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61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黄冈中学2018年春季高三五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

考试时间:

2018年5月25日9:

00—11:

30试卷满分:

300分

★祝考试顺利★

24.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

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5.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第6页共16页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26.秦汉以后,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交通频繁;行政业务多;税粮滞纳多;犯罪事件多)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日益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向重政治

27.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28.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9.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30.阅读下面l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

C.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D.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3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

“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

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3.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

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

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

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

这则小故事反映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A.暂时调和宪法制定中政党矛盾B.完善立法程序来防止决策谬误

C.扩大国会立法权强化中央集权D.建立国会内部的三权分立体制

34.“(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一事件()

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35.下图是一幅漫画。

这幅漫画反映了()

A.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B.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C.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D.东西方印刷技术推陈出新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医院简表

——摘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和反响》

材料二据统计,在1900-1915年间,我国先后建立323个教会医院校。

这些教会医校,均采用欧、美、德、日诸国的学制、教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的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有5人从事西医工作。

……1879年聘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在天津办医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医院。

1881年,召回留美学生8人,进行现代医学训练,这是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1894年改名为北洋医学堂。

……甲午战后,中国赴日本留学成为一时风潮,如秋瑾、鲁迅、郭沫若曾先后在日本学过医。

……1839年,伯驾为林则徐治疗疝气,1857年,王韬患严重足疾被合信治好。

1879年,李鸿章聘请西医治好夫人痼疾,更信奉西医。

……到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遭到抵制,风气不算开放的湖南省临湘县的《大家思想歌》云:

“又说洋人水药灵,用的入心入眼睛。

”但中国民众厌恶西人却已接受西医的情况比比皆是。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西医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西医发展的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西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8分)谈谈你对“西医东渐”的认识。

(3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781年,康德发表哲学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界引发了一场哥白尼式的伟大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1867年《资本论》发表,马克思开始在一些国家被奉为神话,甚至成为了体系和制度的代名词。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有人说,德意志的确神奇,他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就德意志是如何拷问世界的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

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

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

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

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

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追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

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7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爆发了1905年革命。

统治阶层为了转移视线,煽动反犹恶浪。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随着国内战争的激化,大批俄国和波兰犹太人纷纷穿越西伯利亚涌入中国东北地区。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及周边大部分地区。

中国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自己的职权,而日本占领军一时还来不及建立傀儡政权,结果从1937年秋至1939年秋近两年时间里,上海处于一种“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上海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预先找到工作及出具警方提供的品德证明。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犹太人开始奔向当时向他们敞开大门的东方大都市——上海。

从1933年到1941年,约3万犹太人经海路到达上海,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有25000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这一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据潘光、王健《犹太人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犹太人两次来华高潮的异同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量来华的原因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

(7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断的才能顺利成长。

”而对既有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

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来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有纲领、条例、命令、决议等规定的从规定;没有规定的,照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办理。

”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各层面的运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间,他直接“参与和领导制订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条例就达到3000多种”,在1949年到1951年间,相继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当时客观需要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各种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系统。

——摘编自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董必武领导法制建设的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必武对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的贡献。

(7分)

黄冈中学三模文综参考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

24.B【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势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5.B【解析】据材料提到,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土地私有制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故遭到反对,故B正确。

土地改革不涉及政权的非正统问题,故A错误。

恢复“井田制”应该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故C错误。

恢复“井田制”应该减少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故D错误。

26.A【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变化,划分标注由简至繁,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县进行区分,越到后来越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和义务,表明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日趋加强,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为主流,并未出现重大变革,排除B项。

材料仅在描述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变化,并未直接表明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县的分等标准逐渐以经济为划分依据,至清代更为繁复多样,此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27.D【解析】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和“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可知,设立巡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三司”的监管,限制地方的自主性。

故答案为D项。

巡抚起监察地方长官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地方军政长官,排除A项;材料中的“兼理粮饷”属于对粮饷进行监管,而不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排除B项;设立巡抚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起到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作用,排除C项。

28.D【解析】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C,选D;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以排除B。

29.D【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

故选D。

30.C【解析】根据图片数据可知,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时间上与图片不符合,排除A;B项的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符合国家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正确;D项说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所以选C

31.B【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32.A【解析】由“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以分析出雅典公民处理事物的时候必须要善于言辞,这有利于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智者学派的产生,故A项正确;B项错误,因为智者学派在民主政治后;C项“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具有片面性;D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内容无从体现。

33.B【解析】材料“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的目的是防止谬误和制约与平衡众议院,而非保障国会的权利,故排除D,选B;材料和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

34.C【解析】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不符,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指巴黎公社,与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与材料中“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相符,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与材料中“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不符,故D项错误。

35.C【解析】上述漫画是关于人类信息交流演变的,体现的是从甲骨刻字到沉迷于社交软件的交流,所以反映了科技进步改变人们交流的方式,故选C;AB不能完整反映上述漫画中的信息,故排除;D与题目主要内容不一致,故排除。

41.

(1)特点:

从时间、地域看: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从通商口岸发展到内地;从主办者看:

从西方教会创办到中国自主创办;从医生来源看:

从外国医生到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到自主培养医学人才;从学习国家看:

从向欧洲国家学习到向日本学习;从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看:

从抗拒到逐步接受。

(6分,1点2分,3点6分)

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基督教传教士以西医为媒介传播宗教,侵略渗透;近代西医发展较快,尤其是眼科、外科等方面相对于中医具有优势;洋务运动的推动;为挽救民族危机,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8分,1点2分,4点8分)

(2)发展:

进步性:

促进中国医学和医疗体制发展,西医教育体系向专业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医疗呈现出大众化、社会化的趋势(或中国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6分)

局限性:

动摇中医的地位;帮助列强以西医为武器打开中国大门,传播基督教并开拓市场。

(4分。

)认识:

西医东渐是由于近代中国医学落后造成的;西医东渐促进了国人对中医的反思与发展;西医东渐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两点给3分。

42.参考答案:

(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均可得分)

论题:

德意志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分)

阐释:

康德:

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思想自由,理性判断(理性解决道德问题),自由平等,人非工具(人不能任人摆布,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奋斗目标,同时遵规守法)。

确立了人

类的主体地位(重要程度较高)。

(4分)

马克思:

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再现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途径和趋向,使得社会生活显现出井然的秩序。

(4分)爱因斯坦: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如钟慢效应),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4分)(阐释:

任写2条给8分)

总结:

拷问:

康德:

人,马克思:

社会,爱因斯坦:

自然,德意志的思想成果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2分)

45.

(1)特点:

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

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46.

(1)相同点:

都受到反犹浪潮的影响;都受到战争的冲击。

不同点:

迁移地点不同:

第一次主要从俄国迁往中国东北,第二次主要从德国等国家迁往上海。

迁移路线不同:

第一次主要通过陆路,第二次主要通过海路。

(2)原因:

法西斯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中国特殊时期的护照签证处于失控状态。

影响:

为大量犹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促进了中国人民与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利于二战后中以(以色列)关系的发展;给当时的上海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47.

(1)废除一切反动法律;改造旧法律人;以变通方式填补立法和司法空白;领导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推行新型的法律教育。

(8分)

(2)为建国之初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和行动基础(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造就了大批的法律教学研究和法律工作者。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