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91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父观后感作文.docx

教父观后感作文

教父观后感作文

  花费了三周的时间,反反复复,我终于以我所能理解的标准将《教父》欣赏完毕。

  震撼,这是我的深切感受。

可是要写点什么的话,实在是千头万绪,不是我能写的出来的但是,还是不得不写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希望不要出丑。

  "开卷"有益,每次看都会有新发现、新感受,《教父》不愧为大片,里面讲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我看到的却很少很少,在这很少很少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是我能够了解但无法理解的东西。

毫无疑问,我和教父的人生观截然不同,他的眼中只有生意、钱财,"人为财死"在他所处的社会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里不存在道义,时时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阴谋、背叛……让人防不胜防。

  我这里就来简单说说我看到的一些东西,这是一部讲述一个男人的创业史的经典影片;它给人揭示了深不见底的社会的黑暗,残酷的现实唬的人喘不过气,一个一个的意外使我不禁想到那句歌词:

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为了钱财穷其一生,超现实的他们的确在人生舞台上风光了一把,他们的人生信条无疑值得回味:

1、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2、谋杀而不是仇杀,没有报复的必要,因为这和生意无关;3、不要仇恨你的敌人,这样会影响你判断力;4、冲动会抵消你的智慧。

  这里有很多东西我只能试着去了解,而无法去理解,并希望永远也不用去理解。

太残忍、太累。

我只想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过简单、快乐的生活,这也是麦克的初衷,他永远没想过要缠和到家族事业里,从不得不维护父亲,到抱着为民除害的想法杀掉毒枭索龙索和收受巨额贿赂的警察局长后,他终于不得已"落草".俗话说的好"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既然不小心"选择"了这条路,他只能随波逐流,一切美好的愿望只能是天真的空想,麦克的为之努力一辈子的美好设想最终都被似乎更加黑暗的现实重新拉回原位。

命运掌管了一切,他在人生的路上被动地颠簸着。

在经历了人生的腥风血雨后,一切都归于宿命,最终他惨淡收场,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他只能在痛苦的回忆的中老去、死去。

  好像成了规律,每部经典电影都会配有几首耐人寻味的歌曲。

意大利版的《speaksoftlylove》,配上麦克的回忆,听上去真是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麦克并不值得人们同情,跟他的父亲维托一样,他为了家族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

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完全失去人性,已经成了一台机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被无形的东西牵扯着的木偶。

但是,我还是地同情他了,贯穿了整个电影,我跟他一起愤怒、呐喊、伤心甚至流泪。

尤其感动他的对妻子的爱,对儿女的爱。

  很多东西都很难写,避重就轻,我以女性视角写一下片中的几位有特色的女性吧。

()再者,我也很想知道在大家的心目中什么样子的女性才是理想的女性,我也好有个榜样来好好学习一下。

  1、维托的妈妈。

这是一位勇敢的母亲,失败的妻子。

她为了维托,深入虎穴与杀害自己丈夫和大儿子的恶霸讲道理以保护自己的小儿子,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维托。

母亲就是这样伟大,不论她的性格、身份、地位,只要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她总能有惊人的举动,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来我小学时受气她去给我出气的事情,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的惊呼:

"她可是一个稳重的人哪!

今天怎么…"前两天我刚好给她买了一件羽绒服,这是我第一次给她买衣服,希望合她身。

至于她是位失败的妻子是我推断来的,如果她是位贤妻,她就能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就能在她丈夫干傻事之前及时开导处理好。

可以断定,在生活中,她是百依百顺的,是衬托她丈夫这朵红花的绿叶。

有些事的确是很不好处理的,尤其遇见他丈夫那样的人,他不是那种"识时务者为俊杰也"的人,强硬固执,不撞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

  2、维托太太。

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她陪着维托一路走来,耐的贫寒,也享尽了富贵,安详的面对一切。

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太太,并且一点也不越权,这是她和凯的最大的区别。

总而言之,她是个快乐的天使。

  3、麦克太太--凯。

这是一个漂亮、痴情、善良、聪颖的女人,她本来可以好好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可惜她爱错了人并且还嫁给了他。

她做不到婆婆那样,她不能忍受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且尽力的阻止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她选择了忍痛带着爱、带着儿女离开麦克。

  4、麦克的第一任太太--那个漂亮的西西里女人。

她是一个天生的尤物,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女人。

见了这样的女人,是个女人就会妒嫉的不得了!

