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41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三要素;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5力的分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单位和力的测量,弹簧秤使用方法。

八、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

2.二力平衡。

九、牛顿第一定律:

1.发现过程及科学方法;

2.内容;

3.意义:

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十、二力平衡:

1.受力平衡;

2.二力平衡;

3.平衡状态;

4.二力平衡条件;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一十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

2.由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或者方向。

1.会判断运动的形式,特别是能确定哪一种运动是机械运动。

运动的形式包括:

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如何区分它们呢?

机械运动:

看物体的空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必定为机械运动。

声运动:

一般地,有声音就有声运动。

光运动:

般地,有光就有光运动。

电能:

有电流,通电一般都有电运动。

热运动:

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所以,一般上所有物体都有热运动,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激烈。

生命运动:

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所有的新陈代谢。

2.会判别能的形式,都有哪些能量形式。

能的形式包括: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内能等等。

动能:

只要物体运动就一定具有动能。

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速度大小有关。

重力势能:

只要物体有高度就一定有重力势能。

它的大小和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成正比。

弹性势能:

只要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有弹性势能。

化学能:

燃料和食物都含有化学能。

声能:

有声音就有声能。

光能:

有光就有光能。

只需举出一些例子,举出日常家用电器。

3.什么是机械运动?

你怎么判断的?

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

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周围的某些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变动,有变动,那么相对于那些物体就有机械运动。

4.什么是参照物?

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么选定参照物?

参照物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能不能离开参照物谈运动?

你会不会变换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或者能不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来找出它的参照物呢?

参照物: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看以哪个物体物体为标准,而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就成为参照物。

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我们要知道,我们原则上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选定参照物:

虽然我们任意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都可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但是在实际当中,有些参照物会不方便于我们对运动的研究和描述的,所以,我们就要根据问题性质,选取方便于问题的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比如说研究讲台上静止不动的粉笔盒的运动情况时,如果研究的是粉笔盒的速度,我们选择讲台或者与讲台相对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时候,就比较方便问题的研究,因为这时粉笔盒相对于讲台的速度为零。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在讲台上来回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的话,粉笔盒的速度就比较难研究,老师走动的速度和方向不断变化,所以粉笔盒相对于老师的速度也不断变化。

所以,相比两种情况,选择讲台为参照物比较方便问题的研究。

参照物的意义:

没有参照物,离开参照物谈运动时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变换不同的参照物从而描述物体的运动,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你坐着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的班车里的座位上,我可以说你是静止的,也可以说你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你要知道,说你静止是相对于车而言的,说你做匀速直线运动是相对于地面来说的。

最后,我们习惯了直接说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而不说它的参照物是谁,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都比较容易知道它的参照物是谁。

但是考试中,还是有不少同学不能由物体的运动情况说出它的参照物的。

最近,这些题目一般都是利用“诗句”中所描述的运动来进行考察。

5.什么是相对运动?

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和它的实质是什么?

所谓相对运动:

第一,说明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第二,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静止,那么参照物相对于物体也必定是静止的;

相对于参照物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那么参照物相对于物体也必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只不过方向相反。

总的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参照物相对于该物体必定是运动的。

而运动的相对性的实质是由于参照物的变换从而出现运动情况的不同。

6.可以对机械运动的进行什么样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径,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对于直线运动,根据运动的快慢,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7.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和变速曲线运动?

你会不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属于哪一种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是相等的,运动快慢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的大小变化,或者说,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变速曲线运动: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改变的运动。

要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大家看它的速度大小或者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路程是否相同,或者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是否相等,或者运动的路径或者运动方向怎么样。

8.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第一,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时间相同看路程;

第二,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即路程相同看时间。

9.速度的概念,公式,公式变形,速度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问题的格式和规范有没有掌握?

在初中阶段,大家只需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或者说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

,其中速度的符号用v表示,路程的符号用s表示,而时间符号用t表示。

有同学不知道速度公式中的三个量的符号表示的,要记一记。

速度公式的变形:

得,路程公式

得,时间公式

速度的单位:

是组合单位,根据公式就知道它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因为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分别为米和秒,所以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的组合便得到很多的速度单位,例如有km/h,km/min,km/s,m/h,m/min,m/s等等,但是,在现实中常用的单位是km/h。

既然速度的单位那么多,那么我们就要懂得在这些单位之间进行换算,我们把之成为速度的单位换算。

例如,

等等。

对于速度的国际单位m/s和常用单位km/h之间的换算,我们总结得到,

,即

所以,由km/h变为m/s时,只需直接用速度的数值除以3.6即可。

比如,72km/h换算为国际单位m/s时,只需用72除以3.6便得到20m/s。

反过来,由m/s变为km/h时,只需直接用速度的数值乘以3.6即可。

比如,5m/s与多少km/h相等呀?

用5乘以3.6便得到18km/h,所以5m/s和18km/h速度是一样大的。

速度的物理意义:

很明显,它表示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对于平均速度,也是用路程除以时间得到的比值来表示,只是这个路程是总路程,时间是总时间。

所以,不管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曲线运动,还是其他类型的运动,我们只需要把它所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总时间即可。

所以,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10.都有哪些能量?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量,什么是机械能?

