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6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语文试题教师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字词书写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悄然(_____)屏息(_____)默契(______)翘首(_______)

kuì

____退xiá

n____熟wé

i____杆juān____刻

【答案】qiǎobǐngqì

qiá

o溃娴桅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桅。

三、语言表达

3.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______(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 

____(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____ 

(A.牢靠B.坚固C.巩固D.顽固)的, 

___(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答案】ACDCA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本题注意对原文内容的熟悉,就可以准确找出合适的词语。

四、综合性学习

4.按要求填空。

(1)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_______。

【答案】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

(2)记叙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的结构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生要熟悉新闻的结构,并能进行简单地分析。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5.(2018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阅读下列新闻,然后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通知提出,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

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

新闻标题的要求:

1.题文一致;

2.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

4.生动活泼。

要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

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

根据要求,标题可拟写为:

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五、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被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

“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3)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

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

(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国演义

(2)C(3)①逼出来的、官逼民反②上当了、祸从天降③绝处逢生

【解析】试题分析:

名著导读是中考试题中必考的一项内容,常与文学常识在一起进行考查。

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

需要平时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本题注意对《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关情节与有关林冲的歇后语的积累。

六、诗歌鉴赏

(2017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8.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8.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先找出此句运用的修辞,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

浮萍本就是孤苦无依的象征,而诗人又在“萍”字上加入“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

“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者在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的浓厚感情,喷然勃发,荡气回肠,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七、文言文阅读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孟尝君:

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

献,呈献。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闻:

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

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许:

答应D.王且何利利:

好处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1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9.B

10.C

11.D

12.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A正确;

B愿:

希望;

C正确;

D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

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停顿为: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试题分析: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B正确;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劫不去援救魏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

折节,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国之半,倒装,半国,半个魏国;

与,给;

去,离开。

翻译: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来。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芏救救魏国。

”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观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盂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观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

“泰国攻打魏国,不能攻克,但是游观的台榭已被烧毁,游观的乐趣已被夺走了。

然而燕国劫不去援救魏国,魏壬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叉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寒帮助人吗?

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

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

”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八、现代文阅读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③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④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⑤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⑦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⑧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⑨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⑩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3.第②句中“此种情况”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15.第⑤与第⑥句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_______,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_______”一词和两个“_______”字,行文很严谨。

1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17.第⑧句中“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1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4.议论。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15.不料首先已

16.“不料”一词用得好,有点讽刺的意味,表明国民党轻敌,共产党英勇善战,同时也表明国民党自以为“巩固”的布置了三个月的防线被我军攻破,他们不得民心.

17.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找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此种情况”指代的内容是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注意尽量用原句回答。

14.本题考查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表达方式共有五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记叙、议论和说明。

文中运用议论,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的反动本质。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注意选取题目要求的准确词语:

不料、首先、已。

16.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不料”一词用得好,有点讽刺的意味,表明国民党轻敌,共产党英勇善战。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B项正确,“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对敌人的嘲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秦琼卖马

陈振林

(1)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2)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

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

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

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

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

屋外立一对联:

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

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

铁嘴刘。

(3)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

其实。

“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

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

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4)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

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

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5)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

长须一捋,大声道:

“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6)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

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7)“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

”铁嘴刘按住抚尺。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8)“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9)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

“久闻大名,今日果然。

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

”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10)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

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11)暮色又合,第二晚。

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

……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

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12)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

“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

(13)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

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

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14)铁嘴刘的声音更响:

“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

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15)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

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16)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17)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

“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18)铁嘴刘轻轻捋了捋长须:

“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

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

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19)夫人也轻轻一笑:

“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

秦琼落难卖马,与单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

尽管后来一人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8.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

情节人物

蒋大人

铁嘴刘

A

听书入了迷

说得更是卖力

B

道出难言之隐

①______

C

②______

续说黄骠马

D

深鞠一躬

③______

19.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17)段和第(19)段加点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的心态,但意蕴有所不同,第17段的“轻轻”表现她,第(19)段的“轻轻”,表现她。

②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

20.第(16)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蒋大人有没有来请呢?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

21.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8.①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②探母归来听说书③回躬相敬。

19.①平和安静、淡泊名利(不重视);

有疑而问,不解。

②无疑而问,赞赏(理解)。

20.示例一

看法:

没来请

理由:

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

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铁嘴热爱说书,无志于仕途;

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团团伙伙。

示例二

来请

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发言人”发挥刘的特长;

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

(答来请,理由不宜从蒋的个私角度去思考,这样不太符合蒋的正面清廉形象。

21.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

【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情境内容】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

【效果】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

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情境内容】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具体分析效果】

(1)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概括内容”“筛选信息”题。

“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是“谁干什么”。

第一空定位到第(10)、(11)两小节,根据“说的还是秦叔宝”“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可见并未说“黄骠马之结局”,铁嘴刘在编故事等蒋大人。

第二空落实到(13)(14)小节,根据“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得出答案。

第三问抓住“刘铁嘴回躬向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2)

此题属于“揣摩人物心理”题,阅读时宜根据上下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表现的人物心理。

说话总是“轻轻”可见性格平和安静。

另外,从“倒是有一回”,夫人没有立即询问,可见淡泊名利,没把这件事放心上,不重视。

第二问联系语境,可知有“好奇不解”之心,第三问从“难得你这么用心”,可知对丈夫的理解欣赏之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