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94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配套K12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

  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

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

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

5试管。

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

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

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实验效果;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

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

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有的小组提出:

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消化和吸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

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

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

  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

  肺部的?

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

  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

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

  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教师: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

  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

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

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

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

是否与科学

  事实相符呢?

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

用软尺测量吸

  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

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

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

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

  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

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

3.软尺不要有折转。

4.作好记录数据:

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

〔实验活动:

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

测三次后将胸围差

  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

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

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

  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

  1.我们的胸围差明显。

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

  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

很好。

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

  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

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

  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

是于吸气后使

  胸廓扩大,还是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

是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是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

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学生:

会感到呼吸困难,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

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

  响,体质下降。

为什么?

  学生:

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

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

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

  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

橡皮膜代表什么?

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

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

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

  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

  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

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

回答

  

  实验血液——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

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

  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

  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

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  红细胞:

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

含血红蛋白,呈红色。

功能:

运输氧

  白细胞:

有核、数量少。

功能:

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

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

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创设情景: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

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

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

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

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血管——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

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

  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五、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

  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

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

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提问:

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小结:

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

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

  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归纳概念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创设情景:

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

膝跳反射  强调:

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叩击部位:

膝盖下方韧带

  ②叩击时机:

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

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

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

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

  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

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

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

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

5试管。

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

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

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实验效果;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

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

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有的小组提出:

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消化和吸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

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

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

  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

  肺部的?

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

  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

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

  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教师: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

  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

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

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

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

是否与科学

  事实相符呢?

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

用软尺测量吸

  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

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

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

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

  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

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

3.软尺不要有折转。

4.作好记录数据:

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

〔实验活动:

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

测三次后将胸围差

  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

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

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

  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

  1.我们的胸围差明显。

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

  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

很好。

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

  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

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

  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

是于吸气后使

  胸廓扩大,还是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

是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是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

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学生:

会感到呼吸困难,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

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

  响,体质下降。

为什么?

  学生:

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

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

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

  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

橡皮膜代表什么?

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

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

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

  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

  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