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70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文华讲课Word文件下载.docx

定位是有条件的。

中国传统书法是相对的东西,是哲学概念最好的楷书,正书表达的是动态,以点画为形,以使转为性情。

把正体字写活才是高境。

写字和艺术有别,难是难在变证关系。

在艺术家手里变成了有灵魂的符号,艺术家就是通过努力,把符号激活,注入生命,注入灵魂,能够看到你的学问,你的理解,你的造诣,你的能力。

草以使转为形式,以点画为性情,真正的草书的高级看点线的质量。

大多数觉得草书的自由度大,其实草难在快速中表现你的功夫,你的能力,所以就难。

开车谁都会,但是成年人只能开汽车,但不能开赛车,动态最高级阶段是静态。

笔墨要过关。

否则就只有玩笔墨游戏。

动静,难不难,求静表达动,求动表达静,有胆更要有识。

知识,知未必识,有胆也未必能识,所以一般人胆大。

艺术是很科学的艺术,本身就是科学的概念。

动静。

草书,从张芝,假设他有。

假设刘德升有从后汉到现在两千年来,能数的人有几个。

唐以前的不算,又有几个,从唐到宋又有几个,宋到现在有几个会写的无数,能写的少如果喜欢草书,我劝你从行书上求笔法,手法,草法上的字法。

然后加上韵律,节凑的训练,开合启承转合。

真的点画质量得从行书上求。

基本功一天不练都不行。

书法越学越难。

难到面对古人,一大堆资料的时候,喘不过气来。

越来越重。

55岁。

从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到现在多少年了。

四十年吧,内心的变化和感受,越来越大 

我们很幸福,起码,我们有一帮朋友。

我觉得当作为一热爱者,把自己当成一份子的时候,静下来严肃的面对书法艺术,当成佛去看,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积淀,面对遗产,首先要敬慕,要严肃才行,尽管时间过程潇洒,我们的创作就是一个条件反射,大量的时间去思索。

去品味,,学习的过程是严肃的。

我们见过的历代经典,无论碑帖,只要是经典的,哪个是创作?

古人创作过吗?

历史上不存在创作这两字,是舶来品,艺术个性也不是中国的语言,中国人只有风格,只有一个具体的一个存因的品格,讲品,不讲个性。

所有的个性,历史上的,都是后人给附加上去的。

我们看到的千古绝唱,没有是为了创作去创作的。

他们是一不留神,让后人当成作品了,所以,现代人自作多情,古人是不以佳乃佳。

人家写文章,写碑,成了书法的千古绝唱,他写那个碑,不是为了艺术,他是为了生活之需去写,写经的那些,残纸,陶器上的更不是这样。

他跟创作没关系。

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想的时候,发现艺术真的不复杂,你就变小,把古人变大。

我玩书法,以此为乐,在古人堆里,去享受他,从字里行间去触摸古人的脉博。

去找到亮点,去享受他。

享受美,三口为品,一口一口的去品才有滋有味。

随处可见,就看你会不会去享受。

他懂得享受古人。

具备几种能力

观察能力,你要看得见美。

理解美。

艺术的美不是表面的美。

穿着的美,艳而俗。

艺术是内在的美, 

我没头发,但我还是美。

文化的美是内在美,气质美,气质美。

要提高修养,让气质好。

气质要争人。

光顾打扮不行,艺术美就是高雅。

非常美,眼力必须好,学问必须好,知识比较好。

读书能力思辩能力 

表达能力。

面对的是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

智慧的火花。

我们要去追求大家不时代,不同的人,从宏观上都把握了基本的美的原则。

虚实关系上变,动静关系上变。

收放关系上变,结构收放上变,墨色上变。

一写字能看出学谁。

能理出脉路。

有些人就找不着家。

当判断优劣的时候,一看就知道专业状态,准专业状态。

没有家法没有理念,没有修养。

我觉得做书法还是以守为主,以守为攻。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几千年里面,从产生到现在,前期随着文字发展而发展,是以文字,不是艺术,唐以后,才有艺术,慢慢脱离实用/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前面是中国文字的发展,。

