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362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上文档格式.docx

“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荣臻随即下达了令守军放弃抵抗的命令。

就这样,北大营6800名守军,被500多名日军击溃。

东北军死320人,日军仅死2人伤22人。

9月19日凌晨6时30分,北大营陷落、奉天城陷落。

就在蒋介石和张学良幻想妥协求和之时。

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向所属部队下达了进占各地的命令;

并联系朝鲜驻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请其增兵援助。

至上午10时,日本关东军在未遇顽强抵抗的情况下,仅用12个小时,就先后占领了沈阳、丹东、营口、抚顺、海城、辽阳、本溪、四平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次日长春陷落,东北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于21日率部投敌。

辽宁、吉林两省由此陷入敌手。

10月初,关东军开始进攻黑龙江省,部分守军投敌。

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部1万余人奋起抵抗,战至11月18日,终因实力不济,弃守省城齐齐哈尔。

日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

至1932年1月3日,攻陷锦州。

2月5日哈尔滨陷落。

至此,日军仅用四个月零18天,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相当于日本本土总面积的3倍。

这是日本关东军的一场豪赌。

当时东北地区共有20多万中国军队,计17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步兵师,分驻于4省1区,此外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增援。

事变当夜驻扎北大营的东北军独立第七旅,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

而东三省的日本军队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以及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

能迅速支援的日军也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

因此中方在兵力方面占绝对优势。

在武器装备方面,由于东北军放弃抵抗,仅沈阳一地丢失在兵工厂和仓库中的武器,就有飞机260架,重炮、野战炮250门,炮弹10万发;

迫击炮600门,炮弹40万发;

步枪15万支,子弹300万发。

日军其后进攻黑龙江省马占山部时使用的法国雷诺坦克,竟然就就是在沈阳缴获的。

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日军使用的部分飞机,也是从东北军手里缴获的。

如果这些武器用于对日作战,在日本本土大举增兵之前的1-2个月内,东北军在火力上可以完全压倒关东军及其援军。

此外918事变前,东北军将领黄显声,还秘密把20万支枪分散到各县,为后来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准备了大量的武器。

那为何还是这种结局?

回到918事变当日,东北军主帅张学良在北京看戏,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正在永绥号军舰上,由南京赶往江西,指挥30万重兵对红军根据地行第三次围剿。

秉持蒋主席“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东北军坚决执行了不抵抗命令,最终将千里江山拱手送人。

在蒋介石政府的默许下,15万东北军陆续撤入山海关内(另有5万投降),5万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横扫东北战场。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国愤怒,爱国学生捣毁了南京政府的外交部,外交部长王正廷遭到痛打。

上海80万工人派代表至南京请愿。

其间各省省会及大城市的工人、学生,相继举行了抗日游行示威,但遭政府极力阻止。

10月5日,广州军警向请愿的学生与民众开枪射击,死亡10余人。

12月1日,南京打伤抗日游行民众30多人、逮捕180余人。

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国民政府,让民众失望之极。

九一八事变主谋元凶:

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

少壮派犯上作乱

而关东军大肆入侵中国东北,源于日本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渐趋平和。

1921年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根据《九国公约》《海军协定》等条约,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军费为7.3亿日元,1930年裁减到5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日本陆军所得经费,仅为原定预算的十之二三。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关闭了约四分之一的兵工厂,并大量裁员。

以生产火炮和炮弹的大阪火炮工厂为例,职工由1.5万人裁减至2500人,裁减了六分之五,武器产量跌落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大规模裁军严重冲击了军人阶层的利益。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打仗以外他们一无所长,裁军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

军人们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急于通过战争,争取自己的利益。

关东军组建于1919年,前身为南满铁路守备队,因驻扎在中国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

九一八事变主要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少壮派军官——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人擅自策划,连日本军部也并未完全清楚整个计划。

事变发生时,由于关东军只有2万人的兵力,无力攻占东北全境,便向日本驻朝鲜军团请求增援。

当关东军进展迅速,日本在朝鲜的驻军也开始向中国东北运动时,日本军部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首相若槻礼次郎和陆军大臣协商后,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向朝鲜驻军司令林铣十郎中将下令按兵待命。

