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32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1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5文档格式.docx

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被膜存在两种主要蛋白质抗原,血凝素(HA)与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抗原与病毒致病性有关,其变异也与流感流行有关;

决定流感病毒这两种抗原的基因极易发生变异,由病毒基因核苷酸突变所致的抗原变异称为抗原性漂移,病毒通过重组不同病毒株(包括来自于动物流感病毒)基因所致的抗原变异为抗原性转换,前者可造成小流行与暴发流行,后者可造成大流行与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对热不耐受,对常用物理与化学消毒方法敏感,如干燥、紫外线照射、乙醇、乙醚、漂白粉等均可灭活流感病毒。

病人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潜伏期末到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如与污染玩具、物品等接触;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可持续一年左右,不同型别流感病毒间没有交叉免疫。

【诊断要点】流行性感冒诊断分为临床诊断与确诊。

1.流感流行季节与接触史流行性感冒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患病前有密切接触史,如与家庭成员、同事中有流行性感冒患者接触。

2.典型的临床表现流行性感冒发病初期以及轻症患者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差别不大;

典型流感发生在接触后1~3日发病(潜伏期),多表现为发热(可在39℃以上)、畏寒、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咳嗽、鼻塞、流涕,部分患者可有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等表现;

体检可见颜面潮红、眼结

膜充血与眼球压痛、咽部充血、口腔黏膜疱疹等,普通型流感患者大多在一周内病情逐步缓解;

严重者可并发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友细菌性肺炎。

3.实验室与X光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可增加,继发细菌感染后白细胞可增加;

胸部X光片检查对合并肺炎具有诊断价值。

4.确诊性检查对临床诊断为流感患者,可采集患者血样或鼻咽分泌物进行抗体和病毒检查,病毒检查阳性是确诊依据,但必须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进行。

【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均为非基本药物),这些药物需要早期应用,同时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对密切接触者还有预防作用;

流感大多属于白限性病毒感染,患者可适当休息、多饮水、进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对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明显

者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小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Reye综合征);

咳嗽者可选用复方甘草片(溶液)或喷托维林治疗,进食不佳者可适当短期补液,如葡萄糖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同时加入维生素C与氯化钾。

对严重合并症者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1.流行性感冒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乙类),诊断后需要及时报告疫情。

2.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办法,对流感患者及其接触者需要实行医学观察,采用不同的隔离措施。

3.抗菌药物对流感治疗无效,无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只有患者继发细菌感染后才需加用抗菌药物。

4.流感预防可以采用不同措施,在非流感流行季节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人体抵抗力具有预防作用;

流感流行季节前对老年、幼儿、免疫力低下患者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流感发生;

在大流行期间应该对全民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对密切接触者可以采用药物(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均非基本药物)进行预防。

第三节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概述】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常见细菌性感染,儿童、青少年多见;

多两侧扁桃体同时受累,乙型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

上述病原体多属于正常人口腔及扁桃体内正常菌群,

只有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袭人体导致感染,而受凉、潮湿、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继而可发展到对侧,咽痛剧烈者,吞咽困难,可有同侧耳痛;

由于咽部及软腭肿胀,讲话言语不清,呼吸费力;

如果发展为扁桃体周围炎,还可出现张口受限;

若炎症侵及咽鼓管,则可有耳闷、耳鸣和听力减退。

患者多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头痛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40℃以上。

婴幼儿可有腹泻。

2.体格检查患者呈急性热病容,扁桃体肿大明显,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在隐窝口有渗出物。

脓点可融合成假膜状,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留出血创面。

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可发现腺样体或舌根扁桃体红肿,下颌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3.实验室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食用易消化富于营养的半流质或软食。

咽痛较剧,高热、头痛与四肢酸痛者,可口服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2.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

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

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

1.化脓性扁桃体炎需要注意与猩红热、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白喉等相鉴别。

2.化脓性扁桃体炎可以引起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如扁桃体周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咽后脓肿等,由于抗菌药物应用现已少见;

全身并发症主要与链球菌所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如急性风湿热、急性肾炎等。

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请专业医师会诊处理。

3.对反复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可进行扁桃体摘除,但需要严格掌握,摘除指针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是否有并发症以及扁桃体局部情况综合考虑。

