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98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会前瞻Word文件下载.docx

首先由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未来这些年党和国家战略的部署,再经过这次两会,其实是把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的程序把它转化为国家意志,我想这是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同时这次两会顺利开完,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变更,再到我们进入新时期所面对新的任务提出和部署,整个这些加起来才算完成了全过程,这是即将迎来的今年两会最大的特点。

从外部环境来说,也有跟以往不同的地方。

比如这次两会,我总结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微博时代召开的换届两会。

上次换届两会2008年,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微博为何物。

微博带来的是一种沟通渠道、沟通平台、沟通手段的丰富和变化,使得今天中国面对舆论场上的力量也发生了变化。

今天是微博的时代,有几亿人上微博,同时传统媒体也在发挥作用,在这样的舆论场关注之下,开的又是换届两会,这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你提到“十八大”跟今年两会之间的联系,我还记得去年“十八大”提出党的现阶段任务是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五年非常关键,今年两会将产生的新一届领导人受到了国内国外高度的关注您怎样看待今年的高层变动?

从去年“十八大”到今年两会,会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是有很大变化的。

它首先意味着我们刚刚经历的“十八大”和即将经历的这次两会,是站在特殊的历史时点上,党和国家核心的领导集体,要完成一个正常的新老交替,实际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人事变动,这个过程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家一起来回顾过去五年甚至是过去十年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干了什么,我们一起在谋求一些共识,今天中国社会面对什么样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国家的任务,也是执政党的任务,也具体到每一个党员的任务,更是具体为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事情。

这次两会上针对这些任务,针对未来一年,也针对未来五年,甚至中长期任务做出一些部署。

我想眼前,我们所看到的高层人事变动,只是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点当中的那么一页。

人事变动,大家特别关心,无论从执政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八千万党员,还有13亿中国老百姓大家都非常关注未来这段路,谁领着我们走,大家关注度一定是非常高的。

另外,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也很高,今天中国不是五年前,十年前的中国了,过去五年里面我们经济总量变成了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当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中国执政党的领导人和中国国家的领导人,甚至包括中央政府领导人的变更,也是国际级的大事件,各国也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将会走出什么样的状态,这不仅跟中国13亿人相关,跟全球几十亿命运更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机构共经历了6次较大调整:

82年的改革致力于干部年轻化;

88年致力于政府职能转变;

93年强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98年是消除政企不分;

2003年改革的目标锁定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8年的思路是突出公共服务,推进“大部制”改革。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往往是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启动的时间窗口。

您预测今年两会将产生的新一届领导上任,将会带来怎样的行政机构改革?

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也是这次两会重要内容。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机构改革提交人大审议。

通过这次两会,特别是这次全国人大形成的新一届中央政府某些部门会发生一些变化,大家有的称为更进一步实行大部制,有的人称为中央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往前迈一大步,我想这一步会延续,过去平均是每隔五年进行这样的机构改革和调整,每次改革动作不一样,现在回头来看侧重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过去一二十年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总的方向一直沿着往前走的方向,眼前的时点最大特征体现为更准确让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贴近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职能。

老百姓关心的是国务院这次合并几个部门,总的部门数减少几个,这只是最后的表面的指标。

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倒不是说多几个部门,少几个部门,更不是说一个部门里面多几个公务员,还是少多少公务员问题。

我们关注的核心是我们政府部门通过这次改革在非常丰富的职能体系当中,怎么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都能够完善自己的职能。

二中全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说的非常准确,进一步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等等,把职能转变放在机构改革首要位置,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机构改革的步子迈出去的是否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更准确的让政府部门发挥职能。

过去社会上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有过那个阶段的看法,我们一度认为政府部门是越少越好,这个话要辩证来看,如果说过去我们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比如说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中央政府组成部门偏多,一二十年改革进程就是让它逐渐减少的过程,但是减少并不是我们唯一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职能更加准确。

我想今后的中心任务不再是简单减少它,有的时候一个事情该由几个政府部门管,按照客观规律,你就得让几个部门管。

过去经常是九龙治水,一个水九个部门来管,管的部门太多,职责不太好划分,就像三个和尚抬水吃没有水吃了,那我们逐渐减少他,比如说一件事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或者社会管理,需要多少部门就多少部门,需要多少人就多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做减法的过程。

