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59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林业发展总体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由于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持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主导作用。

2.林业产业逐步壮大。

按照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狠抓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项目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丰产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等一批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业建设项目,兴办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产工业企业,林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林业产业正朝着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态产业也有较快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对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2002年统计,各类商品林业基地达6100万亩,林产工业企业5200余家,林业总产值180亿元。

林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林业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山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为保障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了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新建了一大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重点示范苗圃,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良种使用率。

二是林业“三防”(即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三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完善了各级林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站及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四是林业教育快速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林业教育体系,促进了林业行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要问题

1.森林质量不高,综合效能低。

全省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大,全省林分平均郁闭度不到0.5;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分每亩平均活立木蓄积量2.3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

从树种结构来看,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比重小,针叶林占78.6%,阔叶林仅占21.4%;

从龄组结构来看,幼中龄林多,成熟林少,幼中龄林占87.2%,近、成、过熟林仅占12.8%。

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远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我省林业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资源大省不太相称,与林业发达省份比较,无论是从总量看,还是从结构看,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差距都很大。

从2002年林业总产值看,林地平均每公顷提供的年产值仅为1700元,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58:

39:

3,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呈现出初级产业的典型特征。

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起点相对较低;

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欠佳,缺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

林产工业项目建设秩序较乱,林产品市场管理薄弱。

林业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等生态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文化生活相对落后。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经过几十年努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与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林木种苗基地、林业“三防”体系建设以及林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等设备和手段还很落后,林业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二、林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林业是某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某省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林业在某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长防林一期工程调查,由于植树造林,项目区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下降1428吨/年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3000余万吨,河床泥沙淤积层厚平均下降40—80厘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我省水系发达,江河纵横交错,由于开展了一系列江河源头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水质,保持了山清水秀。

(二)林业是“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首先,我省林产工业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林业产业、产品的转移基地。

我省林产工业虽有较好的基础,但企业多、规模小、耗材高、产品落后、结构趋同,适应市场的大宗或拳头产品少。

只有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等形式,关、停、并、转一批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的小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素质,才能做大做强我省林产工业。

其次,发达的林业是建立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前提。

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前提是环境好、无污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

另外,我省山区资源丰富,油茶、毛竹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还有丰富的森林蔬菜、森林食品、果品、食用菌、苗木花卉等,林业本身就是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

第三,某省林业历来是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木材、人造板、家具等林产品的供应基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四,某省林业是“后花园”建设的基础。

某省山清水秀,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星罗棋布,各具特色,极富吸引力,是“后花园”的核心。

林业还可为“后花园”建设提供高品位的绿化苗木和花卉,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物质条件和技术指导。

因此,某省林业在“后花园”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林业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某省是一个山区比重很大的农业省,全省99个县(市、区)中,山区、丘陵县就有70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山区,难点在山区,而山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林业的发展。

首先,制约我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这些山区要发展,首要任务是改造自然,改善生产条件,而发展林业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目的。

其次,山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土地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发展林业多种经营,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相对少,比较效益高,产业链条长,技术要求较低,适合于资金、技术比较缺乏的山区实际。

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排就业提供重要途径,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只要我们利用山区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在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综合开发山区资源,发挥林业的巨大潜能,就能为山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山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某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处理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造林的关系。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林业生态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关系。

3.坚持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处理好公益林业与商品林业建设的关系,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坚持科教兴林原则,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5.坚持依法治林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

6.坚持扩大林业开放、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提高,两个调整,三个搞活”。

即:

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上,下大力气调整林分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搞活用工制度、搞活森林资源、搞活经营机制。

按照这一基本思路,调整林业战略布局,将目前正在实施的各项林业工程系统整合为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等三项林业重点工程,其中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中德合作造林项目、绿色通道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小型生态公益林项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项目等。

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举全省之力抓好上述三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全省林业跨越式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山川秀美,使我省林业在全国率先跨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二)阶段目标到2010年,净增森林面积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

树种、龄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阔叶林面积占3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25%以上,森林质量明显提高,“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