总结归纳提高的还是统治者,实践者说了不算。

大王留下来的不是技巧,不是兰亭序,所以冯的兰和诸的兰在笔法有相近的地方,大王的贡献开拓了一个审美空间,儒雅的美,含蓄的美,简约的美,明快的美,君子之美。

不是壮美的美。

也是碑的美更多的是阳刚的美,典雅书风开创者,影响中国一千七百年。

三五年就想推翻,是不可能,是大逆不道,父母都不认。

唐的制作工艺一流,精细,尽善尽美。

唐楷的出现应该是必然。

他的出现的最根原因是人们对美的观注。

宋代的佛相,衣服,简约潇洒。

寻找大气,率意。

瓷器,一种性质,明代也是这样。

进一点的粗狂。

粗大明。

文化遗存,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审美及帝王的寻求。

书法从来没有雄视一切,高于一切,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从宋以后,都是这样走的。

现在的某些创作,是不是有点浅薄,反对个性,个性必须建立在社会基础上,传统文化就是如何作为一个社会人道家状态是一个创作状态,但是不能作为社会行为。

只有一种,即回过头去看历史。

你掌所握的资料越多,你的技法越多。

你的才气就体现因化的境地。

化才是最好的境界。

守护,挖掘,享受传统。

有意义的,就会成为传统一份子。

没达到,就只有是一个垃圾,一个玩玩,乐乐而已了,保持艺术的进取和提高,不是练笔,是练笔,是练脑子,要思想,理念,才会手到。

技术上的问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思想问题技术达不到比例不能太大,小的技术问题不要紧,没原则错误就以容。

艺术永远没有尽善尽美。

一个人要想取得不同别人的能力,就需要脑子,眼力,见识,变成有思想,有修养的艺术家。

这个时候别人想跟你翻,都不要怕了。

变成不同路。

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井水不犯河水。

被淘汰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更替这么快,不缺干劲,热情,缺深入思考。

不做自己的事,做别人的事才是聪明。

把古人的事做好了,他给你发钱。

你学的东西就是钱,你创作就是花钱

人一辈子,如果要过得顺当,应该要要年轻的时候,玩胆量,热情,执着,没问题,年轻比技术。

谁技术到位谁拿下年轻后期较量知识。

看谁读的书多,脑子多,考虑更深刻,中年是从学术上整合,提练归纳,在各个层面去考察,看你的薄和厚中年轻后,就不较真了。

叫学术有读书人,叫功力有年轻人,我们这个时候叫德性,交朋友。

多积德。

多向年轻人请教,退休的时候心态多好,还可以带些学生,做到六十五岁七十岁

然后就是拼身体了。

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世人都笑话我们我们不知道,还自以为是。

就是自己怀才不遇啊。

图发感叹。

艺术是严肃的。

来不得半点假。

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他是我们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浓缩了我们的感情,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书法不藏污纳垢,最纯洁的一事物,书法更纯洁,要是能,书法发展三千多年,不可能只留下这点书家,一个几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就这几个人物。

把好东西都留下了,淘尽黄沙始见金。

我们应该做一个淘金的工人。

鸿德艺术馆书画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刘文华书法讲座

会议地点:

地纬路八号美术学院

会议时间:

2010年12月18日

上午9:

00-11:

00

主持人:

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刘文华先生,他在百忙之中赶到了天津,刘文华先生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大家知道《中国书法学报》就是培训中心的校报。

文华先生到中国书协工作至今已经20年了,干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参加组织了很多的国展、专项展,是位资深评委。

现在担任中国书协的理事、主任、还有隶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他的隶书尤其在全国是自成流派,应该说是领军人物,他在创作、教学、组织工作上经验颇丰。