我注意到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谈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说过去十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一些没有做到位的地方,有一些不该管的事情,我们政府部门还在管,但是有一些应该加强的职能,原来没管今后要管的事情,这个职能没有得到加强。

这次的两会,大家关心机构改革,但大家最应该关心的是我们在一些关键性的政府服务的问题上,能不能看到政府部门更加清晰的职责划分。

通过改革一件事情,让公共服务和管理部门职责清晰,非常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彼此之间知道自己该管什么,不要出现交叉和空白,这是机构改革的目的。

今年改革不是终点,不是所有关于机构改革的目标在今年都完成,如果你期待太高,会有一点点不满足。

机构改革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隔几年把眼前的任务更明确了,再往前迈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对于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您预测其中会有哪些亮点?

今年报告跟去年、前年不太一样,今年是本届政府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温家宝总理最后一次做政府工作报告了,他一定会拿出一定篇幅把过去五年做了什么做一个总体梳理,并且得出规律性经验,这个经验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是留给即将组成的下一届政府,这是报告亮点。

再有今年中国和整个世界处于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之下,相对比较困难的局面之下,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走过过去五年,从2008年那一年就不太太平,本届政府经历了非常多难题、大事。

2008年刚过去,2009年全世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直到现在这个危机还没有完全走出去。

本届政府在过去这么艰难的五年情况之下,给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呈现了什么样的客观状态,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会有所描述。

对于今年这一年,中央政府准备做哪些事情,虽然温总理要退休了,但是本届政府最后一项职责是要对今年做出一些原则性部署,也是给下一届政府的建议,这个报告里也会有。

这三方面应该是今年报告的三个亮点。

觉得这份报告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

是的。

您本人经历过17次两会,如果让您作为一个代表来献计献策,今年您会关注哪些方面?

如果我是一个代表或者是一个委员,我想关注两方面的内容,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谈最核心的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我觉得在改善民生的进程当中,过去一两年也出现了新的情况。

比如说大家现在改善民生的积极性都有了,对它的重要性都认识非常充分。

现在改善民生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点上,因为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给我们带来困难。

过去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都非常大。

一方面兜里收的钱增速在降低,因为经济下行,另一方面支出的时候,刚性支出压力都很大,最主要的支出都在民生领域。

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很大情况下,怎么能够保证改善民生的可持续性,我觉得这是我最关心的事情。

改善民生不是能着急上火一年两年就忙完的事,改善民生是长期过程,每年都有迫切任务,都有紧迫感,但是有限财力下怎么让改善民生进程持续稳定改善,不是这两年把兜里钱都花光,明年后年的日子怎么办不去考虑,我们改变民生过程中要注意可持续性,也要看到改善民生的艰巨性。

比如说从医改进程可以看出来,医改千头万绪,哪一年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今年一使劲,把所有的跟医疗相关的事都解决,不可能。

医改到现在进入到第四个年头,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新的问题暴露出来。

2013年也不可能把医改剩下的问题都解决。

2013年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留到后年,我们改善民生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

还有一方面,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我觉得相比过去5年、10年来看,眼前更加迫切摆在大家面前。

咱们生活在北京切身感受到雾霾的影响,也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转型坎上,转型坎上出现雾霾现象也是历史现象。

咱们代表委员和公众一起讨论,这个时候怎么看待眼前出现的环境问题,怎么来理性看待。

如果你认为空气也不好了,水也不好了,都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闹的,我们难道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停下来吗?

