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1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Word文件下载.docx

受益人的恶意。

第三部分:

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

主要对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举证责任、行使的范围、行使的效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从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的情况指出了我国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撤销权主客观要件举证责任范围效力

一、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债权人的撤销权,也称废罢诉权,是指债权人在其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法律行为害及债权时,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当债务人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使其作为债权担保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害及债权人利益时,恢复债务人的财产,保障债权的实现。

1.债权人撤销权是附属于债权的实体权利。

其内容既以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非法民事行为为特点,又以请示恢复原状即取回债务人财产为特点。

因此是兼有形成权和请求权双重性质的实体权利。

它只能附属于债权而存在,而不是独立的权利,不得与债权分离而进行处分,当债权让与时,撤销权也随之转移;

当债权消灭时,撤销权也随之消灭。

2.债权人撤销权作为债的保全方法之一,它与债的担保即特别担保具有区别。

通常所说的债的担保,是狭义的担保,即特别担保,其形式为保证、违约金、定金、抵押、留置。

广义的债的担保即一般担保,是指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债权实现的民事法律手段,包括民事责任制度、债的保全和债的担保。

债权人撤销权着眼于债的不履行之后,是由法律规定,并须依法定程序申请人民法院裁决;

而债的特殊担保则着眼于债的产生之初,在于双方的约定或法定,在债权不要求履行时债务人可自行处理担保物。

3.债权人撤销权是在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积极行为时方能行使,而债权人代位权是在债务人实施使其一般财产减少即怠于行使其债权的消极行为时采取的保全措施。

这是两种债的保全的重要区别。

4.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包括全部债权,在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中,债务人实施害及债权的处分财产积极行为时,债权人都可以依法行使撤销权。

二、债权人撤销权的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是撤销债务人所谓的行为,由第三人处取回责任财产,是对已成立的法律关系加以破坏,使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发生本不应有的事态,其影响极大。

所以对债权人撤销权的要件应严格限制,以免债权人滥用撤销权,破坏交易安全。

从我国《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来看,基本符合民法理论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但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太狭小,难以发挥该制度对于合同保全的效用。

所以有必要对债权人撤销权的要件加以探讨。

一般认为,从要件上来说债权人撤销的成立,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无偿行为只须有客观的要件,包括

(1)须有债务人的无偿行为;

(2)须债务人的行为有害于债权。

而有偿行为必须有主观的要件,包括

(1)须债务人明知存在损害债权人的权利;

(2)如果是对受益人或转得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行使撤销权,还必须受益人或转得人也明知损害债权人权利的事实。

、客观要件

从客观要件上说,必须是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有害于债权人的行为,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

须有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处分财产的行为

债务人所实施的处分财产的行为,是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对象,也即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是债权人撤销权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但并非债务人所实施的处分财产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成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

一般而言,处分财产可以是通过事实行为的处分,即事实上的处分,例如对财产进行加工、改造或者毁损等,也可以是通过法律行为的处分,即法律上的处分,例如,让与财产所有权、放弃财产权利或者在财产上设定负担。

而能够成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一般只能是法律行为,并且该法律行为应该是有效的法律行为,对于债务人所为之事实行为或者无效的民事行为,则不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因为事实行为无从撤销,而无效民事行为无须撤销。

作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法律行为,可以是双方法律行为,例如,赠与、买卖、互易、借贷、保证、租赁等,也可以是单方法律行为,例如,遗赠、捐助、债务免除(放弃债权)等。

可以是无偿法律行为,如赠与、遗赠、捐助、债务免除等,也可以是有偿法律行为,如买卖、互易等。

同时,作为债务人撤销权标的的法律行为,并不限于上述债权行为,对于物权行为也可以撤销,例如债权人在无资力状态下,仍在其财产上为个别债权人或者他人设立抵押权,以致影响债权的平等受偿或者实现,债权人可以对此抵押权设定行为行使撤销权。