会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重力势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了解化学能,含有化学能的物体一般都有哪些?

常见的能量有:

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内能等等。

对于各种能量的判断,可以参考第2点,或者,动能:

用电的时候就肯定有电能的转化或者转移。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

11.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运动状态?

力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力的存在呢?

那就是看力对物体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力的作用效果:

第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第二,力可以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中运动状态又包括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所以,我们要判断有没有力存在,一般就看物体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

速度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或者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只要其中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一定有力的存在。

(在后边,我们还学习了“平衡状态和受力平衡”,知道了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一定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它的合力为零,相互平衡的力对外界的整体效果就相当于相互抵消了,所以运动状态一定不变,这个也可以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而对于物体来说,虽然它们受到外力的作用,又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但是物体一般发生形变的。

1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单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我们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其中一个成为施力物体,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受力物体。

要会判断某一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另外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三个特点?

有许多同学不会判断某一个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谁。

到目前为止,之前我们对运动进行过分类,也对机械运动进行了分类。

其实,对于力,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分类,而分类的依据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性质进行分类,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

第二种是按效果进行分类,有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动力,阻力,牵引力等等。

而大家如果都能判断出以上谈到的这些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话,说明同学们对“力的初步”这部分知识,特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掌握的不错。

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些力必须要求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的,比如弹力和摩擦力。

而有些力则不必要求物体相互接触就可以产生,比如重力,电磁力。

一个物体受到某一个具体的力的作用时,很明显的是,它本身就是受力物体,我们往往需要确定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比如物体分别受到重力、弹力(包括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等)和摩擦力作用,受力物体肯定就是这个物体本身,而受力物体是谁呢?

对于重力来说,它的施力物体必定是地球,大家必须理解,是整个地球,而不是地球的一部分或者地面。

而它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则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如果是拉力的话,那么肯定是和该物体直接接触、并且拉该物体的那个物体是施力物体;

如果是压力的话,那么肯定是和该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压住该物体的那个物体是施力物体;

如果是支持力的话,那么肯定是和该物体直接接触、并且支撑住该物体的那个物体是施力物体。

它受到摩擦力的施力物体肯定是和该物体直接接触、并且相对于该物体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那个物体时施力物体。

如果同学们理解、掌握了以上知识的话,就不会不理解考试的时候考到的“用手提一桶水时,手收到竖直向下的拉力作用,问手受到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了,有同学总是以为施力物体是地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对地球上一切物体的作用力一般只有重力(初中阶段)作用,手受到的是拉力作用而并不是重力作用,所以施力物体怎么可能是地球呢?

手受到的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肯定是和该物体直接接触、并且拉该物体的那个物体是施力物体----水桶。

还有另外一道类似题,说“用绳子吊着一条鱼,人提着绳子把鱼带回家,问手受到的拉力或者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很显然,结合上边所讲的知识,该施力物体是绳子。

对于这些类型题,我们只需做过一两道就可以,要求大家能够领会和掌握“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点是:

(1)等大,反向,共线,异体。

也就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2)同时性:

同生同灭,同增同减。

也就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增大或者减小的数值相同。

(3)同性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

比如,同是弹力,或者同是摩擦力等等。

1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它们和作用效果有什么关系?

会不会判断哪些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哪些要素导致的?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初中阶段要求大家能根据具体的作用效果说出是力的三要素的哪些要素所起的作用,比如用力压弹簧时弹簧长度变短了,而用力弹簧时弹簧的长度变长了,对比就可以知道是力的方向。

为什么门的把手一般装在离门轴比较远的地方原因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小孩是很难提起一桶水,大人则很容易,原因和力的大小有关。

14.什么是力的图示?

关于力的图示,有三条规定,四项注意和五个作图步骤,你有没有掌握?

自己的作图是否规范?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完整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力的图示三条规定,其实就是对带箭头的线段的规定:

线段的大小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始端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图示的五个步骤:

(1)定标度。

(2)定作用点;

(3)定长度;

(4)标箭头;

(5)标力的符号,数值和单位。

要求大家试着画一画重10N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图示,体会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

如果还不会的话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同学。

力的图示四项注意:

(1)定标度时,要保证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除以该标度值要是整数而且大于或等于2。

我一般尽量取2倍。

(2)线段末端所标的箭头要保证在线段之内。

(3)如果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者运动趋势方向所在直线有夹角(该夹角是锐角)的话,那么要把这个夹角标出来,而运动方向或者运动趋势方向所在直线用虚线表示。

(4)如果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并且同时画出它们的图示,那么必须要取相同的标度,也就是统一标度。

15.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在作力的示意图时,应该注意什么?

力的示意图:

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甚至有时只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

一定要记住,画几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画在同一个作用点上。

需要大家学会物体受力判断,口诀一共有四句,目前大家只需记住前三句即可:

“重力一定有,弹力查周围,不忘摩擦力,…”。

16.我们都学了三种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对于弹力,第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性形变;

第二,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条件是什么?

第三,知道弹簧的弹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或者压力和弹簧的伸长量或者压缩量成正比。

知道力的单位是什么?

