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80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底管线改造项目Word文件下载.docx

在34″管线切开位置的靠岸端和靠海端分别安装一个法兰,与48″管线相连接的靠海管段则加盲法兰封堵以便有效地与34″管线完全分离以避免影响48″管线和单点的使用。

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对34″管线进行全面检测,如果经检测不能再使用,则同样用盲法兰封堵弃管;

如果还能继续使用,则可以安装一个34″短接将原管路接通,与48″管线相连并用。

目前仍计划使用原有的单点系泊泊位,如34″管线经检测可持续使用,则新建新的42″单点系泊泊位。

本项目采用铺管船法与陆上拖拉法相结合的方法铺设全程海底管道。

因本项目的海底管线的长度长达16.5km,且管径较大,故考虑采用铺管船法。

在入海点和登陆点附件的近岸段,铺管船无法进入该区域,使用拖拉法。

海底管道沟槽开挖和回填采用后挖沟埋设法。

总施工时间约为50天。

(2)工程分析

根据施工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按照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施工海域外环境保护目标的原则,工程施工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

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

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施工机械冲洗、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

工程营运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

靠泊船舶机舱底油污水、压舱水等含油废水;

工作人员和船员产生的一般生活污水;

船舶生活垃圾及一般维修垃圾;

根据海底管道施工和运营特点,本项目的非污染影响因素主要为:

海底管道建设对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

海底管道铺设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海底管道铺设对通航环境的影响。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质现状

海水水质调查时间为2012年3月(12个站位)及2009年10-11月(20个)。

2012年3月调查由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完成,2009年11月调查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12年3月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pH、DO、COD、硫化物、活性磷酸盐、油类、总汞、铜、铅、锌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无机氮出现轻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涨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9~1.67,平均值为1.28,其中表层和底层的超标率均为67%;

落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5~1.61,平均值为1.25,其中表层和底层的超标率分别为75%和67%。

海水无机氮的主要形态为硝酸盐,说明陆源输入是无机氮的主要来源。

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pH、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汞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从超标情况看,海水的主要污染要素为铜、铅、锌和石油类。

海水石油类出现轻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

锌、铅和铜超标率较高。

(2)沉积物现状

海洋沉积物调查时间为2012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茂名东南附近海域内共布设6个表层采样站。

对采样获得的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特征统分析,发现茂名东南附近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砂(S)和粉砂(T)为主。

调查海域有机质、硫化物、总汞、铜、铅、镉、锌、和石油类均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说明该海域沉积物质量十分良好,完全满足海洋功能区的要求。

由于近岸以砂质为主,不利污染物蓄积,因此污染物含量普遍较低,而外海粉砂质区域则污染物相对含量较高,特别是P11站,尽管是离岸最远的站点,但多数污染物含量较其它站点高。

(3)海洋生态环境(包括渔业资源)现状

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12年12月共布设12个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站、8个浮游生物调查站、8个底栖生物调查站、2个潮间带调查断面;

2009年共12个生态生物资源调查站位。

其中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分别为8个,10个底栖动物调查,3个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2012年调查在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中选取了3大类9种生物进行生物体内残毒(残毒因子包括Cu、Zn、Pb、Cd、Hg和TPHs)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生物(以C字母开头的站号)体内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高于底栖生物。

在岩石上附着生活的牡蛎,对重金属铜和锌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种类,而且由于牡蛎半暴露在空气中生活,体内污染物相对较难排出体外。

从不同类群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平均含量来看,贝类体内铅的含量明显不高,而铜、锌和石油烃的含量相对高于软体类和鱼类。

软体类和鱼类样品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均小于1,而单项标准指数值大于1的生物均为贝类,其中僧帽牡蛎的超标项目有4项,其它3种贝类的超标项目为2项。

从不同类群生物的各项平均标准指数可以看出,贝类的超标项目为铜、铅、镉、锌和石油烃,样品超标率分别为25%、25%、75%、75%和50%(由于分析样品数偏少,超标率仅供参考);

软体类和鱼类的6项评价因子均未超标。

生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博贺港东南海域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铜、铅、镉、锌和石油烃均超标,而鱼类和软体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在4种贝类之中,潮间带的僧帽牡蛎受污染较严重,这与其活动能力弱且对重金属(特别是铜和锌)的富集能力较强有一定关系。

●2012年12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调查海域涨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4~2.35)mg/m3,平均值为1.27mg/m3;

落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5~2.54)mg/m3,平均值为1.24mg/m3;

涨、落潮差异不大,表层和底层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大,各站叶绿素a含量差异较明显明显,均为从北到南含量增加。

海区大部分叶绿素a含量低于2.5mg/m3,为典型的贫营养。

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2门19属52种,硅藻种类最多,有16属31种,占总种数的59.6%;

个体数量平均为5.48×

104个/m3,占浮游植物总平均的83.3%;