按照我国《合同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的行为,主要包括债务人放弃债权的行为和债务人无偿或者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与前述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类型相比,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狭小一些,而且对债务人所放弃的债权要求是到期债权,范围更加狭小,很不利于该制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发挥,为此对该条法律的适用应采取目的性扩张解释,即凡是债务人所实施的有害于债权并且适于撤销的行为,不论是债权行为,还是物权行为,债权人均得予以撤销。

此外,可以成为债权人撤销权标的的行为不限于法律行为,能够发生法律上效果的适法行为,也包括在内。

例如,债务承担的承认行为,可生时效中断效力的承认行为等。

不仅如此,诉讼上的行为如兼有私法上行为性质者,如诉讼上和解、抵销、诉之撤回等,亦得撤销。

2、债权人对债务人须存在有效的债权

首先,债权人对债务人存在有效债权,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和基础。

主张撤销权的人对债务人必须享有有效债权,如果债权人并不享有债权,或者虽有债权,但该债权无效或者已经消灭,自然不能行使撤销权;

其次,该债权一般须为以财产的给付为目的的债权,虽不限于金钱债权,但须是以财产权为标的的债权,但如果该债权因债务人不履行而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时,则可以主张行使撤销权;

再次,该债权须为债务人为法律行为之前已经发生的债权,因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实现债权的行为,在债务人所为法律行为之后才成立的债权,很难说受到了其前债务人行为的损害;

最后,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不必已届清偿期,这是法国和日本的通说,而德国法明文规定须有履行期届至。

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来看,没有要求履行期限届满才可行使撤销权。

因为撤销权不同于代位权,代位权针对的是债务人消极损害债权的行为,除保存行为外,债权人应在履行期届满方可行使代位权,而撤销权针对的是债务人积极损害债权的行为,若不及时行使撤销权,等到债权期限届满时,将无法补救。

3、债务人的行为于债权发生后有效成立且继续存在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须于债务人的法律行为前发生,因为债权人撤销权的目的在于防止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预期的担保的一般减消,而在债务人行为后发生的债权,则不会因此受到损害。

但应注意的是:

(1)债权的清偿期不须在债务人的法律行为前已届至(此为法国及日本的通说);

(2)债权的数额范围,无须于此时已经确定;

(3)其债权也无须于此时已经归属于现债权人;

(4)甚至于债务人的行为发生时,其债权尚未有具体的发生,但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也应与已经发生的债权同样受撤销权的保护。

如股份有限公司,依公司章程的规定虽然还未到请求股东缴付股金的时间,但股东预见公司近期会向其请求缴付而为处分财产的法律行为,而且果如其预期的,公司向其请求缴付股金时,公司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其处分财产的行为。

另外,附条件债权的债权人原则上不能行使撤销权。

但如果债权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也可以准其行使撤销权。

一般认为,行使撤销权必须以债权为限,物权本身不能行使撤销权,已成世界各国通说。

但如果基于物权的请求权,有债权的性质,如依所有权请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就可以行使撤销权。

债务人的行为须为有效成立,如果没有成立,则没有损害债权人的债权,无撤销的必要。

债务人的行为从开始起就无效或者成立以后失去效力时,债权人也无行使撤销权的必要。

债务人的行为不仅须有效成立,而且还须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无效行为不得作为撤销权的标的,因为无效行为不会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对债务人的财产不会作任何处分,债权人也无行使撤销权的必要。

综上,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并没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属于法律上当然无效的行为(如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隐匿财产),或该行为已被宣告无效等,都不必由债权人行使撤销权。

4、债务人的行为须有害于债权

所谓有害于债权,是指因债务人的行为导致其清偿资力的减少,以致于无法满足债权的要求,给债权的实现造成了损害,这是债务人撤销权构成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

否则,即使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处分行为,但其资力雄厚,足以清偿全部债权时,债权人则不能行使撤销权。

史尚宽先生认为“所谓受害于债权谓减少债务人之一般财产(包括积极的财产之减少与消极的债务之增加),而致不能满足债权人,如此债务人之资产状态,谓之无资力。

设置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持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以备全体债权的清偿,体现了现代民法强化契约信赖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价值取向。