如果林铣十郎听从首相和军部的命令,九一八事变就会夭折,但不幸的是林铣十郎也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他断然派出3万多朝鲜驻军增援关东军,使日军实力大增。

事发后,蒋介石政府放弃军事抵抗,妄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东三省问题,便于9月21日向“国际联盟”提出起诉。

日本当时是“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若槻内阁也不赞成关东军扩大东三省事态。

9月25日,日本代表在“国际联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针:

1)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

2)日本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日本居民。

3)日本军队将立刻开始撤退。

  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都支持立刻撤军,但关东军司令部却根本不理会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锦州的张学良军队发动猛攻。

此时在沈阳的日本总领事曾找关东军的高层交涉,试图解释政府希望和平解决的方针,但关东军的军官竟然拔出军刀来威胁说:

“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们的事?

”。

由于无法解决东三省危机,1931年12月11日,若槻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

由于犬养毅是孙中山的密友,曾对流亡日本的孙中山等人进行过多方关照,而且和国民政府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有较好的私人关系,所以他打算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当时的东三省危机。

12月20日,犬养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高层会谈。

但首相的秘密和谈工作被泄露(据说是电报被军方截获),这激怒了军队内的激进派。

1932年3月1日,在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溥仪被扶植上台。

而与此同时,犬养毅当政的日本内阁竟然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这更激怒了日本右翼分子。

1932年5月15日傍晚,十余名海军青年将校和陆军士官见习生强行闯入首相官邸,枪杀犬养毅,史称五一五事件。

犬养毅死后,日本文职内阁变成了对军人战战兢兢的畏缩政权,使日本失去控制从而走向自爆的军国主义道路。

犬养毅并不是第一位死在枪下的日本首相。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无法满足军阀侵略扩张的野心,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

1930年10月14日,日本首相滨口幸雄由于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压缩海军军费,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被日本右翼份子开枪打伤,一年后因细菌感染而伤重不治。

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

26兵变”,藏相(财政部长)高桥是清因坚持削减军费,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

在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和2位藏相被杀。

1923年关东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经济危机与侵华战争

政治动荡背后的实质是经济危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波及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造成35万人伤亡,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高达65亿日元。

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9.1亿美元巨额外债,对内发行13亿日元救济贷款,这才让日本经济逐渐摆脱萧条。

然而祸不单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再次让日本经济坠入深渊。

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

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

狭小的国土和贫瘠的资源,让日本军政界再次萌生对外扩张的野心。

日本急需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但此时的日本并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当时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占财政支出28%。

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在17个常备陆军师团中,有些进行了缩编,仅有22万5千人;

陆空军共有8个飞行联队即26个中队,有各种飞机约600架。

陆军各兵工厂共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

这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

因此日本军队连常备的现代化装备也难以实现。

以致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对华战争中,日本关东军甚至在使用日俄战争时期的老式火炮。

然而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放弃抵抗的行为,让日军轻易实现了扩张野心。

从中国东北获取的巨量财富、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倾销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为日后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做好了准备。

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

强化经济垄断,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

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单,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投资10多亿日元改组扩建国营军事工业,使军工产能成倍增长。

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达到32.7亿日元,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

(此时国民党政府在干什么呢?

日本经济向军事化转变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

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

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

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

而中国东北地区,成了日本获取煤铁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商品倾销的理想市场。

据统计,从193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共从中国东北掠走煤炭2.23亿吨,生铁1100万吨,钢580万吨。

从1940年至1944年,关东军从东北农民手中强征粮食3600万吨,其中1130万吨运回日本。

在掠夺资源的同时,日本更加疯狂的掠取劳工,以弥补其捉襟见肘的劳动力资源,到1944年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强征的劳工已达300万人,其中被虐待致死的约占29%(战后仅在东北地区日本工矿企业及军事基地附近发现的万人坑中,就有50-60万具劳工遗骸。

)。

这些劳工都被送到工矿企业或修筑秘密工程,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节省下来的大量日本劳动力则训练成士兵。

