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233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docx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

 

浙江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

 

1.几个前提性研究与条件

1.1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体系

1.全球市场的分工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基本表现,也是全球化的基本动力。

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贸易实现方式由单纯依赖国际贸易向国际、国内市场并存的多元、多样化格局转换。

随着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开始出现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态势。

在全球化浪潮中,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方兴未艾。

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域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应对全球化的三个重要区域共同体,并对应着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都市带。

从控制全球经济的跨国公司总部、世界金融中心以及新兴产业集中区域的分布看,都市带成为主要的地域形态,一批全球性城市,控制着世界经济的走向,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城市。

2.信息化与信息集聚结点

伴随着全球化与IT产业发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正在兴起,即:

“温特尔主义”(Wintelism)。

“温特尔主义”集中在IT行业,但开始越来越影响着全球的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生产网络。

通过“模块化”网络将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进行分工,以分包、代工、定制等形式形成跨国生产网络,并以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效率为导向建立区域性的产业集群。

信息化的发展,区域信息网络中的节点地位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群发展的一个共同性与基础性因素。

1.2全球新一轮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经济运行模式的趋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增长结构的变化等三大挑战。

1.3“长三角”:

上海的世界城市与区域的制造业功能

1.区域一体化的格局

长三角的经济地理含义,有大、小二大层次,大的指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二省的范围,共21.3万平方千米,约1.38亿人口,小的指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部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市,约9.96万平方千米,8000万人口。

(2003年原长三角15城市联盟吸纳台州市加入)。

以上海为中心,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重点的长三角开发揭开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进程,由中央政府发动,地方政府推动,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内外联合,相互促进的长三角区域正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热土。

上海正成为以金融、贸易、航运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性、集聚性增长中心,正大步迈向“世界城市”,不断拓展新的腹地。

上海的世界城市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地位提升:

一是努力成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以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与高速铁路的“三港一路”枢纽型重大项目为导向,并进一步提高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二是控制区域经济运行模式与增长方式的金融、研发、总部经济等要素进一步集聚。

三是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世界城市功能的空间形式通过都市带内的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城乡空间整合。

与上海世界城市功能对应的是长三角参与全球经济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三角正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

 

1.4珠三角、闽东南、闽东北等区域发展

珠三角是我国沿海的另一重要经济区域,随着CEPA实施,粤港澳一体化建设及泛珠三角发展,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闽东南区域正以福厦漳泉为核心构海峡西岸一体化区域,而以温州为中心的浙东南、闽东北区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一体化发展重要经济区域。

其中温州在强化省域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区域中心功能发展。

1.5浙江省域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

杭州、宁波、温州是目前乃至未来浙江省发展的三个省域中心,台州是浙江中部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

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是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浙江省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1.6研究范围、规划期限

1.长三角与浙江省域发展

■长三角分二个层次作为温台城市群空间战略规划的宏观区域。

即二省一市的“泛长三角”范围与16市城市联盟构成的“长三角范围”。

■温台地区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形狭长,人口密集,民营经济发达。

其中的温州市、台州市地域相邻、经济类型相似、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城市化模式相近,是浙江省具有明显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的地理单元与经济区域。

■将温台地区作为全省三大经济增长区域的重要构成,以省域经济区组织作为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的省域背景进行分析。

■在浙江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根据温台地区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城市化道路、城市环境特点,规划作为全省东南沿海的“I”型城市连锦区,是浙江省仅次于环杭州湾地区的第二个城市与经济、人口密集区,其中温州市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台州作为浙江省的经济亚区中心。

2.温台经济区范围

温台经济区应包括丽水市及闽东北区域,尤其是温州,应不断强化对丽水等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在整个浙东南、闽东北周边区域中,其中心功能更具有区域意义。

3.温台行政区范围

温台地区行政上包括温州市、台州市,两市行政地域范围土地面积2119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户籍)约1289.58万人。

4.规划期限

城市群空间规划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框架,本规划确定相关数据的预测年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4~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并在战略空间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展望至2020年以后。

1.7规划方针与目标

按照从战略角度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以城市与产业集群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接轨上海,联系南北

温台地区若要将地方经济系统与全球经济系统整合成参与全球与区域分工的产业系统,所依托的宏观层次区域一是长三角区域。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是温台地区参与区域一体化,融入全球经济的首要方针。

既是温台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长三角拓展有效腹地的需要。

而跨杭州湾交通大通道,不仅改变了上海与温台地区的时空距离,更重要是长三角的“一日经济圈”地域将扩大至温台地区。

二是加强与珠三角地区、闽东北地区、福厦漳泉地区的联系。

以温州中心的浙东南、闽东北区域一体化建设,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之间联动发展,提升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

