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399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docx

五年制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

《法医系儿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907

课程名称:

儿科学

英文名称:

pediatr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学时:

45讲课学时:

36见习学时:

9

学  分:

3

适用对象:

法医学

法医系儿科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我省至今一直缺乏供五年制法医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儿科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地进行法医专业儿科教学,特编写了本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法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通过儿科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编写时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法医专业学科特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法医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侧重、更改与补充。

儿科教学课程主要为课堂讲授及部分见习,总学时45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习9学时,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点章节作为教学内容,他们包括绪论、小儿喂养、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婴幼儿腹泻、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造血系统疾病、先心病、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泌尿系统疾病、化脓性脑膜炎、小儿结核、克汀病、中毒性菌疾等,要求法医专业学生通过儿科学专业知识的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章节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法医学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启发诱导下,不但能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在运用和继续钻研上得到启发,养成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题下,结合本专业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分期的主要特点。

2、了解儿科学的特点。

学时安排:

理论课:

3学时;实习课:

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儿科学特点、儿科各年龄分期、分期特点。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在免疫、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掌握小儿体格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了解小儿神经、精神发育。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实习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体格发育各项具体指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包括各系统的发展规律);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1)体重:

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和影响体重增长的因素;

   

(2)身长:

出生身长、2岁前后增长规律、计算公式、影响身长增长的因素、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

   (3)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和测量方法、正常值、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4、小儿神经、精神发育。

 第三章小 儿 喂 养

目的要求:

1、熟悉婴幼儿喂养方法。

2、了解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3、了解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小儿物质代射的特点及营养、小儿喂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包括小儿肠道菌群特点及粪便特点);

2、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各年龄小儿对热量、水份、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3、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断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4、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的选择,牛、羊乳及其它代乳品的成份、优缺点及使用方法;

5、添加辅食的重要性,添加的原则、种类及时间以及如何根据地区和条件不同合理选用;

6、断奶后的喂养及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

第四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未成熟儿、过期产儿等)的定义、解剖学生理特点和护理。

2、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3、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4、熟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5、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6、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7、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防治方法。

8、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及预防。

9、了解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10、了解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11、了解新生儿胆红质代谢的特点。

    12、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3、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及感染途径。

   学时安排:

理论课8学时;实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围产医学的定义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各种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未成熟儿、过期产儿等)的定义、解剖生理特点和护理。

2、新生儿胆红质代谢的特点,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方法。

4、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及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冶疗及预防。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新生儿总论

(1)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和围产期医学的定义;

(2)足月新生儿、未成熟儿在体温、皮肤、粘膜、脐带、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免疫等方面的特点;

 (3)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包括生理性黄道、阴道出血、乳腺肿大)。

 2、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生理性黄疸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

(3)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分别讲述其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4)一般介绍新生儿核黄疸发生的有关因素、防治方法、(包括酶诱导剂、光疗、换血等)治疗方法的简介。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1)HIE的发病原因和机理;

(2)HIE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3)HIE的鉴别诊断和预防方法;

(4)HIE的治疗方法。

4、新生儿败血症

 

(1)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及感染途径;

 

(2)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第五章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

3、熟悉几种特殊类型肺炎的临床特点。

4、了解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5、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

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实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表现、治疗及上感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3、肺炎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

4、几种特殊型肺炎的临床特点。

第六章婴幼儿腹泻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2、熟悉本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几种常见病原菌等引起的肠炎的临床特点。

3、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实习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婴幼儿腹泻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本病的病因(内因及外因);

3、几种常见病原菌肠炎的临床特点;

4、重症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七章婴儿猝死综合征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定义及病因。

2、熟悉本病的病理解剖。

3、了解易感儿特征。

 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定义及病因、病理解剖、易感儿特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本病的定义及引起猝死原因;

2、本病病理解剖;

3、易感儿特征。

第八章造血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

3、熟悉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条件下几种常见的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

     4、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

  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实习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贫血发生的原因、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小儿造血、血液特点:

(1)正常小儿造血的变化规律;

     

(2)正常小儿血象;

     (3)正常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规律及婴幼儿时期胎儿血红蛋白抗碱试验增高的临床意义。

2、缺铁性贫血:

(1)发病机理:

(1)铁代谢特点:

吸收、分布、利用、排出.

(2)阐述铁对血红蛋白的合成作用及缺铁时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缺铁原因:

摄入不足、先天储存不足、吸收不良、生长发育快、消耗量大;

(3)临床表现:

贫血的一般表现及原发病的表现;

(4)实验室:

血象、骨髓象、血清铁和铁结合力等;

(5)预防:

结合病因讲解预防措施;

(6)治疗:

病因治疗,饮食疗法,铁剂,输血等。

第九章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房间隔缺损、空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络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的诊断。

 2、熟悉上述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

3、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4、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

        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房间隔缺损、空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络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心脏胚胎发育,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2、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3、天性心脏病分类;

4、各年龄小儿正常的心率和血压;

5、讲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特点和临床意义,并了解心导管、心血管造影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十章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1、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2、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3、了解不同病原菌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发症的诊断。

4、了解正常与异常脑脊液的判断。

  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临床特点及并发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2、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年龄与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

3、本病的诊断依据及其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Rey’s综合征的鉴别;

4、化脓性脑膜炎的合并症(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5、本病的抗菌药物治疗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及治愈标准;

6、本病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颅内压增高、惊厥和高热的处理)。

第十一章小儿结核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3、了解结核病病因和变态反应。

 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结核病病因和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结核杆菌的特性和传染途径,小儿结核病的变态反应和免疫;

2、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胃液、脑脊液、痰液的结核菌检查、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血沉及X线检查重点讲解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3、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措施(卡介苗接种、预防服药的指征、结核病人的隔离) 。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与肾炎型肾病的鉴别诊断。

3、熟悉急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4、熟悉肾病的病理生理。

5、了解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尿液特点。

6、了解急性肾炎的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病毒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泌尿系感染的鉴别)。

7、了解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8、了解肾病的常见并发症。

 学时安排:

理论课3学时;实习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尿液特点,急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肾病的病理生理及并发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肾炎:

(1)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尿液特点;

(2)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实验室检查和几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3)病因和发病机理。

  2、肾病综合征:

 

(1)结合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理解临床表现;

   

(2)肾病的治疗;

   (3)肾病的常见并发症。

笫十三章克汀病(呆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散发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熟悉散发性克汀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3、熟悉本病的治疗及预防。

4、了解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克汀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甲状腺的生理功能;

2、散发性克汀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3、散发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的依据);

4、本病的治疗及预防。

第十四章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2、了解本病的治疗。

3、了解本病发病机理。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2、本病的临床表现及与高热惊厥、流行性型脑炎的鉴别诊断;

3、本病的治疗。

第十五章急性中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毒的途径及诊断

2、熟悉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了解中毒的处理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

中毒的途径及诊断,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中毒的感染途径及诊断;

2、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中毒的处理。

执笔人:

莫玲碧教研室主任:

莫玲碧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张鸿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