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99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厦门2013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喜剧,自世界三大古老剧种——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成型之时便开始发源。

古希腊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多部重要的喜剧作品,如《鸟》、《蛙》等,对雅典城邦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议论,与雅典市民社会初建的精神不谋而合;印度最伟大的梵剧《沙恭达罗》中,多处穿插喜剧角色的独白表演,以独具艺术魅力的手法讽刺着世袭制;在中国戏曲中,主要以“丑”这个角色行当承担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尤其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昏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

可以说,针砭时弊,以幽默的形式揭露现实社会中陈旧的、非理性的、荒诞的现象,喜剧精神自发端起便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本质。

历经多少个世纪的流变,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凡有喜剧因素大放光彩的地方,必能深刻感受到针砭时弊这一现实主义精神。

文艺学家诺思罗普·弗莱如此解释喜剧的运动方式:

喜剧冲突是新旧两种道德力量或社会势力的冲突,是从一种社会形式走向另一种社会形式。

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也曾指出:

“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揭露假、丑、恶的东西,以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喜剧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对现实的敏锐力和巨大的勇气。

幽默,轻松,诙谐,喜剧所呈现出的外在形式特点,更表明喜剧精神所达到的拈花微笑的态度。

乐观主义精神是喜剧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认识生活,更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以更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以摆脱的烦恼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在嬉笑怒骂中传达一种更为深沉的快乐。

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或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的再现。

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

著名戏剧大师陈白尘先生的作品《升官图》,把官场交易、官僚政治的复杂与丑恶揭露无遗,相对于角色人物可笑的言行举动、故事情节的荒唐与巧合,作品的生命力更基于对国统区官场现实深刻的思考,它甚至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

当前,争论谁才是舞台的“一代宗师”,哪部片子堪称“喜剧之王”,何种表现形式为观众所接受,以及哪句“俏皮话”容易出彩,都或多或少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

喜剧作品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才能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赢得观众认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中“丑”角承担着喜剧任务,对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淋漓尽致的揶揄调侃。

B.喜剧发源于世界三大古老剧种。

从戏曲到话剧,从曲艺到影视剧,喜剧因素大放光彩。

C.喜剧幽默、轻松、诙谐,对社会生活中腐朽、落后的现象进行无情鞭挞或者善意批评。

D.喜剧作品必须保持对现实的敏锐程度和对复杂现象的认识能力,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

11.喜剧精神指的是什么?

请加以概括。

(2分)

答:

                                                               

12.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

(4分)

答: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B(原文是说,喜剧自世界三大古老剧种成型之时便开始发源。

11.①现实主义(或:

针砭时弊);②乐观主义。

(2分,各1分)

12.先承接上文;

然后从正面举例论证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

接着从反面分析当前喜剧的存在问题;

最后提出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的办法。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2013年3月南平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超越乡土的文学王国

杨守森

   莫言的创作视角,极少游离于高密之外。

故乡的历史事件、风物人情、童年生活记忆等等,均成为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红高粱》再现的就是1938年在离他家不远发生的“公婆庙惨案”;《檀香刑》的主人公孙丙,是以高密西乡抗日英雄孙文为原型;小说中不断出现的那条“墨水河”,就流淌在他的村前。

在小说中,莫言甚至径直采用了“高密县”“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些真实的地域称谓。

   正是缘于对故乡大地的迷恋,有人曾将莫言视为以开掘地域文化为己任的“寻根”作家或寻常意义的乡土作家,并认为莫害的小说中存在着偏狭的农民意识的局限。

这类见解,显然是有悖于莫言作品实际的。

   莫言以深邃高阔的现代文化眼光,审视着他所熟悉的故乡,流露出超越故乡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他笔下的“红高粱”,已不再是属于植物品类的“红高梁”,更不是高密大地上特有的“红高粱”,而是诗意化、人格化的“红高粱”。

作者曾特别写道,与故乡土著作物的“红高粱”相比,海南岛的杂交高粱,“真正缺少的,是高粱的灵魂和风度。

它们用晦暗不清、模棱两可的狭长脸庞污染着高密东北乡纯洁的空气”。

可见,莫言在“红高粱”形象中凝铸的,是对民族生机萎顿的忧思,是对壮阔与神圣、刚健与不屈的生命人格的向往。

   莫言笔下的许多人物,虽源于高密的历史与现实,但经由其现代文化眼光的照耀,已与高密大地上的乡土人物迥然有别。

以传统的道德眼光看,杀人越货毕竟是邪恶的;但“红高粱家族”中的那位土匪司令余占鳌,却放射出了敢恨敢爱、自由不羁的人格光辉。

对于高密大地上那些丑陋邪恶的事物,莫言也以人性探索的目光,以汪洋姿肆的笔墨,给予了浓笔重彩的渲染,从而在作品中建构了一个大善与大恶、极美与极丑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空间。