第四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概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致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

感染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可并发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细菌感染;

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理化因素诸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气体;

过敏物质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质、药物等。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或气候变化时,各种年龄人群都可发生。

1.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患者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1~2天后咳嗽加剧,痰液增加,从黏液痰转变为黏液脓痰;

咳嗽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胸腹肌肉疼痛;

发热少见;

体格检查多无特剐发现,偶有呼吸音粗糙。

患者全身性症状可在3~5天消退,但咳嗽可持续较长时间。

2.实验室检查血象大多正常,淋巴细胞可以增加,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X光胸片正常。

1.对症治疗。

咳嗽可用喷托维林(25mg,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l0ml,每日3次),祛痰可口服溴己新(8~16mg)或氨溴索(30mg),每日3次;

有支气管痉挛者可加用氨茶碱口服(0.lg,每日3次);

发热过高者可用解热镇痛药。

2.合并细菌感染者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选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氨苄、阿奇霉素等口服。

3.对有明显诱因者,需要加以去除,如粉尘、有害气体防护。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大多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2.反复发生者,需要寻找原因或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第五节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

【概述】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导致的后果;

慢性支气管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老年人发病率更高。

慢性支气管炎除了常年咳嗽咳痰外,在气候变化、理化因素刺激、感染等情况下,病情可以加重,即所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

反复急性加重可加重患者呼吸道损害,逐步导致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等。

1.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的情况下,凡有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炙。

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一周内出现症状加剧,或痰量增加,或咳脓性痰,或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时可诊断为急性加重;

体格检查以肺部广泛干湿鸣音为主,长期发作者有肺气肿体征。

3.实验室与X光检查急性加重者血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加;

X光胸片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部分患者可见支气管周围炎。

有喘息者可口服氨茶碱(0.lg,每日3次)或沙丁胺醇(2~4mg,每日3次)。

2.合并细菌感染者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选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氨苄、阿奇霉素等口服;

重症患者可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

1.细菌感染只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原因之一,不能单纯依赖抗菌药物治疗。

2.针对急性加重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体育锻炼、呼吸、耐寒能力锻炼,对减少急性加重有益。

第六节 社区获得性肺炎

【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c0mmunity-acquiredpneum0nla,CAP)又称为医院外肺炎,指在社区环境中人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

与住院患者所发生的院内感染肺炎不同,两者在患病人群、病原微生物构成、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须区别对待。

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病原体都可以引起CAP,临床最常见病原茵是肺炎链球菌,在不同地域非典型病原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发生比例差异较大;

对有基础疾病患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可以引起CAP,老年患者革兰阴性菌明显增加;

有慢性肺损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也不少见,吞咽困难与神志不清等伴有吸人危险者,厌氧菌感染不少见。

虽然抗菌药物广泛使用,CAP仍然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特别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更高。

1.临床符合以下1~4项中任意一项加第5项者,均可确诊为CAP:

(1)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2)发热;

(3)体检发现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血白细胞>

10×

l09/L或<

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光检查发现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2.确诊CAP之前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栓塞、肺不张等。

3.确诊为CAP患者,需要判定是否为重症肺炎,重症肺炎需要及时住院,甚至人住监护病房。

凡具有以下情况者需要考虑重症肺炎:

(1)呼吸>

30次/分钟;

(2)Pa02<

60mmHg或Pa02/Fi02<

300;

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3)血压<

90/60mmHg;

(4)胸片发现炎症累及双侧或多叶肺;

(5)尿量<

20ml/h或<

80ml/24h。

1.对症治疗患者应休息,咳嗽可用喷托维林(25mg,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l0ml,每日3次)、咳痰明显者可口服溴己新(8~16mg)或氨溴索(30mg,每日3次);

体湿高者可适当补液(5%葡萄糖氯化钠十维生素CJ-氯化钾)。

2.抗菌治疗根据患者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抗菌药物。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可门诊治疗,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阿莫西林)±

红霉素(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也可用大剂量青霉素G(240万单位,每6小时1次)或头孢唑林(2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

红霉素(阿奇霉素)口服治疗;

疗程1~2周;

(2)老年、有基础疾病、病情稳定者可门诊治疗,可选用头孢呋辛(1.5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