今天一大早就赶来了,他认真的看了我们的两个展览——“临书展”和“老年人书画展”,对这里的情况颇有了解,本来他经常来天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深入到我们基层进行辅导,是我们的老朋友,所以今天我提议咱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文华先生来到天津指导我们的工作。

我代表书协和广大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对文华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文华先生针对天津的书法创作情况多加指导,给我们具体的、深入的、深刻的意见并为天津书法创作指出一个方向。

不多占用时间,因为我还有别的事先撤,中午再赶回来,不能聆听刘先生的精彩讲演了,好在我们有速记、有录音,回来我再补课,但是中午还要共进午餐,下面就由建会、培英你们几位主持这个会议,谢谢各位!

刘文华:

非常高兴来天津和大家一起探讨书法,我觉得我们做艺术的有几件让人高兴的事:

一个高兴的事就是经常有展览看。

今天早晨我就享受了两个展览,看了“老年书法展”还有“临帖展”,这也是令人高兴的事;

再一件高兴的事就是经常有好朋友在一起侃侃艺术。

海阔天空畅想未来,互相找找问题,自我陶醉一会儿,然后自我难受一会儿,互相批评批评,谈谈天谈谈地,所以有好朋友在一起谈艺术是令人高兴的事;

还有一件高兴的事就是到古人的书法海洋里面去,享受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东西。

而且那种高兴应该说不是一会儿了,可能让我们一生都在享受那种美、欣赏那种美,而且每次对古人的探讨都会令我们兴奋激动不已。

所以我总觉得做艺术的人,最大的庆幸在于这一辈子做了一件让我们一生都高兴的事。

我很有幸,从一个农村的穷人子弟,因为写字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因为书法让自己快乐。

有人一直都在说:

“文华,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你现在的岗位工作也很累,那地方行吗?

”我说:

“非常高兴!

一个是我这辈子做了我最愿意做的事,令我高兴的事,再有那个地方朋友多,山南海北、男女老幼,大家都怀着一颗对艺术赤诚的心,我们坐在一起探讨艺术,那个话是永远也说不完,新朋友到一起能说,老朋友到一起更能说,所以非常非常愉快。

再有,我最大的高兴是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的职业。

在书协工作整天接触名家、整天接触作者,整天去翻阅各式各样的图书,文字书、作品书,每天都在受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工作,因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是中国书法界唯一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最专业的也是最权威的培训机构,在这样的一个岗位上工作,我每天都在思考问题,每天都面对新的问题,每天都在检视过去的得和失。

因为我到中心工作七年多了,书记当时问:

“怎么样?

干得顺心吗?

不行就回机关?

“哪儿都不去,就在中心。

”他说:

“为什么?

“愉快是一个,最难得的是,我非常感谢书协的领导让我又上了七年半的大学。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老师、每一本书都是一所学校、每一个学员都是自己的老师,因为他提一个问题等于帮我们在思考,他拿过来的作品、临帖、创作让我们去看,等于我们就是在学习,因为你要发现问题,要肯定长处,提出不足,哪儿有这样的好事?

哪儿有这样的机会?

但是不多的好事,不多的机会都让咱们占了,所以我觉得很幸福。

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条件,这么好的一种命运,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思路,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走我们的艺术之路?

去和朋友们一道共同向艺术的深处、艺术的高处、艺术的宽处去追寻,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也可能是年龄大了的原因,因为我也是奔六十去了,在书法行当上干了将近40年了,就说40年吧。

现在就感觉做艺术越来越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

我个人认为,书法艺术虽然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书写的过程,但是书法之所以高级,不在于书写过程的快乐;

书法之所以伟大,不在于简单的字形结构的各种技巧;

书法的纯洁,不在于我们写什么样的风格和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审美,书法是越做让我们的心越沉!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越做让我们的心越沉,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书法这件事做着不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发现书法太严肃!

它严肃得就如同我们面对一尊佛,让你不敢去遐想,尤其不敢胡思乱想。

艺术的那种严肃,我始终认为它远远要比佛还要严肃!

