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489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文档格式.docx

JiaYiisagreatthinker,politicianofHandynasty,hispeople-orientedthoughtundoubtedly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hasexertedafar-reachinginfluenceontheformulationofthebasicnationalpolicyofthegovernmentatthebeginningoftheHandynasty.ThethoughtfollowingtheMengXunzhisound,meaningandink,deckFallujaandChaoCuOisatthebeginningoftheChinesepeoplethisthoughtcrown,futuregenerationsofpeoplethisthoughthastheoverviewofthe.

Keyword:

JiaYipeople-basedthoughtplaceinhistory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贾谊生平及主要作品2

1.1贾谊民本思想及其主要作品2

第二章贾谊民本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渊源3

2.1民本思想之概述3

2.2先秦民本思想3

2.3贾谊民本思想5

第三章贾谊民本思想之历史地位9

3.1政治方面9

3.2思想方面11

3.3综合评价11

参考文献12

谢辞13

引言

西汉初年,承春秋以来战乱之弊,民生凋敝,十室九空,天子不得均驷,将相或乘牛车,高帝已降,至于惠帝高后文帝,奉行黄老,生产得以恢复,财用日渐宽裕,而民间商贾盛行,竞相夸饰,每有僭越,政府或三十税一,下层民众获益非多,而兼并不抑,或害民本,诸侯坐大,尾大不掉,方此之时而贾谊出,陈政事,除时弊,继孟荀之绝响,冠汉初之民本,影响颇大,后世之述民本者,莫不宗焉。

贾谊早逝,而后有晁错行贾谊之策,而汉日渐强盛,汉末王符复陈贾谊之说,以济时乱。

后之草创之主或中兴之主,咸以贾说为上,以固根本而传万世。

及至黄梨洲之非君,谭嗣同之革故,莫不受其影响,可谓民本思想之滥觞。

前人治贾子者,多论民本而少及师承,或及治道而多诛求,本文对前人观点略作整合,而济其偏颇。

识见浅薄,文辞仄陋之处,尚希斧正,不胜感激。

第一章贾谊生平及主要作品

1.1贾谊民本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贾谊,汉初洛阳人,少时以能诵诗书闻名郡中,年十八被时任河南郡守吴公(其名不详)收至麾下,爱护之余,栽培有加。

年二十一岁,师事张苍学习《春秋左传》,作《劝学》《道德说》《道术》《六术》《春秋左氏传训诂》。

后吴公因治平为天下第一调任廷尉,向朝廷举荐,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时年二十二岁,每诏议国事,答对如流,期年超迁为太中大夫。

期间搜集整理相关史料,总结秦亡教训,作《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及《忧民》《瑰玮》,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五曹官制》及《论积贮疏》,并上疏建议列侯就国。

颇受文帝重视,欲以贾谊任公卿之位,为周勃灌婴等勋旧所阻,以为“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加以与文帝宠臣邓通素有嫌隙,左迁为长沙王傅,南下任职,过汨罗江作《吊屈原赋》,燕居《鵩鸟赋》,身处江湖,心忧国事,周勃下狱,上疏建议礼对大臣(其文见《贾子新书》之《阶级》篇),时国家废除盗铸钱令,上《谏铸钱疏》陈晓利害。

文帝六年,时贾谊已任长沙王傅三年,文帝以久不见贾生,下令召唤,宣室晤对,时至夜半,多及鬼神,足见信任之回归。

不久,任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俾辅佐爱子,期间上疏建议削藩,以德怀服匈奴,上《陈政事疏》,其疏不存,大义见《藩强》《威不信》《匈奴》等篇,时年逢旱灾,忧国忧民,作《旱云赋》。

汉文帝十一年上《请封建子弟疏》。

同年,梁怀王坠马生亡,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每自流涕,后岁余亦死。

年仅三十三岁。

其作品收录在《贾谊新书》共计五十八篇,或有散逸。

因奏疏多有不存,其主旨意思或见于新书个别《新书》篇章。

其生平见《史记》之《屈原贾生列传》及《汉书》之《贾谊传第十八》。

其所着《新书》之真伪,历来皆有争议,王兴国在其《贾谊评传》中,结束这一争议,认为近人余嘉锡,魏建国等人考证,论据充分,资料详实,确属可靠,《汉书》中所录奏章与《贾子新书》之争论可以阖棺定论。