■加快转型,强化中心

有效利用温台地区经济地缘网络发达的优势,将“温台人经济”转为温台经济是今后温台经济的重要战略。

其中强化中心城市的人居、创业功能,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是集聚温台经济要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温台地区接轨上海,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提升温州在浙南闽东北区域的中心功能与台州浙中沿海地区的中心功能。

■整合优势,集群发展

一体化发展特别要求能整合产业、资源优势,并依托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达到地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拓展通道,延伸腹地

影响区域中心市功能大小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市腹地的大小及其发展水平高低。

随着近几年甬台温、温福高速公路及金丽温铁路的建设,未来的发展仍应强化温台地区与周边区域的通道建设,既推动其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又通过延伸有效腹地提高中心市的功能。

2.规划目标

长三角区域的南翼扩展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新兴发展区,浙江省东南沿海文明发达、和谐的现代城市群,重要经济增长地区与率先基本现代化地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居城市集群区;民营经济的开放、创新、创业集聚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区。

3.规划重点

■温台地区的城市群空间整合

温台地区,特别是滨海区域城市密集的态势进一步发展,逐步向一体化的组合城市结构发展。

有必要将温台地区的原先各市、各镇按统一的城市分区进行整合,以城市分区为平台,以城市通勤为网络加大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温州大市区、台州大市区的轻轨系统及温台城际铁路系统,一体化的供水设施及输水通道、水源地等)。

■温台地区的资源整合

温台地区的资源整合重点包括港口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社会文化设施资源等四个方面。

■温台地区的设施整合

以共建、共享、规模经济、集约效益为原则对温台地区的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等项目进行整合。

对跨区域设施通道提出空间管治对策。

■温台地区的生态整合

建立温台城市群的区域性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区域性绿线。

在近海海域建立统一的环境整治工程与环境监测工程。

从流域角度整体协调上下游城市的环境影响关系,妥善安排功能布局。

■温台地区的体制整合

首先,体制整合的过程就是体制创新的过程,其次是整合空间开发体制,实现城市群整体效益最优的空间整合体制。

2.问题分析与空间发展战略

2.1区域概况

温台地域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9°37′~121.°56′,北纬27°02′~29°21′之间,东临东海,南临福建省,西接金华市、丽水市,北界宁波市、绍兴市,总面积21195平方千米(其中温州市域11784平方千米,台州市域9411平方千米)。

至2002年底,温台地域户籍总人口为1289.58万人,其中温州户籍人口为739.1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7人,台州户籍人口为550.4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85人。

温台地域共含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0个县,共有建制镇193个,乡175个。

行政区划与人口、土地面积一览表(2002年)

表2-1

地区

行政区划(个)

户籍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街道

建制镇

建制乡

温州市

18

125

147

739.12

11784

627

市辖区

18

20

9

132.06

1187

1113

鹿城区

12

4

5

63.90

294

2173

龙湾区

5

5

30.39

279

1089

瓯海区

1

11

4

37.77

614

615

瑞安市

13

19

111.86

1271

880

乐清市

21

10

115.33

1174

982

洞头县

3

3

12.45

100

1245

永嘉县

12

26

89.27

2674

334

平阳县

17

14

84.19

1051

801

苍南县

20

16

122.43

1272

963

文成县

8

25

36.80

1293

285

泰顺县

11

25

34.73

1762

197

台州市

31

68

28

550.54

9411

585

市辖区

22

10

6

145.00

1536

944

椒江区

8

1

46.53

274

1698

黄岩区

8

5

6

57.12

988

578

路桥区

6

4

41.32

274

1508

仙居县

8

10

46.21

1992

232

天台县

8

5

55.47

1426

389

三门县

10

4

40.09

1072

374

玉环县

6

3

39.12

378

1035

临海市

5

14

110.29

2203

500

温岭市

5

11

114.28

920

1240

温台总计

49

193

175

1289.66

21195

608

资源来源:

《温州市统计年鉴》(2003)、《台州统计年鉴》(2003)。

6.发展中面临的七大困境

(1)上海一日经济圈与珠三角区域的中间区位

■上海世界城市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外围地区。

■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交叉影响腹地。

■区域快速通道不足,与两头联系尚不频繁。

(2)中心功能的有效腹地不足

■腹地范围缩小并处于欠发达水平。

■中心功能要素缺损,尤其是港口中转地位下降。

■区域经济地位趋弱。

(3)温台先发的体制优势削损

■市场先发优势逐步丧失。

■体制创新动力不足。

(4)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性要素凸显

■工业化推动型城市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多重制约。

■资源利用区域整合障碍较多。

■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5)产业升级相对缓慢

■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发展平台制约趋大。

■外资及相应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进入缓慢。

■产业的行业结构无缘重化工业化。

■引进行业集群化与产业链延伸难度较大。

(6)城市网络结构性成长受阻

■中心城市的竞争力环境滞后,功能地位下降。

■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

■次中心城市发育缓慢,体制性障碍明显。

■小城镇与农村发展无序,过多、过密。

(7)区域差距加大

■市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

■区域内部工业化阶段性分异明显。

■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均衡布局。

2.2城市群空间发展新战略的确定

1.加快推进区域结构有序演替,尤其是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结构,推进小城镇进入整合提升的分区结构形成期,促使产业结构综合演进。

2.建立新的经济通道,特别是与长三角、浙中地区、珠三角的通道。

3.保护区域生态格局,形成山、城、江、海多廊道网络型生态格局。

4.整合优势资源,尤其是流域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社会设施资源。

2.3空间建设目标与标准

温台地区2020年常住总人口为157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1100万人。

根据温台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与功能结构,提出各城市的空间建设标准。

空间建设标准

表2-2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标准

中心城市

外围县市

其他城镇

中心村

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1

人均道路面积

>15平方米

>15平方米

>12平方米

>10平方米

2

人均居住面积

>18平方米

>18平方米

>20平方米

>22平方米

3

人均生活用水量

>300升/日

300升/日

200升/日

200升/日

4

人均可支配收入

>50000元

>45000元

>40000元

>20000元

5

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

>1平方米

>0.8平方米

>0.6平方米

>0.4平方米

6

人均储蓄额

>25000元

>20000元

>15000元

>10000元

7

恩格尔系数

<25%

<25%

<30%

<30%

8

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100%

100%

>95%

9

城市燃气普及率

100%

100%

>95%

>90%

二、城市环境质量

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95%

93%

>90%

>85%

2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

>40%

>45%

>50%

3

人均绿地面积

>15平方米

>15平方米

>20平方米

>25平方米

4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100%

>80%

>60%

>60%

5

城市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

<0.05毫克/立方米

<0.04毫克/立方米

<0.03毫克/立方米

<0.03毫克/立方米

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95%

>90%

>90%

三、城市经济

1

人均GDP

>85000元

>65000元

>50000元

>40000元

2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55%

>50%

>45%

-

3

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7500元

>7000元

>6500元

>6000元

4

城市地方财政收入

>300亿元

>100亿元

>20亿元

>5亿元

5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比重

>45%

>40%

>35%

>20%

6

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20%

>18%

>15%

>12%

7

R&D投入占GDP地比重

>2.5%

>2.0%

>1.5%

>1.0%

8

支柱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35%

>32%

>30%

>25%

四、社会进步

1

城市化水平

>80%

>70%

>60%

-

2

公共交通分担率

>50%

>40%

>30%

>20%

3

科技进步贡献率

>70%

>65%

>60%

>55%

4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

10

8

5

3

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0.35吨标煤

<0.40吨标煤

<0.45吨标煤

<0.50吨标煤

6

家庭互联网普及率

100%

>95%

>90%

>85%

7

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12%

>10%

>8%

>6%

五、城市影响力

1

城市品牌认知度

A

B

C

D

2

城市形象影响力

A

B

C

D

3

城市文化凝聚力

A

B

C

D

4

城市游客满意度

A

B

C

D

5

区位优势度

A

B

C

D

6

综合服务质量

A

B

C

D

注:

A为优,B为较优,C为良,D为一般。

 

3.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3.1城市群发展模式

(1)山海陆并举。

(2)竞合式集中。

(3)结构性升级。

(4)网络化布局。

3.2城市群总体框架(33125)

1.三条功能带

规划三条功能带分别为山区生态功能带、滨海城市功能带和海洋保护与开发带。

2.三个拓展通道(甬台温轴线、温福轴线、内陆轴线)

规划提出北接长三角核心区、南联闽北经济区、西拓金衢丽经济区域的战略构想,在空间上落实为三个拓展通道:

一是依托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与宁波、杭州、上海相连接的沿海轴线通道;二是依托温福铁路与闽北、福州相连接的温福通道;三是依托台缙高速、金丽温高速、龙丽温高速及金温铁路与丽水、金华相连接的内陆通道。