因为从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说,佛教是人的精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人类生活当中不仅仅只有一个佛教,还有道教,对吗?

西方也有教。

从学术上来说,不仅有佛学、儒学,学问有很多,它只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结晶里面的一小部分。

为什么说中国书法它的严肃性比佛还要严肃呢?

就在于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和一个简单的书写过程,它凝聚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实际上是一个浓缩了的东西。

前几天有人问:

“刘老师,你自己怎么理解中国书法的美?

“我认为中国书法的美应该有四个字,一个字是它的“清”,清静的“清”,清楚的“清”;

再一个是中国书法的“静”,安静的“静”;

还有一个是中国书法的“合”,是集合的“合”,它是一个复合体;

另外一个“和”,是它最终要彰显的是一种“和谐”,“和”的气象,也就是说“文象”。

为什么我个人认为中国书法的美应该从这四个角度去看呢?

我就是觉得中国书法的这种严肃性体现在它在几千年发展过程当中,字里行间包括任何一个时代的字、任何一个风格流派,历史上的任何一碑一帖、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哪怕是一个起笔或者一个收笔,都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里面都有一种理念,不是一种随意性,它从属于一种理性,拿着笔写出来的字,我们写出来的任何一个字只不过就是一个符号,它是一个集成块,是一个载体,字里行间沉淀最多的不是技巧,应该说是一种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理念。

我曾经跟我的一个师弟,也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探讨艺术问题的时候,我给他提过一个问题,我说:

“你这么大一个博士,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中国人写字要讲究“豆腐块”?

点画要均匀排列?

为什么中国人写字要讲究粗细变化?

这种粗细变化从理论上讲叫“虚、实”。

我们书写过程当中还要有节奏、速度的变化,这种节奏、速度的变化叫“动、静”。

我想问你什么问题呢?

这种“虚、实”变化和这种“动、静”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楷书的起笔一下笔就得粗,一收笔就得细?

为什么每个笔画一定要有粗细的变化?

这种粗细难道就是物理意义上的粗和细、长和短,曲和直吗?

我说我想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去求证,书法里面的各种技巧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不追求这种技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盲目的,这个地方粗了,那个地方细了,这个字放了,那个字收了,为什么呀?

他当时没有回答,我知道他答不了,我又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整天创作都讲艺术个性,请问传统书法里面有个性这个词吗?

”没有!

因为艺术个性的词汇是“舶来品”,包括艺术创新也是“舶来品”。

其实“创新”这个语汇在自然科学范畴里,它不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的概念就是:

我过去有座机打电话,后来就变成了不用座机了,由有线到无线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去淘汰一个旧的事物,这叫“自然科学法则”。

社会科学的法则可不是淘汰制,是什么制呢?

是附加。

怎么附加呢?

这是我爹,我是我爹的儿子,这是我儿子,我是我儿子的爹,每一个人必须都要找到这个脉络,找到这个出处,如果你不找到你自己的根儿,不找到自己的祖宗是谁,我们就根不正苗不红。

所以在中国人的概念当中,“自然科学法则”和“社会科学法则”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用新的东西取代旧的东西,这叫“自然科学”。

我们维护旧的东西,然后在旧的基础上去生发更多的新的,然后再把这种新的再附着在原有旧的东西上,让旧的东西变大,这就是“社会科学法则”。

所以中国书法艺术始终就没有离开老祖宗给我们定下的这条规矩,字得写端庄了,结构得摆均衡了,笔画要写出虚、实、轻、重,要有收、有放,尤其有行、有止,讲究三要素,任何字体都得有出处。

咱们的字挂在这儿,人家一看不是说你写了草书、篆书、隶书、行书,那是字体的概念,你一定得让人看出你是什么风格,你的取法取自于谁,草书是怀素还是张旭?

还是文征明?

还是祝枝山?

你写隶书是写什么风格的?

你写行书是写晋人的?

还是写唐人的?

还是宋人的?

你写楷书是什么风格的?