全海区浮游植物数量范围为(0.64~25.30)×

104个/m3,平均为6.57×

104个/m3,为低水平。

赤潮生物个体数量范围为(0.48~20.8)×

104个/m3,平均为5.29×

104个/m3,占浮游植物总平均的80.6%;

有毒的赤潮生物数量平均为0.11×

104个/m3,占浮游植物总平均的1.7%,占赤潮生物总数量的2.1%。

硅藻为优势类群,硅藻的个体数量及其分布决定了浮游植物总个体数量及其分布;

赤潮生物的种类丰富,数量优势度较高。

海区浮游植物的最大优势种是旋链角毛藻,第二优势种是诺氏海链藻,第三优势种是洛氏角毛藻。

调查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示海区浮游植物水环境变化有规律,海区多样性高,指示为清洁。

调查区各站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且差异不明显。

调查区各站优势度均较低,在0.55以下。

调查海域共鉴定出终生浮游动物53种和9类阶段性浮游幼体。

桡足类种类最多,有24种,占总种数的(含阶段性浮游幼体)38.7%;

其次是水母类,有12种,占19.4%;

毛颚类和被囊类分别为5种和4种,其他类群均为1种。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32.51~343.53ind/m3之间,平均159.54ind/m3。

生物量在139.29~327.27mg/m3之间,平均209.70mg/m3。

优势种为五角水母、中华哲水蚤、夜光虫、平大眼剑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优势度分别为0.250、0.208、0.142、0.025和0.024。

多样性指数在2.66~3.70之间,平均值为3.08;

均匀度在0.51~0.81之间,平均值为0.64。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处于较高的水平,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6大门类66种(含少数未鉴定到种的种类),节肢动物(甲壳类)有23种,软体动物有14种,脊索动物(鱼类)、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和腔肠动物分别有13种、10种、5种和1种。

密度变化范围为(0~640)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9ind/m2;

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149.68)g/m2,平均生物量为37.79g/m2。

优势种为白龙骨乐飞螺和须赤虾,优势度分别为0.033和0.057。

种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66~3.51,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75~0.98,丰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07~3.01。

从平均值看,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处于中等水平。

2012年博贺港东南海域春季调查两个沙滩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有5大门类31种。

其中C1断面的潮间带生物主要由贝类和甲壳类构成,而C2断面主要由小个体多毛类构成,因此C1断面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C2断面。

●2009年9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调查海域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是5.01µ

g/L~21.77µ

g/L,从生物角度来看,水体已达到中营养状况。

叶绿素a值处于一般水平,不同站位差别小。

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113.12~153.35mg·

C/m2·

d,不同站位差别不明显,平均值为128.10mg·

d。

浮游植物调查经初步鉴定有硅藻、甲藻、蓝藻、金藻和黄藻共5大门类18科76种(含变型及个别未定种的属)。

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有10科59种,占总种类数的77.63%;

其次是甲藻门,有5科12种,占总种类数的15.79%;

蓝藻类有1科2种,占2.63%;

金藻类有1科2种,占2.63%;

黄藻类有1科1种,占1.32%。

主要是硅藻类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的种类最多,出现了9种;

其次为根管藻属Rhizosolenia,出现了8种;

甲藻类的角藻属Ceratium的种类也较多,有6种。

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2.79~3.82之间,平均为3.23;

种类均匀度方面,其分布范围在0.57~0.76之间,平均为0.64,且其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相似。

浮游动物经初步鉴定有11个生物类群,共53种。

桡足类平均密度为617.67ind/m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78%,浮游幼虫类平均密度为134.58ind/m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17%,其他种类如原生动物、水母类、翼足类、枝角类、涟虫类、端足类、樱虾类、毛颚类和有尾类等,它们大部分属沿岸和近岸区系的普通种,虽然出现的数量不多,但在调查的海域内分布也较为广泛。

生物量变化幅度为61.76~231.25mg/m3,平均生物量为135.52mg/m3。

密度变化幅度为156.18~2697.65ind/m3,平均密度为796.72ind/m3。

主要优势种是由桡足类的小拟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微剌哲水蚤、简长腹剑水蚤、拟长腹剑水蚤、驼背隆哲水蚤和丹氏纺缍水蚤等组成,其优势度指数在0.03~0.27之间。

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3.03~4.09之间,平均为3.69,均匀度范围在0.67~0.87之间,平均为0.81。

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

底栖生物共出现了包括腔肠动物、多毛类动物、螠虫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等8大门类在内的大型底栖生物60科92种(含个别未定种的属,下同)。

以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26种,占总种类数的28.26%;

其次为软体动物,有25种,占总种类数的27.17%;

多毛类种类也较多,有21种,占22.83%。

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属较高水平,平均生物量为106.5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51.67Ind./m2。

