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65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对口帮扶模式实施的主体是外地政府包括外地的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资金支持、智力支持、经济合作、人才培训等等。

(6)旅游扶贫模式。

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的扶贫模式。

(7)生态建设模式。

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现粮食、人口、生态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的优长之处在于,可以克服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那种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而获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实践中的前期性探索。

(8)移民搬迁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长之处在于,可以通过移民搬迁,解决贫困农户基本的生活与生产条件,实现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合理化配置,这是稳定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子。

陈凌建(2009)总结的八种贫困地区扶贫主要模式

1.“公司+农户”扶贫模式。

此模式涵盖了政府、银行、企业与农户的参与,主要为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审批、监督相关扶贫项目,企业承贷承还,自主经营。

运行机制主要以公司为中介,带领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扶贫方式。

2.参与式扶贫模式。

强调多方参与扶贫,并以农户为中心与政府等各种社会组织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此模式注重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参与,易于被农户所接受,具有可操作性,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救济式扶贫方式和扶贫思路的改变。

3.“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

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由穆罕默德.尤纳斯1978年创立,至今已在47个国家和地区应用。

小额信贷模式一般通过组建扶贫社区组织运作的。

小额信贷模式运作机制主要有:

(1)严格审查放款对象。

(2)严格规范贷款发放程序和严格内部管理制度。

(3)制定贷款利率期限和管理方式,贷款人在获得贷款时支付一半利息,还清本金时付清另一半利息。

4.异地开发扶贫模式。

异地开发扶贫模式。

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一些涉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某些贫困地方和某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二是当地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甚至引发某些地方病,健康尚不能保证,产业结构更无从改善,采用各种经营方式都难以脱贫。

5.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就是以市场牵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种养基地和中介组织联络千家万户“链条式”经济格局,实现种养、服务、加工、经营四环节的流水服务。

6.劳务扶贫模式。

劳务扶贫本质上为贫困地区和劳动力进入市场流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贫困地区通过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积累,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7.科学扶贫模式。

科技扶贫强调自我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注重技术,治愚与治穷结合,实行合力扶贫

8.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此扶贫模式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当地居民为现存旅游开发主体,并积聚其他各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开发工作。

戴晓宽(2006)总结的十种具体扶贫模式:

1、财政扶贫模式。

主要通过专项资金(专项转移支付)、财政体制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以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状况,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

3、“温饱工程”模式。

“温饱工程”模式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在贫困农村普及良种良法为手段,采取“以物放贷,以粮还贷”的办法,使受体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而获得扶贫的效果。

4、产业开发模式。

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是解决贫困户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5、对口帮扶模式。

对口帮扶模式实施的主体是外地政府包括外地的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资金支持、智力支持、经济合作、人才培训等等。

6、国际项目模式。

利用国外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已成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模式。

目前我国利用的外资主要有世界银行资金,亚洲银行资金,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等。

7、机关定点模式。

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这种模式成效显著,己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

机关定点模式实施的主体既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又有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定点挂钩扶贫。

8、生态建设模式。

生态建设模式实施的主体是多元性的,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个人),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通过加快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带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现粮食、人口、生态的良性循环。

9、小额信贷模式。

小额信贷扶贫是从孟加拉国引进,并在我国得到广泛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扶贫到户方式。

这种模式适应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素质,符合国家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在全国贫困地区广泛实施后,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得到了贷款的支持,对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移民搬迁模式。

移民搬迁模式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方法是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规范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长之处在于,可以通过移民搬迁,解决基本的生活与生产条件,实现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合理化配置,是扶贫开发、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一条有效路子。

李甫春(2000)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大量的扶贫开发实例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择、概括出10种比较成功的扶贫开发模式:

1、发挥亚热带资源优势,发展蔗糖产业;

2、发挥山区优势,发展林业经济;

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良性循环;

4、发挥水电资源优势,振兴民族经济;

5、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建设新家园;

6、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组织劳务输出;

7、发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优势,发展旅游业;

8、发挥边疆优势,发展边境贸易;

9、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经济作物;

10、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牛文元(2000)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薄弱。

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脆弱度较差,多属于生态脆弱带,是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对外界的承受力差,植被生态系统脆弱易变。

尤努斯.买买提(2000)、黄万纶(1994)总结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受自然影响大、可控性低、地区差异性强、封闭性强、结构简单,很容易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并进而引起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异。

而且,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使生态问题愈加突出。

赵军等(1997)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问题。

民族关系产生众多的民族问题,特殊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障碍。

马成良(1998)提出人口增长与资源占有之间的矛盾问题。

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特殊的人口政策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导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人口素质落后于其他民族;

而当地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利用率较低;

两者矛盾成为导致贫困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涂妍(2001)认为投资需求与财力薄弱的矛盾异常尖锐。