这个是必须得交待出来的,如果我们自己这件作品挂在那儿,人家看不出咱们的爹是谁?

咱们爷爷是谁?

咱们是哪个家族的?

完了!

人家说咱们不够高雅!

不够纯粹!

咱们就是在那儿拿着毛笔热闹热闹,所以在中国传统书法发展过程当中,从古到今从来就没离开过传承这样的一个概念。

其实我们必须坚守一个承字,然后才可能做到传字。

所以写字这个事太严肃!

很多问题你不能想,我不瞒你们说,有时候想得让你感觉恐怖。

比如说关于“唐楷”的问题,这么多年来,人们都在谈“唐尚法”,但是我们深入到历史以后,去充分的研究“唐尚法”的问题,就发现了更严肃的问题“宋尚意,唐尚法,晋尚韵”,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

“唐尚法”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它有多少意义?

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多少?

如果站在史学的角度去考虑艺术学问题的话,我觉得这个话题就好说了,因为人们讨论艺术有很多方法:

有些人喜欢站在艺术学的角度谈论艺术;

有些人喜欢站在大文化的角度谈论艺术;

有人喜欢站在史学的角度谈论艺术;

但是也有人喜欢从考古学的角度谈论艺术。

我之所以说到“唐尚法”的概念,它不科学,就是我们站在了一个史学的角度和考古学的角度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你说“唐尚法”无可厚非,谁不知道“唐尚法”?

唐代的字严谨;

如果你站在艺术学的角度谁不知道唐代的楷书讲究规矩严整?

如果站在大文化的角度谈“唐楷”,谁不知道“唐楷”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

在中国的楷书发展史上,达到了一种不可附加的高度!

但是“唐尚法”应该说不真实,我们从出土的大量的唐代的楷书,无论是“墨迹”还是“碑铭”,就发现真正符合颜、柳、欧,包括初唐的褚、虞、还有薛,薛稷,真正符合他们这样的书写规则的“唐楷”是有限的,就局限在这几个人身上。

大量唐代墓志的出土和唐代碑刻的出土,从技法的使用上看和颜楷、柳楷、欧楷格格不入!

这几家的楷书在中国楷书历史上,确实达到了技法上的一种高度,但是这个高度是什么样的高度?

是艺术的高度还是技术的高度?

依然值得我们去深思。

“唐楷”的高度是一种技术的高度不是境界的高度,我们很多学者都论述“唐楷”的发展,中国楷书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最高,但是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念去想,当一个事物达到它的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事物走向没落的开始。

所以很到人把唐代以后的“管格体”,“院体”和“台阁体”,从宋出现的“台阁体”,明代的“院体”包括清代的“管格体”,都归责于“唐楷”,是各种状如算子的楷书的滥觞。

我们有的时候就去想,为什么几个人的东西并不能覆盖整个的一个社会,但是它就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一种“法”的概念?

这里面有很多的政治因素。

哪个不是做官的?

哪个不是皇帝身边的,皇帝最推崇的?

但是一个人的作用,两个人的作用,五个人的作用能够证明这个社会就是那样吗?

应该说不是这样。

所以我总结的“唐尚法”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具有典型性、具有代表性,但不具备普遍性!

因为大量的唐代的“墓志”和唐代出土的“墨迹”,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活灵活现的楷书,丰富多彩的楷书,意趣盎然的楷书,自然流淌的,人们生活当中那种自然的轻松的气象,而不是一种死板的、呆滞的、像工艺化了的楷书。

这些年出土的“唐志”越来越多了,已经远远不是河南的“千唐志斋”可以包容的,我们发现真正唐代的“墓志”,唐代大量的楷书都非常具有自然的美、那种自然的书写性,并不像颜、柳、欧那么死板、那么刻薄。

如果我们站在史学的角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唐楷”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置疑,又得到了这样一种结论的话,我们学“唐楷”应该怎么学?

自己要去发展自己的楷书艺术,你应该怎么走?