生物量的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生物量为68.42g/m2,占总生物量的64.2%;

栖息密度的组成则以多毛类为主,最高密度为多毛类动物,其密度为84.17Ind./m2,占总栖息密度的33.4%。

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1.94~3.70之间,平均为2.75;

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65~0.95之间,平均为0.85。

比较显示,本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潮间带生物经鉴定隶属于35科69种,以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动物,其中甲壳类动物现了24种,占总种类数的34.78%;

软体动物出现了22种,总种类数的31.88%;

多毛类出现了7种,占10.14%;

棘皮动物出现了6种,其他类动物出现了1~5种。

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51.5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6.89ind/m2。

软体动物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生物量为124.16g/m2,占总生物量的81.9%,其次为甲壳类动物,生物量为14.61g/m2,占总生物量的9.6%;

栖息密度最高的为软体类动物,栖息密度为21.78ind/m2,占总栖息密度的46.4%;

其次则为多毛类动物,其密度为10.22ind/m2,占总密度的21.8%。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95,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90。

本调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指数值均属甚高水平,表明本潮间带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3)渔业资源状况

本次鱼卵仔鱼调查为10月份,仍属鱼类繁殖的后期,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和数量中等,共出现了鱼卵仔鱼3目5科6属9种,共计20个鱼卵仔鱼种类,属于优质种类的有金线鱼属、日本金线鱼、鲱鲤属、鯻和舌鳎科等,属于经济种类的有石首鱼科、小公鱼、多鳞鱚、鲾属和丽叶鲹等;

水平拖网鱼卵平均密度为295个/1000m3,仔鱼的平均密度为141尾/1000m3,垂直拖网鱼卵平均密度为289个/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02尾/1000m3,鱼卵密度以12号站为最高,其次为11号站,而仔鱼最高出现在11号站,其次为7号站;

鱼卵的数量以水平拖网法为高,而仔鱼则以垂直拖网法为高;

优势种类为康氏小公鱼和小公鱼、短吻鲾、小沙丁鱼、鰕虎鱼科、眶棘双边鱼、日本金线鱼和金线鱼等,鱼卵或仔鱼均有出现,有一定的数量;

由于本调查海域位于粤西中部的茂名博贺,为南海北部的近岸海域,属热带-亚热带的交汇区,有机质、营养盐含量较高,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是多种经济鱼类的索饵、产卵和繁殖场所之一。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包括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通航环境和通航等的影响预测。

(1)对水质环境的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施工人员(包括陆上和船舶上)的生活污水由资质单位接收处理,不向海域排放;

施工船舶含油污水,施工单位将执行铅封,陆上接收处理;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船舶垃圾由陆域接收后,送城市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清管试压废水经沉降后排入附近的沟渠。

施工期的污染物均得到了收集处理,不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

由各船舶自行将污水交给海事部门指定的专业处理公司收集和处理。

技术改造后,对到港油船产生的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置方式不变,均由船舶自行交给海事部门指定的专业处理公司收集和处理。

固体废物统一收集后由协议单位外运处理。

因此,营运期也不向海洋环境排放污水,正常情况下对水质环境不造成影响。

本项目基本不向海域排放污染物,主要的环境影响轻微,仅在事故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主要的环境问题为溢油事故风险。

按照管线与接驳原油设计,考虑最不利的情况,以8000t事故一次性溢油情形估算事故性溢油所造成的影响,溢油地点为接驳点、管线中段,背景风场与流场组合为大潮低潮东北风,大潮高潮西南风,预测了72小时的漂移情况。

结果表明,大潮涨潮、NE风向、风速8.8m/s的组合情况下,管线中段油膜漂移扩散影响的范围最大,最大扫海面积为234.6km2。

可见在发生严重溢油事故情况下,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海底管线铺设基础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

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很小,经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

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固体废物均得到收集处理,均不向海域排放。

因此,正常情况下对工程附近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铺设管道占用部分海域,将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造成所占用的海区底栖生物损失。

施工期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很少,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固体废物均得到收集处理,不向海域排放,因此,在正常排放情况下也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在极端不利情况下,溢油等扩散范围较大,对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目标有一定的影响。

按照《规程》,当进行生物资源损害赔偿时,应根据补偿年限对直接经济损失总额进行校正。

施工期管沟形成对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的持续性生物资源损害实际影响年限低于3年,按3年进行补偿,由此计算,本工程造成的生态损失总赔偿额为31.95万元。

(4)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工程周围的敏感目标主要有:

海底管道周边海域水质与生态环境、茂名竹洲岛水产资源特别自然保护区;

阳西青洲龙虾自然保护区;

青洲海域水产资源增值区;

博贺港区;

放鸡岛东部海珍品护养区;

茂名放鸡岛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博贺贝类增殖区、南海机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等。