但是,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显然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其效力涉及到合同债务之外的第三人,是对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破坏,不仅对交易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构成了对债务人活动自由或私法自治精神的威胁,所以法律必须在强化债权人权益和债务人自治以及交易安全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该平衡点即为“债务人的行为是否有害于债权”,以此为界限划分债务人的自由空间与债权人对债务人行为干涉的范围。

在此界限内,债务人可以自由地处分其财产,而债权人不得妄加干涉,一旦超出此界限债权人的撤销权便自动产生,债权人可以据此权利促使其债权。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无论是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还是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都必须是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在确定是否有害于债权的问题上,应明确一定的标准。

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以债务超过债权为标准,如瑞士;

有的以支付不能为标准,如德国。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应以债务人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或将要严重导致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为标准。

如果债务人在实施处分财产的行为以后,已不具有足够资产清偿债权人债务,则认为该行为严重有害于债权。

如果在实施该行为以后,债务人仍有一定资产清偿债务,不能认为债务人的行为严重有害于债权,在此情况下,债权人也无权干涉债务人的处分行为。

、主观要件

从主观要件上说,债权人行使撤销权须债务人实施处分其财产行为或债务人与第三人实施民事行为时具有主观恶意。

当然,是否必备主观要件首先应当区分债务人实施的是有偿处分行为还是无偿处分行为。

现代民法在撤销权要件构成方面的理论是有偿行为以主观恶意为撤销权成立要件;

无偿行为则仅须满足客观要件即可成立撤销权。

对于有偿处分行为的撤销,必须以债务人及其第三人在实施交易行为时都具有加害于债权人的恶意为要件,仅仅一方有恶意,而另一方为善意,不能发生撤销的后果。

我国《合同法》第74条沿袭了这一理论。

  1、债务人的恶意

关于债务人的恶意,有观念主义和意思主义两种立法例。

按照观念主义,债务人的恶意是指债务人对其行为可能造成无资力,从而有害于债权的后果具有认识,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均采此立法例。

而按照意思主义,债务人的恶意不仅要求债务人对其有害债权行为的后果要有认识,而且在主观上还要有诈害债权人的意思,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采此立法例。

两相比较,显然意思主义对于债权人要求过苛,因为债务人内心是否有诈害意思很难证明,而观念主义较为可取,只要债务人知道处分财产的行为将导致其无资力清偿债务,从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却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已足以表明债务人具有恶意。

而不必考虑债务人内心是否有此诈害的意思,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降低了该制度实际动作的成本。

我国《合同法》对于债务人行为时的主观状态有明确的规定,只要债务人存在“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行为,就足以表明其主观上具有恶意,显然是采观念主义。

但何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不应严格在数额上限定,而应认为只要以该价格处分财产必然影响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即可认定其为恶意。

一般而言,判定债务人恶意的时间应以其实施行为的时间为准,如果行为时并无恶意而在其后才具有恶意,不构成诈害行为,不能行使撤销权。

同时债务人虽有恶意,但事实上并未发生有害于债权人的结果时,也不成立撤销权。

如果诈害行为是由债务人的代理人实施的,其恶意之有无应就该代理人的主观状态来判断,但债务人有明确的诈害意思的,应以债务人为准,即使代理人不知其情由,也可构成诈害行为。

2、受益人的恶意

受益人也称取得人,是指依债务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取得利益的人。

其直接取得利益的人,多称为第一受益人或第一取得人,而由第一受益人处直接或间接承受有害行为标的之物或权利及以次之受益人为转得人或为权利承受人。

我国台湾学者主张将转得人包括在受益人之内。

我们认为第一受益人与转得人的法律关系各不相同,且判断二者恶意与否的标准和时间也不相同,宜分开讨论。

.第一受益人的恶意

对第一受益人的恶意,我国《合同法》规定,第一受益人对于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处分财产会给债权人债权造成损害的事实是明知的,即为恶意。

至于第一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者是否曾与债务人恶意串通,在确定恶意时并不考虑,显采观念主义立法例。

对于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一受益人的恶意如何判断,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