  可以说,如果中国军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能够奋起抵抗,消耗日本有限的国力,使其无法夺取东三省的煤铁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即使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它仍然无法夺取足够的资源用于维持战争。

关东军在东三省的这次豪赌赌赢了,却也让中国和日本帝国,同时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侵华日军在中苏边境,历时10年,动用上百万中国劳工修筑的17个大型要塞群,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

东方马其诺防线

关东军占领东北后,野心并未满足,因为有更多的青年军官,希望效仿“九一八事变”,通过战争建功立业。

这种自下而上的狂热,让日本战争机器继续疯狂运转。

军队内部甚至争论起更为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

北进——进攻苏联;

南下——进攻南洋诸国;

还有野心更大的是北进南下并举,最终与美国决战。

为了对北线苏联军队做好战争准备,日本关东军在中苏边境划设了4个作战区域,并于1934年至1945年分3期在南起吉林珲春、北至内蒙古海拉尔约4800公里中苏边境的战略要地,面对苏联方向,依山就势秘密修筑了17处大型军事要塞群,分别是:

珲春要塞、东宁要塞、鹿鸣台要塞、绥芬河要塞、观月台要塞、半截河要塞、庙岭要塞、虎头要塞、富锦要塞、凤翔要塞、霍尔莫津要塞、瑷珲要塞、黑河要塞、法别拉要塞、海拉尔要塞、乌诺尔要塞、阿尔山要塞。

这些要塞群长度相加约1000公里,共有8万多个永备工事,分别为“特”、“甲”、“乙”、“丙”、“丁”5种类型。

特级工事要求顶盖厚度和前面主墙的厚度要超过3米,能抵御300毫米口径、1吨重的炸弹直接轰击。

东宁、虎头、海拉尔、瑷珲各阵地构为“特”种国境阵地。

这4个阵地同时拥有可容纳守备兵力全员1/3的地下设施和连接重要设施的地下坑道。

其他大部分阵地为“乙”种构筑强度的国境阵地。

其标准的水泥厚度为1.5米,可抵御200毫米口径的炮弹和250公斤炸弹的轰击。

阵地外围设施主要设置铁丝网和坦克障碍壕。

铁丝网(或鹿砦)高1.2米、宽幅6至8米。

坦克障碍壕通常深3米、宽5米,壕壁与沟底呈直角。

在这些要塞群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东宁要塞群。

东宁要塞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三岔口镇南9公里处,紧邻中苏边境,是伪满国境内17处要塞群中,唯一以进攻为目的而修筑的大型永久性阵地群,是掩护日军主攻部队发起侵苏战争最前沿的火力支撑点和梯次进攻的策源地。

被关东军认定为“国境一级阵地”。

1933年1月10日,日本关东军在石田荣雄少佐的带领下,占领了东宁县。

1933年10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作战参谋长铃木率道视察苏“满”国境,决定沿国境修筑军事要塞,整个计划由关东军作战主任远藤三郎主持进行。

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三任司令官菱刈隆大将发布了“关作命第589号”《关东军关于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

国境阵地的修筑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在东宁绥芬河、半截河、虎头、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海拉尔等地进行,自1934年6月到1938年春基本完成。

关东军还从东宁起,沿乌苏里江、黑龙江直到内蒙海拉尔的各国境阵地,依次编为第1至8的序号,组建国境守备队。

第二期工程,在吉林珲春五家子、绥芬河的观月台、半截河以东的密山庙岭、黑河上游的法别拉等地修筑工事。

大致于1939年完工,依次编为第9至第13国境守备队的番号。

1939年诺门罕战役爆发,日军又在罕达嘎亚附近及牙克石修筑了防御工事。

第三期工程是l940年后,在三江地区、松花江右岸的富锦、乌尔古力山附近以及小兴安岭东侧的凤翔等地构筑野战阵地,按原有序列凤翔被编为第14国境守备队。

1935年秋,日本关东军第四任司令官南次郎大将乘飞机亲赴东宁视察,意图将其变成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这是一项绝密工程。