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地薄弱的财政能力和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导致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托合提汉.斯玛依(2001)认为首先应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由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国际形势等原因,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对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邓艾等(2003)、黄芳(2001)、王桂忠(2004)、余小军(2001)、马晓京(2000)、索小霞(1998)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发展以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涂妍(2001)、乔世明(2001)认为应完善可持续法制体系。

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加快地方可持续发展立法,建立健全地方法律体系,规范各种经济和非经济行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周鸿(2004)、宋蜀华和满都尔图(2004)提出消除精神贫困,实现观念现代化。

积极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态环境,树立现代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抛弃落后的观念,减缓精神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协调研究》课题组(2004),研究中提出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利益。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少数民族实施扶贫开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目前脆弱的环境状况。

这是实现其他经济利益,乃至社会及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徐君和林俊华(2001)认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很重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潜力,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和保健投资。

除了利用正规教育体系外,还应该注重利用各个民族或各个民族地区传统的教育形式培养人才。

杨清震和周晓燕(2001)提出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

通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建立合理的资金投入和收益机制,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资金短缺的状况。

三、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一)国外

1998年哈罗德·

金(HaroldGoodwin)撰文探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和贫困消除的关系,提出旅游与扶贫之间的关系。

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

P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它强调提高贫困人口在其中获取的净收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CarolineAshley,CharlotteBoyd等(2000)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为贫困

人口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促进小商业经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MatthewJ.Walpole(2000)则认为,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外来资本占据了大部分旅游市场,旅游漏损问题严重,贫困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

泰勒(Taylor,2001)在对库克岛(CookIslands)旅游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旅游替代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漏损逐步扩大,贫困人口并没有获得经济利益。

CarolineAshley,DilysRoe,HaroldGoodwin(2001)对六个实施PPT策略的案例区贫困人口参与障碍的研究表明,缺少人力资本是所有案例的最主要的障碍。

威尔金森(Wilkinson,1995)对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非正式部门的经营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参与方式和获利方式,他还进一步分析了非正式部门成为穷人的主要参与方式的四大原因:

不需要专门的技术、投资较少、作为副业不会影响其他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需要经过政府的允许或遵循政府的规章制度。

Shah,K.Tourism(2000)认为,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方式、规模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旅游发展时间、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DehraDun(1995)、Wilkinson(1995),Nicholson,T.Culture(1997)对具体地区的研究,证实了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001年4月,六个案例区实施PPT战略的研究显示,影响PPT战略成效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市场进入能力、商业经营能力、政策框架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二)国内

Pro-poorTourism(简称PPT),直译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由于我国先于PPT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因此,国内常常将PPT翻译为“旅游扶贫”。

1.旅游扶贫的内涵

(1)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宗旨

周歆红(2002)提出,旅游扶贫应该以“扶贫”为其宗旨,发展旅游业只是手段和途径,而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是其核心目标,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贫困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贫困人口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为其终极目标。

高舜礼(1997)、刘向明(2002)认为,旅游扶贫不应仅限于脱贫和“物质的贫困”,还应注重致富和“观念上的贫困”。

(2)旅游扶贫的对象

高舜礼(1997)旅游扶贫的对象,即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贫困地区,既包括了国家所界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绝对贫困),也包括了虽已脱贫但经济仍欠发达的地区。

周歆红(2002)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一定要明晰,否则会出现旅游扶贫系统识别机制“瞄不准”的问题,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问题。

(3)旅游扶贫的特征

高舜礼(1997)总结,旅游扶贫的特点是:

旅游开发扶贫成效显著;

旅游开发扶贫经历了多次高潮;

旅游扶贫具有明显的辐射效益;

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在基层;

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仿效现象突出;

市场销售以国内旅游为主;

旅游开发见效周期短;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可以选择多种脱贫致富的途径。

郭清霞(2003)在深入研究湖北旅游扶贫成功范例的基础上,借用英国PPT概念,认为旅游扶贫PPT战略的基本特征是:

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

以特色资源为发展依托;

以特色旅游产品为发展支柱;

以当地居民受益为目的;

以脱贫致富为目标;

以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4)旅游扶贫的意义

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意义在于:

向全社会展示了旅游业强大的综合功能;

扩大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

开拓发展了“大旅游”的思路;

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5)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

蔡雄(1999)旅游开发扶贫的理论依据在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2.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1)旅游扶贫可行性研究

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既要客观条件也要主观努力,具体来说客观方面要具备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主观努力上要有带头人、灵活的政策、遵循旅游开发规律、健全的管理体系等。

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政策倾斜优势、市场与需求、旅游业自身特点等方面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2)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

刘向明(2002)认为政府对旅游扶贫是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必须主导,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宏观层面与整体效益上,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

