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6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9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篇宏观经济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067.2

6935.3

7864.3

9386.3

0805.5

美国

2744.6

4037.2

4508.6

4867.7

5228.1

5524.6

5737.1

6255.5

6563.5

6931.9

7246.7

加拿大

299.9

460.0

530.3

582.1

623.7

645.6

654.6

665.9

688.9

720.2

749.8

日本

240098

321556

350476

373731

399046

427469

454487

467413

470353

473177

/

韩国

37378

79301

109726

131371

147942

178262

214239

238704

263861

303733

348284

德国

1477.4

1834.5

2003.0

2108.0

2249.1

2448.2

2881.8

3094.5

3161.5

3312.4

3445.6

法国

2820.9

4674.5

5324.2

5723.4

6149.7

6452.2

6737.9

6918.4

7022.9

7330.0

7638.0

英国

231.5

357.1

421.3

467.5

511.0

552.4

575.8

602.0

633.1

676.4

708.1

表2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人均GDP比较(单位:

美元)

250

280

330

380

370

300

320

340

12830

16270

19810

21620

22040

22380

22600

23790

24740

25880

26980

11040

13250

15470

17690

18970

19640

19990

20270

19970

19510

19380

10440

10950

17270

23570

25460

26100

26960

28750

31490

34630

39640

2330

2260

3230

4110

4850

5770

6670

7210

7660

8260

9700

14150

10560

15400

20060

21250

22720

20660

23360

23560

25580

27510

12660

9420

13900

17810

18740

19710

20490

22490

23420

24990

8550

8180

11320

14200

15300

16170

16580

18130

18060

18340

17800

高收入国家

10810

11220

15000

18150

19230

20040

20880

22540

23090

24930

世界平均水平

2570

2520

3190

3730

3890

4010

4120

4360

4420

4470

4480

案例分析

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

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

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我国目前以生产法作为核算GDP的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

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及各种抽样调查资料。

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

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

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对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制,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

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责核算。

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主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术处理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作进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由于GDP衡量的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而实际上是一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概念。

因此,在比较某一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或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成就时,一般都要用到GDP增长率。

对表1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可知,中印两国的平均GDP增长速度都很高,基本上维持在5%-7%之间,显著高于美国2%-3%左右的平均增速。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其GDP的年均增长却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由于世界各国目前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来度量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产出总量,相应地,人均GDP就成为比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标,通常是将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人均GDP按名义汇率折算为美元,然后在各国之间进行人均GDP的比较。

世界银行1995年按人均GDP的高低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类:

76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

761-3035美元的为中下收入国家;

3036-9361美元的为中上收入国家;

9361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

另外还有一种分法是:

将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y),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的为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的为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Country)。

从本案例中表2的数据来看,美国和日本历年的人均GDP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英、法、德等国家;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韩国的历年人均GDP虽然总体上低于前述发达国家,但在绝对量上却逐年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并在1995年挤身于高收入国家之列,显示出其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地位的迅速崛起;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人均GDP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显示了其低收入国家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GDP虽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但却并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而无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与发展相关的指标,比如,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等。

另外,GDP总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与GDP总量有关,而且还与GDP的结构(包括GDP的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使用结构)有关,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再者,GDP核算本身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理论柜架要、指标体系、口径范围、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这种不完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算体系和核算实务都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

目前我国GDP核算人员正在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努力地对包括GDP核算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进。

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所质疑的GDP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如被调查对象的不实填报、某些领导的人为干预等非技术因素,要消除它们则有赖于统计立法和执法的强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付以及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尽管存在着上述问题和不足,但不可否认,GDP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测度指标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GDP核算也将随着其不断完善和细化的过程在宏观生产数据的生产和专业数据质量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案例讨论

GDP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案例2: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比较。

名义GDP、实际GDP与GDP缩减指数。

一、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中国十年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表现非常抢眼,两国的飞速发展让世界感觉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在迅速推进。

这两个国家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以美元计算,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和印度的名义GDP增长平均速度分别为8.3%和7.0%,而除了中国和印度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只有4%。

1、两国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中国将把印度落得很远

这两个亚洲国家的相似很多,包括超过了10亿的人口和多年来作为传统的贫穷的农业经济体系。

在1982年,中国人均名义GDP以美元计算只有2754美元,稍稍低于印度的人均280美元。

然而21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印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实际GDP的增长率年平均超过了9.7%,而印度只有5.7%。

在2003年,作为强劲增长的结果,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是印度5750亿GDP总量的2.5倍;

中国的人均收入是1087美元,是印度人均收入的两倍。

此外,如果以美元计算各国的名义GDP,中国占据了世界GDP总额的3.9%,而印度占据了1.6%的份额;

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各国GDP,中国额是12.6%,而印度为5.7%。

2、追赶的游戏:

印度落后中国10-13年

如果印度的实际GDP增长能够维持目前6%的水平,印度的人均GDP将在13年后达到目前中国的水平。

我们估计,在未来十年,印度的实际GDP增长将达到8%。

如果以6%或者8%的速度增长,印度整体的GDP将花费9年或者7年的时间达到中国目前GDP的水平。

到2015年,如果印度和中国保持它们的平均增长率水平长达10年,两国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将分别达到1.3万亿和3.9万亿;

如果印度设法以高于8%的速度增长,它的GDP在2015年将达到1.6万亿。

二、中国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中国央行在2004年初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出警告:

“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通化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