测量力的工具是什么?

常用工具又是什么?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也就是步骤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弹力?

弹性:

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时,当外力撤销后物体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弹性形变:

有弹性的物体所发生的形状变化,或者当外力撤销后物体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的弹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或者压力和弹簧的伸长量或者压缩量成正比。

利用这个性质我们制作了弹簧秤。

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有些同学在求物体重力的大小时写力的单是N/kg,说明不知道力的单位是什么。

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测力计。

测量力大小的常用工具:

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

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的步骤:

(1)看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就要调零。

(2)看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估测所测力大小不能超过量程。

(3)测量时,尽量不要让拉杆接触秤壳。

(4)读数时,先等指针稳定,视线要与面板垂直。

弹力的例子有很多,前边谈过,包括拉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17.什么是重力?

重力有什么意义?

关于重力的三要素,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

你是怎么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吗?

重垂线和水平仪有什么用?

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重力公式是什么?

重力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表示什么?

其中,重力常数的大小和单位是多少?

重力常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我们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什么?

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来说它的重心在什么地方?

会表示物体的重心。

重力:

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因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的意义:

使得物体落回地面。

重力的方向:

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在考试的时候有同学写成:

物体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这里,要理解“总是”和“竖直向下”: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怎么样,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在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总是竖直向下。

所谓竖直向下,就是和水平面或者海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一根细绳拴住一个重物之后把它悬挂住,静止后沿着细绳向下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方向,该方向和水平面垂直。

我们经常会碰到水平方向,就是和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

重垂线和水平仪,都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原理制作的,重垂线可以检查墙体或者物体是否竖直。

水平仪可以检查墙面或者物体是否水平。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对应的重力和质量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重力公式:

,其中,G表示重力大小,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常数。

重力常数的数值是9.8,单位是N/kg。

重力常数的物理意义:

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9.8N/kg。

很多同学记不住重力常数的单位,它的单位是组合单位。

我们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来说它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18.会利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物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会利用它的变形公式计算一定重力大小的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一定要掌握计算题的答题格式和规范。

比如,下面讲两道基本计算题题型:

第一道,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解:

已知m=5kg,

g=9.8N/kg,

由重力公式,得

G=mg=5kg×

9.8N/kg=49N

答:

重力为49N。

如果你比较懒的话,不愿写文字,起码都要写成以下的形式:

由m=5kg,

得G=mg=5kg×

重力为49N。

第二道,在地球上某物体重19.6N,请问它在月球上的质量多大?

已知G=5kg,

g=9.8N/kg,

由G=mg,得

物体在月球上的质量等于在地球上的质量,为2kg。

19.什么是摩擦力?

你能向父母或者没有学过摩擦力的同学说明白摩擦力吗?

摩擦力产生的四个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要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一个或者以上就可以判断不存在任何摩擦力。

你知道摩擦力可以分成几类吗?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

如何设计探究实验的,一般利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了解滚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比相同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要小。

了解什么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或者有谁来决定。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又有哪些?

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其实,这个概念可以使所有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四个:

①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②接触面必须粗糙;

③必须存在压力;

④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任何其中一个都不会存在摩擦力,更不必说缺少两个或以上了。

所以,如果存在摩擦力的话,这四个条件一定同时满足。

在实际当中,摩擦力可以分成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三类。

相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发生相对运动”的是动摩擦力,而“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但仍保持静止的是静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

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后我们会学到,这个摩擦力的大小

,其中μ是表示粗糙程度的滑动摩擦因素,N是正压力)。

在做探究实验时,我们还会考虑是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请大家结合学案和我们的第二单元测试、练习册、期中考试题等资料复习,这些资料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

对于这些多变量实验因素,我们一般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滚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比相同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要小。

什么是静摩擦力?

大家可以结合摩擦力的概念进行理解,也可以先这样理解(因为高中我们还会学,到时再给出静摩擦力的严格定义),就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仍保持静止而在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摩擦力,如果接触面光滑的话,物体就一定会运动,这就是“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力来决定。

利用我们在后边所学的二力平衡知识,就可以知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作用仍保持静止而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必定存在一个和它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使接触面变光滑或者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④尽量使接触面彼此分离(例如,添加润滑油,利用气垫,磁悬浮等等)。

考试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给出一些现实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大家判断哪些是增大或者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或者哪些例子是通过减小压力从而减小摩擦力的,等等。

20.了解即可的内容:

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发现的吗?

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他利用了什么科学方法?

参考教材或者上课笔记。

2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初中阶段只需掌握两个:

第一,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什么是惯性?

惯性的大小有谁来决定?

你会利用惯性的四个步骤对一些惯性现象进行解释吗?

第二,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惯性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其实,同学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来自问,比如说“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要特别注意的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两种状态:

第一种是静止,第二种是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是什么情况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呢?

它不可以既静止又匀速直线运动。

判断的方法是:

原来物体就是静止的,那么它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总保持的就是静止状态;

如果物体原来就是运动的,而且不管它是怎么运动的,是直线变速,还是曲线运动,只要运动就可以,那么当它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总保持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初中阶段只需掌握两个(一共有三个:

一个属性,一个关系,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