她可能除了美貌之外,不会想着体贴别人,有的只是小孩子的天真,小女人般的任性,甚至手脚都很粗大,但这些丝毫不妨碍大群男人对她的爱慕。

真的很让人气不过,可是我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女人,我高中一位女同学就是这个类型的,她的丈夫对他呵护有加,真让我嫉妒的要死。

呵呵,好希望等我结婚后我丈夫也能这样对我。

  5、康尼。

康尼单纯、易怒、任性……她具备一切富家女应该具备的一切秉性。

她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梦,这完全不由她自己控制,全取决于她爱的人。

可惜她嫁的大错特错了,她深深爱的人一点也不爱她,自始至终她只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他利用她这枚棋子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而成功卧底到克里昂家族,康尼大哥--桑尼的死就是他的杰作。

  6、玛利。

不得不说说麦克的宝贝女儿,小玛利美女。

电影很早就暗示了小玛利的结局,她是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

她从小就暗恋并深深的爱上了自己的堂哥,临死前还对其念念不忘,一辈子也来不及再次寻找自己的真爱。

她短短的日子里只留给片里片外人一声叹息:

自古红颜多薄命!

  以上涉及到的这些女性都是我注意到的女性,不知道写的是不是到位,如果您看的还算明白,能不能告诉我,你喜欢哪类呢?

  ——男人的圣经

  《教父》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

  作者马里奥·普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且是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心脏——纽约的美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军中服役。

复员后,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艺创作,后来又在社会调查学院专门研究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的第一部小说《明争暗斗》被认为是描写战后被占领的德国的最佳小说;他的第二部小说《幸运的香客》被《纽约时报》称之为"小经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说。

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霍尔·伯登在《星期六评论报》上对这部小说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

他是这样写的:

  "马里奥·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

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普佐的表现技巧颇见功力:

在他的笔下,一个原本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

一切感情冲动,一切杀戮,一切粗鄙的两性关系,都同他所刻画的人物所处的情境协调一致。

但同时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质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实可信。

"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的小说。

"普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为他熟悉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的秘密,也熟悉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隐秘。

对美国社会的本质,他洞见症结,因而最有发言权。

  无论是在美国国内或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有不少人在考虑这样的问题:

美国社会究竟怎么样?

它是不是理想社会?

这部小说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这类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作者忠于艺术规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否定,而只是客观的把美国社会最隐秘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

作品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场面和扣人心弦的章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剥开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的遮羞布,人们不难看到:

这里绝不是无忧无虑的人间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尔虞我诈的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处处布满了陷阱、明枪、暗箭;这里是人人自危;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平等和博爱".

  《教父》是个美式故事,是那种大亨的发迹史。

十二岁的维托·安杜里尼亲眼目睹了父亲死于家族间的世仇争端。

就像许多在他之前和之后的移民,他发现原来的国家再也无法容身。

几乎一无所有的他被送到纽约,在这里受洗,接受了美国人的新身份,改名维托·考里昂。

他在一家杂货店做保安,娶了一个和他一样的西西里新移民姑娘,也算成了个家。

社区里一个臭名昭著的勒索者害得他丢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维托加入了一个团伙,专事抢劫运送丝绸衣服的卡车。

那个勒索者又想来分一杯羹,于是维托毫不留情并有预谋地干掉了他。

  这为他在附近一带确立了名声。

维托成为一个城市独行侠。

他并没有像勒索者那样作恶。

他第一次作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行动,是从一个爱财如命、穷凶极恶的房东手里救下一名寡妇和她的狗。

那是个穷女人,就要被赶出自己的公寓,却没有任何途径向通常意义上的权威求助。

事实上,如果她不自愿搬走,来驱赶她的人将会是警察。

她来到维托家里寻求帮助,于是他帮她摆平了一切:

房租和原来一样,那条吵闹的狗也可以留下。

  考里昂作为独行侠的角色开始变得富有传奇色彩,这在几年以后,也就是在他女儿的婚礼上显而易见。

唐·考里昂给我们的最初的印象,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匪徒。

小说里的三个主角,每人都有不同的私人麻烦,都来找考里昂帮忙,而考里昂也将用各种令人震惊的有效手段来解决麻烦。

他的哲学——表面上基于友谊和地区交易,就像乡村医生出门行医,换回鸡肉和一些新鲜农产品一样——具有一种美国式的吸引力。

  唐·考里昂解决麻烦的能力暗示他已不仅仅是教父,实际上他简直就是神。

他的儿子迈克尔评价他:

"他把事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就像神一样。

他清楚每一片从麻雀尾巴上掉下来的羽毛,并知道它究竟是怎样掉下来的。

"

  当然,我们知道考里昂家族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人称道的。

我们知道像他们那样的一个系统无法从根本上代替法律和法庭。

只需看看唐的家乡就能证实这一点。

考里昂童年离开之时,那个村庄已经被黑手党带来的暴力、危险和仇杀所折磨。

黑手党在那里成为"第二政府,远比罗马的那个政府强悍".维托·考里昂在美国延续的伎俩,正是逼迫他离开西西里的那一套。

  作者以艺术家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活本质的某些方面:

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己任的法官、律师,以及身为合法民意代表的议员;以"公正、客观"自诩的报刊编辑、记者,尽管有时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团无关的问题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因为他们大都暗中隶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所以背地里却干着同自己的公开指责大相径庭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会组织关系来说,美国人大都有双重身份:

一种是公开的社会成员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师、议员、报刊编辑、记者,以及演员、店主、工会头目等等,办起事来"公事公办、铁面无私",各人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领取合法报酬,这一面实在无可指责;另一种是秘密的集团成员身份,他们暗中分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各人又必须以公开的身份、合法的形式,为自己所属的地下势力集团效忠,从而定期获得额外的报酬,这一面是绝对"保密"的,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

对美国社会的本质进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义的保护。

原因是: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根据不合理的法律条文,总是显得"活该";而徇私舞弊者总是可以利用法律的灵活性来歪曲本来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是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是在秉公办事,结果也就总是显得"应该".因此,人们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为了预防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的悲楚,也都纷纷投靠地下势力集团,要求必要时为他们伸张正义,为此他们甘愿定期预交"保护费".地下势力集团买通有关当局,有恃无恐地进行各种非法活动——走私、贩毒、摆赌场、开妓院等。

通过这些活动,积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又可暗中串通公开的政治上的权贵势力,或者把他们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国家要害部门。

这样,上面有了强大的保护伞,再加上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附和,他们不但可以为所欲为,而且能够无往而不胜。

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有核心领导班子,有单线联系的内部系统,也有层层外围组织;有自己的法律顾问,也有自己的"军队",还有自己的情报网。

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压、委屈,能谈判的就谈判解决,无法谈判的就采取破坏以至暗杀手段解决。

甚至议员选举,最佳演员的选举,尽管表面上冠冕堂皇,无懈可击,但大都操纵在地下势力集团的手中。

他们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门,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的当选。

  这部小说通过对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表层下面的最隐蔽的本质。

  "教父"维托·考里昂是纽约五大地下势力集团之一的头头。

以他为首的考里昂地下势力集团主要经营的事从欧洲走私进口橄榄油、开设赌场等等。

他的势力遍及美国东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个要害部门也都有他的人。

他神通广大,渴求保护和支持的人们虔诚地尊称他为"教父".他对下面也有求必应,说话算数,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敬畏。

随便什么事,只要他暗地或公开一插手就会按照他的意志发展变化。

他是美国社会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

"教父"他们坚信:

在公开的社会要求正义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帮内部才有正义可言。

这是熟谙美国社会和一切资本主义社会的底蕴的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这既是小说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必然有人不相信社会能给他们提供什么保护,他们不甘心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那些达官贵人,任其摆布,任其捉弄。

那些人有什么能耐?