肯定不能。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要加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现在绕不过去的问题,这又带出很多产业结构的问题,环保门槛的问题。

政府对企业符合不符合产业方向的约束,这个约束又不能用太强烈的政府的手,还要尽可能通过市场办法解决。

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保持足够的速度,同时又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不断的解决新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这样的课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过。

他们今天已经到了很发达的阶段,也曾经遇到过一些环境难题,也解决了,但是它是拉长在一个七八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段里面逐渐解决的。

我们要把问题放在眼前二三十年里面集中解决,这样的难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去非常顺畅化解过,这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难题,这是我们今天特别值得关注的命题。

咱们再来看一个新华网的两会热点调查,百姓都有哪些期盼:

“让腐败无处藏身”,“让房价回归理性”,“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十面霾伏”,“看病更方便点儿”,“养老金更高点儿”,“收入差距再小点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平发展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等等。

这么多热词当中,很多都是老面孔了,每年两会都会提到,而你刚才提到的在去年两会当中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PM2.5,这是个新词儿我留意到2月8日的时候,你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狂风吹走了京城迷雾,又带来了漫天黄沙,微博上一片悲凉抒情。

其实,十几年前困扰京城的还不是“雾霾+尾气”,而是春天里连绵不绝的黄沙。

但这囧境也促动了三北防护林等风沙源地区的环保治理。

这些年,黄沙虽未禁绝,但出现频率已大幅下降。

可见“共识+合力”可以有所作为,面对雾霾不必只是唉声叹气。

2012年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在2013年2月份,中国东部大范围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你提到让我们更加科学和冷静看待这个问题,今年两会当中,在应对空气污染的解决措施方面,政府有没有下一步的动作或者我们该怎样做得更好?

刚才念的那条微博,当时我针对是什么?

你看最近这几个月,连续出现雾霾污染,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舆论场都变得极大的丰富,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吐槽成为公众话题,包括现在的黄沙漫天景象,更多人是抒发自己的不满,也有点无可奈何的心情。

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光抒情,光用文艺青年思维方式看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我特意提到过去改变的过程,就是想告诉大家,眼前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我们看任何不尽人意之处,既要横向看,也要纵向看。

比如说北京空气,纵向看眼前的难处怎么来的,怎么去解决它,看看过去曾经的难处怎么被我们解决的。

1997年1998年临近新世纪那几年,每年北京春天风最大,正好三月初开两会的时候,必然是沙尘暴扑面而来,站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台阶上经常一阵狂风吹来,大家都要闭上眼睛,闭上嘴,躲着狂风。

但是通过十几年努力确实风沙减少了,因为十几年前大家所共同感受的这种囧境,才促动我们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包括三北防护林,京津地区主要风沙主要来自张家口地区。

后来在过去十几年里面,不仅是由张家口当地的百姓来做,北京市财政也专门拿出钱来到张家口地区种树,形成跨省生态补偿。

我们是风口的下游,下游你要想不再刮这种沙尘暴,下游人们也要通过转移支付去帮助上游人们一起保护当地的环境。

经过十几年努力,树是一棵一棵种下去,积少成多成为连绵森林的时候,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沙尘暴、黄沙漫天频率大幅度下降。

老的问题逐渐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雾霾本身不是污染,雾霾只是一种自然天象。

雾霾出现的时候,我们这个城市大量机动车尾气被捂在大棉被里面,当时1997,1998年的时候机动车还没有这么多,老问题逐渐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

新问题出现除了抱怨一下,抒发一下不满意,从过去解决黄沙问题成功实践当中,看到今天乃至未来几年,包括北京和其他中东部城市怎么解决空气污染PM2.5,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到我们是有办法的。

这个办法不见得轻松愉快拿出来实现,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并且有足够的攻坚勇气,我想我们有办法解决它,有可能解决它。

这个时候大家更多需要是行动,而不仅仅是抱怨,更多需要不仅是政府在行动,我们企业也在行动,甚至每个人也要行动。

如果你只觉得,我只看着别人怎么做,而自己不投入其中做的话,像当年我们解决黄沙问题,如果那个时候普通市民做的努力,也许是参加单位组织种树活动,去种种树。

今天面对PM2.5的污染,更多市民不再是简单的去种树,比如说你能不能少开一天车,有条件坐公车的时候选择公交。

这跟当年选择种一棵树含义一样的,别人开私家车,你跟他比,你凭什么开我不能开呀。

同时要求负有更大责任的地方政府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我想我们眼前所面对的难题,不出若干年,我们会解决它,并且在解决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解决了环境空气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随之解决了我们工业化怎么能够更加科学的发展,我们产业布局怎么更加的合理,我们城镇的布局怎么更加合理,我们一个城镇当中怎么能够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让我们公交系统更加完善,让你拥有私家车的人,在开私家车和坐公交车自如的选择,而不是痛苦的选择。

