判,所以选择“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

此处强调科学家不停的探究,应选用“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

此处强调希望科学家能有新发现,所以应选“引人入胜”。

2.B【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连贯。

将病句、连贯题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画线句子“通过……作为”属于句式杂糅,可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或“它们通过海岸线等参照物”。

排除A项、D项。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析”,辨别分析。

此处强调动物能通过“助航设施”分清方向,没有“分析”的意思。

据此,可排除C项。

所以,答案为B项。

3.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将连贯题型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引导考生在理解具体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

“也就是说”即指下文是上面描述的情况的抽象的概括,应该是结论性的话,年轻乌鸦的能沿祖辈路线迁徙说明它们通过遗传获得了上一代的方向感,A项中“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错误,可排除。

B项,主语是“它们”和后面的句子“它们天生就……”主语重复,可排除。

D项,强调的重点成了“上一代”,和原句想要强调的重点不同,可排除。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

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1.D【解析】前三项都是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的混合,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句意不连贯。

2.C【解析】亘古不灭:

从古到今,永不绝灭。

形容永久的生命力。

亘古不变:

从古到今,永不改变。

根据语境,第一空选“亘古不变”。

朴素无华:

俭朴、不浮华。

质朴无华:

朴实而毫不虚夸。

第二空选“质朴无华”最为恰切;“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区别在于,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第三空选“息息相关”。

第四空根据前面的句子主语“中国人”,填写“扬长避短”。

3.B【解析】A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搭配不当,“抵抗”可改为“抗衡”;D成分残缺,应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当红彤彤的高粱、黄灿灿的玉米等收割完,农家人把田间地头收拾干净,然后翻土重新整理,因为土地是农家人的命脉。

接下来就是__________地忙着麦子的播种了。

秋分时节,广袤的田野,(       ),喘着粗气拉着犁铧挪动着均匀的脚步,泥土泛着芳香快速地向两旁翻滚开来。

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远处高树上一只秋蝉嘶叫,喜鹊喳喳声淹没了它的那一声__________的颤音。

冬小麦播种后十来天左右,__________的嫩黄匍匐在田野,犹如铺展开的一条嫩黄色的绒毯子,给田野铺上一层呵护。

再过些时日,冬小麦不喜欢嫩黄的衣服了,渐渐地把它染成__________且诗意的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B.有几条蚯蚓偎依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搅醒了它们的美梦

C.有几条蚯蚓卷缩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惊醒了它们的美梦

D.有几条蚯蚓卷缩在新翻动的泥土上,定是被搅醒了它们的美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犁地的老牛低着头

B.低着头犁地的老牛

C.啊!

老牛,躬身犁地

D.啊!

躬身犁地,老牛

3.依次选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紧锣密鼓气若游丝一望无垠生机盎然

B.大张旗鼓气若游丝一览无余意兴盎然

C.紧锣密鼓奄奄一息一览无余生机盎然

D.大张旗鼓奄奄一息一望无垠意兴盎然

1.D【解析】A、B两项中的“偎依”使用不当,A、C两项中的“惊醒”使用不当,搅:

被打扰到,被吵醒。

惊:

因受惊动。

由语境来看,犁铧犁地打扰了蚯蚓的梦,因此“搅醒”符合语境。

2.A【解析】由后文“喘着粗气拉着犁铧”来看,写出了牛的状态,应紧衔接“犁地的老牛低着头”这一状态,B项是偏正语组,强调的是老牛,但文段强调的是老牛“低头的状态”;C、D两项的语言风

格与文段不协调。

3.A【解析】紧锣密鼓:

锣鼓点敲得很密。

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

大张旗鼓:

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前者符合语境,排除B、D。

气若游丝:

形容气息、生命的迹象很微弱,比喻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从语境来看,用“游丝”来形容秋蝉的微弱的鸣叫十分得体。

排除C、D。

一览无余:

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望无垠:

是指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后者符合语境,排除B、C。

生机盎然: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意兴盎然:

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也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从语境来看,冬小麦渐渐变绿了,表明冬小麦充满生命力,故前者符合语境。

排除B、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一个人如果__________,就放他去菜市场,他会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作家雪小禅对菜市场__________。

她说:

“我有一个癖好,就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菜市场逛逛,因为那里充满了烟火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古龙先生所见大抵相同。

走进菜市场,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

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买菜的大都是主妇,为一日三餐的性价比,她们使出__________,在这里“斗智”一番。

就连平素较弱的女性,为了准备一桌丰盛可口的饭菜,一进菜市场,便也仔细地挑拣蔬菜,麻利地装进大袋小袋……

菜市场蕴含着无穷的生活哲理。

姜昆的相声段子就巧妙地拿“菜市场”说事:

“生活就是大白菜,(    ),内容丰富,层出不穷。

”通俗易懂,又让人__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B.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

C.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

D.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种了一茬又一茬

B.吃了一顿又一顿

C.品了一遍又一遍

D.扒了一层又一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穷途末路 一见钟情 浑身解数 叹为观止

B.走投无路 情有独钟 浑身解数 忍俊不禁

C.走投无路 一见钟情 绞尽脑汁 忍俊不禁

D.穷途末路 情有独钟 绞尽脑汁 叹为观止

1.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不合逻辑,应该是先“装袋、过秤”之后,再“收钱、找零”,可排除B、D两项;“摆摊者极富节奏感”搭配不当,可排除

A、D两项。

故选C。

2.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姜昆的话以“大白菜”来表现生活的特点,只有用“扒”和“一层又一层”才能符合“大白菜”的特点,并且和后文的“层出不穷”相呼应。

3.B 【解析】 走投无路:

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穷途末路:

形容无路可走。

这两个成语相近,均可用于第一个横线处。

一见钟情:

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也指一见面就喜欢上它了。

情有独钟:

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

第二个横线处表达的是雪小禅喜欢菜市场,应该用“情有独钟”,可排除A、C两项。

浑身解数:

全身的武艺。

解数,武术的架式,也泛指手段、本事。

绞尽脑汁:

费尽心思。

第三个横线处,“使出绞尽脑汁”不搭配,可排除C、D两项。

忍俊不禁:

忍不住要发笑。

叹为观止:

赞美好到了极点。

第四个横线处,表达姜昆的相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让人忍不住要发笑,用“忍俊不禁”更恰当。

故选B。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中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

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

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__________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      ),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

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__________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

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__________的两种境界。

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__________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转化为助燃之剂,而在此刻还能升华记忆的色彩,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成为浪漫的咏叹和感伤的抒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

上雷鸣与电闪,成为浪漫的咏叹和感伤的抒情。

B.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转化为助燃之剂,雨在此刻还能升华记忆的色彩,让记忆铭刻

上雷鸣与电闪,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C.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转化为助燃之剂,雨在此刻还能升华记忆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