只不过他们能够纠集一撮人为他们捧场,使他们当选之后当官而已。

"教父"他们之所以不愿进入公开的大社会,就是因为他们不甘心任人宰割。

他们决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成为强者,然后再"改邪归正".这样,他们一进入弱肉强食的公开的大社会,就可以以强者的姿态出现,这也是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上层实权人物带规律性的相同的发展道路。

哪一个大财团或亿万富翁不是从营私舞弊、投机倒把起家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

"一将成名万骨枯。

"看了这部小说,我们也有理由说:

一人发财万骨哭。

因此,作者在小说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

在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这句名言引用到这部小说的前面,实在贴切极了,真是画龙点睛之妙笔,点破主题之警句。

  "教父"是美国社会的灵魂,是美国社会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响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也是美国社会的主角。

  整个小说出现的人物将近一百个,着重刻画的有二十多个,大都是美国那个社会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既是美国社会的产儿,又是美国社会的缔造者,也就是说,没有美国社会,就没有他们;没有他们,美国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美国社会了。

除了主角以外,特别应该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尔的妻子凯·亚当姆斯。

她心地善良,大学毕业后就去当老师,想当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迈克尔结合了。

她只知道迈克尔作为普通人是可爱的,却不知道他作为考里昂集团的成员是可怕的。

等她知道迈克尔杀人不眨眼并对她撒谎的时候,她愤然离开了他。

但是,当她认识到迈克尔杀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为之"之后,她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迈克尔的身边。

她天天祷告,祈求上帝保佑迈克尔的灵魂。

凯·亚当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

在美国那样的社会,即使有决心当好人,也难以出污泥而不染,也难以独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者。

  作者最后让凯愤然离开迈克尔,不久又让她欣然回到迈克尔身边,这绝不是一般爱情纠纷的喜剧结局,这个突兀奇特的结局有其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

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文艺理论问题:

作家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应该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个别人物抑或整个社会?

具体一点来说,处于黑暗的旧社会,作家应该引导读者痛恨个别坏人抑或整个社会结构?

处于光明的新社会,作家应该引导读者膜拜个别英雄人物抑或整个社会?

  《教父》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

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

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杀人时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

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一想吧:

明明写的都是坏蛋,而且还把坏蛋的坏写的淋漓尽致、绘声绘色,但又能设法不让读者去痛恨坏蛋,而是痛恨那个产生坏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整个社会结构。

这谈何容易!

这需要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

  凯能够原谅迈克尔,读者也会原谅迈克尔。

要不迈克尔的灵魂从罪恶的渊薮中拯救出来,天真的凯同无知的老太婆一样,也只能乞灵于上帝。

  可以说,看过《教父》后,我感觉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论家及所有的新闻报道所揭示的还要多,我们能从这里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首先说说第一代教父-维多·克里昂,他那句"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

女人和小孩子们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

"成为了我不时提醒自己的警句,这句话的思想就是做负责任的男人。

他忠于妻子,忠于家庭,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做到了这个,所以在临死前他那句"生命是多么的美好。

"给了我很深的震撼。

毫无疑问维多·克里昂是位绅士,作为一个讲道理的教父他恪守着自己的底线,对人接物他恪守这贵族的礼节,他总是彬彬有礼。

维多·克里昂是西西里人,在当地他的父亲被杀,母亲因为为了保护他而身亡,他在邻居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开创家族事业。

当然不得不提那句"我们开出的条件你是无法拒绝的,要么是你的签字要么是把你的脑浆留在这份合同上。

"因为这话所暴露的一切才是他创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二代教父麦克·克里昂,相对于第一代教父,他少了和蔼,给人的感觉就是犀利。

他擅长于谋划,在多数的时候保持着沉默。

他的言辞言简意赅。

这充分暴露了其人心狠手辣而又足智多谋。

麦克·克里昂对付敌人的手段就是杀戮,他甚至杀了自己的姐夫以及他母亲的儿子他的兄弟。

麦克·克里昂将其父的忠诚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他绝不容许背叛。

也唯有恪守忠诚的人才会对背叛厌恶,为了这块净土,他宰了他的兄弟和姐夫。

他必须得这样做,首先维持他动力的信念就必须让他这么做。

当然这也是一种震慑力的体现。

他恪守着"我以我的力量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恶,只是为了保护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

"麦克那个一见钟情的女人,属于那种意大利传统的女孩。

虽然对她笔墨不多,但从麦克的眼神以及行为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对英文不好的意大利女子的偏爱,那是一种传统男人对传统女子的轮回。