PM2.5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积极推动它,能够带动我们未来几年科学发展具体内容。

听完您的分析特别透彻,之前对于PM2.5,我没有太多了解,我也会觉得单纯是空气污染的问题,对这个的治理,您说相比治理黄沙行为更难,因为牵扯到工业化进程,包括未来政府怎样监管工业的排污,甚至怎样更加提倡原生态生活方式,这个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有新的问题暴露,不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或者好的的地方,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而且保护环境更要从自身做起。

今天改革走到深层次深水区的时候,我们改革和发展都面临这些问题,眼前有没有解决的难题,我们也在解决曾经遇到的难题,没有一个难题是在转瞬之间轻松解决的。

每一个难题解决都要经历痛苦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公众聚焦点,如果你抓住它,并且推动解决它,它产生联动效应,不仅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了,更多体现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自己,你去考虑你的个人的作为,个人利益跟公共利益之间那个关系。

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谁就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关系,而是个人跟个人之间,大家要保持彼此的尊重。

我坚持我的利益,但是我也关切到你的利益,既要考虑我们小群体的利益,也考虑公共利益。

这样改革进程当中,不仅仅解决PM2.5的问题,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最后都是帮助我们寻找个人和今天更加有现代文明的社会,大家怎么找到彼此之间最好的关系。

也是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好,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但最基础的是生存问题,环境污染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这很重要,我们期待两会能够出台更有效、更严格的治理措施,同时希望对企业和工厂方面有更加严密的监管机制出台。

说完了新词儿,再看看某网站推出来的“2012年网友最关注的两会议题问卷调查”,房地产调控成为关注度第一的话题。

而今年两会房地产调控也是关注度第一的话题,“十八大”之后以及两会之前,房价都在一直攀升,您认为今年两会会涉及房地产调控的走向吗?

3月5号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报告里面会拿出一段话谈谈房地产调控的话题,两会闭幕那一天,新的总理出来跟中外记者见面的时候,也会有记者问到新的总理如何看待房地产调控的问题。

这两届总理都会跟我们谈调控,他们怎么谈,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做大胆的预测,他们谈的内容前后两任总理基本趋向是一致的,这个趋向一定是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因为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其实也在“十八大”和“十八大”之后,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都用不同的方式谈到了。

从中央政府来看,没有丝毫要放松房地产调控的迹象。

如果说在两会期间,比如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新的总理回答记者问题,如果他们提到新的措施变化,我想只是让调控更加严格,而不是让调控更加放松。

我觉得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这一段时间以来被某一些人鼓噪着,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十八大”之前他们就鼓噪“十八大”之后房地产调控要放松了,结果迎来了房地产追涨的局面。

你告诉大家放松,一放松就会涨,我就买,基本上现在买房子都是刚需,但是刚性需求也需要均匀释放。

如果大家憋着劲被房地产商一忽悠,房价要上升了,你赶快买房吧,结果看到房价上涨的局面。

“十八大”报告谈到住房问题,谈的还是坚持房地产调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这次两会释放的信号都会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房地产调控放松的迹象,会进一步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会把炒作的声音进一步压制下去。

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家拼的是预期,如果你预期调控不会放松,房价眼前这个阶段不会调头上涨,你买房的行为会理性一点,大家都在传递关于预期的声音,这是一场关于预期的战斗,这场战斗当中,我想来自于两会上面的,无论前后两任总理,还是其他官员还是代表委员的声音,他们的声音可以让我们预见,让我们理性认知调控走向哪一步,调控不会放松的共识,会使得两会之后房价走势更加稳定,而不是出现集中去买房的局面。

我们再看另三个热词,“上学、看病、就业”,老三样,年年被关注,也年年都有新亮点。

看看教育今年会不会有所期待,过去几年一直谈到教育公平问题,您认为教育改革如何在优质、均衡、公平上实现突破?

