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220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铁岭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铁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结合铁岭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铁岭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99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中专6所,职业高中15所(其中职教中心5所),普通高中20所,初中128所,小学519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农广校和工读学校各1所。

共有教职工27345人,学生334069人,此外还有幼儿园929所(其中公办299所),专任教师4013人,在园幼儿66043人。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教育年”活动,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前教育以公办园为骨干和民办园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铁岭县、开原市、调兵山市、银州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7.7%;“普九”达标工作成果显著,铁岭县、开原市、调兵山市、银州区、开发区5个县(市)区和昌图县、西丰县、清河区3个县(区)分别作为“双高水平”和“提高水平”阶段以98.6%的平均得分率同时高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在城乡间、校际间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义务教育阶段的巩固率达到98.8%;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攀升,全市5所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水平上升到全省前列;中职招生连续5年突破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职业教育稳居全省第一集团军;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飞跃,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分获国家批准升格为高职类专科学校,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工作已获省评估组通过,并上报教育部待批,即将填补全市本科教育的空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筹集资金近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铁岭教育信息网,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学校全覆盖;创新多项举措,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极大加强;“体育与艺术2+1项目”全国领先,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铁岭教育虽然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政府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各类教育的资金扶持不够均衡;学校布局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相对明显,区域内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特色、高层次普通高中缺乏,不能满足铁岭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还缺少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还没有规范化和特色化;教师队伍尤其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上结构还不尽合理,高等教育教科研能力偏低。

随着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相继颁布实施,对铁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沈阳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突破辽西北扶持政策实施和沈铁同城步伐的加快,全市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寄予了厚望,依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彰显特色,发挥优势,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惠及百姓的民生教育,构建整体领先的优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打造持续创新的品牌教育,是历史赋予铁岭教育的重大责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注重突出内涵发展,强势推进公平均衡,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战略

战略思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坚持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并落实弱势群体子女就学扶持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坚持围绕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和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满足铁岭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战略目标。

未来十年,实现全市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分三步走,阶段性推进教育的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

到2012年,实现教育合理、均衡、科学发展。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左右,义务教育的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保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到2015年,实现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左右;义务教育的巩固率达到99.3%;普通高中的在校生规模达到4.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60%左右,高校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50%;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迈上新台阶;学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硬件建设明显加强,新建院校设施功能全部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建立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实现人人享受良好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居全省前列,基本满足铁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完成铁岭向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跨越。

专栏:

铁岭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0~3岁儿童入园率

3~6岁儿童入园率

%

%

50.0

77.7

60.0

87.0

70.0

93.0

90.0

95.0

义务教育

在校生

义务教育巩固率

万人

%

25.9

98.8

25.1

99.0

24.6

99.3

20.7

99.7

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

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人数

毛入学率

万人

%

4.2

152

91.0

4.0

144

99.0

4.3

153

99.0

4.7

140

100

中等职业教育

在校生

万人

2.4

2.6

3.0

3.5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

毛入学率

万人

%

1.4

36.0

2.2

50.0

3.0

60.0

4.0

65.0

注:

*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含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

三、发展任务

(一)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

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和科学性。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

完善市、县、乡三级共管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出台《铁岭市民办幼儿园管理细则》;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

二是大力普及学前教育。

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重视发展0—3岁婴幼儿教育;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

三是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

发挥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办园;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意见》等相关文件,促进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推进标准化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建设;创办连锁式、集团化幼儿园,打造品牌,建立起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四是加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岗位培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杜绝小学化倾向。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实现县域内办学条件、投入、校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推广铁岭县“农村初中进县城”这一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基本经验,并做好“三免两补”工作。

二是深入实施“春晓工程”,实现从外延转向内涵,改善办学条件转向提高育人质量的双向发展。

三是巩固和发展“普九”达标工作。

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巩固铁岭县、开原市、调兵山市、银州区、开发区等“双高水平”县(市)区,确保昌图县、西丰县、清河区通过“双高水平”评估验收。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一是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促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争取创建2-3所以培养学生艺术与体育特长为内容的特色高中;利用铁岭市高级中学原校区资源,整合创建1所优质高中;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是加强普通高中的内涵建设。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开全开齐学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推进小班化教学。

三是完善高中招生制度。

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发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实现全市初中升入示范高中的定向指标100%分配到校。

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

一是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

逐年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灵活安排民族学校编制,到2015年,全市朝鲜族学校整合为1所从幼儿到高中一体化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教师特教津贴,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

二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纳入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建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普通高中学生政府助学金的资助比例,2020年平均资助面达到25%。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切实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铁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事业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