出于保密需要,关东军于1936年发布了“第749号作战令”,专门规定凡涉及到要塞的任何事情都必须采取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

例如将中国居民与要塞群隔离,列车通过时必须拉上窗帘,定期航班的飞机接近要塞上空时,乘客必须拉上窗帘,且必须低空飞行,以便观察哨可以用望远镜观察。

这些严格的措施,都是为了防止苏联间谍获取要塞情报。

东宁要塞群南起东宁县大肚川镇的甘河子沟,北至绥阳镇的阎王殿,东起三岔口镇麻达山,西至老黑山镇和光村,正面宽110公里,纵深50多公里,主要工事分布在距边境3—5公里范围内。

整个要塞群由11个山峰组成,分为作战区、保障区和后勤支援体系三大部分,主要由胜洪山要塞、勋山要塞和麻达山三个前沿永备要塞,及老城子沟综合运输仓库、地下永备弹药库、兵工厂、野战工事等构成。

共筑有永备火力点402处、土木质火力点511处,指挥观察所111处,掩蔽部100处,钢帽堡4处,火炮发射阵地79处,野战机场10处,反坦克壕455公里,兵工厂1座,300平方米以上永备地下弹药库84个,油库1座,物资库50座,给水站10余处,军医院4座和800余公里的军用道路。

重点地下军事要塞有10多处,包括胜洪山要塞、勋山要塞、麻达山要塞、三角山要塞、409高地、朝日山要塞、出丸山要塞、北天山要塞等。

每处地下要塞的设施都比较齐全,有升降井,各种兵室、集结室、防毒室、炮室、指挥所、通气孔、灶事间、仓库、包扎所等,多处房间和甬道均用水泥被覆。

各要塞之间有专用的通道连接,使各个军事堡垒连为一体。

东宁勋山要塞遗址,山腰上赫然可见4个炮位洞口,指向苏联境内。

重点地下军事要塞

勋山要塞是现在唯一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的地下要塞,依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北坡平缓,东南坡陡峭,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结构为三纵三横,长度约2公里,均为钢筋水泥结构。

在面向前苏联边境一带的山坡面,设有4个洞口较为隐蔽的炮位。

北坡有3个洞口与上面的碉堡贯通。

地面西侧有3条160米长的并列战壕,与西北侧的长276米、宽6米、深3米的防坦克壕相互连通。

西南角道北有1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通往山下的南山村和太阳升村。

军用路沿南侧山崖边缘通往山下,修筑了与之平行的236米长的战壕1条。

公路往东北延伸是当年修筑的一处狼狗圈,宽5米、长38米、高4米左右。

地下甬道、房间保存基本完好无损,1998年末已清理出通道1163延长米,大小房间21处,共446平方米,有指挥所、兵室、发电室、弹药库、水池、炊事房、泵房等,分上、中、下3层,四通八达,并安装了照明设备。

1999年6月18日,东宁要塞管理委员会在其中一个较大的房间内建立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陈列馆”,在此展出日军遗留下来的罪证遗物400余件、照片216幅、资料22份。

胜洪山要塞位于勋山要塞东侧与其隔沟相望,分东西两部分,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

通往东胜洪山有一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

东侧有6处碉堡遗址,北侧有3处碉堡遗址,南侧有一条南北向战壕。

战壕以东20米处有一条长16米、宽8米的地面工事。

战壕的北侧8米以外有一处20米长、8米宽的地面工事。

工事以北6米有2处碉堡遗址。

了望塔西180米处有一口15米深的竖井,竖井西80米以外有长40米、宽12米的棚盖式地下弹药库,其中弹药库与棚盖式通道相连通,一直延伸到西胜洪山阵地。

西胜洪山现能进入的地下甬道只有40米,有一间长12米、宽4米的大房间,其它部位全部塌陷,无法观察实际情况。

地面现存的碉堡遗址、炮台遗址多处,战壕绕山头一圈,约200米。

东胜洪山要塞地下甬道房间有战地指挥所、监视所、包带所、发电室、航空无线电室、炊事房等。

该要塞破坏十分严重,多数地段被炸毁,只有两个洞口能进入洞内。

东西胜洪山没有堵塞的洞口甬道长1946延长米,房间总面积1007平方米。

据资料显示,此要塞为东宁地区最大的一个。

朝日山要塞位于胜洪山的东北侧,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

现只有一处竖井能进入要塞内100米,甬道顶部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但均已破坏。

