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547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学技士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消化管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部分为下消化道。

2、食管是前后扁平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cm。

3、胃:

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大部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

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

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部分叫胃底,靠幽门部分叫幽门部,胃底与幽门部的部分叫胃体。

空虚时为管状,充盈时为球囊性。

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

4、十二指肠:

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25~30cm,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分上部、水平部、升部、降部。

5、阑尾:

自盲肠下端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形似蚯蚓(又蚓突),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尖端为游离的盲端。

长6~8cm。

(二)消化腺唾液腺、肝、胰、消化管壁的小腺体。

1、肝:

最大消化腺,男1154~1449g,女1029~1379g。

占体重1/50~1/40。

25.8cm*15.2cm*5.8cm。

大部位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位于左季肋区。

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呈膈面,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

下面朝向左下方叫脏面。

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

2、胆囊:

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长梨形,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

3、胰:

二大消化腺,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分头、体、尾三部。

质地柔软而致密,灰红色,长17~20cm,宽3~5cm,厚1.5~2.5cm重82~117g。

四、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肺组成

(一)肺:

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形似圆锥体,分肺尖和肺底,两面三缘。

左肺由斜裂分上下肺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肺上中下三叶。

两套血管系统:

一位循环与心肺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起于右心室至主动脉弓下方分左右动脉。

另一营养性血管,属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运载动静脉血液到肺内进行物质交换。

(二)胸膜胸膜与壁胸膜围成的封闭的腔隙为胸膜腔。

胸腔:

由胸廓和膈围城,上界是胸廓上口,与颈根部通连,下界是膈,借以和腹腔分开。

五、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一)肾:

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上端平第11~12胸椎体,下端平第3腰椎,后面贴后壁肌,前面被腹膜覆盖。

蚕豆形,分上下端,内外缘,前后面。

冠状剖面上,见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位于浅层,红褐色,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髓质位于深层,色淡呈椎体形,称肾椎体,椎体的尖端钝圆,称肾乳头。

两肾的上端有肾上腺。

(二)膀胱:

上连输尿管,下接尿道。

位于小骨盆腔内,前为趾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直肠,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空虚时呈锥形,分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

六、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于骨盆侧壁的卵巢窝内,子宫两侧,左右各一。

2、子宫成人未孕呈倒置梨形,前后略扁,分底、体、颈三部。

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成年女子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屈位。

上端向上隆凸部分叫子宫底,下部变细部分叫子宫颈,底颈之间部分叫子宫体,底体间的腔子宫腔,子宫颈的内腔叫子宫颈管,上口叫子宫内口,通子宫腔,下口叫子宫外口。

壁由粘膜、肌膜、浆膜三层组成。

子宫粘膜叫子宫内膜。

3、乳房位于胸前部,胸肌筋膜的表面,第3~6肋之间。

乳头(上有输乳孔)、乳晕

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脂肪组织构成。

七、男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为外侧略扁的椭圆形器官,上下两端,内外侧两面,前后两缘。

表面包被致密结缔组织叫白膜。

睾丸后侧,白膜增厚并突入睾丸实质内形成放射状的小隔,把实质分隔成许多椎体形的睾丸小体叶,每个小叶内含2~3条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可分泌男性激素。

曲细精管在睾丸小叶的尖端处汇合成直细精管在交织成网,在睾丸后缘发出十多条输出小管进入附睾。

重20~30g。

八、心血管系统

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约2/3在身体正中矢状面的左侧。

前方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大部被肺及胸膜覆盖,小部与胸骨体下部左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接触(心内注射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处进针)

外形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成年男255~345g,成年女<350g。

心腔左半心位于右半心的左后方。

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左心房是最后方的心腔,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

心壁由内向外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

2、血管

肺动脉干:

一短粗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的动脉圆锥,在主动脉根部的前方,向上左后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左、右肺动脉。

主动脉:

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三部分。

肺静脉:

由左右各两条,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右上、右下肺静脉。

起自肺门,横行向内行于肺根内。

左肺静脉行经胸主动脉的前方,右肺静脉较长,行经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后方。

四肢肺静脉分别注入左心房后方。

肺静脉输送动脉血,与体循环不同。

肝门静脉系:

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长6~8cm,常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的后方汇合而成。

九、神经系统

1、脊髓:

位于椎管内,表面有若干层被膜及脑脊液包围。

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长42~45cm,最宽d为1~1.2cm。

重约30g。

脊髓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

于第1腰椎体下缘处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细丝,为终丝。

内部结构:

灰质和白质组成。

横切面间正中央有中央管,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围绕中央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和外围颜色浅淡的白质。

2、大脑皮质:

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均厚2.3mm,最厚为中央前回运动区(4.5mm),最薄为视觉区(1.5mm)大脑皮质神经元数约有200亿。

海马分三层,由浅入深为多层区、锥体层、分子层。

分四区(CA1、CA2、CA3、CA4)。

十、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

位于颈前部,舌骨下肌群深层。

略呈H形。

由左右两个侧叶和甲状腺峡构成。

表面附有两层结缔组织被膜,内层呈纤维囊、包裹腺组织并随血管神经伸入腺实质。

外膜称甲状腺鞘。

2、甲状旁腺:

两对扁椭圆形小体,呈棕黄色,大如蚕豆,常每侧有上下2个,共四个。

十一、淋巴系统

1、脾:

最大淋巴器官,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

暗红色,质软而脆。

2、胸腺:

胸骨柄后方和上纵膈前部。

分左右两叶,每叶呈扁条状或锥体形。

新生儿10~15g,性成熟后25~40g。

组织学

一、细胞

1、细胞膜:

有两层类脂分子和嵌入的球状蛋白质构成的。

2、细胞质:

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部分。

3、细胞核:

有核膜、核液、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4、细胞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值。

二、上皮组织

(一)上皮分类

1、被覆上皮:

分布于体表,或内衬于体内各管、腔及囊的内表面。

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的功能。

根据细胞层数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又各再分为扁、平、立方、柱状上皮等。

2、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体。

3、特殊上皮:

有被覆上皮演变而来,具有特殊功能。

(二)上皮特殊结构

1、游离面:

细胞衣,为一薄层的复合糖,包括糖蛋白、糖脂、蛋白多糖。

具有黏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识别等作用。

2、侧面:

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成细胞连接。

常见四种连接,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3、基底面:

基膜,为一薄层均质膜,位于上皮组织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连接和支持作用,具有半透膜性质。

三、结缔组织

1.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

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创伤修复等功能。

(2)脂肪细胞:

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有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3)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特点纤维粗大,排列致密,支持和连接为主要作用。

(4)网状组织:

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是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2、软骨组织:

由软骨细胞、基质、纤维构成。

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3、骨组织:

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及数种细胞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

长骨:

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血管、神经等构成。

4、血液

(1)红细胞:

d为7.0~8.5um,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2)白细胞:

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有防御和免疫能力。

有粒白(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无核粒(单核、淋巴)。

(3)血小板:

血栓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胞质碎片,无细胞核,有完整的细胞膜。

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六消化系通

消化管

食管

(1)粘膜:

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

上皮为较厚的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有保护作用。

在食管与胃贲门交界处,复层扁平上皮突然变成单层柱状上皮;

食管癌易发部位,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食管腺导管;

黏膜肌层由纵行肌组成。

(2)黏膜下层,为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食管腺,可分泌黏液经导管排入食管腔。

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7~10条纵行皱襞,横切面呈星形。

食物通过食管时,皱襞消失。

(3)肌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

其肌纤维的排列为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

食管还有括约肌,位于人环状软骨水平的,称为食管上括约肌;

位于食管下端,一部分在膈上,穿过膈孔,另一部分在膈下的高压带,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这两处括约肌在非进食情况下是关闭的,可阻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

2、胃

(1)黏膜 

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

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

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pyloricvalve)。

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上皮、固有层(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粘膜基层。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丛、血管和淋巴管。

(3)肌层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

其中,中层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具有节制胃内容物排出的作用。

(4)外膜为一层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3、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粘膜小肠腔面的环行皱襞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和变矮,至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