3.一群二区五心。

“一群”即温台地区作为一个承担省域功能的区域性城市群整体参与长三角、浙江省的产业分工与设施建设体系的城市组织。

“二区”是在温台城市群内与行政区相一致,在两大都市区即温州大都市区、台州大都市区内,结合城市空间形态,从临海至龙鳌构成中心市城区连绵发展体,并由两个城市联合发展区构成,其中台州城市联合发展区从临海至玉环,温州城市联合发展区从乐清至苍南,形成温州、台州未来可能的大城区结构,成为温台城市群的城市空间主体。

“五心”是指都市区内的中心市由五个中心构成,五个中心市分二级,一为温州、台州;二为临海、龙(龙港)鳌(鳌江)、乐(乐城)虹(虹桥)。

其中温州在省域中心基础上,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浙东南、闽东北区域的中心,向丽水、福建等区域拓展腹地;台州作为浙东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提升其制造业发展水平;临海、龙鳌、乐虹构成温台地区的次中心城市,培育城市综合功能。

温台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表3-1

都市区

名称

都市区结构

发展策略

协调与整合重点

温州大都市区

城市区域结构

地域范围

战略框架

发展规模

(万人)

职能定位

中心市

温州

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瑞安城关、飞云,乐清柳市、白象、七里,永嘉瓯北,洞头

双中心六片区结构(现中心城为主中心、龙湾-永强为副中心,瑞安等建设分区中心)

300~400

国际轻工业的制造、研发、交易中心,浙东南、闽东北港口信息中心及地区石油化工基地。

六个城市片区综合发展、每个片区功能各有侧重。

打破行政界线协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共享。

按温州城市联合发展区统筹功能布局与设施协调

副中心市

乐虹

中心城:

乐成、虹桥

两片区、主次中心结构,乐成为主中心

50~60

重要的电器制造基础、集工业、旅游、港口、海洋产业、石油化工为一体的副中心城市

强化两片区整体结构

两片区中心功能的互补协调、基础设施共建设共享

龙鳌

中心城:

苍南龙港、灵溪,平阳鳌江、昆阳、萧江

双中心、四片区结构

50~60

以印刷、编织、机械等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和商贸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重点是整合龙港与鳌江城市,其中鳌江突出金融、商贸港口中心,龙港强化制造业中心

打破行政界线,统一规划布局,促成一体化

外围市、镇

平阳

西部中心镇水头

集中发展

10

发展皮革、服装和专业市场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文成

大峃

集中发展

8~10

以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主,并发展商贸、旅游的县域中心城市

强化生态保育区功能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强化生态保育区功能

泰顺

罗阳

集中发展

8~10

开发农林产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水电为主的工贸型县域中心城市

强化生态保育区功能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强化生态保育区功能

永嘉

上塘

带状框架

15~20

以山林资源、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县域中心城市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苍南

金乡

集中发展

15~20

苍南县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印刷、电子机械等特色工业,推进流通业发展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续表3-1

都市区

名称

都市区结构

发展策略

协调与整合重点

台州大都市区

城市区域结构

地域范围

战略框架

发展规模

(万人)

职能定位

中心市

台州市区、温岭市、临海东南部

椒江、黄岩、路桥、椒北城镇和温岭市区、泽国、大溪及椒北滨海区

多中心、多片区结构

120~150

长三角制造业基地,浙东沿海港口城市

各个片区综合发展,各有侧重。

理顺台州市区椒江南北岸之间的关系,强化与温岭市区、泽国、大溪的一体化发展,规范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

按台州城市联合发展区协调功能与设施布局。

副中心市

临海

中心城:

临海市区、大田、临海滨海新区

沿江组团发展

5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中沿海重要旅游城市,山水城市,台州市域副中心城市

强化组团联系通道建设

促进与大田区块的职能协作,形成有机组合,加强临海滨海区开发。

其它城镇

集中发展

医药、化工、旅游及农林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加快临海港区开发,建设滨海新城

外围市、镇

三门

海游

一江双区多组团

15~20

机电、医药、化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基地和以滩涂养殖、山区农林产品开发,华东能源基地。

远期形成县城、健跳与六敖及浦坝港两岸的城市发展区。

其它镇

健跳、六敖协调整合,在浦坝港形成小城镇群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养殖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加强港口开发,带动船舶修造等相关产业

天台

城关

一城三区,沿江分区、两翼拓展

20~30

现代化中等旅游城市,发展医药食品、机械汽配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县域中心城市。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旅游接待服务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仙居

城关

一城三区集中发展

20~30

城关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的县域中心城市,

其它镇

集中发展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美术品、旅游产品加工业、本地及周边乡镇服务业

依托轴线呈集中建设

玉环

珠港

三位一体组合型港口城市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