政府也不是事事主导,当贫困地区的经济被激活,当地旅游业开始兴旺时,政府应该逐渐放手,更多地让市场起作用,做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

郭清霞(2003)指出在旅游扶贫中,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曹新向、丁圣彦(2003)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通过决策、协调、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手段。

操建华(2002)认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和保障旅游业经营者的产权,以及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品等3个方面为旅游扶贫服务。

杨国靖(2001)、郭清霞(2003)、刘宝巍(2004)均指出,政府应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提出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战略和模式。

3.旅游扶贫的经济学分析

(1)旅游扶贫的效应

周歆红(2002)旅游扶贫效应就是讲旅游扶贫功能和意义、旅游扶贫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旅游扶贫的负面影响等,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旅游扶贫对地区经济的整体作用;

旅游扶贫对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效应的影响;

贫困地区人口由于旅游开发而获得的受益和代价之评估;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受益和代价之评估。

阳国亮(2000)探讨了旅游经济中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的关系,指出贫困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更大,旅游扶贫的效果更显著。

赵小芸(2004)从投资贡献(量)和投资效率(质)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的旅游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定量研究。

胡钧清(2007)从乘数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三个维度对广西省旅游扶贫的应进行了研究。

林红(2000)对“旅游扶贫”的负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扶贫”论的最大危害在于引发各地盲目开发、上项目,并提出应冷静看待“旅游扶贫”在西部开发中的效应。

(2)旅游扶贫的机会成本

杨颖(2003)提出在旅游扶贫决策中要谨慎,并对旅游扶贫的环境和社会机会成本进行论述,认为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必须关注环境和社会效应。

4.旅游扶贫战略研究

杨新军等(1998)通过对江西宁凤县旅游开发创意规划,提出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并结合旅游开发走出一条生产生活日用品的工业道路,强调“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发展地方经济,生产相应旅游商品等模式。

郭清霞(2003)通过对湖北省内20多个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扶贫的调查,总结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旅游扶贫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农旅结合模式、移民迁置模式。

胡锡茹(2003)认为云南在多年旅游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

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和边境旅游扶贫模式。

赵丽丽(2003)提出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启动与发展两大战略,确定了“观念牌、市场牌、参与牌、资金牌、产品牌、服务牌、人才牌、旅游形象牌、信息与网络牌与管理牌”等十大策略体系。

李永文和陈玉英(2004)提出了旅游扶贫开发应选择的资源—人—效益三要素系统战略思路。

梁明珠(2004)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

5.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陈秀琼和黄金火(2003)、万青(2004)、钟国平(2003)认为如果在实践中忽视社区参与,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从而没有起到旅游扶贫的作用。

郭清霞(2003)认为不能将旅游扶贫等同于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

曹艳英(2004)、刘红艳(2001)、吕连琴和刘爱荣(2002)、万青(2004)总结我国目前的旅游扶贫存在着项目的一些缺点:

产品设计单一、经营粗放,而且季节性明显、模式雷同、缺乏特色,显露出极度的初级化特征。

刘红艳(2001)、张晓慧等(2002)、周玲强和黄祖辉(2004)认为组织分散,规模小,导致难以形成区域性、规模性的整体布局和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

李春萌(2004)、程占红(2001)、万青(2004)、周玲强和黄祖辉(2004)提出因为对旅游扶贫的机会成本缺乏认识,使得旅游扶贫对环境和当地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未受到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主要有:

(1)万青,2004)提出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宣传,维护景区形象等。

(2)周玲强和黄祖辉(2004)认为应该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质量管理、服务指导、监督保障;

规范经营、保持特色、提高质量;

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

(3)李太平(2003)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4)杨新军和李同(2004)认为通过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5)钟国平(2003)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增强贫困地区旅游业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并就贫困地区旅游收入分配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提出建议。

(6)吴铮争(2004)提出了建立旅游适宜性评估体系、深度开发旅游扶贫产品等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具体思路。

6.其他专题研究

(1)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XiaoHandLiL(2004)认为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初期,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相关影响持欢迎态度,并且非常愿意接受可能出现的社区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

邱云美(2004)提出要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与利益分配机制,而且还要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郑群明和钟林生(2004)认为通过对社区和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才能保证参与式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2)旅游扶贫试验区研究

白凤峥和李江生(2002)提出了“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设想。

王炳武等(2002)对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旅游扶贫试验区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3)旅游扶贫融资渠道研究

潘焕辉(1999)认为金融部门贷款、招商引资鼓励投资、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建立股份制旅游集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等是旅游扶贫融资的五个有效渠道。

陈勇、徐小燕(2003)研究了BOT模式在我国西北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应用。

四、云南省扶贫模式总结

胡锡茹(2003)在研究云南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总结三种旅游扶贫模式:

一、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利用云南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