紧挨竖井地面以东有一条15米长、5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往北至东南有一条2米宽的战壕。

竖井以西35米处有一处12米长、12米宽的地面工事。

工事东南角13米处有一个10米直径的大碉堡。

碉堡往西延伸一直到胜洪山有一条300米长的防坦克壕。

碉堡东部2米有一个7米长、3米宽的小型地面工事和碉堡,全部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麻达山要塞位于绥芬河左岸庙沟村以北处,占地面积约67.5万平方米。

当地老百姓因此洞结构复杂,进入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称之为“八卦洞”。

其地面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

要塞的所有洞口全部被炸毁堵死,只能从一个排风孔的竖井进入。

竖井深16米,直径1.5米。

竖井以南110米处有堵塞的洞口。

竖井西侧140米有碉堡址一处,碉堡址以西是两处堵塞的洞口。

竖井西北角340米处有重炮阵地一处。

重炮阵地以北有3处碉堡,竖井东侧340米处有2处重炮阵地,重炮阵地东北220米有碉堡址2处。

整个山脉的南部、西部有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坦克壕、棚盖隐蔽部等多处。

永备水泥工事多数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该要塞地下甬道能进入的有3个水泥被覆的房间,20平方米的炊事房,三个炉灶,大房间有70平方米左右都是水泥被覆的。

在主巷道墙设有安装暖气片用的凹槽。

巷道全部用水泥被覆。

主巷道南端已被堵死,究竟有多长,目前尚不知。

据“东宁文史资料”记载:

“该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长约10余里。

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投降前,曾将几千名劳工骗入洞内,然后用砂石将洞一段段堵死。

从此这些劳工就永久被埋葬在里面。

”在下山沟口处,有一花岗岩石“忠节碑”,落款为“第三师团东宁支部”,还有一处自来水泵房遗址。

三角山要塞位于麻达山要塞西部的一座高山上,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边境沿线第一制高点。

从三角山的中部至山顶峰,布满了各种工事,1-2米厚的水泥块随处可见,交通壕、防坦克壕在山腹上纵横交错。

整个要塞工事从山的中部至顶峰约有一平方公里范围。

工事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厚度达2-3米,可以抵御300mm以上大口径炮弹和一吨重的炸弹轰击。

山下有一条盘山道直达山顶,非常陡峭,吉普车需间歇向上行进。

山的西北部100米处有一口水井至今还有水。

在山的南坡中部有一个未挖完的山洞,宽约3米,高2.5米,深度有50米。

三角山要塞现找到3个洞口,在山顶峰有一个洞口,洞口东侧100米处,有5个碉堡、1个重炮阵地,洞口以西190米处还有一个碉堡遗址、1个重炮阵地。

交通壕、防坦克壕还清晰可见,其它工事全部被炸毁。

409高地位于庙沟东山,山上有一个洞口已被利用,山上的碉堡、炮台有四五十处均被炸毁,至于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勘查。

在东宁要塞除了上述大的要塞外还有:

北天山、南天山、大石砬子、鸟青山等要塞群。

勋山要塞一个瞭望哨,整个俄罗斯边境一览无余。

日军指挥系统与兵力部署

作为战略要地,日军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兵力。

据《东宁县志》记载,1941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宁县驻扎有3个师团、1个独立旅、1个国境守备队,总兵力达到13万人,而当时该县人口还不到3.5万人。

其他要塞的驻军最高长官多为少将,而这里仅中将就有3位,少将11位。

驻东宁地区的关东军不仅数量多,而且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坦克兵、装甲兵、通讯兵、航空兵、各种炮兵、工程兵、舟桥兵、汽车兵、卫生兵等。

兵力部署主要分布在三岔口、东宁等地。

三岔口紧靠苏联边境,是东宁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