爱可以是高贵的,但前提就是有两个同样高贵的灵魂。

在教父3中,麦克的儿子对他歌唱之时,我们完全可以把握住这种爱,麦克的爱情虽然没有他父亲那样从始至终,但毕竟曾经拥有。

没错,麦克对商场的热爱远胜于对黑道的认可。

麦克的原型在去世的时候,房车如龙,人们高唱教父的主题曲为麦克的原型送葬。

  第三代教父文森特.克里昂,其人是暴躁而又心狠手辣的花花公子。

过多的对权力的追求以及家族荣誉感的描写让这位教父有脸谱化的趋势。

作为麦克亲自培养出来的第三代教父,他从浮躁到内敛的过程是清晰可见。

和他叔叔一样,文森特迷醉于对权威的追求。

在一场有一场的阴谋,我们看到嬉皮士变成绅士,一位迷醉于暴力的嬉皮士终于继承家族强者的血脉而穿上文明的外衣。

  有人云"从这两个最基本的欲望上,阐发出各种欲望,如权利欲,金钱欲,其实,所有的欲望,都是为了食物和繁殖而已。

"人生就是不断地与各种欲望打交道。

想成为贵族吗?

我的朋友,你得穿好文明的外衣。

  看完《教父》首先惊叹的是在美国杀人原来这么容易,只要你有事先安排好计划,没有人是杀不死的。

  教父们敏锐的观察力和超群的智慧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第一部中麦克在接受洗礼时几个家族首领被杀的场面、第二部中麦克在家中看海,而他的敌人一一被杀的场面、第三部中麦克在看歌剧时一切阴谋者被杀的场面,影片用了多个并列画面来展示教父计划的精密。

  影片的前后相互呼应,第一部中歌手唱歌的场面和第三部中的相呼应,让人感叹时光之匆忙,沧海已变了桑田。

第三部中麦克在死去的朋友面前发下"如果再杀人,儿女性命不保的毒誓和后来女儿惨死的场面也一一对应。

  在我看来,《教父》不仅仅是一部美国黑帮影片,更是讲述麦克-可里昂一生情感的故事的书。

  他起初是一个纯真烂漫、志向远大的青年,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为了理想不顾家人反对弃文从军,他对心爱的女孩说自己不会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是父亲的遇刺和大哥被扫射成马蜂窝的悲惨身亡使他不得不走上保护亲人安全、维持家族事业的黑社会道路。

他杀害了叛徒妹夫,导致妹妹十年的疏远和冷漠,亲人的怨恨始终煎熬着他。

他支配着大哥,差点让自己因为大哥的糊涂而送命。

但当妹妹和大哥需要他的呵护想回归家族的时候麦克坦诚的接纳了他们。

成为黑帮最大首领后,麦克煞费苦心的试图将家族生意合法化,这不仅是为了家族事业辉煌而安全的进行下去,更在于麦克的本质是善良的。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不会背上家族的丑恶历史。

为了保护自己所在乎的一切,他的眼里渐渐被权欲、仇恨、愧疚、杀戮、无奈、倔强、企盼、恐惧所充斥。

  第三部中,他向红衣主教忏悔的那一幕让人感动,因为麦克终于对别人流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在结尾的时候,麦克想起了美丽纯真的前妻,可爱的女儿和离异的妻子,但这一切都只能在他的脑海中珍藏,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西西里。

那里的爱情是温馨的,一切的装饰都是多余,淳朴的歌谣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轻盈的舞步流露着内心的欢快自在。

那是个远离烦恼的地方,只有在那里麦克才能流露真性情,才能真切的呼吸,才能寻求到真实的自我。

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支撑了麦克半个人生,他是多么的希望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一生的忍辱负重不过为了减少家人的痛苦,让他们活的无忧无虑……为了家族,他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冷酷,专制的"君主".但是最后他却失去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最最宝贵的东西。

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一生的奋斗得到的是什么?

是前妻的死亡,是妻子的离开,是女儿的枉死还有自己内心那永远无法言语的悲哀。

不可一世的教父最终受到了亲人鲜血的洗礼,他彻底崩溃了,一生的压抑和愁苦一时间爆发宣泄出来……

  想想世间,有多少人也曾因为追求权利和金钱不择手段。

到最后,什么都有了,但是,什么也都没有了。

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许多东西迫使人们行走在黑白之间,被迫的选择让人背离理想,悲凉一生。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那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