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

着眼于加快推进辽宁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和沈阳经济区战略,围绕我市区域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布局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加速推进新城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依托辽宁工程职业学院、铁岭信息工程学校分别建立加工制造类、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三大专业模块实训基地,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加强学农基地建设。

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其他职业教育和办学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提高职教基地建设水平,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在成本核算、教学用地、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创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逐步建立技能认证和测试机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改革职教学校用人机制,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依托省内大型企业和综合性高等院校提高职教师资水平,允许职业院校用教师编制的15%自主聘用兼职教师。

加强办学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域外先进办学模式。

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扩大中职预备班和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确保高中阶段学生的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探索普通高中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2+1”办学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重点支持涉农专业、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群建设,争创10个省级示范专业和4个省级品牌专业。

扩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培训,强化继续教育职能,为转岗、分流、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采用多种办学方式,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费等多种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给予资助。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铁岭地方大学建设步伐。

提升铁岭师专内涵建设,争取完成铁岭师专升本的验收审批工作。

合理确定银冈学院发展规模,科学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群,力争使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加大特色专业和学科建设力度,到2020年,重点建设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本科优质教学资源中心。

增强科研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

优化和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开发优势,成为助推铁岭经济转型发展的“科技引擎”和“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打造专业集群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补充、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用与科研并重,以应用为主的具有铁岭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四)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

出台《铁岭市民办教育管理促进办法》,保证民办教育依法健康发展。

成立铁岭市民办教育协会,促进民办教育交流合作。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着力打造民办教育品牌,扩大典型的影响力。

整合民办教育资源,提高民办教育的规模优势,实现市直全日制普通高中2—3所、职业高中3所、高等教育联办机构3所的目标。

各县(市)区均设置1所民办职业高中、高等教育联办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

依法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章程,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

依法加强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审计管理制度。

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五)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成以国民教育为基础,继续教育工程为主体,社区教育为重点,网络教育为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育资源,搭建远程、开放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整合镇(街)和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

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定期开放制度,政府举办的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各类教育基地等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

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市民多样化学习需要,开展覆盖城乡的成人职业培训,实施以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历教育。

组织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社区继续教育发展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计划、转岗再就业培训计划、公民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发挥普通高校、电大、进修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继续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会化培训,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一是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扎实推进“体育与艺术2+1项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美育,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扎实开展国防教育。

加强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中小学课程改革要相应提高科学、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稳步推进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选修课程建设。

注重学思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深入开展“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等活动,强化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逐步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实施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改革,将所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一次性分配到初中学校。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杜绝“三乱”现象,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用义务补课等活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

引导家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人才观,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学习生活,尊重和保护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充分保障孩子的休息时间。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实施标准化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30—50所。

深入实施铁岭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剩余10%的工作任务,全面维护和改善校舍安全状况。

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

加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使新建院校硬件和功能全部完善,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确保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达到《辽宁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一体化机制,切实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继续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施“班班通”工程,使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达到50%,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乡镇中心学校以上学校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建设要达到100%,建成铁岭市教育资源中心。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深入开展“树形象,讲奉献”义务补课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树立教育系统良好的外部形象。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大力实施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坚持开展“千人支教”计划,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建设高素质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

建立完善校长、教师流动和退出机制。

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职业化。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序列,在普通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

各地要创新举措,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

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到2015年,“双师型”教师,达35%以上;到2020年,达40%以上。

打造高校创新人才队伍。

落实省“高等学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构建培养优秀人才的支持体系。

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改革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

高校可采取考核的方式招聘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的新教师,即时办理聘用。

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访问、学习,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

(九)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

建设统筹有力、权责清晰的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管理的职能和责任,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强化市级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和资源共享方面的责任,切实履行市级政府发展为当地服务的高等教育的职责。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倡导教育家办学和校长职业化,克服学校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社区人士和家长等组成的学校管理组织。

职业学校通过推进中职学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建立在政府指导下,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学校合作治理制度。

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以学术为本位的新型高校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探索教师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

试行县域内校长、教师统一调配和交流制度,鼓励和支持逐步在城区间乃至市域间统一教师绩效工资标准,逐步达到中小学教师在市域内统一调配。

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从教。

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贡献突出的予以奖励。

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扎实推进高校、普通高中与美国尔班纳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渤海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继续做好美国班尼迪克大学MBA班铁岭电大教学区的管理工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组织校长、教师到省内外名校交流学习,邀请教育专家和名师到我市讲学或任教。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合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市外知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设教育教学和实训项目。

改革人才引入机制,吸引一批学历高、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高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四、重大工程

(一)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完善工程。

全部完善园区内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