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59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 

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

“冰塞川”“雪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

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师朗读,小结过渡:

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

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

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

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

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

同舟共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 

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 

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

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PPT: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

)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塞 

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

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品析

一:

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

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

品析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

(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

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

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课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本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背景介绍】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的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诗中哪两句诗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生动表述,常被人引用?

一.导入课文

前不久我们刚刚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

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

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

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

赏析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要点: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思考: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2)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示例一:

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呢?

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的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

没有我不行!

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病”!

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示例二:

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

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

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4.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5.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

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愤激之情)

颔联:

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悲悼旧友,感叹变迁(感叹之情)

颈联:

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

点睛之笔。

“歌一曲” 

“长精神”意志不衰,坚忍不拔(坚忍之慨)

6.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然后表演。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体会文章的主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对偶、比喻、借代[名句]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六.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

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二.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三.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四.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五.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六.请写出一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三.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四.C

五.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兑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一.默写这首诗。

二.诵读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三.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格言警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

玉宇(yǔ 

朱阁(gé

绮户(q 

无眠(miá

n) 

婵娟(chá

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

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

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

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实景:

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

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题: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

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

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

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水调歌头学案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 

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 

、 

落实背诵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读——品——背——用” 

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

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流程一 

1、简介宋词 

2、作者及词背景。

(检查预习)   

3、词作背景:

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   

一)、生字词。

宫阙( 

琼( 

)楼玉宇 

绮( 

)户 

婵( 

)娟 

不胜( 

)寒 

丙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