教育是热点,每年关注的具体方向不尽相同,今年教育问题有可能在两方面出现讨论的热点。

一是异地高考,异地高考去年广泛讨论,教育部拿出自己的意见,地方政府按照教育部要求,多个地方政府也都拿出了异地高考改革的方案,但是都是阶段性,没有彻底解决,都往前迈了一步。

今年两会关于异地高考,代表一定很关心,我们要审慎看待异地高考改革的前景,改革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考生比较愿意去的,比较集中的地方,北上广这些地方,我觉得慢慢降低门槛。

比如说随迁子女在这里面直接参加高考。

需要讨论的是迈向目标的步骤是快一点好,还是慎重一点好,像北上广总的调子,对于期待很高的人来讲步子有点慢,要考虑到大城市资源承载性,也要考虑到对高考移民的有效控制。

这样的改革不见得一年两年就有效果,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在一年两年之内希望彻底放开异地高考,这样做好象那些随迁子女和他们家长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但是,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可能带来大量的高考移民涌进,涌进来会稀释北京、上海有限公共服务能力,会使得现在的市民和常住人口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持续增长,而是短时间出现大幅度降低,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我们不能用制造新矛盾的办法解决老的矛盾,必须按照事情发展的规律,稳步向前推进。

另外一个热点是择校问题,中央电视台也做过几轮报告,教育部门也有积极回应。

比如说奥数班,总是特别有生命力,总是死灰复燃,不知道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但是怎么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也是涉及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总量更加多,同时分布更加均衡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一方面又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老百姓期待特别高。

每一届中央政府,每一次的教育部长出来,总要在一个阶段,一年里面、两年里面总要有进步,不能因为他很难做,就拖着不办。

怎么能够让关心这件事情的公众,通过今年两会的促动,在择校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哪怕有一些改变,哪怕没有解决问题,公众也能够理解,我们参与到共同推进的改革过程当中。

这两个问题是今年教育领域最关心的问题。

谈到择校,背后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心态,我们中国对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到底落脚在哪儿。

为什么这么多人有盲目从众名校心态,比如说北京某某几小和某某初中都是很难进去的。

即使面对教育公平问题,当年有教育学家想出很多办法,比如说各个名校开分校或者师资资源优化配置。

但是也有教育学者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高校几年出怎样的人才?

对于中国的人才我们应该怎么去培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现代化重要基础就是国家教育水平怎么样,当大家对现代化理解有了更深层面理解以后,大家对于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对教育要求都在提高。

你说到的问题应该是代表委员们很关心,除了解决教育领域具体问题之外,咱们大家要一起来思考,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哪些摆在大家面前的明显的弊端,有哪些好的地方要坚持,有哪些弊端需要从总体上,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整个全链条教育怎么样让孩子们迈过选拔门槛,每一个门槛选拔尖子还是让每一个人找到合适的地方。

每个阶段教孩子什么,教年轻人什么,中国教育也许到了需要做整体反思和进行新的顶层设计阶段。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回头看择校问题、异地高考问题、看我们大学怎么办问题,那些具体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解决。

我想两会本身就是大家充分讨论话题的时候,这个时候除了讨论具体的措施之外,大家多讨论一些在教育理念上的那些碰撞点,形成更多的共识,也可能是我们围绕教育问题应该去讨论的方向。

希望顶层设计更加明确,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教育理念。

说完教育,咱们再看医疗,2013年“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又一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要点。

先看病后付费什么时候才能全面实现?

先看病后付费这个事情是好事,但是全国客观上卫生部并没有统一要求所有的地方一步到位,只是有条件的地方先进行试点,今年试点会扩展到20来个省。

先看病后付钱,这只是我们整个这一轮医改当中很多新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目标当中一部分。

其实今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新任总理见中外记者的时候也绕不开医改问题,这是世界性的难题。

过去几年是李克强副总理分管医改的工作,他多次提出医改既然是世界难题,我们要循序渐进解决它,每年每一个阶段,我们攻下一个难题,把收获积累在一起,就让老百姓感受到有变化。

你看过去2009年启动这一轮医改,头三年解决基层医疗的问题,所以在前三年里面,2009年、2010年、2011年,基本上让医保覆盖了95%的人群,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得到比较好的支持,患者看病特别在农村地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