你是学“唐楷”的规范劲儿?

刻板劲儿?

工艺性强?

还是学唐代楷书的那种神采和精神的东西?

洋溢着一种生命活力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从来都反对写欧、写柳!

我们只提倡写颜,写褚都可以,褚遂良。

为什么这些年全国展上写褚遂良的作者多?

而且出成绩的也多?

因为褚遂良的字的风格带着隋楷的风范,还带着一种清气,没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有点沉重的感觉,它还带着一种清气,很自然的东西。

尤其是褚遂良很多字里面带着一种行书的笔意,书写轻松。

《大字阴符经》里面的行书更多了,有人也提出过《大字阴符经》的真伪问题,我们不管它真不真,伪不伪,起码现在从取法的角度是我们可以参照的参数。

就算你写《雁塔圣教序》也可以啊,也是带着一种清气,而且那种清气和“二王”的楷书那种气象是吻合的,包括颜真卿,颜真卿这一生的作品没有一样的,哪儿有一样的?

《多宝塔》,看着像三十多岁的人还稚嫩一点,完整但是还稚嫩;

《勤礼碑》像四十岁以上的人带着一种成熟,但是皮肉还不塌,还带着一种健,还带着一种成熟,同时还带着一种生命力很强的一种状态;

一到《麻姑仙坛》、《家庙》,老态龙钟了。

颜真卿的字从存世最早的一直到他去世这一段,其实河南地面有相当多的颜真卿的楷书,只不过人们没有把它推出来,整个就是记录了颜真卿这一生的艺术的变换和发展的过程。

不是一种工匠气,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强悍,一种博宇之气,一种阳刚之美;

从技法上它不是规定性的,也不是固定的,它是一种变化的,所以颜真卿可以学,褚遂良可以学,虞世南可以学,欧和柳不能学!

我们一般在教学当中就是这样去提倡,为什么唐代能推出这几个大家来?

唐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这个时代是举足轻重的。

两汉是非常发达的时期;

一个是盛唐;

再一个是清中期、清三代。

康熙、雍正、乾隆,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候。

我去法门寺,因为我自己喜欢搞收藏,经常接触唐代的东西,就发现唐代的东西,无论是丝织品、木制品、石雕、玉雕、铜器、包括唐代的绘画,唐代的文饰,特别的丰满!

特别的繁琐!

特别的精美!

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样?

在审美上、在艺术上追求这个东西?

社会发展、社会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使然。

所以唐代的那个时候,人们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富贵的美、繁荣的美,所以唐代的马叫宽胸脯、大屁股;

唐代的女人就得要胖女人;

唐代女人的头发,那个头发要做起来的话,我问过演员:

“你做这一头的头发要花多长时间?

”她说:

“要几个小时。

”要尽善尽美啊!

正是在那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下、政治条件下、经济条件下、文化条件下才产生了人们的一种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

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的康熙时候,又一次出现了追求这种繁荣的美、富贵的美、完善的美,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乾隆的器物上面的文饰茂密得很!

讲究得很!

工艺性极强!

在那样的条件下,出现几个正好符合那个时代的,工艺性强的、精美的楷书书家,应该说不是一种纯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应该是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前面说的“唐楷”的问题让我们的心沉不沉?

什么东西就怕你深入思考,一深入思考就坏了,感觉我们一辈子走的路都是错路。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当中感到,有很多人写了一两年字,简直很有成绩,他格调一下子就上来了,很多朋友都是,尤其是年轻人,写了两三年的字就很专业了,因为技术问题容易啊!

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的是“学问”不好做。

如果我们在“学问”上,在“学”和“问”上,在“学古”和“问古”上,我们一般的人容易做“学古”,拿过一个帖就写,拿过一个碑来就学。

但是“问古”我认为做的不是很够,“问古人”,学什么不懂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导致学习上的一种偏差。

有些人学了几十年成绩不大,有些人学了几年成绩很大,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差异?

这个差异不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