它超越了一般乡土情怀的对人性、人的历史、人的价值以及人的生命之谜的求索与探寻。

   对于故乡大地上曾经出现的战乱与杀戮、血火与纷争,莫言亦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从更深的人性层次上,予以艺术化的重新审视与考辨。

在《丰乳肥臀》中,通过上官鲁氏之口,这样评价了那位先是抗日豪杰、后因成为还乡团头目而遭到人民政权处决的司马库,“他是混蛋,也是条好汉”;并进而意味深长地发出叹息,“这样的人,从前的岁月里,隔上十年八年就会出一个,今后,怕是要绝种了”。

显然,正是这类情怀,决定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高度。

他笔下的“高密”及“高密东北乡”,也已绝然不同于地理空间中的“高密”和“高密东北乡”,而是属于莫言自己创造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王国”。

   (摘编自2012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

 

10.下列对莫言笔下的“红高粱”特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小说中径直采用“高密县”“高密东北乡”等真实的地域称谓,是为了突出故乡高密盛产“红高粱”。

  B.“红高粱”已经不再属于植物品类,更不是高密特有的品种,而是充满了诗意化和人格化的“红高梁”。

C.“红高粱”不同于海南的杂交高粱,它具有高粱的灵魂和风度,也凝铸了莫言对民族生机萎顿的忧思。

D.莫言以现代文化眼光审视故乡,借“红高粱”形象表达对壮阔与神圣、刚健与不屈的生命人格的向往。

11.文章阐述了莫言创作视角的哪些特点?

(3分)

 

1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分)

 

(一)(9分)10.(3分)A(“是为了突出故乡高密盛产‘红高粱’”属强加因果,且答非所问)

11.(3分)答案要点:

①莫言的创作根植于故乡大地,

②创作视角大多集中于高密

③故乡的历史事件、风物人情、童年生活记忆等等,均是他的创作源泉。

(每点1分)

12.(3分)参考答案:

先否定有悖于莫言作品实际的见解;再阐述莫言作品的特点,借此反驳前面所述的错误观点:

最后得出莫言创造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王国”的结论。

(3分,每个要点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①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

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月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

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②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

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③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

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

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

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④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

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

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⑤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⑥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⑦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

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⑧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

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0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中“舆论的不满”指的是公众对民政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造成的。

D.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互动”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11.作者为什么说“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

(3分)

 

12.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3分)

 

 

答案10.(3分)C(“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的说法有误,应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11.(3分)媒体从业者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沟通者;新闻媒体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执政者处理与媒体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执政者的看法和认识。

(共3分,每小点1分。

12.(3分)①勇于面对社会问题;②在对待媒体曝光社会问题上应有正确的态度;③转变观念,适应新闻自由和开放的媒体时代;④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借助媒体与公众进行良性沟通。

(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泉州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

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

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

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

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

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洪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

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

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摘编自《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c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11.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3分)

答:

 

三、(24分)

10.(3分)C(“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11.(3分)因为会使人们沉浸于享乐,形成从物质到精神都可以买卖的社会歪风;会使理想、信仰、道德遭受破坏,荣辱观颠倒,是非观迷失,社会风尚败坏。

(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2.(3分)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12厦门热身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

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

中国画无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

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0.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和灵魂。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心情。

 C.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是“自然”“自心”“直接”“真”和纯净无欺的。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的水墨法。

11.下列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3分)

 A.中西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其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超过油画。

 B.中、西线画表现物象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洋线画。

 C.西洋画的传统是以线条显露凹凸,体贴轮廓,而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线示体。

 D.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摹形体实象,把握实体感觉。

12.文中为什么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请简要分析。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10.(3分)C(“一切艺术”有误,应是“一切造形艺术”。

11.(3分)D(A.“超过”应为“有时超过”,而且不能脱离“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以来”的限制;B.“但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洋线画”有误,原文无此信息;C.“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线示体”有误,以线示体在宋、元时期“已见高峰”。

12.(3分)因为西画素描的本质是以抽象线纹表现万物,而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不管是白描还是水墨画都以抽象笔墨来进行艺术创造。

(意思对即可。

照抄原文“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