工程码头施工将使幼鱼和幼虾保护区的底质遭受破坏,造成底栖生物损失。

本项目对海底底质的扰动共造成底栖生物4.908t受损。

受损的底栖生物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影响不大。

底层悬沙增量除使得博贺贝类增值区北部小范围海域水质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敏感保护区划定的范围均在超标海域范围之外,垂向平均悬沙增量的影响则更小,均不会对敏感目标造成影响。

管线施工完成之后,敷设于海床之下2m,对各敏感目标不产生影响;

营运期在落实各项船舶污染物接收措施前提下,不向海洋环境排放污染物,也不会对敏感目标造成影响。

但是如果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会对茂名竹洲岛水产资源特别自然保护区、阳西青洲龙虾自然保护区、青洲海域水产资源增值区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防止溢油事故发生,提高溢油应急反应能力和设备的配备是防止溢油事故造成大规模环境污染事故的关键。

(5)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本项目涉海工程主要为管道工程与单点系泊装置,管道工程埋藏在海底海床以下,单点系泊装置浮于海面。

管道工程为埋设形式,铺管施工完成后,海床可在浪流作用下回复到原状,因此不对潮流动力产生影响。

(6)地形地貌与冲於环境影响

工程所在区域属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区的西南缘,南临南海,水东地区海岸在多种地质和动力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样的地貌类型,主要海积平原、海滩、砂泥质潮滩、泥质潮滩以及少量的红树林海岸,其中水东湾、博贺湾为典型的沙坝泄湖海岸体系,形成了利于港口开发的潮汐通道和掩护水域。

由于本项目不改变海床地形地貌,因此本工程不对冲淤环境产生影响。

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本工程建成后,主要装卸货种为船用原油,货种性具有可燃性、爆炸性、低毒性、易扩散流淌、易积聚静电、忌接触强酸、强氧化剂等主要的危险危害特性。

上述特性是导致本工程生产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危险、泄漏扩散危险危害的内在原因。

(2)根据本项目涉及的原油接卸、输送等工艺环节,在类比同类项目事故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本项目风险类型为原油泄漏、火灾和爆炸。

(3)本工程燃料油一旦发生池火其火势是相当猛烈的,而且在风速影响下,火焰倾斜角度达到53°

这样大的火势增大了火焰热辐射的危害范围,特别是加重了对火焰下风向的设备及人员的危害。

(4)工程码头装卸作业或管道一旦发生大、中型泄漏事故,均会有大量燃料油泄漏出来;

泄漏出来的燃料于会在地面、水面流淌,在操作平台或水面形成一定面积的液池,液池内的物料经过蒸发,在液池表面形成蒸气云并向大气扩散,最大危害距离可达数百米;

泄漏的燃料油如在水面流淌具有不确定性,其危险危害更大。

(5)在码头发生不受控制的溢油事故后,会对项目周边海域和环境敏感目标产生影响,但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珠江口海域实际溢油事故的案例类比分析显示,本工程海域一旦发生较大规模溢油事故,会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损害,其影响将是显著和较长期的。

(6)本技改工程显著降低原工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消除了原有水下管道发生泄漏的事故源,有利于降低项目的环境风险。

5、清洁生产

本项目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资源利用、污染控制措施及控制管理水平方面,都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环境协调性较好。

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说,其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居民,调查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项目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项目用海表示支持,但有少部分受访对象对本项目用海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用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用海作业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6、主要环保措施

(1)施工期

●水治理措施及建议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船舶废水、清管试压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1)加强施工船舶防污管理,船舶铅封后污水由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

(2)海底管道试压就近取水,采用清水试压,试压水中不添加示踪剂等有毒化学物质,在试压水排放点设坑,澄清后排放。

加强试压水监测,待充分澄清后排放,必要时,采用砂滤法过滤悬浮物,排放水中悬浮物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第一类标准,即悬浮物含量低于20mg/L。

●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弃入海洋,应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人员居住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施工船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到岸上,各类垃圾分开收集,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2)施工期间产生的工程渣土,部分用于回填,不能回填的集中收集、处置,不得随意抛弃。

●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1)海底管线的铺设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产卵、洄游或经济水产类的捕捞期。

(2)深水段海底管道采用铺管船敷设,采用后挖沟自然回填。

后挖沟过程应控制海底管沟开挖进度和宽度,减轻施工过程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减少悬浮泥沙产生量,减轻施工过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2)营运期污染防治对策

●水污染防治对策

(1)到港船舶的生活污水

若靠港船舶的生活污水由茂名港区的废弃物和污水接收船接收处理。

(2)到港船舶机舱油污水

靠港船舶舱底油污水应经自备油水分离器处理达标后在港外排放,不得在港内排放,排放应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的要求。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终端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垃圾桶和液体容器,用以收集固体垃圾和液体废弃物,并转输给茂名港区的废弃物和污水接收船接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