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377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省优获奖教案第4课《安妮日记 节选》教案Word下载.docx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活动3【活动】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

“没有日记,也就无我。

”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

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

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

安妮的父亲奥托·

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

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

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她为什么这样想?

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

“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

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

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

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活动4【活动】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

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

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

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

“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

”“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

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

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

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活动5【活动】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

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

《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

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

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

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

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活动6【练习】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

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

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为农村班,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刘禹锡、怀才不遇杜牧、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代表作品。

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

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

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

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有诗道:

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

于中秋赏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颂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齐读体会情感。

3.配和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

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

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

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

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老师板书

讨论明确: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位赏析

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学身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唱词。

五、拓展延伸

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

说来大家听听。

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谈谈自己看法?

(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

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七、板书设计

怀子由——离愁别恨

月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豁达豪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 

疏通词的大意 

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

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

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 

品味 

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

(如:

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

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

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 

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

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本文转自【我的范文网】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大致了解本词的内容,体会具有生命力词句的思想感情。

2.借诵读感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本词中的词句,逐步提高在写作时运用古诗词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

2.背诵全文、运用名句。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想 

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媒体设计

教师配乐朗读,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并演示该课文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的。

现代还有歌一些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确:

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

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

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

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

思念亲人)。

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

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散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 

请一同学起来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

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

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

“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

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

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

好。

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

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

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

(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

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

<

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右提供参考情境:

a:

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

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

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