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19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

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

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

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答案】1.C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文中A项错在“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上,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

B项错在“一直”,原文的“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

D项错在“就不会”,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不主张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D项,错在“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

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

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

”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

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

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

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

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

如今,条件改善了。

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

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5.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6.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答案】4.C5.不同:

第四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绘其外在美;

第六段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

好处:

①第四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

第六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作铺垫。

②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l)不畏艰难、乐观向上。

(2)①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年前鼓舞作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

②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

③作者在都市看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有给生活困苦的人们带来帮助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种采野菊花的生活中还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欣赏语段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第四段通过段中的句子“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可以看出是从“色、形、香”的角度描写;

从“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可知作用是“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

第六段通过“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写的是“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后文语段“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此段为后文做铺垫。

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意象的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的题目,答题是和足以根据文中的句子分析,此题可通过文中的句子“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分析其“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特征,根据“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西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

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

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池,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

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成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

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

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

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相进楼”。

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

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

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税前扣除及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参与棚户区改造企业受益

B.政府推动、住户配合棚改数列持续高速增长八千多万居民“出棚进楼”

C.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低收入家庭获益

D.未来三年继续棚户区改造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条件的承诺加大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几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主要是因为它在未来年将实现改善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

【答案】7.B8.BD

9.①参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企业因为国家的税前扣除政策受益。

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很多贫困家庭增加了收入。

③使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改善了居住条件。

④可以促进商品住房去库存。

⑤带动了有效投资以及建材、装修、家电消费,促进了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错在“持续高速增长”,从图表看,每年都增长,但有的年份增长速度并不快。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财税【2010】42号文件中只对“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实行免税政策,并不是对所有“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

另,把财税【2012】12号文件中的税前扣除政策说成免税政策,也不够科学。

C项,错在“最重要的成绩”,最重要的成绩是改善了千家万户的居住条件。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只是次要成绩。

E项因果关系失当,从材料四最后一句话看,棚户区改造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的原因,绝不仅仅因为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

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

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

补殿前承旨。

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

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

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

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

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

“此濠、寿之患也。

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

”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

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

以功授武殿使。

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

廷谓曰:

“是可图也。

”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

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

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

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

是秋,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

至山阳,见世宗,特加宴劳,拜亳州防御使。

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

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代之。

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廷谓悉除之。

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

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三十》)

10.下列对文中间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B.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C.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D.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昇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其末帝就是词人李煜。

B.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约定性质的凭证。

C.世宗,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

D.闾里,乡民聚集生活之地,即乡间。

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也称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廷谓较为忠贞。

周人拿铁券劝他投降,他拒绝;

多数将领降周时,他不肯投降;

一百战到最后,感到彻底绝望时,才大哭降周。

B.郭廷谓能征善战。

周师退保到定远之后,他招募壮工化装前往侦察,得到定远周军的情况后,他认真训练,后前往偷袭,大败周军。

C.郭廷谓颇有远见。

在紫金山大战之后,他全军撤回濠州,但他料想周师必定前来,于是缮甲治沟,提前整顿城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D.郭廷谓有爱民心。

梓州沿袭旧制,车脚户、庄宅户等属州将管辖,鹰鹞户、田猎户要给州将进贡,他上任后,将这些规定全都废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

(2)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

【答案】10.B11.C12.B

13.

(1)廷谓担心他们跑掉,登记后将他们安置进一座大的寺院中,派兵看守,让他们制造守城的器械。

(2)仁谦最初阻止他的计划,不得已才听从了他。

于是廷谓率士兵驾上小船,口中衔枚,直达周人所建的浮桥,把桥全烧了。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敢死士”是“出”的宾语,不要断开;

“头车”“洞屋”是“焚”的对象,不要断开;

“廷谓”作后句的主语。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大臣是没有的。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前往偷袭”错,郭廷谓没有前往偷袭,他是依山设伏把敌人打败的。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虑:

担心;

籍:

动词,登记;

俾:

让;

初:

最初;

沮:

通“阻”,阻止;

轻棹:

名词动用,驾上小船。

参考译文:

郭廷谓,字信臣,是徐州彭城人。

父亲郭全义,在南唐做官,担任濠州观察使。

郭廷谓幼时喜爱学习。

工于书法,善于骑马射箭。

补任殿前承旨一职。

周世宗进攻淮河以西,南唐屡屡战败,城中十分惶恐,郭廷谓与州将黄仁谦制定了坚决抵御的策略。

周军派间谍带着铁券到他的营垒劝降,廷谓予以拒绝。

城中小商贩们都心怀不满,廷谓担心他们跑掉,登记后将他们安置在一座大的寺院中,派兵看守,让他们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