台湾地区及我国大陆学者均主张以受益的第三人有恶意为已足,与债务人成立法律行为的相对人是否有恶意,在所不问。

第一受益人必须在受益时为恶意,在受益后才为恶意时,不得对之行使撤销权。

第一受益人受利益的时间与债务人行为时间不一致时(如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单独行为),只要在受益时有恶意,不论行为时是善意还是恶意,就应认定为恶意,第一受益人依代理人而受益时,其恶意之有无以代理人为准。

.转得人的恶意

我国《合同法》未对什么是转得人及如何判断转得人的恶意作出规定。

什么是转得人前文已述及。

要说明的是转得人不仅包括直接承受人即第一转得人,第二次承受人也包含在内。

但无论何人,转得人必须是基于前权利人的权利而取得的权利。

故独立取得权利即原始取得,如因加工、先占、埋藏物发现等不属于转得人。

转得人须于利益转得时为恶意,撤销权的效力才能对转得人发生,在债务人、第一受益人、转得人均为恶意时,债权人得撤销债务人与第一受益人之间的法律行为,并且可以请求转得人返还财产,但若转得人为善意,债权人虽可因债务与第一受益人为恶意而撤销他们之间的法律行为,但不能请求转得人返还财产,只能对第一受益人请求财产的损害赔偿。

转得人的恶意,以转得时为准,其恶意是指须认识到债务人与第一受益人之间的行为有害于债权的事实。

至于第一受益人、债务人是否有恶意,无须有认识。

转得行为是由代理人从事的,其恶意之有无以代理人为准。

数人同时由第一受益人转得时,若转得之物或权利可分,只对恶意转得人行使撤销权。

数人对转得物或权利为共有时,只对具有恶意的共有人就其应有之部分可以行使撤销权。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行使的举证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债权人的撤销权之诉应由债权人举证,即债权人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或撤销债务人与受益人或转得人的行为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交撤销债务人行为的相关证据,如果举不出相关证据,债权人应承担败诉的责任。

债权人的举证内容因债务人处分行为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债务人无偿处分财物,债权人只需向法院提交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债务人无偿行为有害于债权人债权的事实。

具体来说,有害于债权的事实应该包括

(1)债务人的行为必然导致其财产减少。

一是积极财产的减少;

二是消极财产的增加。

(2)债务人财产的减少必然导致债务人无资力。

(3)债务人无偿行为与债务人无资力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即债务人无资力由债务人无偿行为引起。

如果债务人的行为是有偿行为,除了举出上述证据外,还须证明债务人的恶意。

债务人恶意的是一种主观状态,债务人内心是否有诈害意思很难证明,所以债务人恶意的证明,应实行推定原则,债务人超过其清偿资力而为法律行为时,可以推定其为具有恶意,除非债务人证明其还有其他资力或者没有认识到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否则,可以认定其为有恶意。

我国《合同法》规定只要债务人存在“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行为,就足以表明并可以推定其主观上有恶意。

受益人或转得人的恶意,一般要求债权人举证,但债权人能证明债务人有害于债权的事实,依当时具体情形应为受益人所知晓者,可以推定受益人或转得人为恶意,除非受益人或转得人能够证明其不知道其与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的事实。

、撤销权行使的范围

关于撤销权行使的范围,我国《合同法》第74条第2款规定,撤销权行使范围以“债权人债权为限”。

这一规定很原则,《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也没有补充,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认识这一问题上均发生了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仅以行使撤销权人的债权为限,还是以全体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有人主张,当数个债权人的债权受同一债务人行为危害,各债权人均有权依撤销权起诉,其请求范围仅限于各自债权的保全范围。

也有人主张,由于撤销权的行使目的在于保全所有人的财产,因此其行使范围,不以保全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享有的债权额为限,而应以保全全体债权人的全部债权为其限度。

还有人主张,从债的保全的本质看,应该允许撤销权人在全体债权人债权范围内行使撤销权,但某一债权人已就全部债权额向人民法院提起了撤销之诉的,其他债权人则不能再就此提起诉讼。

