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372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

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

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

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

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

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板书:

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

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

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

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

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

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

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

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

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

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

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

(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

(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

(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

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

高耸,稳固

B、小山:

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

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

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

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

哪儿读得好?

为什么?

你听出了什么?

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

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

几个教室?

(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

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

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