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00处,保护小区10000个,总面积195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

森林公园数量达100处,总面积1200万亩。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8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45%,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左右,森林蓄积量达7.5亿立方米;

树种、龄组结构趋于合理,阔叶林面积占4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30%以上,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50处,保护小区15000个,总面积30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

森林公园数量达120处,总面积1500万亩。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9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

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55%,林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五、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要以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等三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框架”,以全省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赣北鄱阳湖滨湖区、赣中南丘陵区、赣东、南、西边远山区等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综合效益。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要以京九线(赣粤高速)、浙赣线(沪瑞高速某省段)为两轴,向两侧辐射展开产业布局。

人造板、木竹家俱、木竹浆造纸、竹木地板、装饰型材等主要产品和林产工业精深加工产品应布局在主要铁路、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

半成品、粗加工产品主要布局在林区。

要以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合理半径(运输距离)范围内,依托国有林场,向个体农户辐射,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要搞好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加强科技和市场服务,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区域布局

1、赣北鄱阳湖滨湖区本区地处我省北部,由于田多林地少,人为活动频繁,且缺乏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大为削弱,干热风、病虫害、冰雹及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沙化面积逐年增加,是全省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

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退耕还林,积极开展“四旁”绿化,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尽快提高区内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竖起我省北部的生态保护屏障。

同时,要大力推进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促进木浆造纸业和装饰型材加工业的发展。

2、赣中南丘陵区本区位于我省中南部,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由于人口密度大、森林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本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且相对集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0%,占总侵蚀量的60%。

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积极培育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控制水土流失。

大力营造薪炭林,减少农户烧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积极发展以油茶、森林药材为主的经济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区域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

同时,要搞好松香、松节油、香料等林化产品精深加工,适度发展以纤维材为原料的人造板;

积极发展油茶和毛竹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和竹产业。

3、赣东、南、西边缘山区本区位于我省东、南、西部的边缘山区,地貌以低山、高丘为主,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天然林资源,承担着主要的木、竹材生产任务。

同时,该区又是“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和珠江一级支流——东江的发源地,全省70%的大中型水库星布于其间,对全省水资源调节及防止水旱灾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区既是商品林建设的重点区域,又是生态敏感而需要重点保护的公益林建设区域。

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强河流源头、水库湖泊周围的天然林保护,提高森林蓄水保土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对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库区、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移民。

同时,在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发挥的前提下,通过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积极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竹林、定向培育大径级珍贵阔叶材,大力发展以纤维材为原料的人造板业、木(竹)浆造纸业及松香、松节油、活性炭等林化产品精深加工业。

要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业为重点的林业第三产业。

六、发展重点

(一)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

至2010年,将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坡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有计划逐步实行退耕还林,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全面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建设规模:

工程建设总规模1000万亩,规划退耕地还林5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00万亩。

其中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亩,占任务量的80%;

经济林200万亩,占20%。

建设范围:

主要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较多的低山丘陵区的宁都、永丰、高安、波阳、乐安、修水等57个县(市、区)。

2、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目标:

利用10年时间,以生态公益林经营区为工程实施对象,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扩大森林面积,改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等“五河”中上游、鄱阳湖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大中型水库集水区、重要城镇周围及其它生态地位重要的脆弱地区的环境,改善珠江上游东江源头区的水质,保障该流域及其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总规模202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17万亩,低效林改造615万亩,封山育林588万亩。

主要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地位重要的兴国、安远、寻乌、吉水、铜鼓、玉山、广昌、修水等94个县(市、区)。

3、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目标:

通过对省境内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两侧迎坡面、城镇及其周围地区,开展植树种草、种花(果),加强森林抚育和改造等措施,构造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生态屏障,改善沿线及城镇的生态环境,使绿色长廊真正成为一条绿色线、风景线、旅游线、致富线。