也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阿莫西林)±

红霉素(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或左氧氟沙星(5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吞咽困难或神志不清,有呼吸道吸入厌氧菌感染可能者,可加用克林霉素;

(4)军团菌感染者须用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疗程2周;

(5)重症肺炎患者头孢曲松十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及时住院抢救。

1.CAP病原复杂,有条件的医院应在用药前采集合格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2.CAP诊断后应及时用药,以免延误治疗;

抗菌治疗3天后根据患者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

3.危重症患者需要积极抢救,包括有效的抗菌治疗、救治休克、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第七节 急性化脓性胸膜炎(急性脓胸)

【概述】化脓性胸膜炎又称脓胸,是胸腔细菌感染,多源于周围邻近器官感染蔓延(如肺、食管、腹腔)或感染血行播散而至;

急性化脓性胸膜炎迁延不愈成为慢性化脓性胸膜炎,急性化脓性胸膜炎主要治疗原则为抗菌治疗与引流,慢性化脓性胸膜炎以手术治疗为主。

脓胸多由多种细菌所引起。

常见的病原菌在婴幼儿(<

5岁)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在>

5岁、发生于急性肺炎后者,多为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在亚急性和慢性患者,多为厌氧链球菌、拟杆菌属、肠杆菌科细菌。

1.急性起病、发热、胸痛、咳嗽;

脓液量大时可有胸闷和呼吸困难;

单纯脓胸者咳痰较少,并发支气管瘘者咳嗽剧烈,咳出脓痰或脓血痰;

体检为胸腔积液体征,如叩浊、呼吸音减弱、语颤减弱。

2.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X光胸片发现胸腔积液;

B超可探及积液,可以通过B超定位进行穿刺抽脓。

3.胸腔穿刺抽得脓液可以确诊。

【药物治疗】急性化脓性胸膜炎的治疗原则是抗菌、排脓、促进肺复张。

1.抗感染治疗。

对血源性感染脓胸,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可考虑头孢唑林(2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阿米卡星(0.2g,肌内注射,每日2~3次)或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8小时1次,静脉或肌内注射);

如果继发于肺部感染,参考各种肺部感染情况用药,一般可以选用头孢曲松(2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克林霉素(6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

抗菌药物疗程3~6周。

2.急性化脓性胸膜炎需要积极排脓,可以采用穿刺冲洗、闭式引流等措施。

1.急性化脓性胸膜炎是严重感染,需要积极救治,以免迁延为慢性,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2.穿刺引流脓液应进行微生物检查,包括培养与细菌涂片检查;

抗菌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整。

3.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所列抗菌药物可能不能满足急性化脓性胸膜炎的治疗需要;

基层医疗机构在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应转上级医院治疗。

第八节 肺脓肿

【概述】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菌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感染。

肺脓肿感染来源主要在于内源性吸人和血流感染,吸人性感染者多因口咽部疾病、昏迷、麻醉等导致口鼻咽部寄生菌吸人肺内,造成细小呼吸道阻塞感染,细菌以厌氧菌为主,也可混合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

血源性肺脓肿多源白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细菌经血流播散而致,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1.临床表现患者多急性起病,以畏寒、发热开始,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咳嗽、咳黏液或黏液脓性痰;

脓肿溃破于支气管后,患者咳嗽加剧、咳出大量脓痰,体温随即下降;

由于肺脓肿感染以厌氧菌为主,痰液常带有腥臭味。

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慢性肺脓肿患者白细胞可能不高。

3.X光检查早期肺脓肿表现为肺内大片边界模糊的浓密炎性浸润影,待脓肿形成后,浸润影中出现圆形或不规则透光区及液平;

血源性肺脓肿多表现为肺内多发、散在的小片炎性影,其中可见脓腔或液平。

4.病原检查确定感染病原对选择抗感染治疗非常必要。

采集脓液进行普通与厌氧培养,但所得标本最好取自感染部位,以免口腔细菌污染;

怀疑血源性肺脓肿者,同时进行血培养。

5.肺脓肿需要和肺内其他空腔性病变相鉴别,如肺结核、肺癌、肺阿米巴病等。

1.抗感染治疗吸人性感染者多以厌氧菌为主,可选择大剂量青霉素G(24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甲硝唑(0.5g,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