《汉书》所录本于《新书》,应无疑问。

第二章贾谊民本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渊源

2.1民本思想之概述

民本思想系我国思想史上一重要政治思想,曾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阐释发挥用于国家政策之制定,战后或王朝建立之初经济之恢复,生民之休养,调和阶级

矛盾,为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民为一般之劳动人民,史称称黎庶、黔首或是愚氓,多有轻蔑之意。

本即是以之为本,本为基础,根本,主要之义,肯定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之地位,具体表现为承认其在国家中之重要性,明确何以要以民为本,以及如何以民为本。

合而言之,即为民本思想之研究范畴。

2.2.先秦民本思想

2.2.1夏商周三代之民本思想

或谓民本思想中之民本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简略,语出《尚书·

五子之歌》,是为民本在古代典籍中之首次正式表述,其思想之发轫,或早于此,上古之世,生产力水平落后,民人少而野兽众,非精诚团结,各尽其能,不能存活于斯。

是以推举部落中之聪慧孔武者以为众人之首,同恶劣之自然环境作斗争,在其领导下防御外敌入侵。

三皇五帝,莫不如是,鞠躬尽瘁,文明肇始。

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出土文物映证,当时之所谓帝王与普通民众并无太大差距,甚至其生活水平竟不如民众中之富厚者。

《吕氏春秋·

古乐》中载: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以利黔首”可见禹立政之勤,为民之切。

《皋陶谟》中载“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皆有重民思想之体现,后禹之子启承继王位,改禅让制为世袭制,有扈氏起而发难,即为捍卫原有之体制,夏王初承前制,重民应为题中之义。

均台之享即是向原始民主之妥协。

商人承继夏社,总结夏桀败亡之教训,虽宣扬王权本于上帝,亦颇重视民众之作用,于是汤训诫于下曰“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其本身竟以身祭桑林以祈甘霖,后盘庚迁都亦称“恭承民命”,武丁即位,对此亦多有阐扬。

修习德政,天下咸欢。

武王克商,周公汲取商亡教训,并对代商做出合理解释,以证明其政权之合法性。

告诫成王“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需“敬天保民”,民本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向如何实施民本迈进。

统治者需“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方能达到此目的。

以上可谓民本思想之法源及初步发展,民本思想理论之构建,应在礼崩乐坏,混战连天之春秋战国时期。

2.2.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民本思想

此系中国社会之转型时期,生产关系将发生重大变革,地主阶级在同奴隶主阶级进行斗争过程中日渐认识到民众力量之宏大,而神权色彩稍事淡化,诸侯割据,社会纷乱,诸子百家纷纷为社会问题之解决提出其自身之看法,民本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虽各家之主张因其所代表之阶级或是阶层之利益在具体举措上或有不同,其在重民方面却属一致。

2.2.2.1儒家民本论

孔子主张“爱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先富而后教[]”据统计《论语》中之“民”“人”出现次数高达210次,且皆在论述民人之重要性及相关问题之解决。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制民之产,使民安居乐业,然后通过教化,实现王道。

战国末期荀子适应中央集权之需要提出“尊君爱民”提出“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为民说”主要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其思想对其再传弟子贾谊影响较大。

2.2.2.2百家民本论

因贾谊之民本思想本于儒家,故而本文对于先秦民本思想之介绍以儒家民本为主,旁及诸子。

兵、法、道、墨、杂、名诸家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力维艰之现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身对当时局势之认识以及相应之解决措施。

墨家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利人者人恒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爱利害之交互,己若利人,人亦利己,己若怀害人之心,人亦怀害人之心。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命题,主张“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因其从领导人矩子至下层皆出身于下层民众,故而能够反映下层民众之要求,战国时期,久经战乱,民心思治,故而有非攻之愿,因以所占非多,非节用不足保之,故而力倡节用,节葬,行事不饰铺费,力行节俭,非乐亦在其中矣。