工程建设总规模为1125万亩,其中造林绿化557万亩,封山护林568万亩。

以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九景高速、105国道、206国道、赣江绿化带和横穿东西的浙赣铁路、赣龙铁路、沪瑞高速某省段、京福高速某省段、井泰高速、319国道、320国道、323国道、长江南岸九江段等累计5400公里的铁路、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的可供绿化的土地为工程建设范围。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目标:

通过工程的实施,提高现有保护区的建设水平,新建保护区、禁猎区、种源基地、珍稀植物培育基地和湿地保护示范区,形成以各类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就地、迁地保护网络,拯救一批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存环境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

到2010年,全省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200处,自然保护小区10000个,保护总面积195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

建设内容:

对我省分布的国家重点物种华南虎、梅花鹿、金钱豹、黑麂、白鹤、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和兰花,省重点物种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鸳鸯、白鹇、云豹、鬣羚、水鹿、猕猴、藏酋猴、斑林狸、黑熊、红嘴相思鸟、观光木、南方红豆杉、古樟等23个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加强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建设。

完善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繁育保护及监测科研体系,逐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保护行政管理网络,加强县、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建设。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合理开发利用。

(三)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

1、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工程建设目标:

根据我省及周边省市林产工业发展需要,以大中型林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业化经营,定向培育以杨树、松类等为主的纸浆原料林,以木荷、枫香、桤木、桉树、松类等为主的人造板原料林及以杉木、楠木等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以速丰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确保提供各项生产用材需求量的90%,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为保护天然林资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到2010年,建设以纸浆、人造板等工业原料林以及大径级用材林基地1200万亩。

纸浆、人造板等工业原料林建设范围主要分布在我省东、南、西部重点产材县和鄱阳湖周围的平原、滩涂区,以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为轴心、在合理半径范围内建设。

2、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建设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牵动、典型带动,综合开发具有山区优势的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林木种苗花卉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提高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实现山区资源的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推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主要建设内容:

(1)毛竹丰产林基地。

基地建设要以提高现有毛竹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竹材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到2010年,建成毛竹丰产林基地750万亩,其中现有毛竹林改造675万亩、新造竹林75万亩。

基地主要布局在崇义、宜丰、贵溪、资溪、宜黄、万载、奉新、武宁等竹类重点产材县(市)。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培植发展毛竹加工龙头企业8-10家,做大做强毛竹产业。

(2)油茶丰产林基地。

基地建设要以提高现有油茶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油茶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同时,新造一批高产优良无性系油茶林,建成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品种优、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

到2010年,建成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700万亩,其中新造40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660万亩。

基地主要布局在袁州、渝水、上饶、遂川、永丰、兴国等油茶中心产区。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培植发展油茶加工龙头企业4-5家,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3)林木种苗花卉基地。

林木种苗花卉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树立品牌为重点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苗木花卉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苗木花卉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优良野生观赏植物品种的引种、育种和开发利用,促使花卉和园林树种多样化。

到2010年,规划建设林木种苗花卉基地50万亩。

主要以省、市林科院(所)、大型苗圃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为建设主体,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浙赣铁路(沪瑞高速某省段)沿线为重点,形成苗木花卉基地合理分布的格局,逐步建立南昌、九江、赣州、萍乡、鹰潭花木交易市场,南昌以优质种苗繁育、鲜切花为主;

九江以盆花、盆景为主;

赣州、萍乡、鹰潭以绿化苗木、特色花木盆景为主,充分发挥我省南北中心城市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快产品流通。

(4)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

我省山地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其间蕴藏着大量的森林食品、果品、药材、食用菌、森林蔬菜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到2010年,规划建设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基地150万亩。

同时,要加强对山区非木质资源研究、开发力度,在现有木本粮油、保健饮料等成果的技术开发、转化基础上,依托市场,重点开发绿色野生淀粉、绿色山野菜、旅游休闲食品、食用菌、竹类食品、竹类饮料等。

(5)森林旅游业建设。

全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到2010年,要大力加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系,加快森林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

要以庐山、井冈山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为龙头,以南昌市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国道)和浙赣铁路(320国道)为框架,辐射全省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形成我省完备的森林旅游网络。

同时,加快城市林业、景观林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