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72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第一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

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

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

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

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

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

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1、我们的民族小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过程方法:

以挂图导入,在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小学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挂图,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请听自我介绍。

出示相关民族头饰的图片,(录音)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板书课题)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正音。

2、开火车,练读。

3、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通过朗读感悟,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b、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读读、想想、议议,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

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激情朗读: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

想象描述。

朗读有关句子。

4.联系上下文,学习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

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二、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指名读生字,新词。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边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延伸,综合性学习:

1、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

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民族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2、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附:

板书设计

        

        

     

        

        

        

课后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色的草地

教材分析: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

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自读识字,表演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探究性地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真实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外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或开花时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

扫读(扫除障碍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

连读。

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

想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

选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顺风耳”比赛。

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⑷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正音。

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

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或图片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

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

你最想在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出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的图片。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

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

有感情地读一、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自然段。

⑵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四、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摘蒲公英”游戏:

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

3、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

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提示学生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几个字,比如:

“假、朝”是多音字;“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并注意和“要”区分;“绒”的右边是“戎”,不要写作“成”。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拓展延伸。

1、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2、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

/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

/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

/收获满意喜悦。

/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

/多么可爱多么纯洁。

/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附:

板书设计(板书)

        

            2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

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

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

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课后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爬天都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能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五、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所查找的天都峰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等等。

初读感知全篇,合作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

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六、复习巩固

  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精读自悟,多读多想

(一)自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讨论:

怎样才能体会得更好?

2、学生默读,思考:

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险”的?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天都峰的险:

一是高——高得如上青天,“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画哩!

我爬得上去吗?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二是陡——陡得似直上直下,“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

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感情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

(1)、图文对照,学生边看图边读。

进一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再让学生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爬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爬得艰难、上山后的喜悦。

指导朗读6、7两段。

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

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

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汲取”是什么意思,想想“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点: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回归整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化感悟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后指导学生说一说: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准确的表达方法

1、分别出示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

哪种更好?

2、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指导学生书写田字格中的字,掌握字形

1、小组合作,找出难写或易错的字,如:

攀、辫、豫、颤等。

2、利用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3、指导观察,田字格中每个字的书写位置。

4、学生练习书写。

5、教师巡视检查,进行个别辅导。

6、注意指导易写错的字。

   峰——锋顶——预仰——柳辩——辫

指导综合性学习。

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要点)

1、活动时间

2、活动内容

3、活动后的收获和感受

拓展学习

八、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选字填空。

  纪记 年() ()住  日()  ()念

  作做 工() 留()  ()()业

  相像 ()声  ()片  好()  照()

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

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附:

板书设计

               3 爬天都峰

课后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槐乡的孩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九、导言激趣,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小组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

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

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2、读读议议。

A: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

那花苞是什么样的?

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B:

槐米有什么作用?

C: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D:

八月份,天气怎么样?

谁能描述一下?

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E:

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

练习分角色朗读。

赏读评析,深化感悟。

你喜欢课文里的哪些句子?

用笔划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