”该报告指出,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在2003年高达4.5%,远高于2000年0.8%、2001年0%、2002年-1.2%的水平,且在一年内从2002年的-1.2%骤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货膨胀的形势不容乐观。

案例评析

我们知道,GDP是用一国的货币为单位来计算,因此,该国GDP的变化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变动。

由于两者通常是同时增加的,为了区分由产出变动而引的GDP变动由价格变动引起GDP变动,需要区分实际GDP和名义GDP。

名义GDP是用一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实际市场价格来统计当年的GDP;

实际GDP是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相对于某一基年的)不变价格来表示的GDP。

不同时期实际GDP的增减仅仅反映着产出的增减,而名义GDP的变动则既包含了产出变动的影响,也包含着价格变动的影响。

因此,衡量经济增长要通过考察实际GDP的增长来实现。

通常情况下,名义GDP的增长会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或降低)而快于(或慢于)实际GDP的增长。

以某一个时期作为基期,则另外一个时期的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别,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相对于基期的价格变化的幅度。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通过比较(相对于某一基期的)名义GDP增速和实际GDP增速的差异,可以知道这一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程度。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动程度的具体指标就是GDP缩减指数。

具体来说,GDP缩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之间的系数,即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可以衡量从基期到本期间所发生的价格变化。

其计算公式如下:

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

按可比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

相应地,实际GDP(增加值)=名义GDP(增加值)/GDP缩减指数

使用GDP缩减指数的目的在于,把按当年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通过相关价格指数换算为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GDP(增加值),以反映除价格变动因素后GDP(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GDP(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GDP缩减指数的作用可以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反映GDP(增加值)的实际水平(如实际总量规模等);

二是可以核算GDP(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如实际发展速度、实际增长速度或发展指数等);

三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

一般来说GDP缩减指数的大幅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而大幅下降则意味着通货紧缩。

本案例中,央行正是通过GDP的缩减指数的较高变动率来推断出经济通胀压力加大的。

不同国家间名义GDP的比较需要转换各国货币,转换方式主要有两种:

(1)一般是将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GDP按名义汇率折算为美元,然后进行比较(即使和各国货币的国际汇率转换);

(2)根据各国货币与某一选定标准(一般为美元)的购买力平价(PPP)。

然后,再通过各国的GDP的缩减指数折算出实际GDP的指数。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得到的各国的GDP排名会有很大不同。

使用国际汇率转换时,由于汇率主要是国际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比价,不能确切地反映国内价格水平和本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而且汇率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货币价格变动的影响,往往不能反映两国经济活动总量的对比关系。

比如,因本货币坚挺从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价水平偏高的国家,GDP就会被高估;

反之因本国货币疲软从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价水平偏低的国家则会被低估。

按购买力平价进行核算虽然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发达国家之间的实际情况,但对发展国家经济情况的反映往往脱离实际。

因为同一类商品或服务在不同国家的质量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质量尤其是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缺乏可比性。

另外,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同一类商品在本国和外国的价格别也很大。

1、名义GDP与实际GDP是否有可能一致?

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2、GDP缩减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作为反映物价变动的指标,GDP缩减指数的优点是什么?

案例3:

“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

绿色GDP的概念。

2004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我国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作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2004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为7%左右。

众所周知,刚过去的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1%。

此前几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也超过了8%。

中国今年为何调低了经济增长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认为,这与中央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表现出了我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和行动。

叶文虎教授介绍,“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叶文虎教授说,现有的经济核算和统计方法中,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易的投入)计算在内,因此得出的经济数据是不准确的,远远高于实际。

我国各省市、各部门乃至全国公布的GDP数字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差,很可能使我们对全国的经济形态得出偏高、偏乐观的估计。

在这样的GDP数字上所作的政策决策,很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偏差。

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促进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更新和发展,我们必须尽快推行“绿色GDP”制度,摒弃不将环境投入计入成本的现行的GDP的核算和统计制度。

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据统计,1985年至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8.7%。

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

这意味着,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还有学者提出更惊人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严重超载;

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约1/2;

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

同时,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却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而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

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的1/35。

通过这种测算,中国的绿色GDP增长是负数。

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就要看这个国家的GDP。

它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的水平。

但是,天下没有免的午餐——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往往必然同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

然而,现有的GDP经济核算和统计方法却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产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因此,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会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

比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

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显然是痛苦和损失,但却使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增长。

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正体现了人们对GDP核算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进行修正的努力。

绿色GDP是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正如本案例所述,绿色GDP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而1985-2000年间,我国的绿色GDP仅占GDP的78.2%。

对单个地区的研究结果也是类似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由此可见,如果扣除环境投入和生态成本,我国近年来以绿色GDP形式体现出来的“真实国民财富”显著低于名义财富,这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惕。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从技术上看,由于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其市场价值和货币形式的价格信号就难以确定,从而无法纳入GDP统计。

专家们曾提出包括应用较多的倒算法(即按市场成本来估算项目的环境成本)在内的不少预算模型与方法,其各有优点和侧重点,也各有缺陷,均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从观念上看,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因此,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必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

如果现有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政绩观不相应发生变革,很可能给绿色GDP的推广带来很大阻力。

由此可见,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策观。

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

其中主要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和芬兰等,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也在1990年开始进行环境经济核算,提出了环境资产净积累的概念和核算体系。

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纷纷仿效。

总体上说,绿色GDP的环境核算尚不成熟,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不过,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从根本上看,离开绿色GDP人们就难以全面衡量经济的真实发展水平,也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更难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