《合同法》司法解释

(一)没有就撤销权行使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但解释第25条第2款从诉讼程序的角度表明了最高法院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该条款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债务人为被告,就同一标的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合同法》解释将撤销权的行使范围限定在债权人各自债权的保全范围,摒弃了以保全全体债权人的全部债权为限度的观念,实际上是采纳了前文的第一种观念。

、撤销权行使的效力

债权人撤销权的效力依法院判决的确定而产生,对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均产生效力。

债务人的行为一经撤销,即从行为开始时失去法律约束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于债务人的效力。

债务人的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和双方行为)被撤销的,其结果是债务人的行为视为自始无效。

债务人债务免除经撤销的,视为债务自始未消灭。

债务人承担债务经撤销的,视为债务人自始未承担。

以物权的转移为目的行为,经撤销后物权当然回复于债务人。

以设定权利为目的的,视为权利没有设定。

债权让与约定经撤销后,债权当然回复于债务人。

(2)对于受益人的效力。

A.债务人与受益人的有害行为仅发生债权关系,还没有发生物权转移的,双方的债权关系因撤销而消灭,受益人尚未受领标的物或权利的,不得请求给付。

B.债务人已将财产交付给受益人,交付行为被撤销的,受益人应负不当得利返还的义务。

有偿行为的撤销,以债务人及受益人恶意为要件,故此时受益人及债务人均应负恶意受领人之责。

无偿行为中受益人如果能够证明受领时为善意,则仅负善意受领人之责。

C.仅撤销给付行为的,如代物清偿,期前清偿或为一债权提供特别担保,物权关系当然回复到给付行为以前的状态。

所以债务人有基于物权的请求权,请求给付返还之权利,也有基于不得当利之返还请求权。

D.债权行为及给付行为均被撤销的,其债权行为及给付行为均为自始无效。

在债务人方面,物权行为也为无效,故有基于物权的请求给付物返还之权。

撤销权人对于受益人也得请求返还占有权与债务人。

因返还之物有毁损灭失或因其他事由致使不能返还的,受益人应负恶意占有人赔偿损害之责。

(3)对于转得人的效力。

如果仅仅撤销债务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债权关系时,对于转得人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撤销物权关系时,转得人从受益人处依物权关系取得标的物的物权时,才发生撤销的效力及于转得人的问题。

一是债务人与转得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债务人的行为被撤销而成为无效,从而转得人从无权利的受益人处受让的权利,故除占有权以外不能取得任何物权。

原已取得的物权当然应该复归于债务人。

债务人可以基于对原物的所有权请求所有权的返还,也可以基于不当得利请求权请求返还。

但是,法律也必须保护转得人的利益,只有当转得人为恶意时,撤销的效力才能及于他,如果转得人是善意,根据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为保护善意取得人的利益,撤销的效力不得及于转得人,即对于转得人,债权人不得主张撤销债务人的处分行为的效力。

而且要使对于发生撤销的效力,还必须受益人及其最后一个转得人之前的转得人都为恶意。

二是转得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债务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处分行为虽然被撤销,受益人与转得人之间的行为仍然有效。

但有偿行为的转得人为恶意时,债权人可以向其主张撤销的效力,并请求返还财产。

(4)对于债权人的效力。

撤销权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向自己返还所受利益,并有义务将收取的利益加入债务人的一般财产,作为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而无优先受偿权。

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费用,按我国《合同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应由债务人负担。

同时由于这一费用对于所有债权人而言,属于共益费用,理应就收取的利益优先受偿。

对于其他债权人来说,撤销权撤销债务人行为而取回财产或取得替代原财产的损害赔偿,归属于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按各自债权额比例分别受偿。

(5)撤销之诉的既判力。

撤销之诉判决的既判力,及于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及债务人、受益人或转得人。

对于未行使撤销权的其他债权人的关系,则不产生拘束力。

从而债权人于撤销之诉败诉时,其他债权人可以就同一行为再提起诉讼。

主要参考文献

郑玉波着:

《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史尚宽着:

《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页。

王家福主编:

《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王利明崔建远着:

《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

崔建远着:

《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杨立新着:

《关于合同法的债的保全问题》,载《法学前沿》第2辑,第28页。

《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