道家老庄主张君主治国应重视民意,体察向背。

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自为自化,顺其自然[]”。

道家虽尚无为,亦主张统治者需考虑民意,以百姓之心为心,方能获得长久之统治。

法家虽积极主张尊君,其“公私之辨”亦无不关民本思想之要旨“以法制之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法家主张法治之贯彻执行,特别是反映普遍利益之公法,而非只体现君主个人或是家族利益之私法。

如此方能顺民心,得民意,取得统一战争之胜利。

因其符合社会之发展趋势,故而能在战国末期大型其道,成为秦朝一代之官方思想。

兵家认为民心向背直接关乎战争胜利,积极发挥民力之治军之作用,军民同心,从而最大限度的去保障军事胜利。

同时从爱惜民力出发,尽量避免正面交锋,减少人员伤亡和民力浪费。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敌。

其民本思想在作战过程中亦有体现“恩抚士卒,赏罚平等”。

杂家则提出“公立君主,君主为公”亦极大的顺应了历史潮流。

2.3贾谊民本思想

贾谊之民本思想或思想上之承袭,受其所师承者影响较大,再则是主流之政治理念即黄老学说,但能够提出如此深刻之见解,更是源于其对历史经验之总结及对汉初社会矛盾之认识。

其思想是为解决社会矛盾而生的,或为阶级矛盾,或为民族矛盾,或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因诸矛盾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其民本思想在上述诸矛盾解决方面均有发人深思之论述。

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论文《大政》篇中,其他篇章中亦有散见,与其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交织在一起,互为整体。

在此因篇幅有限,只就其民本思想进行论述,不及其余。

在其政论文《大政》上、下中,贾谊提出了民为国本,民何以为国本,及如何以民为本之高妙见解,形成了较为完善之理论构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3.1贾谊之主张

贾谊民本思想在先秦民本思想基础上取得长足之进步。

通过总结亡秦教训及对历史兴衰之分析得出两个结论

2.3.1.1民为封建国家之国本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家之安危,官吏之贵贱皆取决于民“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本固邦宁,本倾国危。

无民则无所谓君,无民则何用吏焉。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海,吏以民为贵贱。

[]”此点先秦思想家或有论述,只是未有若贾谊之深刻。

贾谊在《大政上》中从本、命、功、力四个角度予以阐释,提出轻本之不祥。

具体表现为(a)民为大族,在人数上占多数,不可欺。

(b)民乃国之基也。

“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

(c)民为物质财富之生产者。

“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可见民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之重要性。

2.3.1.2与民为敌,民必胜之

“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速或迟民必胜之[]”。

此点即是前人之所未言者,或是未敢言者。

贾谊在其作品《过秦论》中已有明确表述,认为秦之强盛及统一即是顺应民心,借用民力,顺应时代潮流之结果。

只是其统治者不明民心之向背,不明民心之不可欺,大兴土木,苛政繁刑民不堪命,揭竿而起,最终走向灭亡。

此民之力也。

2.3.1.3具体措施

前者阐述了以谁为本之问题,提出民为国之根本。

后者回答了何以民为国本之问题。

其思想识前人之所未识,见前人之所未见,堪称汉初民本思想之冠。

并以以上两点为原则提出具体之施政方针,一言以蔽之,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具体表现在(a)君需以君道自任,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而反修之于己。

君主莅政,以修身正己为务,譬如射箭,不能因为没有射中而迁怨于箭靶,而应该着眼于自身水平之提高。

君国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也。

克己修身,固本质策尽在其中。

君以知贤为明。

君明则任吏以贤,吏贤则爱民如子。

爱民则民敬君守法,事生产,广赋税,然后本固而邦宁(b)简任良吏,吏以爱民为忠。

上治吏不治民,吏之优劣,关乎国本。

郡守县令尤是,与民交接,其贤不肖贪廉直接关乎下层民众之基本生活,故而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c)以礼义治之。

秦之所以亡者,即在于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取舍之不同,结果亦各异,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故而享国长久;

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民众只知刑罚,苟免而已,貌顺而心不服。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d)富而乐之,则民安如衽席。

管子曰“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即是如此。

民富则安乡中土,奉法守制,民贫则轻土背井,或有灾乱则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矣。

“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欲使民富需“轻赋少事,不夺民时”“力戒奢侈,用之有节”贾谊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国之根基就自然不稳固了。