血源性感染者可选择苯唑西林(2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或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阿米卡星(0.2g,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或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

有细菌检验结果后,结合临床与细菌药敏结果决定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肺脓肿抗菌药物疗程6~10周,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口服抗菌药物。

2.脓液引流对肺脓肿治疗非常重要,一般采用体位引流的方法,将脓肿部位置于高位,在患部轻拍,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3.支持治疗对营养不良者,须加强支持治疗,包括鼓励进食、输注葡萄糖液等。

1.对吸人性感染者,需要寻找吸人原因加以处理,以免反复感染;

2.青霉素过敏者,吸人性感染可选用甲硝唑十克林霉素;

血流感染可选用万古霉素(l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非基本药物)。

第九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多种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与心室内膜所致;

由于抗菌药物的应用、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减少、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病学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心内膜炎的基础疾病已经从风湿性心瓣膜病转变为以退行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静脉药隐等为主,瓣膜感染部位、病原菌也有所不同,虽然草绿色链球菌仍然占心内膜炎病原菌较大比例,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等感染也呈增多趋势。

【诊断要点】我国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Duke标准,以下为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临床表现

(1)主要标准

1)阳性血培养结果:

两次血培养培养出典型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超声心动图发现典型心内膜炎表现:

赘生物、脓肿等。

(2)次要标准

1)易患因素:

心脏病史或静脉药隐;

2)发热≥38℃;

3)外周血管病变表现:

动脉栓塞、出血、动脉瘤、Janeway损害等;

4)免疫系统表现:

肾炎、0sler结、ROth点等;

5)超声心动图的非典型表现。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1)确诊:

两项主要标准或一项主要标准十三项次要标准或五项次要标准;

(2)疑似诊断:

介于确诊与非感染性心内膜炎之间者;

(3)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他诊断可以解释临床表现者或抗菌药物短期治疗(≤4天)后所谓“心内膜炎”症状完全消失者。

【药物治疗】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需要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临床应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或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1.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已超过12个月的患者感染病原菌多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抗感染治疗选择大剂量青霉素G(32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阿米卡星(0.2g,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或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疗程4~6周。

2.心脏手术后时间在12个月以内以及静脉药隐者发生的心内膜炎,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大,可选用苯唑西林(2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或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阿米卡星(0.2g,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或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治疗,疗程4~6周。

1.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严重感染性疾病,由于病情复杂、患者基础疾病存在、病原菌多样等,一般基层医疗机构处理该感染可能存在困难,建议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做基本治疗后应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处理。

2.感染性心内膜炎抗感染治疗最好依据病原检查结果进行。

3.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或其他特殊情况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第十节 急性膀胱炎

【概述】膀胱炎可以分为急性膀胱炎和复发性膀胱炎,复发性膀胱炎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与急性膀胱炎相同;

膀胱炎是最为常见的尿路感染,多见于女性,特别是生育期与老年女性发病率高。

引起急性膀胱炎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常见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

膀胱炎乡因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而致。

复发性膀胱炎与尿路畸形、结石、膀胱反流、糖尿病、雌激素水平低下等有关。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的尿路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甚至出现尿失禁;

尿液浑浊、血尿,甚至尿血现象也比较普遍;

急性膀胱炎多伴有下腹部疼痛与压痛,发热少见;

新婚期女性发生的急性膀胱炎称为蜜月综合征。

部分急性膀胱炎可不治自愈。

2.小便检查尿液混浊或肉眼血尿,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白细胞。

1.症状明显者需要适当休息,多饮水。

2.抗菌治疗一般口服3天下列药物之一即可:

复方磺胺甲噁唑(2片,每日2次)、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呋喃妥因(0.lg,每日3次);

对复发性膀胱炎需要消除导致复发的原因,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5:

1)625mg,口服,每日3次;

复发频率过高患者,可采用每晚睡前口服一次上述药物预防复发。

1.复发性膀胱炎患者需要积极寻找复发原因,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2.对上述治疗无效者,需要进行小便培养,根据细菌种类与药物敏感性选择药物。

第十一节 肾盂肾炎

【概述】肾盂肾炎是指肾盂、肾盏以及肾实质的感染,根据临床表现与病程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的处理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

肾盂肾炎是我国肾功能衰竭常见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