粘膜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

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

环行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面积达20m2左右。

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隐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小肠腺,又称肠隐窝,故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小肠腺直接开口于肠腔。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

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其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此腺分泌碱性粘液(pH8.2~9.3),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酸性胃液的侵蚀。

最近研究表明,人十二指肠腺尚分泌尿抑胃素,释入肠腔,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3)肌层:

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4、大肠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粘膜:

表面光滑,无绒毛;

在结肠带之间的横沟处有半月形皱襞,在直肠段有三个横行的皱襞(直肠皱襞)。

上皮为单层柱状,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固有层内有稠密的大肠腺,呈单管状,含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粘液,保护粘膜使大肠腺的重要功能。

粘膜下层:

在结缔组织内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细胞,可有成群脂肪细胞。

肌层:

有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内环形肌节段性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

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带间的纵行肌菲薄。

(二)消化腺

1、胰腺

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

(1)外分泌部:

为复管泡状腺,具有浆液腺结构特征。

腺泡:

每个腺泡含有40~50个腺泡细胞,具有典型的浆液性细胞的形态特点。

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分别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

腺泡无肌上皮细胞。

腔面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胞质染色浅,核圆或椭圆形。

导管:

导管的润管较长,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其深入腺泡的一段有泡心细胞组成。

润管远端逐渐汇合成小叶内导管。

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后者再汇合成一条主导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2)内分泌部:

胰岛是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染色中,胰岛细胞着色浅,胰尾部的胰岛较多。

2、肝:

人体最大的腺体,具有极其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作用。

产生的胆汁作为消化液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

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多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

参与糖、脂类、激素、药物的代谢。

肝小叶: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多角棱柱体,长宽约为2*1mm,成人有50~100万个肝小叶。

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向的中央静脉,肝索及肝血窦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肝细胞:

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

多面体形,直径15~30um,核大而圆,居中,染色质丰富,有一至数个核仁,双核细胞较多。

3、胆囊:

胆囊壁有粘膜、肌层、外膜组成。

粘膜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突入腔内,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固有层较薄,无腺体,但皱襞之间的上皮常凹入固有层内,形成许多窦状凹陷,称粘膜窦。

肌层平滑肌厚薄不一,底部较厚,颈部次之,体部较薄。

呈纵行或螺旋排列,肌束间有较多弹性纤维。

外膜较厚,大部为浆膜。

七、呼吸系统

(一)气管:

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三层。

1、粘膜: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1)纤毛细胞:

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

(2)杯状细胞:

较多,形态与肠道杯状细胞相同,分泌粘蛋白。

(3)刷细胞:

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似刷状。

(二)肺:

1、表面被覆浆膜。

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结、神经等。

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

2、肺导气部(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渐薄;

杯状细胞、腺体、软骨片渐少或消失;

平滑肌纤维增多,呈现不成层的环状肌束。

3、肺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上出现少量肺泡,上层为单层立方,上皮下有少量环形平滑肌纤维。

肺泡:

为半球形小囊,直径约为200um,开口于肺泡囊。

肺泡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八、泌尿系统

1、肾单位:

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1)肾小体:

球形,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um,有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一端为血管极,对侧一端与近端小管曲部相连,称尿极。

血管球:

肾小囊中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

(2)肾小管:

单层上皮性小管。

包括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有重吸收与排泄作用。

九、女性生殖系统

(一)子宫底部和体部(外膜、肌层、内膜)

1、肌层很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肌束间以结缔组织分割,可分为粘膜下层、中间层、浆膜下层。

2、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上皮有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

固有层结缔组织较厚,含大量低分化的梭形或星形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

(二)1、子宫颈一般结构:

外膜为纤维膜,肌层由平滑肌和含有丰富弹力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2、宫颈外口处由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移行,分界清晰,为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三)乳腺小叶结构: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割成15~20个小叶,每叶有分隔成若干小叶,每个小叶为一个复管泡状腺。

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基底面有基膜,上皮和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十、循环系统

(一)心脏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三层构成。

(二)动脉大动脉:

大动脉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

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平滑肌纤维。

2、中膜:

很厚,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血管横切面由于血管收缩,弹性膜呈波浪状。

3、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其中的小血管为营养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

(三)静脉

1、微静脉:

管腔不规则,管径50~200um,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无外膜。

2、小静脉:

管径在200um以上,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

外膜渐变厚。

(四)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与毛细血管相比,其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有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

十一、免疫系统

(一)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外,还有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共四种类型。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存在于体腔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淋巴器官  

1、胸腺:

分左右两叶,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被膜结缔组织呈片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小叶间隔,将实质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离的胸腺小叶。

每个小叶都有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所有小叶的髓质都相互连接。

(1)髓质:

内含大量胸腺水平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巨噬细胞等。

髓质上皮细胞成多边形,胞体较大,细胞间以桥粒连接。

  部分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胸腺小体,是髓质的特征性标志。

(2)胸腺小体:

直径30~150um,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幼稚,细胞核明显,细胞可分裂;

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叫成熟,核渐退化,胞质中含角蛋白,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已完全角化,呈嗜酸性染色,有的已成均质透明状。

2.淋巴结:

大小与结构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两者无截然界限。

(1)髓质:

由髓索及其间的髓窦组成。

(2)髓索:

是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主要含浆细胞、B细胞核巨噬细胞。

(3)髓窦:

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但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有强的滤过功能。

3.脾:

(1)新鲜脾切面,大部组织深红色,称红髓;

(2)其间散在分布的灰白色点状区域称白髓。

两者构成脾的实质。

脾富含血管,脾内淋巴组织形成的各种微细结构沿血管有规律的分布。

(3)红髓:

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外侧的广大区域,有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4扁桃体:

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它们与咽黏膜内有多处分散的淋巴组织共同组成咽淋巴环。

病理学

一、细胞、组织的损伤和适应

(一)变性和物质异常沉积

1、变性:

在一定强度的损伤因素作用下,细胞和组织会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某些物质便可在细胞内或间质中沉淀,这些沉淀物或原来没用或原来虽有但数量异常增多了,通称变性。

一般以异常的沉淀物来命名某种变性。

2、水样变性:

(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分过多沉淀。

常见器官的实质细胞,器官体积增大,颜色较淡,显得浑浊而无光泽。

显微镜下,水肿细胞胞质含水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

淡染。

3、脂肪变:

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一般细胞内不见或仅见少量脂肪滴,出现脂肪滴或脂肪滴明显增大,称为脂肪变。

好发于肝、心、肾脏,器官增大,色淡浅,切面油腻感。

4、玻璃样变性:

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嗜伊红均匀一致的物质。

常见的有三种: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5、纤维素样变性(坏死):

是一种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一种可逆性病变。

早期结缔组织基质的黏多糖增多,随后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为颗粒状、小条或小片状,称强嗜伊红染色的物质,状如纤维素,纤维素染色阳性,故称此。

6、粘液样变:

病理特点:

组织肿胀,切面灰白透明,似胶冻状。

光镜下,病变部位间质疏松,充以淡蓝色胶状物,其中散在一些三角形或星芒状并以突起互相连接的细胞。

7、淀粉样变:

光镜下,淀粉样物质呈淡红色、均匀一致的、云雾状、无结构的物质。

淀粉样物质本质不同,但与碘时变为棕褐色,再加硫酸时呈蓝色,与淀粉反应一至。

(二)细胞死亡

1、细胞坏死:

(1)坏死:

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

病理特点:

细胞核的改变: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

核固缩,核内水分减少,染色质浓缩,颜色变深,体积缩小;

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形成小片,核膜破裂,染色质小片分散在胞质中;

核溶解,在DNA酶的作用下,染色质被分解,细胞核淡染,最后消失。

细胞质的改变:

在初期出现蛋白质颗粒和脂肪滴,进而发生凝固或分解。

间质的改变:

间质纤维先发生肿胀,继而崩解,最后于基质共同液化,显示一片无结构或红染的颗粒状物。

(2)类型:

凝固性/液化性/特殊类型的坏死(干酪样/脂肪/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三)适应性反应:

1肥大:

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