(e)诛赏需慎重,“与其杀不辜也,宁失于有罪也”(f)教民向善。

“教者,政之本也”教民以仁孝,则民风归于淳朴。

国家政权之巩固,未为难也。

(g)驱末返本,发展生产。

农为天下之根本,财用之所出,社稷之所安也。

“今驱民归之于农,皆著于本。

使在外从事工商贸易者,返乡务农,以厚国本,增加粮食生产,巩固政权根基。

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民安性劝业而无悬愆之心,而无苟得之志,行恭俭蓄积而人乐其所也”行此七点必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2.3.2贾谊民本思想之历史渊源

2.3.2.1汉初社会背景

汉初承秦之弊,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天子不能具酷翔四,而将相或乘牛车[]”,黄老学说盛行,务宽简,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财用渐足,然则因礼治尚未确立,民间商贾之富厚者,竞相攀比,衣饰车马多有僭越,风气浇薄,民去本趋末者渐多,危及政本。

“囊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无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

”因其或经商致富,或兼并致富,加之汉初盛行黄老,诸多礼义制度,多不健全,奸商王侯侈靡相高,亦难谓之僭越,而民日以枯槁。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此言当时之弊病,可谓对社会现状之深刻揭露,反映出汉初社会虽然生产有所恢复,因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毫无限制,如此下去,必将动摇国本。

在此社会背景下催生民本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2.3.2.2先秦民本思想

先秦民本思想前文已经论及,贾谊之民本思想是在先前各家民本思想基础上,结合汉初之社会背景及具体情形而提出的相关举措,比先秦民本思想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其所师承的荀子一派思想为主,兼取百家之长形成了较为完整之理论体系。

2.3.2.3师承关系及本派谱系

对贾谊师承及本派谱系之考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贾谊之民本思想,对于贾谊之师承关系,大概有两条路径。

一为荀子-李斯-吴公-贾谊,二为荀子-张苍-贾谊。

关于贾谊之师承关系,王兴国在其《贾谊评传》中论述较多。

前者据《李斯列传》及《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李斯师事荀子习帝王之术,而吴公与李斯同郡,又常学事焉,贾谊师从吴公门下可知矣。

后者据唐人《经典释文序录》中载左丘明作《春秋左氏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授赵人虞卿,卿授同郡人荀况,况传阳武张苍,苍传贾谊。

是为《春秋左传》之流传谱系及贾谊之师承关系,可见贾谊之思想受荀子影响之大。

尊君爱民成为其政治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

2.3.2.4受道家学术之影响

贾谊民本思想不免受到当时所盛行之黄老道家学说之影响,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贾谊与太中大夫宋忠访长安卜者司马季主之事,司马季主,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文远见,其为黄老之学者无疑也。

听其天地自然之说,贤不肖高下之论,深为拜服。

“忽然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于是摄衣而起,再拜而辞。

行洋洋也,出门仅能自上车,伏栻低首,卒不能出气。

”既服其行止言辞,其思想不受其影响者鲜矣。

2.3.2.5贾谊民本思想之学派归属

历来,对贾谊民本思想所述学派存在较大争议,有持儒家之说,有持法家之说,有持儒道融合之说,有持儒法皆有之说。

王兴国认为既非纯粹之儒家,亦非纯粹之法家,二者存在一定程度之统一。

其所以有此特点与其传荀子之学有莫大之关系,荀子之说,糅合儒法,尊君爱民,成帝王之术。

其门人韩非李斯巨成法家之代表,不足为奇。

其再传弟子之学派归属横跨儒法亦属题中之义。

第三章贾谊民本思想之历史地位

3.1政治方面

3.1.1对汉初民本政策之制定

贾谊之民本思想在汉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得到采纳,并为其继承人景帝选拔晁错进行辅佐,以贯彻贾谊所陈,对于提高中央政府之行政水平及决策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

汉文帝思想之转变可在《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相关诏令中找到相关记载。

“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可见其已经认识到民本重要性。

“夫农天下之本也,民所以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至此汉文已知国家之根本存在于民众之间,非务本兴农,不足以巩固国家政权。

民本动摇,则祸乱生矣。

下诏“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今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慢,吏以为大逆,其有化言,吏又以为诽谤。

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以上诸条或言国家之政本,或言国家之赋本,或论民情之上达,不轻论刑以网百姓。

班固在《贾谊传第十八》末也对贾谊民本思想及其改革措施之贯彻执行情况作了简短描述“追观文帝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可见贾谊民本思想对汉初国家政策及统治者施政理念之影响。

3.1.2对后世封建王朝民本政策之制定

后世之人君处丧乱之后,或开创之君或中兴之主欲传万世之基业者,未有不言民本者也,既言民本,必宗贾谊。

无论汉武帝之儒法并用以霸王道杂之,还是宣帝“内用文法,外饰儒术”都对贾谊之民本思想加以贯彻实施,并就巩固统治而言颇见成效。

使汉朝走向强盛或衰落后之中兴。

唐太宗即位后提出的“存百姓”之思想也是对贾谊民本思想之发扬。

3.2思想方面

3.2.1对汉初民本思想之影响

贾谊之后,有晁错,主父偃,董仲舒,以上众人之民本思皆宗贾谊而有所损益,形成一时之社会思潮。

晁错直接继承并发展了贾谊之民本思想,并将其贯彻实施。

董仲舒则在贾谊民本思想基础上加入君权神授思想,进一步密切了君民关系。

为巩固封建统治提供了更加有力之思想武器。

昭宣年间召开的“盐铁会议”所形成的经济伦理民本论也是在贾谊民本思想基础上结合当时盐铁官营或是私营之争论所提出的。

其基本思想见桓宽之《盐铁论》。

3.2.2对后世民本思想之影响

后世持民本论者,无不受贾谊思想之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梨洲在其《明夷待访录》中写道: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用以批判封建君主,可为将贾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近代以降,民本思想更是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制度介绍到中国,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提供了思想土壤。

仁人志士在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精华之基础上,融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以之为武器进行推翻封建统治之斗争。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写道“秦以来之为君者,正所谓大盗窃国耳。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皆民也,民不嫩自治,也不暇自治,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因有民而后有君也,民为本,君为末也。

夫曰共举之,必可以共废之。

”可谓民本思想史上之真正突破,君主本民众所推举,既可共举之,必可共废之。

至此也莫不以贾谊之民本思想为基础也。

3.2.3对当代国家建设之借鉴

贾谊之民本思想可谓民主建设之历史基础,“民无不为本也”故而需要在民主建设中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之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选贤任能,各级官员应当“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切实落实“富民安民”政策,与民众改革开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不需要国家干涉或是控制之领域,放宽私人资本之准入门槛,政府不与民争利。

3.3综合评价

贾谊之民本思想深合于汉初之社会现实,符合封建统治者巩固和传承封建江山之政治诉求,对汉初及后世统治者推行政事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其民本思想因其所处之时代和阶级难免具有时代和阶级之局限性,从辩证看待,批判吸收之角度讲其民本思想对于当今之国家建设及国策制定仍然具有较高之学术和思想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将,我们未可过分苛求古人,应该站在当时之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贾谊之民本思想所具有之历史意义,不难发现其影响之巨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晁错集注释.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诸子集成.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晏星宇.大陆港台六十年来贾谊思想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11):

55-60

[9]刘修明.贾谊民本思想和汉初社会[J],学术月刊,1986,(9):

57-62

[10]李森.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9):

62-66

[11]姚志勇.论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34-135

[12]林甘泉.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N],光明日报,2003

[13]王云涛.两汉民本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71

[14]薛俊武,浅论贾谊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4):

117-120

谢辞

四年时光,在不经意间,匆匆而过,往日之懵懂青年,今日即将毕业,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或悲或喜,或怨或乐,其中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四年之间,我们长大了,老师们却又平添了几丝白发,在此论文答辩之际,借此机会,为工作在为国育才,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恩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次论文从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提纲审核,论文修改方面,得到论文导师何云鹏老师诸多教诲,在此表示感谢。

先生学识博洽,待人谦和,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无论是治学还是生活上。

前路漫漫,我将秉承先生之教诲,踏实工作,坚持学习。

还有,本文写作过程中,对前人著作或论文进行了参考,饮水思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